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三

關燈
八戒中則合為一。

    )終身受持。

    故功行又勝也。

    那那等二。

    則前異熟盡。

    承戒力以生天。

    谟谟。

    則愛染偏強。

    退求寂以歸俗。

    餘可知。

     持比丘律(那那。

    忉利。

    那谟。

    夜摩。

    谟谟。

    八戒。

    阿阿。

    持二部律。

    阿彌。

    廣持。

    彌彌。

    阿陀。

    皆住毗尼而不動。

    彌陀。

    善滅诤。

    陀陀。

    十一切處。

    那佛。

    總相念。

    谟佛。

    幹慧地。

    阿佛。

    餘清淨戒。

    彌佛。

    覺清淨。

    陀佛。

    中上生。

    佛佛。

    圓十信。

    ) 譜曰。

    年滿二十以上。

    六十以下。

    六根具足。

    無諸遮難。

    登壇受具足戒。

    專精護持二百五十學處。

    達其開遮持犯。

    名為持比丘律。

    (比丘此翻除馑。

    又翻破惡。

    乞士。

    怖魔。

    又翻殺賊。

    應供。

    無生。

    二百五十戒法。

    分為五篇。

    已受者不可不學。

    未受者不許先知。

    是故此中不列)功行勝沙彌也。

    谟谟。

    亦是煩惱力強。

    不敢破戒。

    故舍具戒為優婆塞。

    兼持八戒。

    斯無過也。

    陀陀十一切處者。

    由增上戒學。

    成增上定學故。

     持二部律(那那。

    夜摩天。

    那谟。

    兜率天。

    谟谟。

    取相忏。

    阿阿。

    廣持毗尼。

    阿彌。

    住毗尼。

    彌彌。

    阿陀。

    皆善能滅诤。

    彌陀。

    十一切處。

    陀陀。

    九次第定。

    那佛。

    總相念。

    谟佛。

    幹慧地。

    阿佛。

    餘清淨戒。

    彌佛。

    覺清淨。

    陀佛。

    中上生。

    佛佛。

    圓十信。

    ) 譜曰。

    旣達比丘戒法。

    兼誦比丘尼律。

    知其開遮持犯。

    堪任教誡。

    故名持二部律。

    (尼戒五篇。

    亦不許未受者知。

    故此不列。

    )此人旣為衆所知識。

    未必肯舍具戒。

    設使煩惱力強。

    必須結壇禮忏以治惑也。

     廣持毗尼(那那。

    兜率天。

    那谟。

    化樂天。

    谟谟。

    取相忏。

    阿阿。

    住毗尼。

    阿彌。

    善滅诤。

    彌彌。

    善滅诤。

    阿陀。

    十一切處。

    彌陀。

    九次第定。

    陀陀。

    師子奮迅三昧。

    那佛。

    暖位。

    谟佛。

    性地。

    阿佛。

    覺清淨戒。

    彌佛。

    念清淨。

    陀佛。

    無上道。

    佛佛。

    上品上生。

    ) 譜曰。

    毗尼全藏。

    文義浩博。

    盡能誦持。

    堪作人天師範。

    故倍勝也。

    然煩惱未除。

    仍須修取相忏。

    若遇佛佛。

    則是具諸戒行。

    随佛往生。

    故為上上品矣。

     住毗尼而不動(阿阿。

    善滅诤。

    阿彌。

    十一切處。

    彌彌。

    阿陀。

    皆九次第定。

    彌陀。

    師子奮迅三昧。

    陀陀。

    超越三昧。

    那佛。

    二果。

    谟佛。

    薄地。

    阿佛。

    念清淨戒。

    彌佛。

    無上道戒。

    陀佛。

    二離垢地。

    佛佛。

    圓十住。

    ) 譜曰。

    得無漏戒。

    舍破戒垢。

    故名住毗尼而不動。

    永無退轉。

    那谟等皆不行也。

    那佛二果者。

    從見道階修道故。

    谟佛薄地者。

    煩惱薄故。

    阿佛念清淨戒者。

    開小成大故。

    彌佛無上道戒者。

    度戒彼岸故。

    陀佛二離垢地者。

    戒波羅密增上故。

    佛佛圓住者。

    住戒秘藏故。

     善能滅诤(阿阿。

    十一切處。

    阿彌。

    九次第定。

    彌彌。

    阿陀。

    皆師子奮迅三昧。

    彌陀。

    超越三昧。

    陀陀。

    七住。

    那佛。

    念清淨戒。

    谟佛。

    念清淨戒。

    阿佛。

    無上道戒。

    彌佛。

    二離垢地。

    陀佛。

    圓十住。

    佛佛。

    圓十行。

    ) 譜曰。

    自旣清淨。

    令他清淨。

    于诤事起。

    善能除滅。

    統理大衆。

    具足利他功德。

    聲聞持戒。

    此為最勝。

    故阿阿等。

    如次入于增上定學。

    陀陀。

    則所作已辦。

    同别七住。

    那佛等則開小成大。

    已如前說。

    陀佛。

    則定慧莊嚴。

    卽住秘藏。

    佛佛。

    則不可思議。

    二利行圓也。

     業清淨戒(阿阿。

    餘清淨戒。

    阿彌。

    覺清淨戒。

    彌彌。

    阿陀。

    皆念清淨戒。

    彌陀。

    二住。

    陀陀。

    三住。

