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法道流弊門(凡五位)】
破屍羅(那那。
阿鼻獄。
那谟。
無間獄。
谟谟。
中品畜。
阿阿。
少财鬼。
阿彌。
上品畜。
彌彌。
畜修羅。
阿陀。
有财鬼。
彌陀。
鬼修羅。
陀陀。
魔天。
那佛。
谟佛。
皆聽法雜衆。
阿佛。
取相忏。
彌佛。
無生忏。
陀佛。
求淨土。
佛佛。
下品上生) 譜曰。
毀犯根本重戒。
名破屍羅。
謂于大小乘七衆戒品之中。
随受何品。
受後不能專精護持。
或犯邪淫。
或偷重物。
或斷人命。
或妄言已證聖果。
此則破壞出世道器。
最難救也。
那那。
則破戒之後。
起大邪見。
撥無因果。
故堕阿鼻。
那谟。
則見思并強。
更增惡業。
故堕無間。
谟谟。
則癡愛覆心。
不知改悔。
故堕中畜。
阿阿。
則猶有施善。
故為少财。
阿彌。
則施戒略存。
故為上畜。
彌彌。
則猶護餘戒。
故為畜修。
阿陀。
則有施有定。
故為有财。
彌陀。
則存戒兼定。
故為鬼修。
陀陀。
則禅定現前。
故成魔侶。
那佛。
谟佛。
則雖纏見愛。
不背如來。
故能聽法。
阿佛。
則永斷相續。
以祈滅罪。
為取相忏。
彌佛。
則觀罪性空。
以求複戒。
為無生忏。
陀佛。
則一心不亂以念佛。
專求帶業往生。
佛佛。
則化佛應念以來迎。
故得橫超樂土。
破軌則(那那。
有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阿阿。
畜修羅。
阿彌。
彌彌。
阿陀。
皆作法忏。
彌陀。
陀陀。
皆取相忏。
那佛。
谟佛。
皆出世福。
阿佛。
無生忏。
彌佛。
下下生。
陀佛。
下中生。
佛佛。
下品上生) 譜曰。
毀犯小戒。
及諸威儀。
名破軌則。
如五戒人飲酒。
八關齋人非時受食。
沙彌觀聽歌舞。
香油塗身。
比丘受殘宿食。
墾土掘地。
損傷草木。
畜持金銀。
及餘一切非威儀等。
此皆違越佛制。
有深罪也。
那那等三。
見思重故。
不知悔除。
乃墜三塗。
阿阿雖有施善。
亦未除愆。
故為畜修。
阿彌等三。
并知依律說悔。
以求滅罪。
為作法忏。
彌陀等二。
能于小罪懷懼。
深思對治。
為取相忏。
那佛。
谟佛。
自知煩惱習強。
所以勤修出世福業。
阿佛。
棄舍犯原。
專求出要。
為無生忏。
彌佛等三。
深知末世持律之難。
一心念佛。
勤求帶業往生。
故随功行淺深。
橫超下輩三品。
毀正見(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下品畜。
谟谟。
無财鬼。
阿阿。
中品畜。
阿彌。
少财鬼。
彌彌。
畜修羅。
阿陀。
有财鬼。
彌陀。
十仙。
陀陀。
魔天。
那佛。
谟佛。
俱作法忏。
阿佛。
取相忏。
彌佛。
無生忏。
陀佛。
求淨土。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自恃頓超直入。
不信如來所說修證法門。
或妄言一切法空。
或偏執一法獨勝。
或斥持戒為小乘。
或謗經教為權說。
皆名毀正見也。
那那等三。
旣毀正見。
又加惑業。
故墜三塗劇苦。
阿阿等四。
雖有微善。
未離邪見。
難免鬼畜修羅。
彌陀。
以僻見而修戒定。
僅入仙曹。
陀陀。
以邪解而取神通。
終成魔侶。
那佛。
谟佛。
雖有見思。
不敢背佛。
故能依律作法以除惡見。
阿佛。
則盡舍邪執而求感應。
為取相忏。
彌佛。
則觀罪性空而敦戒德。
為無生忏。
陀佛。
則一心念佛以除疑。
佛佛。
則深觀邪見之實相也。
棄多聞(那那。
有間獄。
那谟。
下品畜。
谟谟。
中品畜。
阿阿。
上品畜。
阿彌。
畜修羅。
彌彌。
阿陀。
俱西洲。
