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輪相表法第一(占察雲。
此相能壞邪見疑網。
轉向正道。
到安隐處。
是故名輪)】 輪如占察輪相。
而作六面。
以那谟阿彌陀佛六字。
順次右旋。
刻于六面。
置輪掌心。
仰手旁擲。
表從凡入聖。
轉惡成善。
十法界無不會歸究竟也。
那谟。
表惡 阿彌陀佛。
表善 那。
表屬見煩惱。
亦名分别惑。
亦名見惑(邪見分别所起惑故)。
亦名見所斷惑(見真谛道時。
此惑頓斷故)。
谟。
表屬愛煩惱。
亦名俱生惑。
亦名思惑(不由分别。
任運起故)。
亦名修所斷惑(微細難斷。
須見道後。
修無漏道。
乃漸斷故)。
阿。
表施善。
彌。
表戒善。
陀。
表定善。
佛。
表善慧(或阿彌陀。
表有漏善。
佛。
表無漏善)。
又阿。
表生滅門。
彌。
表無生滅門。
陀。
表次第門。
佛。
表圓頓門。
問。
何意不用幺二三四五六。
乃用那谟阿彌陀佛六字耶。
答。
幺二三四五六。
不過世間數目。
是無記法。
不能生善滅惡。
那谟阿彌陀佛六字。
乃是萬德洪名。
一聞佛名。
皆得不退轉于無上正等正覺。
一稱佛名。
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故用此六字為輪相也。
問。
那谟。
此翻歸命。
亦應是善。
何得表惡。
答。
若但有善無惡。
則應有升無降。
若須并表善惡。
傥不借用那谟二字表惡。
豈可反用阿彌陀佛表惡耶。
夫論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本無善惡之殊。
豈有能歸所歸之别。
旣于生滅門中。
克論返迷歸悟。
則衆生為能歸。
佛為所歸。
所歸當體是善。
則能歸當體奚不可表惡乎。
問。
何故那表見。
谟表愛。
答。
善則先小而後大。
惡則先重而後輕。
次第應爾。
屬見煩惱過重。
屬愛煩惱過輕。
故順次表之。
問。
何故阿彌陀佛四字。
用表施戒禅慧。
答。
大小乘經。
俱明此四。
收一切行。
罄無不盡。
如六度中。
忍仍屬戒。
精進徧策。
又十度後四。
并是差别智攝故(後四度者。
七方便。
八願。
九力。
十智)。
問。
何故又表有漏無漏二善。
答。
布施。
持戒。
禅定。
設無出世智慧。
并名有漏。
故惟智慧名無漏善。
當知以慧導施戒禅。
則施戒禅亦無漏矣。
又問。
亦有世間智慧。
如分地息诤等。
豈皆無漏。
答。
世間智慧。
不達真谛無漏之理。
但名福德。
不名般若也。
問。
何故又表生滅等四門。
答。
約出世慧。
法爾有此四門。
初是三乘鈍根。
二是三乘利根。
三是大乘鈍根。
四是大乘利根。
故順次表之也。
【位次升降第二】 凡十五門。
第一發始因地門。
第二法道流弊門。
第三四種惡趣門。
第四欲界人天門。
第五色無色天門。
第六生善滅惡門。
第七增上戒學門。
第八增上定學門。
第九增上慧學門。
第十藏教位次門。
十一通教位次門。
十二别教位次門。
十三圓教位次門。
十四淨土橫超門。
十五圓極果位門。
【第一發始因地門(凡二十一位)】 (那那)上品十惡(那那。
阿鼻獄。
那谟。
谟谟。
皆無間獄) (那阿。
谟阿。
阿阿。
皆有間獄。
阿佛。
世間福。
彌佛。
聽法。
陀佛。
取相忏。
佛佛。
下品下生。
) 譜曰。
十惡者。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
四妄言。
五兩舌。
六惡口。
七绮語。
八悭貪。
九嗔恚。
十邪見也。
上品者。
或所對境增上。
或煩惱心增上。
或所作事增上。
所對境增上者。
如弑父母師僧。
盜三寶常住物。
淫淨戒人及至親。
欺诳君父師長等。
煩惱心增上者。
如極重嗔纏。
