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則三昧門中。
起諸幻化。
故為十行。
那佛。
谟佛。
則具縛凡夫。
能知秘藏。
故登五品。
阿佛。
則粗垢先落。
能淨六根。
故成圓信。
彌佛。
則慈心具戒。
随佛往生。
陀佛。
則定慧圓明。
頓開佛眼。
佛佛。
則以修顯性。
入無障礙法界也。
作法忏(那那。
上品惡。
那谟。
中品惡。
谟谟。
下品惡。
阿阿。
南洲。
阿彌。
鐵輪王。
彌彌。
阿陀。
皆四王天。
彌陀。
忉利天。
陀陀。
夜摩天。
那佛。
兜率天。
谟佛。
取相忏。
阿佛。
無生忏。
彌佛。
業清淨戒。
陀佛。
餘清淨戒。
佛佛。
念清淨戒。
) 譜曰。
大小七衆。
犯諸輕戒。
以殷淨心。
不敢覆藏。
向他清淨師友發露悔除。
名作法忏。
一往但能除滅小罪。
不能除滅根本重罪也。
那那等三。
煩惱習強。
悔已複犯。
遂成三品十惡。
阿阿。
則罪滅福生。
不失人道。
阿彌。
則加以善力。
堪作人王。
彌彌。
阿陀。
則十善稍增。
能為護世。
彌陀。
則十善倍勝。
忉利可生。
陀陀。
則資以定力。
夜摩可往。
那佛。
則欲觐補處。
得上四天。
谟佛。
則深覺過患。
進修取相。
阿佛。
則欲拔罪本。
直觀無生。
彌佛。
則忏力精純。
初登大乘淨戒。
陀佛。
則攝心妙忏。
能淨無量律儀。
佛佛。
則頓發無漏真明。
永不忘失正念。
取相忏(阿阿。
别相念。
阿彌。
總相念。
彌彌。
性地。
阿陀。
六心。
彌陀。
八心。
陀陀。
十心。
那佛。
願升内院。
谟佛。
求生淨土。
阿佛。
業清淨戒。
彌佛。
餘清淨戒。
陀佛。
覺清淨戒。
佛佛。
無上道戒。
) 譜曰。
七衆若犯根本大戒。
依小乘律。
不通忏悔。
今依大乘教法。
立壇結界。
淨治三業。
晝夜六時。
勤修五悔。
哀求諸佛菩薩。
冥顯加被。
祈複淨戒。
故名為取相忏。
能滅根本重罪。
但未卽滅七逆罪耳。
(七逆者。
一出佛身血。
二弑父。
三弑母。
四弑和尚。
五弑阿阇黎。
六破羯磨轉法輪僧。
七弑三乘聖人。
須更修無生忏。
)旣結壇儀。
不起惑業。
故那那等不行。
旣滅重罪。
随功行之淺深。
漸登觀行。
阿阿。
則初修四種念處。
阿彌。
則念處慧力稍深。
彌彌。
則接彼相似空性法流。
阿陀等三。
則仰信中道。
漸能伏見思惑。
那佛等二。
則或求親觐補處。
或圖永侍慈尊。
阿佛。
則根本堅明。
彌佛。
則律儀成就。
陀佛。
則定共得發。
佛佛。
則圓滿戒度。
無生忏(那那。
聲聞心。
那谟。
聲聞心。
谟谟。
辟支心。
阿阿。
事度心。
阿彌。
性地。
彌彌。
八人地。
阿陀。
初發心住。
彌陀。
七住。
陀陀。
十住。
那佛。
求生淨土。
谟佛。
圓五品。
阿佛。
圓十信。
彌佛。
上品上生。
陀佛。
方便淨土。
佛佛。
圓住。
) 譜曰。
不論輕罪。
重罪。
十惡。
七逆。
先用作法取相而導其流。
随卽觀罪性空以塞其源。
所謂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實相。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名無生忏也。
設無清淨師友可向作法。
又無如意助緣可立壇儀。
則應秉質直心。
立決定志。
先向十方三寶。
悔除所犯。
誓不更造。
次于阿蘭若處。
如理思惟。
觀罪無生。
此卽所謂甯可缺于前前。
不可缺于後後。
勤而行之。
亦必滅罪證理也。
然所觀無生。
通乎四教。
或因緣生滅。
無實我法。
故名無生。
或因緣卽空。
如幻如夢。
故名無生。
或因緣卽假。
虛妄有生。
而中道之體。
雙非空有。
故名無生。
或因緣卽中。
深達罪相卽是實相。
不可思議。
故名無生。
今那那等三。
見思垢重。
智慧狹劣。
故雖觀無生。
仍趣偏徑。
阿阿。
則生滅門中。
創發大願。
成事度心。
阿彌。
則觀生無生。
得相似解。
故成性地。
彌彌。
則純觀無生。
發真不遠。
為八人地。
阿陀。
則次第門中。