彌陀。
北洲。
陀陀。
無想天。
那佛。
谟佛。
俱聽法雜衆。
阿佛。
辟支佛心。
彌佛。
體空觀。
陀佛。
次第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多聞能生實慧。
所以菩薩常樂廣學多聞。
但不可循聲流轉耳。
癡人見有诃教勸離之說。
便謂多聞一總無用。
甘作無聞比丘。
雖不破戒破見。
而背明趨暗。
亦已甚矣。
旣棄多聞。
便成癡昧。
更加以見思惡業。
安得不從墜落。
故那那則堕有間。
那谟則為下畜。
谟谟則為中畜也。
阿阿雖有施福。
由癡暗故。
仍為上畜。
阿彌雖有施戒。
以愚劣故。
仍為畜修。
彌彌。
阿陀。
雖有福力。
佛法緣疏。
故為西洲。
彌陀福雖又勝。
法緣仍遠。
故為北洲。
陀陀深入四禅。
故為無聞比丘。
竟同無想外道。
那佛。
谟佛。
雖具煩惱。
猶不忘佛。
故能聽法。
阿佛。
于生滅門。
離文求證。
故為辟支佛心。
彌佛。
于無生門。
忘言會理。
故為修體空觀。
陀佛。
則不著筌蹏。
漸觀中道。
佛佛。
則少聞多解。
頓企圓修也。
增上慢(那那。
有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阿阿。
畜修羅。
阿彌。
有财鬼。
彌彌。
阿陀。
皆鬼修羅。
彌陀。
人修羅。
陀陀。
天修羅。
那佛。
大梵天。
谟佛。
出世戒。
阿佛。
暖位。
彌佛。
性地。
陀佛。
次第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藥師本願經雲。
若諸有情。
雖于如來受諸學處。
而破屍羅。
有雖不破屍羅。
而破軌則。
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
然毀正見。
有雖不毀正見。
而棄多聞。
于佛所說契經深義。
不能解了。
有雖多聞。
而增上慢。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
自是非他。
嫌謗正法。
為魔伴黨。
如是愚人。
自行邪見。
複令無量俱胝有情堕大險坑。
此諸有情。
應于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
(文)甚矣。
增上慢人。
過患深重。
與前四種同為法道之流弊也。
言增上慢者。
由于法門微有增上功行。
随起慢執。
如參禅者。
則小有省發。
便謂證悟。
如習教者。
則薄解文義。
便謂了徹。
皆能自誤誤他。
故那那等三。
旣無寸善。
必堕三塗。
阿阿等六。
雖有福善。
由慢過重。
不出鬼神修羅趣中。
那佛。
仗佛慈光。
為初禅主。
仍懷大慢。
谟佛。
歸依大覺。
未忘慢習。
姑秉戒章。
阿佛。
始伏慢心。
得登暖位。
彌佛。
觀慢無性。
性水初沾。
陀佛。
則破慢而漸悟真如。
佛佛。
則卽慢而深觀實相也。
第二法道流弊門竟。
【第三四種惡趣門(凡十三位)】 譜曰。
依六道論。
則三品十惡。
招感地獄畜生餓鬼。
名三惡趣。
三品十善。
招感天人修羅。
名三善趣。
依毗婆沙。
止明五趣。
則修羅攝入鬼神趣中。
然修羅雖有善因。
多分雜以谄曲詐慢。
故諸經論。
每與三塗共名四惡趣也。
阿鼻地獄(阿佛。
下品畜。
彌佛。
無财鬼。
陀佛。
中品畜。
佛佛。
蒙光天子) 譜曰。
大佛頂經雲。
純情卽沉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
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
诳妄說法。
虛貪信施。
濫膺恭敬。
