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阿陀。
皆十仙。
彌陀。
魔天。
陀陀。
無想天。
那佛。
大梵天。
谟佛。
空處天。
阿佛。
聲聞心。
彌佛。
支佛心。
陀佛。
體空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言見取者。
謂于諸見之中。
随執一見。
及所依蘊。
執為此因最勝。
能得清淨之果。
一切鬬诤所依為業。
以要言之。
但除三塗劇苦。
其餘修羅人天等蘊。
皆可為見執所取也。
此中依于見惑而行施善。
故名見取。
問。
那阿旣表見取。
則三界内。
皆有見取。
何餘位中不行那阿。
答。
此是發始因地。
随擲所現。
必皆起手。
故那阿表見取。
谟阿表慢心行施。
那彌表戒取。
谟彌表下品十善。
那陀表邪定。
谟陀表味禅。
其餘位中。
以阿彌陀善。
與那谟惡。
相為對治。
二俱無力。
所以并不行也。
問。
那佛谟佛亦可善惡相治。
何以仍行。
答。
有漏惡劣。
不能障無漏善令總不行。
但令無漏力弱。
不獲深妙益耳。
那那具上惡。
故堕無間。
問。
何不入阿鼻耶。
答。
以本因中有微善故。
那谟中惡。
故堕中畜。
亦以微善。
不堕下畜。
谟谟下惡。
故堕少财。
亦以微善。
不堕無财。
阿阿多施福。
以見卑劣。
故為畜修。
阿彌兼施戒。
亦因見劣。
故為鬼修。
彌彌具足上善。
阿陀舍欲入禅。
但以見執。
故為十仙。
彌陀戒定俱美。
見取入故。
僅入魔天。
陀陀深入四禅。
見取力故。
遂招無想天報。
那佛仗佛慈力。
為初禅王。
而我見我慢仍存。
谟佛亦仗佛力。
得脫身縛。
而空處愛著仍在。
阿佛已舍世間取著。
由取習故。
複取偏真。
是為發聲聞心。
彌佛已持出世戒品。
由取習故。
樂獨善寂。
是發辟支佛心。
陀佛定慧平等。
能入大乘初門。
修體空觀。
佛佛不動諸見而修道品。
故成圓頓觀門。
此中約對待論。
則阿佛後皆破見取。
歸佛法正見也。
約絕待論。
則見取為法界。
一切法趣見取。
見取出生十法界也。
問。
見取旣為法界。
何不出生别教法門。
答。
對待見取。
藏通已破。
絕待見取。
非圓不知。
所以不入别教。
然大乘初門。
已是菩薩界攝。
則四聖具足矣。
何必拘拘四教名相。
(谟阿)慢心行施(那那。
上品畜。
那谟。
畜修羅。
谟谟。
有财鬼。
阿阿。
鬼修羅。
阿彌。
人修羅。
彌彌。
阿陀。
皆天修羅。
彌陀。
北洲。
陀陀。
他化天。
那佛。
鐵輪王。
谟佛。
四王天。
阿佛。
出世福。
彌佛。
出世戒。
陀佛。
出世定。
佛佛。
出世慧) 譜曰。
由我慢心而行施善。
一往正是阿修羅因。
然升沈逐其行業。
事非一槩。
此中無地獄果者。
縱起見執。
不至純積上品惡故。
那那猶為上畜。
那谟猶為畜修。
谟谟猶為有财鬼者。
由施福故。
阿阿鬼修。
阿彌人修。
彌彌阿陀皆天修者。
正以此因得此果故。
彌陀北洲者。
施兼戒定。
能伏我所計著故。
陀陀他化天者。
施兼禅定。
所享果報必自在故。
那佛鐵輪王者。
承佛神力。
能禦世故。
谟佛四王天者。
承佛神力。
能護四天下故。
阿佛等為出世福等者。
由施福力。
資助出世法故。
(阿阿)世間福(那那。
鬼修羅。
那谟。
人修羅。
谟谟。
天修羅。
阿阿。
西洲。
阿彌。
東洲。
彌彌。
北洲。
阿陀。
南洲。
彌陀。
鐵輪。
陀陀。
大梵天。
那佛。
聲聞心。
谟佛。
支佛心。
阿佛。
事度心。
彌佛。
體空觀。
陀佛。
次第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統論施戒及禅。
