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性空。
不著。
故無過罪。
說受樂也。
八受諸心行者。
對破初禅一心支。
若根本禅入一心時。
心生染著。
故不應受。
今知此一心。
虛诳不實。
一心非心。
卽不取著。
旣無過罪。
卽是三昧正受。
故說受諸心行也。
九心作喜者。
對二禅内淨喜也。
根本二禅喜。
從内淨發。
以無智慧照了。
多生受著。
今觀此喜。
卽知虛诳。
不生受著。
名喜覺分。
從正觀心。
生真法喜。
故名心作喜也。
十心作攝者。
對二禅一心支也。
二禅喜動。
今返觀喜性。
旣知空寂。
畢竟定心不亂。
不随喜動也。
十一。
心作解脫者。
對破三禅樂也。
三禅有徧身之樂。
凡夫得之。
多生愛縛。
不得解脫。
今以觀慧破析。
知此樂從因緣生。
空無自性。
虛诳不實。
觀樂不著。
心得自在也。
十二觀無常者。
對破四禅不動也。
三禅為樂所動。
故四禅名不動定。
凡夫得此。
多生常想。
心生愛取。
今觀此定生滅代謝。
三相所遷。
知是破壞不安之相也。
十三觀出散者。
對破空處也。
出者。
出離色界。
散者。
散三種色。
又出離色界。
心依虛空。
消散自在。
不為色法所縛。
故名出散。
凡夫得此。
謂是真空安隐。
心生取著。
今觀虛空處定。
知是四陰和合而有。
無自性。
不可取。
所以者何。
若言有出散者。
為虛空是出散。
為心是出散。
若心是出散者。
過去心已謝。
未來心未生。
現在心不住。
何能出耶。
若空是出散者。
無知之法。
有何出散。
旣不得空定。
則心無受著也。
十四觀離欲者。
對識處也。
一切愛著外境。
皆名為欲。
從欲界乃至空處。
皆是心外之境。
若虛空為外境。
識來領受此空。
卽以空為所欲。
今識處定緣于内識。
離外空欲。
故名離欲。
凡夫得此。
無慧眼照了。
謂言心與識法相應。
真實安隐。
卽生染著。
今以觀慧破析。
知三世識。
皆不與現在心相應。
故此識定。
但有名字。
虛诳不實也。
十五觀滅者。
對無所有處也。
此定緣無為法塵。
心與無為相應。
對無為法塵。
發少分識。
凡夫謂為心滅。
深生愛著。
為其所縛。
今觀此少識。
亦有四陰和合。
無常無我虛诳不實。
譬如糞穢。
多少俱臭。
不染著也。
十六觀棄舍者。
對非想非非想也。
非非想。
是兩舍之對治。
從初禅來。
但有偏舍。
無有兩舍。
今此定雙舍有無。
又是舍中之極。
故名棄舍。
凡夫得此。
謂為涅槃。
無有觀慧覺了。
不能舍離。
今知此定。
亦是四陰。
二入。
(意入。
法入。
)三界。
(意界。
法界。
意識界。
)及十種細心所等。
(觸。
作意。
受。
想。
思。
欲。
解。
念。
定。
慧。
)和合所成。
無常苦空無我。
虛诳不實。
不應計為涅槃。
旣知空寂。
卽不受著也。
行者爾時。
深觀棄舍。
旣便得悟三乘涅槃。
然未必須皆具十六。
或得三二特勝。
卽便發悟。
亦有利根。
初随息時。
覺悟無常。
卽發無漏。
由其從初俱發根本定故。
名亦有漏。
于中觀慧破析不著。
名亦無漏。
一往勝六妙門也。
通明觀(那那。
光音天。
那谟。
徧淨天。
谟谟。
廣果天。
阿阿。
九想觀。
阿彌。
八念觀。
彌彌。
阿陀。
皆十想觀。
彌陀。
八背舍。
陀陀。
八勝處。
那佛。
忍位。
谟佛。
世第一。
阿佛。
三果。
彌佛。
離欲地。
陀佛。
五住。
佛佛。
圓信。
) 譜曰。
通者。
從初修習。
卽通觀息色心三事。
若觀息時。
卽通照色心。
若觀色乃至心。
亦如是也。
明者。
此法明淨。
能開心眼。
無諸闇蔽也。
觀一達三。
徹見無礙。
故名通明。
又善修此禅。
必發六通三明。
故名通明。
雲何修習。
行者從初安心。
卽觀息色心三事俱無分别。
雲何觀息。
謂攝心靜坐。