創見真谛。
故為初住。
彌陀。
則十善已純。
能出三界故為七住。
陀陀。
則三昧力勝。
通諸法門。
故為十住。
那佛。
則志在帶業橫超。
故為求生淨土。
谟佛。
則具縛能知秘藏。
故為圓五品位。
阿佛。
則粗垢已除。
故登圓十信位。
彌佛。
則具戒見佛。
故得上品上生。
陀佛。
則定慧相資。
舍分段而獲意生。
佛佛。
則性修不二。
開佛眼而登圓住。
第六生善滅惡門竟。
【第七增上戒學門(凡十三位)】 譜曰。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斯則名為三無漏學。
故學道人以戒為首。
此戒從小階大。
從淺階深。
圓攝諸法。
故名增上。
小乘大乘各論七衆。
已如前文廣明。
在家五戒(那那。
作法。
那谟。
南洲。
谟谟。
四王。
阿阿。
八戒。
阿彌。
十戒。
彌彌。
阿陀。
皆持比丘律。
彌陀。
持二部。
陀陀。
廣持。
那佛。
五停心。
谟佛。
幹慧地。
阿佛。
業清淨。
彌佛。
餘清淨。
陀佛。
中品中生。
佛佛。
圓十信。
) 譜曰。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名為在家五戒。
受三歸依。
自稱盡形壽為滿分優婆塞。
卽得此戒。
若四分三分等。
旣未全受。
但可攝入出世福業。
未可名戒學也。
那那。
則必有毀犯。
故須作法忏除。
那谟。
則引業所牽。
命終還生人道。
谟谟。
則異熟果盡。
戒福得升初天。
阿阿等六。
随力淺深。
漸成增上。
那佛。
則五停以調見。
谟佛。
則幹慧以治思。
阿佛。
則成菩薩居士。
故業清淨。
彌佛。
則為菩薩比丘。
故餘清淨。
陀佛。
則準十六觀經而生淨土。
佛佛。
則悟戒之實相而淨六根。
八關齋戒(那那。
作法忏。
那谟。
四王天。
谟谟。
忉利天。
阿阿。
十戒。
阿彌。
持比丘。
彌彌。
阿陀。
皆持二部律。
彌陀。
廣持毗尼。
陀陀。
住毗尼而不動。
那佛。
五停心。
谟佛。
幹慧地。
阿佛。
業清淨戒。
彌佛。
餘清淨。
陀佛。
中中生。
佛佛。
圓十信。
) 譜曰。
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
持八支戒。
一曰不殺。
二曰不盜。
三曰不淫。
四曰不妄語。
五曰不飲酒。
六曰不著香華鬘。
香油塗身。
不歌舞倡伎。
及往觀聽。
七曰不坐高廣大床。
八曰不非時食。
(前七名戒。
第八名齋)故名八關戒齋。
若未受終身五戒。
亦得受此。
但未可名戒學。
今約已受五戒。
又于月六齋日加受此戒。
故功行稍勝也。
(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二十三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
名月六齋日。
若遇月小。
則以二十八日補之。
又每年正月。
五月。
九月。
名為年三長齋月。
亦應受一月八戒。
功德尤勝。
亦卽攝在此位。
) 沙彌十戒(那那。
四王天。
那谟。
忉利天。
谟谟。
五戒。
阿阿。
持比丘律。
阿彌。
持二部。
彌彌。
阿陀。
皆廣持毗尼。
彌陀。
住毗尼而不動。
陀陀。
善能滅诤。
那佛。
别相念。
谟佛。
幹慧地。
阿佛。
業清淨戒。
彌佛。
餘清淨。
陀佛。
中上生。
佛佛。
圓十信。
) 譜曰。
剃發染衣。
随如來出家。
依止和尚。
奉持十戒。
名為沙彌。
(此翻息慈。
又翻求寂。
七歲以上。
七十以下。
方許為之。
)一不殺。
二不盜。
三不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著香華鬘。
不香塗身。
七不歌舞倡伎。
不往觀聽。
八不坐高廣大床。
九不非時食。
十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
(瑜伽論雲。
第六第七兩戒。
出家人犯。
其過則重。
故分為二。
在家人犯。
其過略輕。
