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四

關燈
【第八增上定學門(凡十三位)】 譜曰。

    學佛之人。

    若欲成就一切功德。

    若欲發生無漏智慧。

    必藉禅定之力。

    故次戒學。

    須明定學。

    禅定徧攝三乘一乘。

    若因若果諸法。

    罄無不盡。

    故名增上也。

    是中次第。

    前文已明。

    故不複出。

     六妙門禅(那那。

    兜率天。

    那谟。

    大梵天。

    谟谟。

    光音天。

    阿阿。

    十六特勝。

    阿彌。

    通明觀。

    彌彌。

    阿陀。

    皆九想觀。

    彌陀。

    八念觀。

    陀陀。

    十想觀。

    那佛。

    暖位。

    谟佛。

    頂位。

    阿佛。

    初果。

    彌佛。

    見地。

    陀佛。

    初住。

    佛佛。

    圓信。

    ) 譜曰。

    六妙門者。

    一數。

    二随。

    三止。

    四觀。

    五還。

    六淨也。

    妙名涅槃。

    此法能通至涅槃。

    故名妙門。

    一修數者。

    調和氣息。

    不澀不滑。

    安詳徐數。

    從一至十。

    攝心在數。

    不令馳散也。

    二修随者。

    覺心任運。

    從一至十。

    不加功力。

    心息自住。

    息旣虛凝。

    心相漸細。

    患數為粗。

    意不欲數。

    應舍數法。

    一心依随息之出入。

    心住息緣。

    無分散意也。

    三修止者。

    心旣漸息。

    覺息長短徧身。

    入出息任運相依。

    意慮怡然凝靜。

    覺随為粗。

    應當舍随修止。

    制心息諸緣慮。

    不念數随。

    凝靜其心也。

    四修觀者。

    自覺身心泯然入定。

    不見内外相貌。

    定法持心。

    任運不動。

    應作是念。

    今此三昧。

    雖複寂靜。

    而無慧方便。

    不能破壞生死。

    于定心中。

    以心眼谛觀此身中細微入出息想。

    如空中風。

    皮筋骨肉三十六物。

    如芭蕉不實。

    内外不淨。

    甚可厭惡。

    複觀定中喜樂等受。

    悉有破壞之相。

    是苦非樂。

    又觀定中心識。

    無常生滅。

    刹那不住。

    無可著處。

    複觀定中善惡等法。

    悉屬因緣。

    皆無自性。

    如是觀時。

    能破四倒。

    不得人我。

    定何所依也。

    五修還者。

    如是觀時。

    覺息入出徧諸毛孔。

    心眼開明。

    徹見内三十六物及諸蟲戶。

    内外不淨。

    衆苦逼迫。

    刹那變易。

    一切悉無自性。

    心生悲喜。

    無所依倚。

    得四念處。

    破四颠倒。

    爾時觀解旣發。

    心緣觀境。

    分别破析。

    覺念流動。

    非真實道。

    應當舍觀修還。

    旣知觀從心發。

    若随析境。

    不會本源。

    卽須返觀此心。

    從何而生。

    為從觀心生耶。

    為從非觀心生耶。

    若從觀心生。

    則先已有觀。

    今實不爾。

    所以者何。

    數随止三法中。

    未有觀故。

    若從非觀心生。

    則非觀心為滅生。

    為不滅生。

    若不滅生。

    卽二心并。

    若是滅。

    法已謝。

    不能生現在。

    若言亦滅亦不滅生。

    乃至非滅非不滅生。

    皆不可得。

    當知觀心本自不生。

    不生故不有。

    不有故卽空。

    空無觀心。

    若無觀心。

    豈有觀境。

    境智雙忘。

    還源之要也。

    六修淨者。

    若心慧開發。

    不加功力。

    任運自能破析。

    返本還源。

    當知若離境智。

    欲歸無境智。

    則不離境智縛。

    以心随二邊故。

    爾時應須舍還。

    安心淨道。

    知色淨故。

    不起妄想分别。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息妄想垢。

    息分别垢。

    息取我垢。

    舉要言之。

    若能心如本淨。

    名為修淨。

    亦不得能所修。

    及淨不淨。

    是名修淨。

    作是修時。

    豁然心慧相應。

    無礙方便。

    任運開發。

    三昧正受。

    心無依倚。

    或得五方便相似無漏慧發。

    (一别總相念處。

    二暖。

    三頂。

    四忍。

    五世第一)或得苦法忍。

    乃至九無礙道等。

    三乘真無漏慧發也。

     那那兜率等者。

    修而未成。

    随善根力。

    及禅定力。

    生欲色天。

    以其亦世間故。

     阿阿十六特勝等者。

    随次第門漸增進故。

     那佛谟佛暖頂位者。

    發相似無漏慧。

    未斷惑故。

     阿佛初果者。

    生滅門中。

    創發真無漏慧故。

     彌佛見地者。

    無生門中。

    創發真無漏慧故。

     陀佛初發心住者。

    發大乘相似無漏慧故。

     佛佛圓十信者。

    六妙門卽能具一切佛法故。

     十六特勝(那那。

    大梵天。

    那谟。

    光音天。

    谟谟。

    徧淨天。

    阿阿。

