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隐顯 明暗不相離 令付隐顯法
非一亦非二
付法已。
即現神力而趣寂滅。
衆興寶塔。
用閟全身。
即安王朝矣。
第十二祖馬鳴尊者 波羅奈國人也。
亦名功勝。
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勝。
故名焉。
既受法于夜奢尊者。
後于華氏國。
忽有老人。
座前法地。
尊者曰。
此非庸流。
當有異相。
言訖不見。
俄從地踴出一金色人。
複化為女。
右手指師而說偈曰。
稽首長老尊 當受如來記 今于此地上 宣通第一義 說是偈已。
遂而不見。
馬鳴尊者曰。
當有魔來。
與吾校論。
有頃。
風雨暴至。
天地晦冥。
尊者曰。
魔之來信矣。
我當除之。
即指空中。
現大金龍。
奮發神威。
震動山嶽。
魔事随滅。
又經七日。
有一小蟲。
如蟭螟類。
潛形座下。
尊者置之手中。
示衆曰。
斯乃魔之所變。
盜聽吾法爾。
乃于之令去。
魔不能動。
尊者告之曰。
歸依三寶。
即得神通。
遂複本形。
作禮忏罪。
尊者問曰。
汝名誰耶。
眷屬多少。
曰。
我名迦毗摩羅。
有三千眷屬。
尊者曰。
汝盡神力。
變化若何。
曰。
我化大海。
不足為難。
尊者曰。
汝化性海得否。
曰。
何謂性海。
我未嘗知。
尊者即為說性海。
雲。
山河大地。
皆依建立。
三昧六通。
由茲發現。
迦毗摩羅遂發信心。
學徒俱求度脫。
尊者即與披剃受具。
遂告毗摩羅曰。
如來以大法眼藏親授迦葉。
次第囑累而至于吾。
吾今付汝。
汝善護持。
轉化當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隐顯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離 付法已。
即入龍奮迅三昧。
挺身空中。
如日輪相。
然後示滅。
四衆以真儀藏之龍龛。
即顯王朝也。
第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華氏國人也。
初為外道。
有徒三千。
通諸異論。
領衆至西印土。
彼有太子。
名雲自在。
知尊者名。
延于宮中。
以伸崇禮。
尊者曰。
如來有教。
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形勢之家。
太子曰。
我國城有大山焉。
山中有一石窟。
師可止此否。
尊者即詣之。
行數裡。
有一大蟒來逆尊者。
盤繞其身。
尊者因與受三歸依。
蟒聽訖而去。
尊者将至石窟。
複有一老人。
素服而出。
合掌問訊。
尊者曰。
汝何所止。
答曰。
我昔嘗為比丘。
居止山林。
多樂寂靜。
初學比丘數來請益。
而我煩于應答。
而生嗔恨。
命終堕為蟒身。
住是窟中。
今已千歲。
适遇尊者。
護聞戒法。
尊者問曰。
此山更有何人居止。
曰。
北去十裡。
有一大樹。
蔭覆五百大龍。
其樹王名龍樹。
常為龍衆說法。
我聽受爾。
尊者詣彼。
龍樹出迎尊者曰。
深山孤寂。
龍蟒所居。
大德至尊。
何枉神足。
尊者曰。
吾非至尊。
來訪賢者。
龍樹将欲歸依。
心生疑慮曰。
此師得澤定性明道眼否。
是大聖繼真乘否。
尊者曰。
汝雖心語。
我已意知。
但辦出家。
何慮不聖。
龍樹聞已。
悔謝。
尊者即與披剃受具。
遂告之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付于迦葉。
如是展轉乃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可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非隐非顯法 說是真實際 悟此隐顯法 非愚亦非智 付法已。
即現神變。
化火焚身。
龍樹收舍利起塔。
即赧王朝也。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 西天竺國人也。
亦名龍勝。
始于毗羅尊者得法。
後至南印土。
彼國之人。
多信福業。
無智慧性。
龍樹為說教法。
信受甚稀。
聞尊者至。
互相謂曰。
人有福業。
世間第一。
徒言佛性。
誰人睹之。
尊者曰。
汝欲見佛性。
先須除我慢。
彼曰。
佛性大小。
尊者曰。
非廣非狹。
無量無則。
無福無報。