調和氣息。
一心谛觀息想徧身出入。
若慧心明利。
卽覺息入無積聚。
出無分散。
來無所經由。
去無所履涉。
雖複明覺息入出徧身。
如空中風。
性無所有。
是則略說觀息如相。
次觀色如。
旣知息依于身。
離身無息。
卽應谛觀身色。
本自不有。
皆是先世妄想因緣。
招感今世四大造色。
圍虛空故。
假名為身。
一心谛觀頭等六分。
三十六物。
及四大四微。
一一非身。
四微四大。
亦各非實。
尚自不有。
何能生六分之身。
三十六物。
爾時無身色可得。
心無分别。
卽達色如。
次觀心如。
當知由有心故。
則有身色去來動靜。
若無此心。
誰分别色。
色因誰生。
谛觀此心藉緣而有。
生滅迅速。
不見住處。
亦無相貌。
但有名字。
名字亦空。
卽達心如。
複次若觀息時。
旣不得息。
卽達色心空寂。
何以故。
三法不相離故。
若不得色心三事。
卽不得一切法。
所以者何。
由此三事和合。
能生一切陰入界衆苦煩惱。
善惡行業。
往來五道。
流轉不息。
若了三事無生。
則一切法本來空寂。
是則略說初心修習之相。
其證入相。
亦有欲定。
未到地定。
四禅。
四空。
種種支林功德。
而與根本諸禅。
其相永殊。
若二乘人。
于一一禅中。
皆能獲得不壞解脫。
無礙解脫。
三明六通。
故名為通明觀。
若大士住此一一禅時。
卽得無礙大陀羅尼也。
今亦一往約次第門。
較逾十六特勝而已。
(亦世間亦出世間禅竟) 九想觀(阿阿。
八念觀。
阿彌。
十想觀。
彌彌。
阿陀。
皆八背舍。
彌陀。
八勝處。
陀陀。
十一切處。
那佛。
世第一。
谟佛。
初果。
阿佛。
四果。
彌佛。
已辦地。
陀佛。
七住。
佛佛。
圓信。
) 譜曰。
按禅波羅密。
出世間禅有二。
一對治無漏。
二緣理無漏。
緣理者。
卽是四谛十二因緣真空正觀。
緣理斷惑。
名為慧行。
(應是出世慧學所攝。
)今明對治。
乃是緣事起行。
破諸煩惱。
名為行行。
複分為二。
一壞法道。
善修之者。
發真無漏。
成壞法阿羅漢。
二不壞法道。
善修之者。
成不壞法大阿羅漢。
先明壞法觀。
凡有三種。
一者。
行人心厭六欲。
(一威儀欲。
二言語欲。
三形貌欲。
四色欲。
五細滑欲。
六所著人相欲。
)猶如怨賊。
故修九想以為對治。
二者。
作九想時。
雖破壞六欲。
而多生恐怖。
若修八種正念。
恐怖卽除。
三者。
旣貪欲心薄。
又無恐怖。
欲斷三界結使。
卽應進修十想。
十想成就。
便殺結賊。
成阿羅漢。
是人旣壞滅欲界身相。
不能具足三界觀煉熏修。
三明八解。
故名壞法觀也。
初明九想者。
一脹想。
二壞想。
三血塗想。
四膿爛想。
五青瘀想。
六啖想。
七散想。
八骨想。
九燒想。
複以死想為初方便。
此法能轉不淨中淨颠倒想。
能破淫欲諸煩惱賊。
然利根者。
則懸心存想死脹等事。
悉得成就。
若鈍根人。
懸作不成。
必須見人初死。
至屍所。
取是相已。
系心修習。
旣見相分明。
心想成就。
卽發三昧。
于後雖離死屍。
随想卽見。
修此九想。
必須增想重修。
令觀行熟利。
随所觀時。
心卽與定相應。
想法持心。
無分散意。
此則能破六欲。
除世貪愛。
謂初死想。
破威儀言語二欲。
次脹想。
壞想。
啖想。
破形貌欲。
次血塗想。
膿爛想。
青瘀想。
多破色欲。
次骨想。
燒想。
多除細滑欲。
九想通除雜欲。
及所著人相欲。
啖想。
散想。
骨想。
偏除人相欲。
殘啖離散白骨中。
不見有人可著故。
以是能破欲結。
亦薄嗔癡。
三毒薄。
九十八使山皆動。
漸漸增進。
以金剛三昧摧結使山。
得三乘道。
又若善修九想。
卽具十想。
又九想卽是菩薩摩诃衍。
又不淨觀中。
卽能成就一切佛法也。
那那等三不行者。
修無漏觀。
必舍欲纏故。
餘皆例前可知。
八念觀(阿阿。
十想觀。
阿彌。
八背舍。
彌彌。
