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五

關燈
藏教佛果(阿阿。

    阿彌。

    彌彌。

    皆贈一。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贈二。

    那佛。

    贈一。

    谟佛。

    贈二。

    阿佛。

    贈三。

    彌佛。

    通佛地。

    陀佛。

    别妙覺。

    佛佛。

    圓究竟妙覺。

    ) 譜曰。

    三祇行滿。

    示現從兜率天降神處胎。

    乃至出家修道。

    菩提樹下結加趺坐。

    頓發無漏三十四心。

    頓斷正使習氣俱盡。

    得一切智。

    具足三明。

    六通。

    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佛法。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三轉法輪。

    度脫一切。

    名為藏教佛果。

    此則或是圓極果位。

    大悲設化。

    或是别地圓住。

    乘願應機。

    為鈍根人。

    施此巧方便耳。

    旣示佛果。

    若仍升入菩薩位中。

    則破壞俗谛。

    亦無以顯三身一體之義。

    故阿阿乃至阿佛。

    皆可贈而不可行也。

    且此樹下生身。

    名為境本定身。

    是故三乘利根。

    卽見其為如須彌山。

    菩薩大士。

    旣見其為刹塵相海。

    如來種性。

    卽見其為實相法身。

    今彌佛通佛地者。

    卽劣應而勝應也。

    陀佛别妙覺者。

    卽應化而實報也。

    佛佛圓妙覺者。

    卽報化而法身也。

    (大乘四位竟) 第十藏教位次門竟 【十一通教位次門(凡十位)】 譜曰。

    通前通後。

    名為通教。

    直明因緣生法。

    當體卽空。

    利根之人。

    旣見卽空。

    便見不空。

    不空乃是中道實相。

    則受别圓來接。

    故名通後。

    若鈍根人。

    但見于空。

    則觀慧雖巧。

    終歸灰斷。

    故名通前。

    又三乘之人。

    同皆體色入空。

    故名通教。

    此教無别部帙。

    但諸大乘經中。

    有明三乘共得道者。

    卽是同禀此教。

    故有三乘共十地也。

     初幹慧地。

    (那那。

    那谟。

    谟谟。

    皆取相忏。

    阿阿。

    性地。

    阿彌。

    八人地。

    彌彌。

    阿陀。

    皆見地。

    彌陀。

    薄地。

    陀陀。

    離欲地。

    那佛。

    八人地。

    谟佛。

    見地。

    阿佛。

    已辦地。

    彌佛。

    支佛地。

    陀佛。

    菩薩扡。

    佛佛。

    圓十信。

    ) 譜曰。

    觀身受心法。

    悉皆如幻如夢。

    雖未得暖法相似理水。

    而智慧深利。

    故名幹慧。

    乃外凡觀行位也。

    那那等三。

    惑染旣強。

    須修五悔。

    阿阿等六。

    善法旣集。

    應階上地。

    那佛。

    猶未斷見。

    故居八人。

    谟佛。

    見斷思存。

    故登見地。

    阿佛。

    則三界惑盡。

    彌佛。

    則習亦稍侵。

    陀佛。

    則道觀雙流。

    佛佛。

    則開權顯實也。

     問。

    前于體空觀中。

    則佛佛便登佛地。

    今于幹慧地中。

    乃佛佛僅成圓信。

    何耶。

    答。

    前表一念不生。

    卽如如佛。

    乃不落階級義。

    今表從因至果。

    事非一蹴。

    乃化道儀軌義。

    然克論通教佛相。

    未說斷迷中惑。

    亦隻與圓信齊耳。

     二性地(那那。

    那谟。

    谟谟。

    皆無生忏。

    阿阿。

    八人地。

    阿彌。

    見地。

    彌彌。

    阿陀。

    皆薄地。

    彌陀。

    離欲地。

    陀陀。

    已辦地。

    那佛。

    見地。

    谟佛。

    薄地。

    阿佛。

    支佛地。

    彌佛。

    菩薩地。

    陀佛。

    十住。

    佛佛。

    圓信。

    ) 譜曰。

    無生理觀。

    能發暖等四種善根。

    得相似無漏性水。

    故名性地。

    乃内凡似解位也。

    那那等三。

    煩惱未斷。

    須無生忏。

    以拔罪根。

    阿阿以去。

    勝前一籌。

    例則可解。

    陀佛别十住者。

    轉入次第門故。

     三八人地(阿阿。

    見地。

    阿彌。

    薄地。

    彌彌。

    阿陀。

    皆離欲地。

    彌陀。

    已辦地。

    陀陀。

    支佛地。

    那佛。

    薄地。

    谟佛。

    離欲地。

    阿佛。

    十回向。

    彌佛。

    初歡喜地。

    陀佛。

    圓十信。

    佛佛。

    圓十住。

    ) 譜曰。

    人者。

    忍也。

    見道共有一十六心。

    所謂八忍八智。

    今于無間三昧之中。

    八忍具足。

    智少一分。

    故名八人地也。

    一切煩惱不複現前。

