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五

關燈
誓斷如幻之煩惱。

    雖知法門猶虛空。

    而誓學如幻之法門。

    雖知佛道等空華。

    而誓成如幻之佛道。

    發此無生四弘誓已。

    勇猛修行六波羅密。

    一一了達三輪體空。

    如布施時。

    則内不見有能施之我。

    外不見有受施之人。

    中不見有所施之物。

    以因緣卽空。

    求其實體不可得故。

    唯其了達三輪體空。

    所以熾然行施。

    永無悋惜。

    永無計著也。

    其餘五度。

    例此可知。

     那那等三。

    雖觀空理。

    煩惱習強。

    故須結壇修忏。

    阿阿等六。

    如次階于六位。

    那佛八人者。

    未斷見故。

    谟佛見地者。

    未斷思故。

    阿佛已辦者。

    正使盡故。

    彌佛支地者。

    能侵習故。

    陀佛菩薩者。

    道觀雙流故。

    佛佛佛地者。

    一念相應慧現前故。

     次第三觀(那那。

    那谟。

    谟谟。

    皆取相忏。

    阿阿。

    初信心。

    阿彌。

    二念心。

    彌彌。

    精進心。

    阿陀。

    四慧心。

    彌陀。

    五定心。

    陀陀。

    不退心。

    那佛。

    十願心。

    谟佛。

    初發心住。

    阿佛。

    七不退住。

    彌佛。

    初歡喜行。

    陀佛。

    初救護向。

    佛佛。

    初歡喜地。

    ) 譜曰。

    若人宿具大乘種子。

    聞說一切衆生。

    皆有正因佛性。

    不生不滅。

    本來常住。

    雖為客塵煩惱所覆。

    原無增減。

    亦無染淨。

    但凡夫著生死之有。

    二乘證涅槃之空。

    所以不契本源。

    堕在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中。

    則有無量苦集浩然。

    (二死為無量苦。

    三惑為無量集。

    )遂發弘誓。

    願度無邊衆生。

    願斷無量煩惱。

    旣欲徧度六凡三乘之苦。

    令斷見思無明之集。

    (三乘招感變易生死。

    但由無明。

    不由塵沙。

    塵沙無體。

    但障俗谛。

    不障真中故也。

    )必須具學界内界外一切法門。

    得成一切種智極果。

    方克有濟。

    由此不計佛刹微塵數劫。

    廣修六度十度無量功德智慧資糧。

    而二障力強。

    (煩惱障。

    謂見惑。

    思惑。

    所知障。

    謂塵沙無明。

    )未能圓伏圓斷。

    故先修析空觀。

    伏見思惑。

    以階十信。

    次修卽空觀。

    斷見思惑。

    以階十住。

    次修入假觀。

    斷塵沙惑。

    以階十行十向。

    後于十向位中。

    用二觀為方便道。

    正修中觀。

    以階十地。

    證初地已。

    方知中道卽一切法。

    具一切法。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法身般若解脫三德。

    無非性具。

    然依教道。

    仍存次第。

    故此名為界外鈍根。

    亦名獨菩薩法也。

     那那等三須取相忏者。

    煩惱強故。

    阿阿等六階六心者。

    未得卽空慧故。

    那佛十心者。

    雖有空慧。

    未斷見故。

    谟佛初住者。

    空慧斷見。

    未斷思故。

    阿佛七住者。

    三界正使盡故。

    彌佛初行者。

    具行衆善故。

    陀佛初向者。

    定慧均平。

    正觀中道故。

    佛佛初地者。

    證道同圓。

    分得法身故。

     圓頓妙觀(那那。

    那谟。

    谟谟。

    皆無生忏。

    阿阿。

    阿彌。

    彌彌。

    皆圓五品。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圓十信。

    那佛。

    上品下生。

    谟佛。

    上品中生。

    阿佛。

    圓十住。

    彌佛。

    圓十行。

    陀佛。

    圓十向。

    佛佛。

    圓十地。

    ) 譜曰。

    圓頓妙觀。

    亦名一心三觀。

    亦名摩诃止觀。

    亦名大乘止觀法門。

    若人宿植德本。

    智慧深利。

    聞說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因緣所生法。

    卽空假中。

    一切諸法。

    皆是佛法。

    苦卽法身。

    惑卽般若。

    業卽解脫。

    但迷之則生死始。

    如水成冰。

    悟之則輪回息。

    如冰還成水。

    迷悟雖殊。

    性真平等。

    衆生如。

    佛如。

    一如無二如。

    遂起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

    發無作四弘誓願。

    稱性修行六度萬行。

    自度度他。

    同歸秘藏。

    随其所觀諸境。

    了知當體卽空假中。

    不縱不橫。

    不并不别。