猛利貪纏等。
所作事增上者。
如數數殺生。
數數偷盜。
乃至數數邪見。
日積月累。
曾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
純從分别見惑所發惡業。
名為上品十惡。
故是地獄因也。
那那。
則邪見增盛。
撥無因果。
故入十方阿鼻地獄。
百千萬劫。
難得出期。
那谟。
則見思方盛。
惡業必多。
谟谟。
則習染旣濃。
亦多惡業。
故皆入無間獄。
壽一大劫。
那阿。
谟阿。
及阿阿。
則雖有大惡。
猶有世間微善。
故于地獄之中。
偶得涼風溫風等。
暫時小樂。
名為有間地獄。
壽亦略減。
阿彌至谟佛皆不行者。
邪見十惡之人。
多不能修戒定慧故。
阿佛。
則仗佛慈力。
生其施善。
然惑業方強。
未能卽階無漏。
故僅轉為世福。
彌佛。
則仗佛慈力。
生其戒善。
然惑業方強。
未能得戒。
故僅獲聞正法。
現見世間極惡之人。
偶來聽法。
卽種善根。
消滅重罪。
誠證非一。
不可具述也。
陀佛。
則仗佛慈力。
生其定善。
故能頓離惡業。
結立壇儀。
六時行道。
求佛滅罪。
名取相忏。
佛佛。
則仗佛慈力。
生其慧善。
故于臨命終時。
雖複苦逼。
不遑念佛法身功德相好。
猶能依善友教。
一心稱佛名号。
卽得下品下生。
具如十六觀經所明。
(那谟)中品十惡(那那。
那谟。
谟谟。
皆下品畜。
阿阿。
阿彌。
彌彌。
皆中品畜。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上品畜。
那佛。
谟佛。
皆畜修羅。
阿佛。
聽法。
彌佛。
取相忏。
陀佛。
無生忏。
佛佛。
下品中生) 譜曰。
十惡。
如前釋。
言中品者。
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
境中品者。
奪人天命。
盜人天物等。
心中品者。
煩惱不輕。
亦不極猛利等。
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
雜從見愛煩惱所發惡業。
名為中品十惡。
故是畜生因也。
那那等三。
純惡無善。
故為下品畜。
如蠛蠓蝼蟻等。
阿阿等三。
薄有散善。
故為中品畜。
如烏鵲牛馬等。
阿陀等三。
微有定善。
故為上品畜。
如麟鳳龍象獅鵬等。
那佛。
谟佛。
雖具惑業。
仗佛力故。
為畜修羅。
阿佛。
聽法者。
已舍惡意故。
彌佛取相忏者。
欲求淨戒故。
陀佛無生忏者。
遵修定慧故。
佛佛下品中生者。
準觀經說故。
(谟谟)下品十惡(那那。
那谟。
谟谟。
皆無财鬼。
阿阿。
阿彌。
彌彌。
皆少财鬼。
阿陀。
彌陀。
陀陀。
那佛。
谟佛。
皆有财鬼。
阿佛。
作法忏。
彌佛。
五戒。
陀佛。
八關戒齋。
佛佛。
下品上生) 譜曰。
境下品者。
如殺鬼畜。
盜鬼畜物等。
心下品者。
微小貪嗔等。
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
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
但從任運煩惱所起惡業。
名為下品十惡。
故是餓鬼因也。
那那等三。
純惡。
故為無财鬼。
如針毛焰口等。
阿阿等三。
有散善。
故為少财鬼。
如食唾啖糞等。
阿陀等五。
或有定善。
或仗佛力。
故皆為有财鬼。
如土榖神。
山川神等。
阿佛作法忏者。
惡未增上。
可悔除故。
彌佛五戒者。
改惡從善故。
陀佛八齋者。
持心不散故。
佛佛下品上生者。
準觀經說故。
(那阿)見取(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阿阿。
畜修羅。
阿彌。