    故那那等三。

    俱永不行。

    阿佛十回向者。

    按位接入别故。

    彌佛歡喜地者。

    勝進接入别故。

    陀佛圓信者。

    按位接入圓故。

    佛佛圓住者。

    勝進接入圓故。

    上根三地四地被接。

    此之謂也。

     四見地(阿阿。

    薄地。

    阿彌。

    離欲地。

    彌彌。

    阿陀。

    皆已辦地。

    彌陀。

    支佛地。

    陀陀。

    菩薩地。

    那佛。

    離欲地。

    谟佛。

    已辦地。

    阿佛。

    十回向。

    彌佛。

    歡喜地。

    陀佛。

    圓十信。

    佛佛。

    圓十住。

    ) 譜曰。

    八智具足見真空理。

    斷盡見惑種子。

    故名見地。

     五薄地(阿阿。

    離欲地。

    阿彌。

    已辦地。

    彌彌。

    阿陀。

    皆支佛地。

    彌陀。

    菩薩地。

    陀陀。

    灌頂住。

    那佛。

    已辦地。

    谟佛。

    支佛地。

    阿佛。

    十回向。

    彌佛。

    歡喜地。

    陀佛。

    圓信。

    佛佛。

    圓住。

    ) 譜曰。

    已斷欲界六品思惑。

    餘三品在。

    煩惱漸薄。

    故名薄地。

    陀陀十住者。

    已過九菩薩地故。

    阿佛十向等者。

    所謂中根五地六地被接也。

     六離欲地(阿阿。

    已辦地。

    阿彌。

    支佛地。

    彌彌。

    阿陀。

    皆菩薩地。

    彌陀。

    灌頂住。

    陀陀。

    初行。

    那佛。

    支佛地。

    谟佛。

    菩薩地。

    阿佛。

    十回向。

    彌佛。

    歡喜地。

    陀佛。

    圓信。

    佛佛。

    圓住。

    ) 譜曰。

    已盡欲界思惑。

    進斷上八地思。

    名離欲地也。

     七已辦地(阿阿。

    支佛地。

    阿彌。

    菩薩地。

    彌彌。

    阿陀。

    皆灌頂住。

    彌陀。

    初行。

    陀陀。

    二行。

    那佛。

    菩薩地。

    谟佛。

    灌頂住。

    阿佛。

    十回向。

    彌佛。

    歡喜地。

    陀佛。

    圓信。

    佛佛。

    圓住。

    ) 譜曰。

    已斷三界惑盡。

    成阿羅漢。

    故名已辦地也。

    聲聞則從此止而不前。

    菩薩則從此過而不住。

    阿佛亦十向等者。

    所謂下根七地八地被接也。

     八辟支佛地(阿阿。

    菩薩地。

    阿彌。

    灌頂住。

    彌彌。

    阿陀。

    皆初行。

    彌陀。

    二行。

    陀陀。

    三行。

    那佛。

    灌頂住。

    谟佛。

    初行。

    阿佛。

    十回向。

    彌佛。

    歡喜地。

    陀佛。

    圓信。

    佛佛。

    圓住。

    ) 譜曰。

    旣斷正使。

    又侵餘習。

    中乘根性。

    止此不前。

    故名辟支佛地。

    菩薩亦不取證也。

     九菩薩地(阿阿。

    十住。

    阿彌。

    初行。

    彌彌。

    阿陀。

    皆二行。

    彌陀。

    三行。

    陀陀。

    四行。

    那佛。

    初行。

    谟佛。

    二行。

    阿佛。

    歡喜地。

    彌佛。

    圓信。

    陀佛。

    圓住。

    佛佛。

    十佛地。

    ) 譜曰。

    正使斷盡。

    與二乘同。

    扶習潤生。

    與二乘異。

    雖觀諸法空。

    而勤修化道。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故名菩薩地也。

    此地永超二乘境界。

    所以不複論接。

    但阿佛。

    則創舍法執。

    故登初地。

    彌佛。

    則善觀中道。

    故成圓信。

    陀佛。

    則定慧莊嚴。

    故階圓住。

    佛佛。

    則示成八相。

    故為佛地也。

     十佛地(阿阿。

    阿彌。

    彌彌。

    皆贈一。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贈二。

    那佛。

    贈一。

    谟佛。

    贈二。

    阿佛。

    贈三。

    彌佛。

    贈四。

    陀佛。

    别妙覺。

    佛佛。

    圓究竟妙覺。

    ) 譜曰。

    菩薩為衆生故。

    誓願扶習潤生。

    若機緣已熟。

    卽以一念相應慧。

    斷餘殘習。

    示成無上菩提。

    具足一切佛法。

    或見在菩提樹下。

    具相莊嚴。

    如須彌山王。

    處于大海。

    或見在色究竟天。

    現高大身。

    化身千百億。

    滿三千界。

    然亦并是法身所垂應化。

    非謂通教菩薩。

    但觀卽空。

    能成此妙果也。

    餘如藏教佛果中說。

     十一通教位次門竟。

     選佛譜卷第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