    性德法爾。

    不可思議。

    是名一心三觀。

    至圓至頓。

    最上大乘。

    卽寂而照。

    卽照而寂。

    故名妙也。

    圓解雖妙。

    若煩惱習強。

    先須觀罪性空以拔罪本。

    故那那等三皆無生忏。

    阿阿等三。

    能伏五住。

    故登五品。

    阿陀等三。

    能淨六根。

    故階十信。

    那佛。

    谟佛。

    已發無上道心。

    但以未離凡習。

    得觐如來。

    故生上下上中二品。

    阿佛舍異生性。

    住于佛住。

    彌佛持金剛戒。

    行于佛行。

    陀佛定慧圓明。

    回向薩婆若海。

    佛佛純是佛慧。

    普入如來智地。

     願升内院(阿陀。

    彌陀。

    陀陀。

    皆兜率天。

    那佛。

    谟佛。

    皆内院。

    阿佛。

    内院行那佛。

    彌佛。

    内院行谟佛。

    陀佛。

    内院行阿佛。

    佛佛。

    内院行彌佛。

    ) 譜曰。

    欲界第四兜率天中。

    别有内院。

    乃一生補處菩薩所居。

    隻今彌勒大士。

    現于其中說法。

    故已發大心之人。

    欲生彼處。

    親近承事。

    乃至将來人壽八萬歲時。

    随從下生。

    預龍華會。

    助轉法輪。

    自利利他。

    滿菩提願也。

    旣願上生内院。

    必修上品十善。

    兼習禅觀。

    故那那乃至彌彌散善。

    皆不複行。

    然阿陀等三皆生兜率天者。

    福多慧少。

    如師子覺菩薩。

    雖生彼天。

    耽天樂故。

    猶未見大士也。

    那佛。

    谟佛。

    雖未斷惑。

    卽已見佛。

    故皆内院。

    阿佛已下。

    福慧旣深。

    故見佛已。

    随卽增進品位。

     求生淨土(阿阿。

    中品下生。

    阿彌。

    中品中生。

    彌彌。

    中品上生。

    那陀。

    下品下生。

    谟陀。

    下中生。

    阿陀。

    中品上生。

    彌陀。

    上品下生。

    陀陀。

    上中生。

    那佛。

    疑城。

    谟佛。

    下品上生。

    阿佛。

    上品上生。

    彌佛。

    方便淨土。

    陀佛。

    實報淨土。

    佛佛。

    寂光淨土。

    ) 譜曰。

    言淨土者。

    謂西方十萬億土之外。

    有世界名為極樂。

    現有阿彌陀佛。

    說法教化。

    彼佛因中發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

    攝取衆生。

    今已得果。

    光明無量。

    壽命無量。

    念念接引有緣念佛衆生。

    生彼國土。

    恒受快樂。

    永不退轉。

    但令聞而生信。

    至誠發願者。

    則或觀彼土依正。

    或念彼佛功德。

    或念彼佛法身。

    或持彼佛名号。

    皆得往生。

    不論若男若女。

    若僧若俗。

    若老若少。

    若智若愚。

    若善若惡。

    乃至若人若天。

    若鬼若畜。

    但具信願行三。

    決得往生彼國。

    生彼國者。

    皆人天身。

    具金色相。

    蓮華化生。

    相好畢備。

    永無三塗八難之苦。

    必階一生補處之位。

    所以千經萬論。

    極力贊勸。

    如華嚴行願品雲。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卽得往生安樂刹。

    大乘入楞伽經偈雲。

    十方諸刹土。

    衆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

    化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

    極樂界中出。

    又雲南天竺國中。

    大名德比丘。

    厥号為龍樹。

    能破有無宗。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乃至寶積。

    般若。

    楞嚴。

    法華。

    起信論等。

    無不指歸極樂。

    而大集賢護經。

    鼓音王經。

    十六觀經。

    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往生論等。

    克實指歸。

    終無二趣。

    又隻此凡聖同居淨土。

    便能橫具上三淨土。

    故雖凡夫帶業。

    亦皆有分。

    而諸大菩薩。

    莫不同歸也。

     阿阿中品下生者。

    孝養父母。

    行世仁慈故。

    阿彌中品中生者。

    一日一夜。

    奉持戒品故。

    彌彌中品上生者。

    修行諸戒故。

    那陀下品下生者。

    具諸不善。

    至心稱名故。

    谟陀下品中生者。

    有諸惡業。

    聞說佛威德。

    心不疑故。

    阿陀中品上生者。

    善根回向。

    同彌彌故。

    彌陀上品下生者。

    不謗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