鬼修羅。
彌彌
此相能壞邪見疑網。
轉向正道。
到安隐處。
是故名輪)】 輪如占察輪相。
而作六面。
以那谟阿彌陀佛六字。
順次右旋。
刻于六面。
置輪掌心。
仰手旁擲。
表從凡入聖。
轉惡成善。
十法界無不會歸究竟也。
那谟。
表惡 阿彌陀佛。
表善 那。
表屬見煩惱。
亦名分别惑。
亦名見惑(邪見分别所起惑故)。
亦名見所斷惑(見真谛道時。
此惑頓斷故)。
谟。
表屬愛煩惱。
亦名俱生惑。
亦名思惑(不由分别。
任運起故)。
亦名修所斷惑(微細難斷。
須見道後。
修無漏道。
乃漸斷故)。
阿。
表施善。
彌。
表戒善。
陀。
表定善。
佛。
表善慧(或阿彌陀。
表有漏善。
佛。
表無漏善)。
又阿。
表生滅門。
彌。
表無生滅門。
陀。
表次第門。
佛。
表圓頓門。
問。
何意不用幺二三四五六。
乃用那谟阿彌陀佛六字耶。
答。
幺二三四五六。
不過世間數目。
是無記法。
不能生善滅惡。
那谟阿彌陀佛六字。
乃是萬德洪名。
一聞佛名。
皆得不退轉于無上正等正覺。
一稱佛名。
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故用此六字為輪相也。
問。
那谟。
此翻歸命。
亦應是善。
何得表惡。
答。
若但有善無惡。
則應有升無降。
若須并表善惡。
傥不借用那谟二字表惡。
豈可反用阿彌陀佛表惡耶。
夫論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本無善惡之殊。
豈有能歸所歸之别。
旣于生滅門中。
克論返迷歸悟。
則衆生為能歸。
佛為所歸。
所歸當體是善。
則能歸當體奚不可表惡乎。
問。
何故那表見。
谟表愛。
答。
善則先小而後大。
惡則先重而後輕。
次第應爾。
屬見煩惱過重。
屬愛煩惱過輕。
故順次表之。
問。
何故阿彌陀佛四字。
用表施戒禅慧。
答。
大小乘經。
俱明此四。
收一切行。
罄無不盡。
如六度中。
忍仍屬戒。
精進徧策。
又十度後四。
并是差别智攝故(後四度者。
七方便。
八願。
九力。
十智)。
問。
何故又表有漏無漏二善。
答。
布施。
持戒。
禅定。
設無出世智慧。
并名有漏。
故惟智慧名無漏善。
當知以慧導施戒禅。
則施戒禅亦無漏矣。
又問。
亦有世間智慧。
如分地息诤等。
豈皆無漏。
答。
世間智慧。
不達真谛無漏之理。
但名福德。
不名般若也。
問。
何故又表生滅等四門。
答。
約出世慧。
法爾有此四門。
初是三乘鈍根。
二是三乘利根。
三是大乘鈍根。
四是大乘利根。
故順次表之也。
【位次升降第二】 凡十五門。
第一發始因地門。
第二法道流弊門。
第三四種惡趣門。
第四欲界人天門。
第五色無色天門。
第六生善滅惡門。
第七增上戒學門。
第八增上定學門。
第九增上慧學門。
第十藏教位次門。
十一通教位次門。
十二别教位次門。
十三圓教位次門。
十四淨土橫超門。
十五圓極果位門。
【第一發始因地門(凡二十一位)】 (那那)上品十惡(那那。
阿鼻獄。
那谟。
谟谟。
皆無間獄) (那阿。
谟阿。
阿阿。
皆有間獄。
阿佛。
世間福。
彌佛。
聽法。
陀佛。
取相忏。
佛佛。
下品下生。
) 譜曰。
十惡者。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
四妄言。
五兩舌。
六惡口。
七绮語。
八悭貪。
九嗔恚。
十邪見也。
上品者。
或所對境增上。
或煩惱心增上。
或所作事增上。
所對境增上者。
如弑父母師僧。
盜三寶常住物。
淫淨戒人及至親。
欺诳君父師長等。
煩惱心增上者。
如極重嗔纏。
猛利貪纏等。
所作事增上者。
如數數殺生。
數數偷盜。
乃至數數邪見。
日積月累。