不死不生。
彼聞理勝。
悉乃回心。
尊者複于座上。
身現圓月相。
唯聞說法音。
衆中有長者名迦
即現神力而趣寂滅。
衆興寶塔。
用閟全身。
即安王朝矣。
第十二祖馬鳴尊者 波羅奈國人也。
亦名功勝。
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勝。
故名焉。
既受法于夜奢尊者。
後于華氏國。
忽有老人。
座前法地。
尊者曰。
此非庸流。
當有異相。
言訖不見。
俄從地踴出一金色人。
複化為女。
右手指師而說偈曰。
稽首長老尊 當受如來記 今于此地上 宣通第一義 說是偈已。
遂而不見。
馬鳴尊者曰。
當有魔來。
與吾校論。
有頃。
風雨暴至。
天地晦冥。
尊者曰。
魔之來信矣。
我當除之。
即指空中。
現大金龍。
奮發神威。
震動山嶽。
魔事随滅。
又經七日。
有一小蟲。
如蟭螟類。
潛形座下。
尊者置之手中。
示衆曰。
斯乃魔之所變。
盜聽吾法爾。
乃于之令去。
魔不能動。
尊者告之曰。
歸依三寶。
即得神通。
遂複本形。
作禮忏罪。
尊者問曰。
汝名誰耶。
眷屬多少。
曰。
我名迦毗摩羅。
有三千眷屬。
尊者曰。
汝盡神力。
變化若何。
曰。
我化大海。
不足為難。
尊者曰。
汝化性海得否。
曰。
何謂性海。
我未嘗知。
尊者即為說性海。
雲。
山河大地。
皆依建立。
三昧六通。
由茲發現。
迦毗摩羅遂發信心。
學徒俱求度脫。
尊者即與披剃受具。
遂告毗摩羅曰。
如來以大法眼藏親授迦葉。
次第囑累而至于吾。
吾今付汝。
汝善護持。
轉化當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隐顯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離 付法已。
即入龍奮迅三昧。
挺身空中。
如日輪相。
然後示滅。
四衆以真儀藏之龍龛。
即顯王朝也。
第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華氏國人也。
初為外道。
有徒三千。
通諸異論。
領衆至西印土。
彼有太子。
名雲自在。
知尊者名。
延于宮中。
以伸崇禮。
尊者曰。
如來有教。
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形勢之家。
太子曰。
我國城有大山焉。
山中有一石窟。
師可止此否。
尊者即詣之。
行數裡。
有一大蟒來逆尊者。
盤繞其身。
尊者因與受三歸依。
蟒聽訖而去。
尊者将至石窟。
複有一老人。
素服而出。
合掌問訊。
尊者曰。
汝何所止。
答曰。
我昔嘗為比丘。
居止山林。
多樂寂靜。
初學比丘數來請益。
而我煩于應答。
而生嗔恨。
命終堕為蟒身。
住是窟中。
今已千歲。
适遇尊者。
護聞戒法。
尊者問曰。
此山更有何人居止。
曰。
北去十裡。
有一大樹。
蔭覆五百大龍。
其樹王名龍樹。
常為龍衆說法。
我聽受爾。
尊者詣彼。
龍樹出迎尊者曰。
深山孤寂。
龍蟒所居。
大德至尊。
何枉神足。
尊者曰。
吾非至尊。
來訪賢者。
龍樹将欲歸依。
心生疑慮曰。
此師得澤定性明道眼否。
是大聖繼真乘否。
尊者曰。
汝雖心語。
我已意知。
但辦出家。
何慮不聖。
龍樹聞已。
悔謝。
尊者即與披剃受具。
遂告之曰。
如來以正法眼藏付于迦葉。
如是展轉乃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可護持。
流布将來。
無令斷絕。
汝受吾教。
聽吾偈曰。
非隐非顯法 說是真實際 悟此隐顯法 非愚亦非智 付法已。
即現神變。
化火焚身。
龍樹收舍利起塔。
即赧王朝也。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 西天竺國人也。
亦名龍勝。
始于毗羅尊者得法。
後至南印土。
彼國之人。
多信福業。
無智慧性。
龍樹為說教法。
信受甚稀。
聞尊者至。
互相謂曰。
人有福業。
世間第一。
徒言佛性。
誰人睹之。
尊者曰。
汝欲見佛性。
先須除我慢。
彼曰。
佛性大小。
尊者曰。
非廣非狹。
無量無則。
無福無報。
不死不生。
彼聞理勝。
悉乃回心。
尊者複于座上。
身現圓月相。
唯聞說法音。
衆中有長者名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