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五

關燈
【第九增上慧學門(凡八位)】 譜曰。

    戒如捉賊。

    定如縛賊。

    慧如殺賊。

    故次定之後。

    應明慧學。

    一切外道。

    乏出世慧。

    故雖修戒定。

    不出生死。

    一切二乘。

    無中道慧。

    故雖出生死。

    不達法源。

    然戒學定學兩門。

    如住毗尼而不動。

    善能滅诤。

    後三妙門。

    十六特勝。

    乃至超越三昧之中。

    已有出世正慧。

    念清淨戒。

    無上道戒。

    及王三昧。

    已有中道實慧。

    而今更分别者。

    須知三乘一乘所修戒定。

    一往是同。

    隻由緣理之慧。

    有偏有全。

    有漸有頓。

    緻使同一戒定。

    收功永别也。

    又衆生根性。

    或由事以入理。

    或由理以得事。

    若由事入理者。

    名為行行。

    卽于戒定之中。

    具足智慧。

    仍以戒學定學彰名。

    若由理得事者。

    名為慧行。

    卽于慧學之中。

    具修戒定。

    仍以慧學受稱也。

     發聲聞心(那那。

    那谟。

    谟谟。

    皆五停心。

    阿阿。

    别相念。

    阿彌。

    總相念。

    彌彌。

    阿陀。

    皆暖位。

    彌陀。

    頂位。

    陀陀。

    忍位。

    那佛。

    世第一。

    谟佛。

    初果。

    阿佛。

    二果。

    彌佛。

    三果。

    陀佛。

    四果。

    佛佛。

    中品上生。

    ) 譜曰。

    聞佛說法音聲。

    知生死苦。

    欲斷其因。

    慕寂滅樂。

    勤修其道。

    是名發聲聞心。

    生死苦者。

    地獄有燒煮殘害之苦。

    畜生有互相吞啖之苦。

    餓鬼有長劫饑虛之苦。

    修羅有戰诤損傷之苦。

    人道有生。

    老。

    病。

    死。

    怨憎會。

    愛别離。

    求不得。

    五陰盛苦。

    諸天有五衰相現。

    還堕惡趣之苦。

    無色有窮空不歸。

    便入輪轉之苦。

    略說三界二十五有。

    無非是苦。

    更無真實樂處也。

    生死因者。

    由見思惑所發善惡不動諸有漏業。

    皆是三界受生因也。

    寂滅樂者。

    三界惑業因盡。

    則三界果報亦亡。

    色心俱滅。

    大患永盡。

    真空湛寂。

    不受輪回苦也。

    出苦道者。

    戒能永斷惡業。

    定能出離散善。

    慧能破除虛妄我執。

    永斷見思煩惱也。

    由知苦故。

    方肯斷集。

    由慕滅故。

    方肯修道。

    但求自度。

    不顧他人。

    故名為小乘也。

     那那等三。

    見思重故。

    須修五停。

    阿阿則稍能伏惑。

    為别相念。

    阿彌則功行漸加。

    為總相念。

    彌彌。

    阿陀。

    則已得正勤。

    故為暖位。

    彌陀則修如意足。

    故為頂位。

    陀陀則五善根生。

    故為忍位。

    那佛則五力增長。

    雖是有漏。

    能通無漏。

    故為世第一位。

    谟佛則斷見存思。

    故為初果。

    阿佛則漸舍欲習。

    故為二果。

    彌佛則離欲純善。

    故為三果。

    陀佛則定慧具足。

    故為四果。

    佛佛則回向大乘。

    蒙佛接引。

    故準十六觀經。

    當得中品上生也。

     發辟支佛心(阿佛。

    辟支果。

    彌佛。

    支佛地。

    陀佛。

    中品上生。

    佛佛。

    圓信。

    ) 譜曰。

    梵語辟支迦羅。

    此翻獨覺。

    亦翻緣覺。

    出無佛世。

    自能悟道。

    故名獨覺。

    觀十二因緣悟道。

    故名緣覺。

    然十二因緣。

    亦須佛說。

    秉說觀察。

    功行成熟。

    所以出無佛世。

    方能自悟。

    但此人根性稍利。

    不藉多聞。

    又以樂獨善寂。

    不起煩惱。

    稍勝聲聞人也。

    十二因緣者。

    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此是十二因緣生相。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