皆是世間福業。
而戒定因果。
品類實多。
故今且以多行布施為世間福也。
旣修福業。
便障三惡道門。
故那那等。
僅堕阿修羅類。
阿阿西洲者。
人中最劣故。
阿彌東洲者。
較西稍勝故。
彌彌北洲者。
福勝三洲故。
阿陀南洲者。
堪親近佛故。
彌陀鐵輪者。
統禦南洲故。
陀陀大梵天者。
禅定之福。
世間勝故。
那佛聲聞心者。
福資于慧。
願出生死。
由分别心。
取偏空故。
谟佛辟支心者。
由染著空。
阙大悲故。
阿佛事度心者。
依生滅門。
能發四弘誓願故。
彌佛體空觀者。
四弘誓願。
依無生門發故。
陀佛次第觀者。
能發無量四弘誓故。
佛佛圓頓觀者。
能發無作四弘誓故。
(那彌)戒取(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上品畜。
阿阿。
畜修羅。
阿彌。
有财鬼。
彌彌。
阿陀。
皆鬼修羅。
彌陀。
十仙。
陀陀。
無想天。
那佛。
大梵天。
谟佛。
空處天。
阿佛。
五停心。
彌佛。
幹慧地。
陀佛。
初信心。
佛佛。
圓五品) 譜曰。
言戒取者。
謂于随順諸見之戒禁。
及所依蘊執為此因最勝。
能得清淨之果。
無利勤苦所依為業。
謂牛狗等戒。
及投灰。
拔發。
五熱灸身。
斷絕飲食。
乃至雖受佛戒。
志求生天作輪王等。
皆屬戒取所攝(彌故名戒。
那故名取)。
那那仍造上惡。
故堕無間。
那谟仍造中品。
故堕中畜。
谟谟仍造下惡。
以邪見牽。
故為上畜。
阿阿多有施福。
故為畜修。
阿彌兼有施戒。
成有财鬼。
彌彌阿陀稍勝。
故為鬼修。
彌陀戒定所資。
得取十仙。
陀陀深取四禅。
故成無想。
那佛承佛慈光。
為初禅主。
而我見仍熾。
谟佛藉佛法力。
得脫色籠。
而空愛猶存。
阿佛改邪歸正。
創入五停。
彌佛初解卽空。
僅登幹慧。
陀佛仰信真如。
階别初信。
佛佛頓悟圓理。
五品觀成。
此中對待絕待二論。
例前見取可知。
(谟彌)下品十善(那那。
那谟。
谟谟。
皆畜修羅。
阿阿。
阿彌。
皆鬼修羅。
彌彌。
阿陀。
皆人修羅。
彌陀。
陀陀。
皆天修羅。
那佛。
意見參禅。
谟佛。
利名習教。
阿佛。
出世福業。
彌佛。
出世戒學。
陀佛。
出世定學。
佛佛。
出世慧學) 譜曰。
十善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兩舌。
六不惡口。
七不绮語。
八不悭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以止惡故。
卽名為善。
複有十種行善。
一救護生命。
二給施資财。
三遵修梵行。
四說誠實言。
五和合彼此。
六善言安慰。
七作利益語。
八常懷舍心。
九恒生慈愍。
十正信因果也。
言下品者。
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
且約境者。
普于下中上境能護三業。
名上品善。
唯于中上二境能護三業。
名中品善。
僅于上境能護三業。
名下品善。
次約心者。
悠悠緩緩。
或夾雜煩惱。
名下品善。
次約事者。
偶爾為善。
不廣大。
不久積。
名下品善。
今彌雖善戒。
雜以谟之屬愛煩惱。
故是阿修羅道因也。
那那等三。
煩惱重故。
皆為畜修。
阿阿等二稍勝。
故為鬼修。
彌彌阿陀又勝。
故為人修。
彌陀等二更勝。
故為天修。
凡行善人。
知有佛字。
必發出世間心。
但那佛。
則見習尚強。
故為意見參禅。
谟佛。
則愛習仍重。
故為利名習教。
阿佛以下。
自應如次修行施戒禅慧也。
(阿彌)中品十善(那那。