    通明觀。

    阿彌。

    九想觀。

    彌彌。

    阿陀。

    皆八念觀。

    彌陀。

    十想觀。

    陀陀。

    八背舍。

    那佛。

    頂位。

    谟佛。

    忍位。

    阿佛。

    二果。

    彌佛。

    薄地。

    陀佛。

    三住。

    佛佛。

    圓信。

    ) 譜曰。

    十六特勝者。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長短。

    四知息徧身。

    五除諸身行。

    六受喜。

    七受樂。

    八受諸心行。

    九心作喜。

    十心作攝。

    十一心作解脫。

    十二觀無常。

    十三觀出散。

    十四觀離欲。

    十五觀滅。

    十六觀棄舍。

    此十六法。

    亦名阿那波那念。

    (此翻遣來遣去。

    )言特勝者。

    從因緣得名。

    如外道等。

    并能修得四禅四空。

    而無對治觀行。

    故不出生死。

    此十六法。

    有定有觀。

    具足諸禅。

    能發無漏。

    故名特勝也。

    若以十六法橫對四念處。

    每念處有四法。

    共成十六。

    此易可知。

    今約豎對三界。

    以明修證之相。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者。

    對代數息也。

    行者調息緜緜。

    一心依随于息。

    息入時。

    知從鼻端入至臍。

    息出時。

    知從臍出至鼻。

    如是一心照息。

    依随不亂。

    爾時知息粗細之相。

    知風喘氣為粗。

    息相為細。

    粗卽調之令細。

    如守門人。

    知人出入。

    亦知好人惡人。

    知好則進。

    知惡則遮。

    複知輕重。

    滑澀。

    冷暖。

    久近。

    複知因入出息。

    則有一切衆苦煩惱。

    生死往來。

    輪轉不息。

    心知驚畏。

    若闇心數息。

    無有觀行。

    正修證時。

    多生愛見慢等諸煩惱病。

    (愛者。

    愛著此數息。

    見者。

    謂見我能數。

    慢者。

    謂我能數。

    以此慢他。

    )今随息時。

    卽知此息無常。

    命依于息。

    以息為命。

    一息不還。

    卽便無命。

    知息無常。

    卽不生愛。

    知息非我。

    卽不生見。

    悟無常。

    卽不生慢。

    此則從初方便。

    已能破諸結使。

    不同數息。

    以一心依息。

    令心不散。

    得入禅定。

    故名亦愛。

    覺悟無常。

    故名亦策。

    與定相應。

    名亦有漏。

    觀行不著。

    名亦無漏也。

    三知息長短者。

    對欲界定也。

    外凡證欲界定時。

    都不覺知息中相貌。

    今此中初得定時。

    卽覺息中長短之相。

    覺悟無常。

    轉更分明。

    證欲界定。

    故名亦愛。

    觀行覺無常。

    故名亦策也。

    四知息徧身者。

    對未到地定也。

    凡外證未到地。

    直覺身相泯然如虛空。

    爾時實有身息。

    但以眼不開故。

    不覺不見。

    今特勝中發未到地時。

    亦泯然入定。

    卽覺漸漸有身如雲影。

    覺出入息徧身毛孔。

    亦知息長短相等。

    見息入無積聚。

    出無分散。

    無常生滅。

    覺身空假不實。

    亦知生滅刹那不住。

    三事和合。

    故有定生。

    三事旣空。

    則定無依。

    知空亦空。

    于空不著。

    亦愛亦策。

    如前說也。

    五除諸身行者。

    對初禅覺觀支也。

    言身行者。

    欲界身中。

    發得初禅。

    則色界四大造色。

    觸欲界身。

    欲界身。

    根生識。

    覺此色觸。

    二界色相依共住。

    故名為身。

    身卽覺支。

    從此身分生觀。

    知身中之法有所造作。

    故名身行。

    身行卽是觀支。

    言除者。

    因覺息徧身。

    發得初禅。

    心眼開明。

    見身三十六物臭穢可惡。

    爾時卽知三十六物由四大有。

    頭等六分。

    一一非身。

    四大之中。

    各各非身。

    此卽是除欲界身也。

    又于欲界身中。

    求色界四大不可得。

    名除初禅身。

    所以者何。

    若言有色界造色者。

    為從外來。

    為從内出。

    為在中間住。

    如是觀時。

    畢竟不可得。

    但以颠倒憶想故。

    言受色界觸。

    谛觀不得。

    卽是除初禅身。

    身除故。

    身行卽滅也。

    六受喜者。

    對破初禅喜支也。

    根本禅中喜支。

    從隐沒有垢覺觀後生。

    旣無觀慧照了。

    多生煩惱。

    故不應受。

    今于淨禅覺觀支中生喜。

    以有觀行破析。

    達覺觀性空。

    則所生喜亦空。

    于喜不著。

    無諸過罪。

    故說受喜。

    如阿羅漢不著一切供養。

    故名應供也。

    七受樂者。

    對破初禅樂支也。

    根本禅無觀慧。

    樂中多染。

    故不應受。

    今知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