阿陀
不著。
故無過罪。
說受樂也。
八受諸心行者。
對破初禅一心支。
若根本禅入一心時。
心生染著。
故不應受。
今知此一心。
虛诳不實。
一心非心。
卽不取著。
旣無過罪。
卽是三昧正受。
故說受諸心行也。
九心作喜者。
對二禅内淨喜也。
根本二禅喜。
從内淨發。
以無智慧照了。
多生受著。
今觀此喜。
卽知虛诳。
不生受著。
名喜覺分。
從正觀心。
生真法喜。
故名心作喜也。
十心作攝者。
對二禅一心支也。
二禅喜動。
今返觀喜性。
旣知空寂。
畢竟定心不亂。
不随喜動也。
十一。
心作解脫者。
對破三禅樂也。
三禅有徧身之樂。
凡夫得之。
多生愛縛。
不得解脫。
今以觀慧破析。
知此樂從因緣生。
空無自性。
虛诳不實。
觀樂不著。
心得自在也。
十二觀無常者。
對破四禅不動也。
三禅為樂所動。
故四禅名不動定。
凡夫得此。
多生常想。
心生愛取。
今觀此定生滅代謝。
三相所遷。
知是破壞不安之相也。
十三觀出散者。
對破空處也。
出者。
出離色界。
散者。
散三種色。
又出離色界。
心依虛空。
消散自在。
不為色法所縛。
故名出散。
凡夫得此。
謂是真空安隐。
心生取著。
今觀虛空處定。
知是四陰和合而有。
無自性。
不可取。
所以者何。
若言有出散者。
為虛空是出散。
為心是出散。
若心是出散者。
過去心已謝。
未來心未生。
現在心不住。
何能出耶。
若空是出散者。
無知之法。
有何出散。
旣不得空定。
則心無受著也。
十四觀離欲者。
對識處也。
一切愛著外境。
皆名為欲。
從欲界乃至空處。
皆是心外之境。
若虛空為外境。
識來領受此空。
卽以空為所欲。
今識處定緣于内識。
離外空欲。
故名離欲。
凡夫得此。
無慧眼照了。
謂言心與識法相應。
真實安隐。
卽生染著。
今以觀慧破析。
知三世識。
皆不與現在心相應。
故此識定。
但有名字。
虛诳不實也。
十五觀滅者。
對無所有處也。
此定緣無為法塵。
心與無為相應。
對無為法塵。
發少分識。
凡夫謂為心滅。
深生愛著。
為其所縛。
今觀此少識。
亦有四陰和合。
無常無我虛诳不實。
譬如糞穢。
多少俱臭。
不染著也。
十六觀棄舍者。
對非想非非想也。
非非想。
是兩舍之對治。
從初禅來。
但有偏舍。
無有兩舍。
今此定雙舍有無。
又是舍中之極。
故名棄舍。
凡夫得此。
謂為涅槃。
無有觀慧覺了。
不能舍離。
今知此定。
亦是四陰。
二入。
(意入。
法入。
)三界。
(意界。
法界。
意識界。
)及十種細心所等。
(觸。
作意。
受。
想。
思。
欲。
解。
念。
定。
慧。
)和合所成。
無常苦空無我。
虛诳不實。
不應計為涅槃。
旣知空寂。
卽不受著也。
行者爾時。
深觀棄舍。
旣便得悟三乘涅槃。
然未必須皆具十六。
或得三二特勝。
卽便發悟。
亦有利根。
初随息時。
覺悟無常。
卽發無漏。
由其從初俱發根本定故。
名亦有漏。
于中觀慧破析不著。
名亦無漏。
一往勝六妙門也。
通明觀(那那。
光音天。
那谟。
徧淨天。
谟谟。
廣果天。
阿阿。
九想觀。
阿彌。
八念觀。
彌彌。
阿陀。
皆十想觀。
彌陀。
八背舍。
陀陀。
八勝處。
那佛。
忍位。
谟佛。
世第一。
阿佛。
三果。
彌佛。
離欲地。
陀佛。
五住。
佛佛。
圓信。
) 譜曰。
通者。
從初修習。
卽通觀息色心三事。
若觀息時。
卽通照色心。
若觀色乃至心。
亦如是也。
明者。
此法明淨。
能開心眼。
無諸闇蔽也。
觀一達三。
徹見無礙。
故名通明。
又善修此禅。
必發六通三明。
故名通明。
雲何修習。
行者從初安心。
卽觀息色心三事俱無分别。
雲何觀息。
謂攝心靜坐。
調和氣息。
一心谛觀息想徧身出入。
若慧心明利。
卽覺息入無積聚。
出無分散。
來無所經由。
去無所履涉。