故
起諸幻化。
故為十行。
那佛。
谟佛。
則具縛凡夫。
能知秘藏。
故登五品。
阿佛。
則粗垢先落。
能淨六根。
故成圓信。
彌佛。
則慈心具戒。
随佛往生。
陀佛。
則定慧圓明。
頓開佛眼。
佛佛。
則以修顯性。
入無障礙法界也。
作法忏(那那。
上品惡。
那谟。
中品惡。
谟谟。
下品惡。
阿阿。
南洲。
阿彌。
鐵輪王。
彌彌。
阿陀。
皆四王天。
彌陀。
忉利天。
陀陀。
夜摩天。
那佛。
兜率天。
谟佛。
取相忏。
阿佛。
無生忏。
彌佛。
業清淨戒。
陀佛。
餘清淨戒。
佛佛。
念清淨戒。
) 譜曰。
大小七衆。
犯諸輕戒。
以殷淨心。
不敢覆藏。
向他清淨師友發露悔除。
名作法忏。
一往但能除滅小罪。
不能除滅根本重罪也。
那那等三。
煩惱習強。
悔已複犯。
遂成三品十惡。
阿阿。
則罪滅福生。
不失人道。
阿彌。
則加以善力。
堪作人王。
彌彌。
阿陀。
則十善稍增。
能為護世。
彌陀。
則十善倍勝。
忉利可生。
陀陀。
則資以定力。
夜摩可往。
那佛。
則欲觐補處。
得上四天。
谟佛。
則深覺過患。
進修取相。
阿佛。
則欲拔罪本。
直觀無生。
彌佛。
則忏力精純。
初登大乘淨戒。
陀佛。
則攝心妙忏。
能淨無量律儀。
佛佛。
則頓發無漏真明。
永不忘失正念。
取相忏(阿阿。
别相念。
阿彌。
總相念。
彌彌。
性地。
阿陀。
六心。
彌陀。
八心。
陀陀。
十心。
那佛。
願升内院。
谟佛。
求生淨土。
阿佛。
業清淨戒。
彌佛。
餘清淨戒。
陀佛。
覺清淨戒。
佛佛。
無上道戒。
) 譜曰。
七衆若犯根本大戒。
依小乘律。
不通忏悔。
今依大乘教法。
立壇結界。
淨治三業。
晝夜六時。
勤修五悔。
哀求諸佛菩薩。
冥顯加被。
祈複淨戒。
故名為取相忏。
能滅根本重罪。
但未卽滅七逆罪耳。
(七逆者。
一出佛身血。
二弑父。
三弑母。
四弑和尚。
五弑阿阇黎。
六破羯磨轉法輪僧。
七弑三乘聖人。
須更修無生忏。
)旣結壇儀。
不起惑業。
故那那等不行。
旣滅重罪。
随功行之淺深。
漸登觀行。
阿阿。
則初修四種念處。
阿彌。
則念處慧力稍深。
彌彌。
則接彼相似空性法流。
阿陀等三。
則仰信中道。
漸能伏見思惑。
那佛等二。
則或求親觐補處。
或圖永侍慈尊。
阿佛。
則根本堅明。
彌佛。
則律儀成就。
陀佛。
則定共得發。
佛佛。
則圓滿戒度。
無生忏(那那。
聲聞心。
那谟。
聲聞心。
谟谟。
辟支心。
阿阿。
事度心。
阿彌。
性地。
彌彌。
八人地。
阿陀。
初發心住。
彌陀。
七住。
陀陀。
十住。
那佛。
求生淨土。
谟佛。
圓五品。
阿佛。
圓十信。
彌佛。
上品上生。
陀佛。
方便淨土。
佛佛。
圓住。
) 譜曰。
不論輕罪。
重罪。
十惡。
七逆。
先用作法取相而導其流。
随卽觀罪性空以塞其源。
所謂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實相。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名無生忏也。
設無清淨師友可向作法。
又無如意助緣可立壇儀。
則應秉質直心。
立決定志。
先向十方三寶。
悔除所犯。
誓不更造。
次于阿蘭若處。
如理思惟。
觀罪無生。
此卽所謂甯可缺于前前。
不可缺于後後。
勤而行之。
亦必滅罪證理也。
然所觀無生。
通乎四教。
或因緣生滅。
無實我法。
故名無生。
或因緣卽空。
如幻如夢。
故名無生。
或因緣卽假。
虛妄有生。
而中道之體。
雙非空有。
故名無生。
或因緣卽中。
深達罪相卽是實相。
不可思議。
故名無生。
今那那等三。
見思垢重。
智慧狹劣。
故雖觀無生。
仍趣偏徑。
阿阿。
則生滅門中。
創發大願。
成事度心。
阿彌。
則觀生無生。
得相似解。
故成性地。
彌彌。
則純觀無生。
發真不遠。
為八人地。
阿陀。
則次第門中。
創見真谛。
故為初住。
彌陀。
則十善已純。
能出三界故為七住。
陀陀。
則三昧力勝。
通諸法門。
故為十住。
