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五

關燈


    發無上心故。

    陀陀上品中生者。

    于第一義。

    心不驚動故。

    那佛疑城者。

    堕于疑悔。

    積集善根。

    雖希佛智。

    于自善根。

    不能生信故。

    谟佛下上品者。

    雖造惡法。

    得聞經名。

    能稱佛名故。

    阿佛上品上生者。

    舍離惑業。

    随佛往生故。

    彌佛方便淨土者。

    六根清淨。

    離分段身故。

    陀佛實報淨土者。

    定慧莊嚴。

    色心無盡故。

    佛佛寂光淨土者。

    如智不二。

    寂照難思故。

     第九增上慧學門竟 【第十藏教位次門(凡十六位)】 譜曰。

    藏教。

    謂經律論三藏教也。

    大小兩乘。

    俱有三藏。

    而大乘經律論。

    不同聲聞藏之條然各别。

    故今獨指诠偏真者名為三藏教也。

    問。

    何不名小乘教耶。

    答。

    雖則正為聲聞人說。

    于中亦明十二因緣。

    事六度等。

    具三乘法。

    不可偏名為小乘也。

    經名修多羅藏。

    如四阿含等。

    直诠戒定慧三學。

    律名毗柰耶藏。

    如四分。

    五分。

    根本。

    僧祇。

    十誦。

    善見。

    戒因緣。

    毗尼母等。

    正诠增上戒學。

    亦诠增上定學。

    論名阿毗昙藏。

    如大毗婆沙。

    及俱舍論等。

    亦诠增上定學。

    正诠增上慧學也。

    此教具有三乘位次。

    小乘十一。

    中乘唯一。

    大乘有四。

    發心不同。

    證果亦異。

    而同修析觀。

    同斷見思。

    同出三界。

    同證偏真。

    楊葉止啼。

    化城暫息耳。

     五停心(那那。

    那谟。

    谟谟。

    皆作法忏。

    阿阿。

    别相念。

    阿彌。

    總相念。

    彌彌。

    阿陀。

    皆暖位。

    彌陀。

    頂位。

    陀陀。

    忍位。

    那佛。

    世第一。

    谟佛。

    初果。

    阿佛。

    二果。

    彌佛。

    見地。

    陀佛。

    初住。

    佛佛。

    中品上生。

    ) 譜曰。

    五停心者。

    一多貪衆生。

    用不淨觀。

    如九想八背舍等。

    二多嗔衆生。

    用慈悲觀。

    如四無量心等。

    三愚癡衆生。

    用因緣觀。

    謂觀十二緣生。

    能破撥無因果。

    及斷常等諸迷倒故。

    四著我衆生。

    用析界觀。

    謂觀此身唯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界所成。

    實無我我所故。

    有雲。

    多障衆生。

    用念佛觀。

    謂念牟尼十号功德。

    以除罪障。

    如八念中念佛觀等。

    五散亂衆生。

    用數息觀。

    如六妙門等。

    以要言之。

    于此五法之中。

    随用一法止住心過。

    令得調停。

    然後堪修念處正觀。

    故名五停心觀也。

     那那等三。

    煩惱旣強。

    必犯諸過。

    故須作法。

    阿阿等六。

    心旣漸調。

    故階賢位。

    那佛。

    則雖未斷見。

    已鄰發真。

    谟佛。

    則已得發真。

    猶存思惑。

    阿佛。

    則進階修道。

    彌佛。

    則轉入衍門。

    陀佛。

    則次第先見于空。

    佛佛。

    則回入如來願海。

     别相念(那那。

    那谟。

    谟谟。

    皆五停心。

    阿阿。

    總相念。

    阿彌。

    暖位。

    彌彌。

    阿陀。

    皆頂位。

    彌陀。

    忍位。

    陀陀。

    那佛。

    皆世第一。

    谟佛。

    初果。

    阿佛。

    二果。

    彌佛。

    三果。

    陀佛。

    四果。

    佛佛。

    初僧祇。

    ) 譜曰。

    别相念者。

    一觀身不淨(色陰)。

    二觀受是苦(受陰)。

    三觀心無常(識陰)。

    四觀法無我(想行二陰)。

    一切衆生。

    于五陰中。

    橫起常樂我淨四倒。

    故先别相而觀破之。

    身則三十六物。

    穢惡充滿。

    受則一切所領。

    無非三苦。

    (樂受是壞苦。

    苦受是苦苦。

    不苦不樂受是行苦。

    )心則刹那生滅。

    但有名字。

    法則善惡無記。

    皆無主宰。

    皆不自在。

    以此四種念處。

    破除四倒。

    便可發真無漏也。

     那那等三。

    煩惱未伏。

    故須再修助觀。

    阿阿等九。

    例前可知。

    彌佛三果。

    陀佛四果者。

    生滅門中。

    已修正觀。

    急求出苦。

    故不轉入通别二門。

    佛佛初僧祇滿者。

    于當教中。

    發大菩提心故。

     總相念(那那。

    那谟。

    皆五停心。

    谟谟。

    别相念。

    阿阿。

    暖位。

    阿彌。