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文
阿鼻獄。
那谟。
無間獄。
谟谟。
中品畜。
阿阿。
少财鬼。
阿彌。
上品畜。
彌彌。
畜修羅。
阿陀。
有财鬼。
彌陀。
鬼修羅。
陀陀。
魔天。
那佛。
谟佛。
皆聽法雜衆。
阿佛。
取相忏。
彌佛。
無生忏。
陀佛。
求淨土。
佛佛。
下品上生) 譜曰。
毀犯根本重戒。
名破屍羅。
謂于大小乘七衆戒品之中。
随受何品。
受後不能專精護持。
或犯邪淫。
或偷重物。
或斷人命。
或妄言已證聖果。
此則破壞出世道器。
最難救也。
那那。
則破戒之後。
起大邪見。
撥無因果。
故堕阿鼻。
那谟。
則見思并強。
更增惡業。
故堕無間。
谟谟。
則癡愛覆心。
不知改悔。
故堕中畜。
阿阿。
則猶有施善。
故為少财。
阿彌。
則施戒略存。
故為上畜。
彌彌。
則猶護餘戒。
故為畜修。
阿陀。
則有施有定。
故為有财。
彌陀。
則存戒兼定。
故為鬼修。
陀陀。
則禅定現前。
故成魔侶。
那佛。
谟佛。
則雖纏見愛。
不背如來。
故能聽法。
阿佛。
則永斷相續。
以祈滅罪。
為取相忏。
彌佛。
則觀罪性空。
以求複戒。
為無生忏。
陀佛。
則一心不亂以念佛。
專求帶業往生。
佛佛。
則化佛應念以來迎。
故得橫超樂土。
破軌則(那那。
有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阿阿。
畜修羅。
阿彌。
彌彌。
阿陀。
皆作法忏。
彌陀。
陀陀。
皆取相忏。
那佛。
谟佛。
皆出世福。
阿佛。
無生忏。
彌佛。
下下生。
陀佛。
下中生。
佛佛。
下品上生) 譜曰。
毀犯小戒。
及諸威儀。
名破軌則。
如五戒人飲酒。
八關齋人非時受食。
沙彌觀聽歌舞。
香油塗身。
比丘受殘宿食。
墾土掘地。
損傷草木。
畜持金銀。
及餘一切非威儀等。
此皆違越佛制。
有深罪也。
那那等三。
見思重故。
不知悔除。
乃墜三塗。
阿阿雖有施善。
亦未除愆。
故為畜修。
阿彌等三。
并知依律說悔。
以求滅罪。
為作法忏。
彌陀等二。
能于小罪懷懼。
深思對治。
為取相忏。
那佛。
谟佛。
自知煩惱習強。
所以勤修出世福業。
阿佛。
棄舍犯原。
專求出要。
為無生忏。
彌佛等三。
深知末世持律之難。
一心念佛。
勤求帶業往生。
故随功行淺深。
橫超下輩三品。
毀正見(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下品畜。
谟谟。
無财鬼。
阿阿。
中品畜。
阿彌。
少财鬼。
彌彌。
畜修羅。
阿陀。
有财鬼。
彌陀。
十仙。
陀陀。
魔天。
那佛。
谟佛。
俱作法忏。
阿佛。
取相忏。
彌佛。
無生忏。
陀佛。
求淨土。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自恃頓超直入。
不信如來所說修證法門。
或妄言一切法空。
或偏執一法獨勝。
或斥持戒為小乘。
或謗經教為權說。
皆名毀正見也。
那那等三。
旣毀正見。
又加惑業。
故墜三塗劇苦。
阿阿等四。
雖有微善。
未離邪見。
難免鬼畜修羅。
彌陀。
以僻見而修戒定。
僅入仙曹。
陀陀。
以邪解而取神通。
終成魔侶。
那佛。
谟佛。
雖有見思。
不敢背佛。
故能依律作法以除惡見。
阿佛。
則盡舍邪執而求感應。
為取相忏。
彌佛。
則觀罪性空而敦戒德。
為無生忏。
陀佛。
則一心念佛以除疑。
佛佛。
則深觀邪見之實相也。
棄多聞(那那。
有間獄。
那谟。
下品畜。
谟谟。
中品畜。
阿阿。
上品畜。
阿彌。
畜修羅。
彌彌。
阿陀。
俱西洲。
彌陀。
北洲。
陀陀。
無想天。
那佛。
谟佛。
俱聽法雜衆。
阿佛。