那佛。
則志在帶業橫超。
故為求生淨土。
谟佛。
則具縛能知秘藏。
故為圓五品位。
阿佛。
則粗垢已除。
故登圓十信位。
彌佛。
則具戒見佛。
故得上品上生。
陀佛。
則定慧相資。
舍分段而獲意生。
佛佛。
則性修不二。
開佛眼而登圓住。
第六生善滅惡門竟。
【第七增上戒學門(凡十三位)】 譜曰。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斯則名為三無漏學。
故學道人以戒為首。
此戒從小階大。
從淺階深。
圓攝諸法。
故名增上。
小乘大乘各論七衆。
已如前文廣明。
在家五戒(那那。
作法。
那谟。
南洲。
谟谟。
四王。
阿阿。
八戒。
阿彌。
十戒。
彌彌。
阿陀。
皆持比丘律。
彌陀。
持二部。
陀陀。
廣持。
那佛。
五停心。
谟佛。
幹慧地。
阿佛。
業清淨。
彌佛。
餘清淨。
陀佛。
中品中生。
佛佛。
圓十信。
) 譜曰。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名為在家五戒。
受三歸依。
自稱盡形壽為滿分優婆塞。
卽得此戒。
若四分三分等。
旣未全受。
但可攝入出世福業。
未可名戒學也。
那那。
則必有毀犯。
故須作法忏除。
那谟。
則引業所牽。
命終還生人道。
谟谟。
則異熟果盡。
戒福得升初天。
阿阿等六。
随力淺深。
漸成增上。
那佛。
則五停以調見。
谟佛。
則幹慧以治思。
阿佛。
則成菩薩居士。
故業清淨。
彌佛。
則為菩薩比丘。
故餘清淨。
陀佛。
則準十六觀經而生淨土。
佛佛。
則悟戒之實相而淨六根。
八關齋戒(那那。
作法忏。
那谟。
四王天。
谟谟。
忉利天。
阿阿。
十戒。
阿彌。
持比丘。
彌彌。
阿陀。
皆持二部律。
彌陀。
廣持毗尼。
陀陀。
住毗尼而不動。
那佛。
五停心。
谟佛。
幹慧地。
阿佛。
業清淨戒。
彌佛。
餘清淨。
陀佛。
中中生。
佛佛。
圓十信。
) 譜曰。
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
持八支戒。
一曰不殺。
二曰不盜。
三曰不淫。
四曰不妄語。
五曰不飲酒。
六曰不著香華鬘。
香油塗身。
不歌舞倡伎。
及往觀聽。
七曰不坐高廣大床。
八曰不非時食。
(前七名戒。
第八名齋)故名八關戒齋。
若未受終身五戒。
亦得受此。
但未可名戒學。
今約已受五戒。
又于月六齋日加受此戒。
故功行稍勝也。
(初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二十三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
名月六齋日。
若遇月小。
則以二十八日補之。
又每年正月。
五月。
九月。
名為年三長齋月。
亦應受一月八戒。
功德尤勝。
亦卽攝在此位。
) 沙彌十戒(那那。
四王天。
那谟。
忉利天。
谟谟。
五戒。
阿阿。
持比丘律。
阿彌。
持二部。
彌彌。
阿陀。
皆廣持毗尼。
彌陀。
住毗尼而不動。
陀陀。
善能滅诤。
那佛。
别相念。
谟佛。
幹慧地。
阿佛。
業清淨戒。
彌佛。
餘清淨。
陀佛。
中上生。
佛佛。
圓十信。
) 譜曰。
剃發染衣。
随如來出家。
依止和尚。
奉持十戒。
名為沙彌。
(此翻息慈。
又翻求寂。
七歲以上。
七十以下。
方許為之。
)一不殺。
二不盜。
三不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著香華鬘。
不香塗身。
七不歌舞倡伎。
不往觀聽。
八不坐高廣大床。
九不非時食。
十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
(瑜伽論雲。
第六第七兩戒。
出家人犯。
其過則重。
故分為二。
在家人犯。
其過略輕。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