    頂位。

    彌彌。

    阿陀。

    皆忍位。

    彌陀。

    陀陀。

    皆世第一。

    那佛。

    初果。

    谟佛。

    二果。

    阿佛。

    三果。

    彌佛。

    四果。

    陀佛。

    支佛果。

    佛佛。

    初僧祇。

    ) 譜曰。

    總相念者。

    觀身不淨。

    則受心法亦皆不淨。

    觀受是苦。

    則身心法亦皆是苦。

    觀心無常。

    則身受法亦皆無常。

    觀法無我。

    則身受心亦皆無我。

    總于四境而修四觀。

    用破四倒。

    令無餘也。

    然那那等三。

    煩惱力強。

    仍須退修助觀。

    及與别相。

    那佛初果者。

    觀力稍深。

    故遇佛字。

    便得發真見道。

    陀佛辟支果者。

    定力稍勝。

    能侵習氣也。

    (小乘外凡位竟) 暖位(那那。

    五停心。

    那谟。

    别相念。

    谟谟。

    總相念。

    阿阿。

    頂位。

    阿彌。

    忍位。

    彌彌。

    阿陀。

    皆世第一。

    彌陀。

    初果。

    陀陀。

    二果。

    那佛。

    初果。

    谟佛。

    二果。

    阿佛。

    三果。

    彌佛。

    四果。

    陀佛。

    支佛果。

    佛佛。

    圓信。

    ) 譜曰。

    善修四念處觀。

    起四正勤。

    精進勇猛。

    除惡生善。

    謂未生惡令不生。

    已生惡令滅。

    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長。

    離散動過。

    緣四谛境而生似解。

    譬如鑽木出火。

    火雖未發。

    暖相先現。

    故名暖位。

    此猶有退。

    故那那等仍行。

    彌陀證初果。

    陀陀證二果者。

    戒定力增。

    亦得斷粗惑故。

    那佛。

    谟佛。

    亦仍初二果者。

    當教位中。

    更無他勝進故。

    佛佛圓信者。

    開權顯實故。

     頂位(那那。

    别相念。

    那谟。

    總相念。

    谟谟。

    暖位。

    阿阿。

    忍位。

    阿彌。

    世第一。

    彌彌。

    阿陀。

    皆初果。

    彌陀。

    二果。

    陀陀。

    三果。

    那佛。

    初果。

    谟佛。

    二果。

    阿佛。

    三果。

    彌佛。

    四果。

    陀佛。

    支佛果。

    佛佛。

    圓信。

    ) 譜曰。

    善修四如意足。

    能令定慧均等。

    觀四谛境。

    轉更分明。

    如登山頂。

    矚了四方。

    故名頂位。

    言四如意足者。

    一欲如意足。

    謂希向慕樂禅定境界。

    而得禅定。

    二念如意足。

    謂專注不忘禅定境界。

    而得禅定。

    三進如意足。

    謂精進專求禅定境界。

    而得禅定。

    四慧如意足。

    亦名觀如意足。

    亦名思惟如意足。

    謂觀察思惟禅定境界。

    而得禅定。

    當知欲念進慧。

    是八定方便。

    所得禅定。

    名如意足。

    以其所願皆得。

    能發神足諸通故也。

    此位不得久住。

    非進卽退。

    退卽名為頂堕。

    餘并如前可知。

     忍位(阿阿。

    世第一。

    阿彌。

    初果。

    彌彌。

    阿陀。

    皆二果。

    彌陀。

    三果。

    陀陀。

    無煩天。

    那佛。

    初果。

    谟佛。

    二果。

    阿佛。

    三果。

    彌佛。

    四果。

    陀佛。

    支佛果。

    佛佛。

    圓信。

    ) 譜曰。

    于如意足中。

    五種善法增進成根。

    于四谛中。

    堪忍樂欲。

    永不退堕。

    故名忍位也。

    五善根者。

    一信根。

    信四谛理。

    能生一切無漏根力禅定解脫諸三昧等。

    然此信根。

    必依念處。

    若無信境。

    根何能生。

    二進根。

    信諸法故。

    倍策精進。

    三念根。

    但念正助之道。

    不令邪妄得入。

    四定根。

    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

    相應不散。

    五慧根。

    念處之慧。

    為定所攝。

    以觀自照。

    不從他知也。

    那那等不行者。

    不起惡故。

    陀陀無煩者。

    不得佛字。

    不能以金剛慧斷微細惑。

    但能修夾熏禅。

    生五淨居天也。

     世第一位(阿阿。

    初果。

    阿彌。

    二果。

    彌彌。

    阿陀。

    皆三果。

    彌陀。

    無煩天。

    陀陀。

    無熱天。

    那佛。

    二果。

    谟佛。

    三果。

    阿佛。

    四果。

    彌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