    六入滅則觸滅。

    觸滅則受滅。

    受滅則愛滅。

    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此是十二因緣滅相。

    是中無明行愛取有五支。

    還是集谛。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

    還是苦谛。

    因滅果滅。

    卽是滅谛。

    觀因緣生滅之智。

    卽是道谛。

    而中乘根利。

    故能别相細觀。

    又小乘根鈍。

    故先觀苦谛。

    中乘稍利。

    故先觀集谛也。

    由其根利。

    不起煩惱。

    亦不立分證果。

    故阿佛。

    則頓悟緣起生滅。

    無我我所。

    成定性辟支。

    彌佛。

    則了達緣起無生。

    兼侵習氣。

    為回心緣覺。

    陀佛。

    則知有他方淨土。

    同聲聞之發願往生。

    佛佛。

    則深觀十二緣生。

    信苦集之無非佛性也。

     事六度心(阿阿。

    阿彌。

    彌彌。

    皆初僧祇。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二僧祇。

    那佛。

    初僧祇。

    谟佛。

    二僧祇。

    阿佛。

    三僧祇。

    彌佛。

    菩薩地。

    陀佛。

    歡喜地。

    佛佛。

    上品上生。

    ) 譜曰。

    此人具足大慈大悲種子。

    聞說四谛十二因緣。

    卽思我及衆生同在生死大苦海中。

    設何方便。

    普皆濟度。

    遂依四谛。

    發弘誓願。

    依苦谛發。

    則雲衆生無邊誓願度。

    依集谛發。

    則雲煩惱無盡誓願斷。

    依道谛發。

    則雲法門無量誓願學。

    依滅谛發。

    則雲佛道無上誓願成。

    旣發菩提弘誓願已。

    勇猛修行六度。

    以填願海。

    一者布施。

    則舍身命财。

    無所顧戀。

    二者持戒。

    則性遮諸罪。

    皎如冰霜。

    三者忍辱。

    則打罵割截。

    心無恚恨。

    四者精進。

    則勤行衆善。

    不惜身命。

    五者禅定。

    則觀煉熏修。

    起大神通。

    六者智慧。

    則正觀諸法。

    不起四倒。

    由是設經三大阿僧祇劫。

    終不疲倦。

    永無退轉。

    名為大道心成就衆生。

    亦名開士。

    亦名大士。

    亦名上士也。

     那那等三不行者。

    能伏惑故。

    阿阿等三初僧祇滿者。

    施戒莊嚴故。

    阿陀等三二僧祇滿者。

    定善普集故。

    那佛亦初僧祇者。

    雖未斷見。

    能以菩提心承事諸佛故。

    谟佛亦二僧祇者。

    雖未離染。

    能以功德力親近如來故。

    阿佛三僧祇滿者。

    生滅門中。

    永伏諸惑。

    不離佛前故。

    彌佛通菩薩地者。

    悟無生忍。

    不舍因行。

    已近佛地故。

    陀佛初歡喜地者。

    從事入理。

    定慧圓明故。

    佛佛上品上生者。

    圓發三心。

    蒙佛接引故。

     體空觀(那那。

    那谟。

    谟谟。

    皆取相忏。

    阿阿。

    幹慧地。

    阿彌。

    性地。

    彌彌。

    八人地。

    阿陀。

    見地。

    彌陀。

    薄地。

    陀陀。

    離欲地。

    那佛。

    八人地。

    谟佛。

    見地。

    阿佛。

    已辦地。

    彌佛。

    支佛地。

    陀佛。

    菩薩地。

    佛佛。

    佛地。

    ) 譜曰。

    三界諸法。

    唯心所現。

    譬如夢境。

    當體全空。

    凡外不了。

    妄計我人。

    造有漏業。

    枉受輪回。

    諸佛愍之。

    為說名色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

    令其觀察。

    了知無我我所。

    斷惑出苦。

    而愚法聲聞。

    又計名色乃至十八界等。

    旣是因緣所生。

    必有實法。

    妄生恐怖。

    不達本空。

    所以沈空滞寂。

    堕無為坑。

    若利根三乘。

    聞說因緣生法。

    卽知旣非自生。

    亦非他生。

    又非共生。

    非無因生。

    但是妄想颠倒分别計著。

    謂之為生。

    其實當體卽是無生。

    非待滅而後空。

    譬如翳目。

    妄見空華。

    華本不生。

    更何所滅。

    三界色心因果諸法。

    亦複如是。

    同于空華。

    本無生滅。

    衆生迷之。

    便為苦集。

    十二因緣。

    流轉不絕。

    聖人悟之。

    便為道成。

    緣生無性。

    猶若虛空。

    旣能體達諸法本空。

    則不滞生死之有。

    亦不取涅槃之空。

    故為大乘初門。

    能通中道實相也。

    此觀亦被三乘根性。

    二乘依此。

    自出苦輪。

    生方便土。

    菩薩觀于無生四谛十二因緣。

    則發四弘誓願。

    雖知衆生不可得。

    而誓度如幻之衆生。

    雖知煩惱無體性。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