辟支佛心。
彌佛。
體空觀。
陀佛。
次第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多聞能生實慧。
所以菩薩常樂廣學多聞。
但不可循聲流轉耳。
癡人見有诃教勸離之說。
便謂多聞一總無用。
甘作無聞比丘。
雖不破戒破見。
而背明趨暗。
亦已甚矣。
旣棄多聞。
便成癡昧。
更加以見思惡業。
安得不從墜落。
故那那則堕有間。
那谟則為下畜。
谟谟則為中畜也。
阿阿雖有施福。
由癡暗故。
仍為上畜。
阿彌雖有施戒。
以愚劣故。
仍為畜修。
彌彌。
阿陀。
雖有福力。
佛法緣疏。
故為西洲。
彌陀福雖又勝。
法緣仍遠。
故為北洲。
陀陀深入四禅。
故為無聞比丘。
竟同無想外道。
那佛。
谟佛。
雖具煩惱。
猶不忘佛。
故能聽法。
阿佛。
于生滅門。
離文求證。
故為辟支佛心。
彌佛。
于無生門。
忘言會理。
故為修體空觀。
陀佛。
則不著筌蹏。
漸觀中道。
佛佛。
則少聞多解。
頓企圓修也。
增上慢(那那。
有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阿阿。
畜修羅。
阿彌。
有财鬼。
彌彌。
阿陀。
皆鬼修羅。
彌陀。
人修羅。
陀陀。
天修羅。
那佛。
大梵天。
谟佛。
出世戒。
阿佛。
暖位。
彌佛。
性地。
陀佛。
次第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藥師本願經雲。
若諸有情。
雖于如來受諸學處。
而破屍羅。
有雖不破屍羅。
而破軌則。
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
然毀正見。
有雖不毀正見。
而棄多聞。
于佛所說契經深義。
不能解了。
有雖多聞。
而增上慢。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
自是非他。
嫌謗正法。
為魔伴黨。
如是愚人。
自行邪見。
複令無量俱胝有情堕大險坑。
此諸有情。
應于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
(文)甚矣。
增上慢人。
過患深重。
與前四種同為法道之流弊也。
言增上慢者。
由于法門微有增上功行。
随起慢執。
如參禅者。
則小有省發。
便謂證悟。
如習教者。
則薄解文義。
便謂了徹。
皆能自誤誤他。
故那那等三。
旣無寸善。
必堕三塗。
阿阿等六。
雖有福善。
由慢過重。
不出鬼神修羅趣中。
那佛。
仗佛慈光。
為初禅主。
仍懷大慢。
谟佛。
歸依大覺。
未忘慢習。
姑秉戒章。
阿佛。
始伏慢心。
得登暖位。
彌佛。
觀慢無性。
性水初沾。
陀佛。
則破慢而漸悟真如。
佛佛。
則卽慢而深觀實相也。
第二法道流弊門竟。
【第三四種惡趣門(凡十三位)】 譜曰。
依六道論。
則三品十惡。
招感地獄畜生餓鬼。
名三惡趣。
三品十善。
招感天人修羅。
名三善趣。
依毗婆沙。
止明五趣。
則修羅攝入鬼神趣中。
然修羅雖有善因。
多分雜以谄曲詐慢。
故諸經論。
每與三塗共名四惡趣也。
阿鼻地獄(阿佛。
下品畜。
彌佛。
無财鬼。
陀佛。
中品畜。
佛佛。
蒙光天子) 譜曰。
大佛頂經雲。
純情卽沉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
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
诳妄說法。
虛貪信施。
濫膺恭敬。
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