鬼修
阿陀。
皆十仙。
彌陀。
魔天。
陀陀。
無想天。
那佛。
大梵天。
谟佛。
空處天。
阿佛。
聲聞心。
彌佛。
支佛心。
陀佛。
體空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言見取者。
謂于諸見之中。
随執一見。
及所依蘊。
執為此因最勝。
能得清淨之果。
一切鬬诤所依為業。
以要言之。
但除三塗劇苦。
其餘修羅人天等蘊。
皆可為見執所取也。
此中依于見惑而行施善。
故名見取。
問。
那阿旣表見取。
則三界内。
皆有見取。
何餘位中不行那阿。
答。
此是發始因地。
随擲所現。
必皆起手。
故那阿表見取。
谟阿表慢心行施。
那彌表戒取。
谟彌表下品十善。
那陀表邪定。
谟陀表味禅。
其餘位中。
以阿彌陀善。
與那谟惡。
相為對治。
二俱無力。
所以并不行也。
問。
那佛谟佛亦可善惡相治。
何以仍行。
答。
有漏惡劣。
不能障無漏善令總不行。
但令無漏力弱。
不獲深妙益耳。
那那具上惡。
故堕無間。
問。
何不入阿鼻耶。
答。
以本因中有微善故。
那谟中惡。
故堕中畜。
亦以微善。
不堕下畜。
谟谟下惡。
故堕少财。
亦以微善。
不堕無财。
阿阿多施福。
以見卑劣。
故為畜修。
阿彌兼施戒。
亦因見劣。
故為鬼修。
彌彌具足上善。
阿陀舍欲入禅。
但以見執。
故為十仙。
彌陀戒定俱美。
見取入故。
僅入魔天。
陀陀深入四禅。
見取力故。
遂招無想天報。
那佛仗佛慈力。
為初禅王。
而我見我慢仍存。
谟佛亦仗佛力。
得脫身縛。
而空處愛著仍在。
阿佛已舍世間取著。
由取習故。
複取偏真。
是為發聲聞心。
彌佛已持出世戒品。
由取習故。
樂獨善寂。
是發辟支佛心。
陀佛定慧平等。
能入大乘初門。
修體空觀。
佛佛不動諸見而修道品。
故成圓頓觀門。
此中約對待論。
則阿佛後皆破見取。
歸佛法正見也。
約絕待論。
則見取為法界。
一切法趣見取。
見取出生十法界也。
問。
見取旣為法界。
何不出生别教法門。
答。
對待見取。
藏通已破。
絕待見取。
非圓不知。
所以不入别教。
然大乘初門。
已是菩薩界攝。
則四聖具足矣。
何必拘拘四教名相。
(谟阿)慢心行施(那那。
上品畜。
那谟。
畜修羅。
谟谟。
有财鬼。
阿阿。
鬼修羅。
阿彌。
人修羅。
彌彌。
阿陀。
皆天修羅。
彌陀。
北洲。
陀陀。
他化天。
那佛。
鐵輪王。
谟佛。
四王天。
阿佛。
出世福。
彌佛。
出世戒。
陀佛。
出世定。
佛佛。
出世慧) 譜曰。
由我慢心而行施善。
一往正是阿修羅因。
然升沈逐其行業。
事非一槩。
此中無地獄果者。
縱起見執。
不至純積上品惡故。
那那猶為上畜。
那谟猶為畜修。
谟谟猶為有财鬼者。
由施福故。
阿阿鬼修。
阿彌人修。
彌彌阿陀皆天修者。
正以此因得此果故。
彌陀北洲者。
施兼戒定。
能伏我所計著故。
陀陀他化天者。
施兼禅定。
所享果報必自在故。
那佛鐵輪王者。
承佛神力。
能禦世故。
谟佛四王天者。
承佛神力。
能護四天下故。
阿佛等為出世福等者。
由施福力。
資助出世法故。
(阿阿)世間福(那那。
鬼修羅。
那谟。
人修羅。
谟谟。
天修羅。
阿阿。
西洲。
阿彌。
東洲。
彌彌。
北洲。
阿陀。
南洲。
彌陀。
鐵輪。
陀陀。
大梵天。
那佛。
聲聞心。
谟佛。
支佛心。
阿佛。
事度心。
彌佛。
體空觀。
陀佛。
次第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統論施戒及禅。
皆是世間福業。
而戒定因果。
品類實多。
故今且以多行布施為世間福也。