    那佛。

    谟佛。

    皆八部。

    阿佛。

    初歡喜行。

    彌佛。

    無上道戒。

    陀佛。

    初歡喜地。

    佛佛。

    上品上生。

    ) 譜曰。

    菩薩優婆塞。

    及菩薩沙彌等。

    由菩提弘誓願力。

    護持性重。

    永不毀犯。

    名為具足根本業清淨戒。

    故那那等皆不複行。

    阿阿等四。

    以次漸進。

    彌陀等二。

    旣未到戒彼岸。

    但堪入内凡位。

    稍破見思而已。

    那佛。

    谟佛。

    觐佛護法而未斷惑。

    阿佛。

    始能出空入假。

    彌佛。

    便能滿足戒度。

    陀佛。

    則次第門中。

    創登無漏。

    佛佛。

    則蓮華國内。

    速悟無生。

     餘清淨戒(阿阿。

    覺清淨戒。

    阿彌。

    念清淨戒。

    彌彌。

    阿陀。

    皆二治地住。

    彌陀。

    三住。

    陀陀。

    四住。

    那佛。

    谟佛。

    皆請法。

    阿佛。

    二饒益行。

    彌佛。

    無上道戒。

    陀佛。

    二離垢地。

    佛佛。

    上品上生。

    ) 譜曰。

    菩薩比丘。

    由弘誓力。

    性業遮業。

    悉皆善護。

    名為前後眷屬餘清淨戒。

    謂不犯重戒諸方便罪。

    名前眷屬清淨。

    不犯等流諸輕垢罪。

    名後眷屬清淨也。

    那佛谟佛請法者。

    持菩薩戒而未斷惑。

    轉身得為大梵天王。

    旣為梵王而遇佛出。

    則必請轉法輪也。

    陀佛二地者。

    戒極清淨故。

    餘可知。

     覺清淨戒(阿阿。

    念清淨。

    阿彌。

    二住。

    彌彌。

    阿陀。

    皆三住。

    彌陀。

    四住。

    陀陀。

    五住。

    那佛。

    二僧祇滿。

    谟佛。

    離欲地。

    阿佛。

    無上道。

    彌佛。

    初歡喜地。

    陀佛。

    上品上生。

    佛佛。

    圓十住。

    ) 譜曰。

    菩薩比丘。

    及菩薩諸天。

    舍離欲惡不善法。

    與覺觀俱而入初禅。

    乃至舍念清淨而入四禅。

    由禅定力。

    不複更起犯戒惡覺。

    名為非諸惡覺覺清淨戒。

    此是大乘定共戒也。

    (由菩提心力。

    故與聲聞定共戒不同。

    )那佛二僧祇滿者。

    雖未斷惑。

    戒定諸度已将滿故。

    谟佛離欲地者。

    殘思雖在。

    不起欲界諸煩惱故。

    阿佛。

    彌佛例前可知。

    陀佛。

    則已得受記。

    佛佛。

    則分證法身也。

     念清淨戒(阿阿。

    二住。

    阿彌。

    三住。

    彌彌。

    阿陀。

    皆四住。

    彌陀。

    五住。

    陀陀。

    六住。

    那佛。

    三僧祇滿。

    谟佛。

    通菩薩地。

    阿佛。

    無上道戒。

    彌佛。

    二離垢地。

    陀佛。

    方便淨土。

    佛佛。

    圓十住。

    ) 譜曰。

    仰信中道。

    體空觀成。

    不起生死涅槃二邊邪念。

    名為護持正念念清淨戒。

    此是大乘道共戒也。

    此戒已屬初發心住。

    故阿阿等。

    位次漸增。

    那佛拟三僧祇滿者。

    六度雖已滿足。

    見種猶未斷故。

    (此順權說言之。

    )谟佛拟通菩薩地者。

    二乘并已超過。

    扶習猶潤生故。

    (亦順權說。

    )阿佛。

    彌佛。

    亦例可知。

    陀佛。

    則已超同居。

    佛佛。

    則分同佛果也。

     無上道戒(阿阿。

    發光地。

    阿彌。

    焰慧地。

    彌彌。

    阿陀。

    皆難勝地。

    彌陀。

    現前地。

    陀陀。

    遠行地。

    那佛。

    上品上生。

    谟佛。

    方便土。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别妙覺佛。

    佛佛。

    實報淨土。

    ) 譜曰。

    以無上菩提勝解。

    了知五戒。

    八戒。

    十戒。

    具戒。

    乃至定共道共戒等。

    一一皆從佛戒海中流出。

    一一皆歸佛戒海中。

    如種種水。

    同一濕性。

    是故五戒乃至比丘戒等。

    一一戒相。

    一一威儀。

    一一無非三聚淨戒。

    以其一一皆能滅一切惡。

    卽名攝律儀戒。

    一一皆能生一切善。

    卽名攝善法戒。

    一一皆能度一切生。

    卽名攝衆生戒。

    如此普攝諸戒。

    回向菩提。

    故名回向滿足無上道戒也。

    據華嚴經。

    二地已得戒波羅密最為增上。

    今阿阿等六。

    善增長故。

    漸登上地。

    那佛。

    谟佛。

    能見佛故。

    生二淨土。

    阿佛。

    則住戒秘藏。

    彌佛。

    則妙行莊嚴。

    陀佛。

    則淨戒果成。

    為别妙覺。

    佛佛。

    則性修交徹。

    為實報淨也。

     第七增上戒學門竟 選佛譜卷第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