雖複明覺息入出徧身。
如空中風。
性無所有。
是則略說觀息如相。
次觀色如。
旣知息依于身。
離身無息。
卽應谛觀身色。
本自不有。
皆是先世妄想因緣。
招感今世四大造色。
圍虛空故。
假名為身。
一心谛觀頭等六分。
三十六物。
及四大四微。
一一非身。
四微四大。
亦各非實。
尚自不有。
何能生六分之身。
三十六物。
爾時無身色可得。
心無分别。
卽達色如。
次觀心如。
當知由有心故。
則有身色去來動靜。
若無此心。
誰分别色。
色因誰生。
谛觀此心藉緣而有。
生滅迅速。
不見住處。
亦無相貌。
但有名字。
名字亦空。
卽達心如。
複次若觀息時。
旣不得息。
卽達色心空寂。
何以故。
三法不相離故。
若不得色心三事。
卽不得一切法。
所以者何。
由此三事和合。
能生一切陰入界衆苦煩惱。
善惡行業。
往來五道。
流轉不息。
若了三事無生。
則一切法本來空寂。
是則略說初心修習之相。
其證入相。
亦有欲定。
未到地定。
四禅。
四空。
種種支林功德。
而與根本諸禅。
其相永殊。
若二乘人。
于一一禅中。
皆能獲得不壞解脫。
無礙解脫。
三明六通。
故名為通明觀。
若大士住此一一禅時。
卽得無礙大陀羅尼也。
今亦一往約次第門。
較逾十六特勝而已。
(亦世間亦出世間禅竟) 九想觀(阿阿。
八念觀。
阿彌。
十想觀。
彌彌。
阿陀。
皆八背舍。
彌陀。
八勝處。
陀陀。
十一切處。
那佛。
世第一。
谟佛。
初果。
阿佛。
四果。
彌佛。
已辦地。
陀佛。
七住。
佛佛。
圓信。
) 譜曰。
按禅波羅密。
出世間禅有二。
一對治無漏。
二緣理無漏。
緣理者。
卽是四谛十二因緣真空正觀。
緣理斷惑。
名為慧行。
(應是出世慧學所攝。
)今明對治。
乃是緣事起行。
破諸煩惱。
名為行行。
複分為二。
一壞法道。
善修之者。
發真無漏。
成壞法阿羅漢。
二不壞法道。
善修之者。
成不壞法大阿羅漢。
先明壞法觀。
凡有三種。
一者。
行人心厭六欲。
(一威儀欲。
二言語欲。
三形貌欲。
四色欲。
五細滑欲。
六所著人相欲。
)猶如怨賊。
故修九想以為對治。
二者。
作九想時。
雖破壞六欲。
而多生恐怖。
若修八種正念。
恐怖卽除。
三者。
旣貪欲心薄。
又無恐怖。
欲斷三界結使。
卽應進修十想。
十想成就。
便殺結賊。
成阿羅漢。
是人旣壞滅欲界身相。
不能具足三界觀煉熏修。
三明八解。
故名壞法觀也。
初明九想者。
一脹想。
二壞想。
三血塗想。
四膿爛想。
五青瘀想。
六啖想。
七散想。
八骨想。
九燒想。
複以死想為初方便。
此法能轉不淨中淨颠倒想。
能破淫欲諸煩惱賊。
然利根者。
則懸心存想死脹等事。
悉得成就。
若鈍根人。
懸作不成。
必須見人初死。
至屍所。
取是相已。
系心修習。
旣見相分明。
心想成就。
卽發三昧。
于後雖離死屍。
随想卽見。
修此九想。
必須增想重修。
令觀行熟利。
随所觀時。
心卽與定相應。
想法持心。
無分散意。
此則能破六欲。
除世貪愛。
謂初死想。
破威儀言語二欲。
次脹想。
壞想。
啖想。
破形貌欲。
次血塗想。
膿爛想。
青瘀想。
多破色欲。
次骨想。
燒想。
多除細滑欲。
九想通除雜欲。
及所著人相欲。
啖想。
散想。
骨想。
偏除人相欲。
殘啖離散白骨中。
不見有人可著故。
以是能破欲結。
亦薄嗔癡。
三毒薄。
九十八使山皆動。
漸漸增進。
以金剛三昧摧結使山。
得三乘道。
又若善修九想。
卽具十想。
又九想卽是菩薩摩诃衍。
又不淨觀中。
卽能成就一切佛法也。
那那等三不行者。
修無漏觀。
必舍欲纏故。
餘皆例前可知。
八念觀(阿阿。
十想觀。
阿彌。
八背舍。
彌彌。
阿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