旣修福業。
便障三惡道門。
故那那等。
僅堕阿修羅類。
阿阿西洲者。
人中最劣故。
阿彌東洲者。
較西稍勝故。
彌彌北洲者。
福勝三洲故。
阿陀南洲者。
堪親近佛故。
彌陀鐵輪者。
統禦南洲故。
陀陀大梵天者。
禅定之福。
世間勝故。
那佛聲聞心者。
福資于慧。
願出生死。
由分别心。
取偏空故。
谟佛辟支心者。
由染著空。
阙大悲故。
阿佛事度心者。
依生滅門。
能發四弘誓願故。
彌佛體空觀者。
四弘誓願。
依無生門發故。
陀佛次第觀者。
能發無量四弘誓故。
佛佛圓頓觀者。
能發無作四弘誓故。
(那彌)戒取(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上品畜。
阿阿。
畜修羅。
阿彌。
有财鬼。
彌彌。
阿陀。
皆鬼修羅。
彌陀。
十仙。
陀陀。
無想天。
那佛。
大梵天。
谟佛。
空處天。
阿佛。
五停心。
彌佛。
幹慧地。
陀佛。
初信心。
佛佛。
圓五品) 譜曰。
言戒取者。
謂于随順諸見之戒禁。
及所依蘊執為此因最勝。
能得清淨之果。
無利勤苦所依為業。
謂牛狗等戒。
及投灰。
拔發。
五熱灸身。
斷絕飲食。
乃至雖受佛戒。
志求生天作輪王等。
皆屬戒取所攝(彌故名戒。
那故名取)。
那那仍造上惡。
故堕無間。
那谟仍造中品。
故堕中畜。
谟谟仍造下惡。
以邪見牽。
故為上畜。
阿阿多有施福。
故為畜修。
阿彌兼有施戒。
成有财鬼。
彌彌阿陀稍勝。
故為鬼修。
彌陀戒定所資。
得取十仙。
陀陀深取四禅。
故成無想。
那佛承佛慈光。
為初禅主。
而我見仍熾。
谟佛藉佛法力。
得脫色籠。
而空愛猶存。
阿佛改邪歸正。
創入五停。
彌佛初解卽空。
僅登幹慧。
陀佛仰信真如。
階别初信。
佛佛頓悟圓理。
五品觀成。
此中對待絕待二論。
例前見取可知。
(谟彌)下品十善(那那。
那谟。
谟谟。
皆畜修羅。
阿阿。
阿彌。
皆鬼修羅。
彌彌。
阿陀。
皆人修羅。
彌陀。
陀陀。
皆天修羅。
那佛。
意見參禅。
谟佛。
利名習教。
阿佛。
出世福業。
彌佛。
出世戒學。
陀佛。
出世定學。
佛佛。
出世慧學) 譜曰。
十善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兩舌。
六不惡口。
七不绮語。
八不悭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以止惡故。
卽名為善。
複有十種行善。
一救護生命。
二給施資财。
三遵修梵行。
四說誠實言。
五和合彼此。
六善言安慰。
七作利益語。
八常懷舍心。
九恒生慈愍。
十正信因果也。
言下品者。
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
且約境者。
普于下中上境能護三業。
名上品善。
唯于中上二境能護三業。
名中品善。
僅于上境能護三業。
名下品善。
次約心者。
悠悠緩緩。
或夾雜煩惱。
名下品善。
次約事者。
偶爾為善。
不廣大。
不久積。
名下品善。
今彌雖善戒。
雜以谟之屬愛煩惱。
故是阿修羅道因也。
那那等三。
煩惱重故。
皆為畜修。
阿阿等二稍勝。
故為鬼修。
彌彌阿陀又勝。
故為人修。
彌陀等二更勝。
故為天修。
凡行善人。
知有佛字。
必發出世間心。
但那佛。
則見習尚強。
故為意見參禅。
谟佛。
則愛習仍重。
故為利名習教。
阿佛以下。
自應如次修行施戒禅慧也。
(阿彌)中品十善(那那。
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