曾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
純從分别見惑所發惡業。
名為上品十惡。
故是地獄因也。
那那。
則邪見增盛。
撥無因果。
故入十方阿鼻地獄。
百千萬劫。
難得出期。
那谟。
則見思方盛。
惡業必多。
谟谟。
則習染旣濃。
亦多惡業。
故皆入無間獄。
壽一大劫。
那阿。
谟阿。
及阿阿。
則雖有大惡。
猶有世間微善。
故于地獄之中。
偶得涼風溫風等。
暫時小樂。
名為有間地獄。
壽亦略減。
阿彌至谟佛皆不行者。
邪見十惡之人。
多不能修戒定慧故。
阿佛。
則仗佛慈力。
生其施善。
然惑業方強。
未能卽階無漏。
故僅轉為世福。
彌佛。
則仗佛慈力。
生其戒善。
然惑業方強。
未能得戒。
故僅獲聞正法。
現見世間極惡之人。
偶來聽法。
卽種善根。
消滅重罪。
誠證非一。
不可具述也。
陀佛。
則仗佛慈力。
生其定善。
故能頓離惡業。
結立壇儀。
六時行道。
求佛滅罪。
名取相忏。
佛佛。
則仗佛慈力。
生其慧善。
故于臨命終時。
雖複苦逼。
不遑念佛法身功德相好。
猶能依善友教。
一心稱佛名号。
卽得下品下生。
具如十六觀經所明。
(那谟)中品十惡(那那。
那谟。
谟谟。
皆下品畜。
阿阿。
阿彌。
彌彌。
皆中品畜。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上品畜。
那佛。
谟佛。
皆畜修羅。
阿佛。
聽法。
彌佛。
取相忏。
陀佛。
無生忏。
佛佛。
下品中生) 譜曰。
十惡。
如前釋。
言中品者。
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
境中品者。
奪人天命。
盜人天物等。
心中品者。
煩惱不輕。
亦不極猛利等。
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
雜從見愛煩惱所發惡業。
名為中品十惡。
故是畜生因也。
那那等三。
純惡無善。
故為下品畜。
如蠛蠓蝼蟻等。
阿阿等三。
薄有散善。
故為中品畜。
如烏鵲牛馬等。
阿陀等三。
微有定善。
故為上品畜。
如麟鳳龍象獅鵬等。
那佛。
谟佛。
雖具惑業。
仗佛力故。
為畜修羅。
阿佛。
聽法者。
已舍惡意故。
彌佛取相忏者。
欲求淨戒故。
陀佛無生忏者。
遵修定慧故。
佛佛下品中生者。
準觀經說故。
(谟谟)下品十惡(那那。
那谟。
谟谟。
皆無财鬼。
阿阿。
阿彌。
彌彌。
皆少财鬼。
阿陀。
彌陀。
陀陀。
那佛。
谟佛。
皆有财鬼。
阿佛。
作法忏。
彌佛。
五戒。
陀佛。
八關戒齋。
佛佛。
下品上生) 譜曰。
境下品者。
如殺鬼畜。
盜鬼畜物等。
心下品者。
微小貪嗔等。
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
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
但從任運煩惱所起惡業。
名為下品十惡。
故是餓鬼因也。
那那等三。
純惡。
故為無财鬼。
如針毛焰口等。
阿阿等三。
有散善。
故為少财鬼。
如食唾啖糞等。
阿陀等五。
或有定善。
或仗佛力。
故皆為有财鬼。
如土榖神。
山川神等。
阿佛作法忏者。
惡未增上。
可悔除故。
彌佛五戒者。
改惡從善故。
陀佛八齋者。
持心不散故。
佛佛下品上生者。
準觀經說故。
(那阿)見取(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阿阿。
畜修羅。
阿彌。
鬼修羅。
彌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