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羅。
那谟。
人修羅。
谟谟。
天修羅。
阿阿。
西洲。
阿彌。
東洲。
彌彌。
北洲。
阿陀。
南洲。
彌陀。
鐵輪王。
陀陀。
金輪王。
那佛。
聲聞心。
谟佛。
支佛心。
阿佛。
事度心。
彌佛。
體空觀。
陀佛。
次第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約境論中品。
如前可知。
約心者。
善念湻熟。
但未猛利。
約事者。
或數為小善。
或偶為勝善。
有施有戒。
故是人道因也。
那那等三。
夾雜煩惱。
故堕三種修羅。
阿阿等四。
随應生于四洲。
彌陀又勝。
故王南洲。
陀陀最勝。
故統四洲。
純善之人。
知有佛法。
必入法門。
但那佛則分别習強。
故志取偏真。
谟佛則恩愛為苦。
故樂獨善寂。
阿佛以下。
自應如次發于四種大菩提心。
(彌彌)上品十善(那那。
十仙。
那谟。
魔天。
谟谟。
北洲。
阿阿。
四王天。
阿彌。
忉利天。
彌彌。
夜摩天。
阿陀。
兜率天。
彌陀。
化樂天。
陀陀。
他化自在天。
那佛。
暖位。
谟佛。
性地。
阿佛。
六不退心。
彌佛。
圓五品。
陀佛。
内院。
佛佛。
上品上生) 譜曰。
約境論上品。
亦如前說。
約心者。
湻至猛利。
約事者。
廣大久遠。
然而猶屬散善。
故但為欲天因也。
那那。
則見網牢固。
故成十仙。
那谟。
則煩惑紛陳。
故為魔侶。
谟谟。
雖有愛染。
不起見執。
故生北洲。
北洲雖不及天。
死必生天。
無退堕故。
阿阿等六。
如次生六欲天可知。
大善之人。
旣知佛理。
必有所證。
但那佛未伏法執。
僅階暖位。
谟佛未離法愛。
僅登性地。
阿佛初舍劣心。
堪成别信。
彌佛持佛妙戒。
能遵五品。
陀佛定慧均平。
可超内院。
佛佛則具諸戒行。
圓發三心(至誠心。
深心。
回向發願心)。
徑得上品上生矣。
(那陀)邪定(那那。
中品畜。
那谟。
少财鬼。
谟谟。
上品畜。
那陀。
谟陀。
皆無想天。
阿陀。
空處。
彌陀。
識處。
陀陀。
無所有。
那佛。
非非想。
谟佛。
五停心。
阿佛。
六妙門。
彌佛。
十六特勝。
陀佛。
通明觀。
佛佛。
出世慧學) 譜曰。
以邪見心修習諸定。
故名邪定。
如西土九十五種外道。
乃至一切狐畜鬼神。
亦能斂念習坐。
皆邪定之類也。
那那等三。
惑業旣重。
縱有定力。
還堕鬼畜類中。
修邪定人。
不肯勤修施戒散善。
故阿阿等三種不行。
那陀。
谟陀。
乃于定中妄起見愛。
計為出要。
故必生無想天。
阿陀。
則舍色入空。
彌陀。
則棄空緣識。
陀陀。
則離識緣無所有。
那佛。
見惑未除。
雖甚利根。
還生有頂(卽非非想處天)。
谟佛。
愛習尚重。
雖聞佛法。
須習停心。
阿佛等三。
卽世間定。
堪通出世間定。
佛佛純慧。
照了邪相。
便可通達正相矣。
(谟陀)味禅(那那。
少财鬼。
那谟。
上品畜。
谟谟。
畜修羅。
那陀。
十仙。
谟陀。
魔天。
阿陀。
梵衆天。
彌陀。
少光天。
陀陀。
少淨天。
那佛。
大梵天。
谟佛。
福生天。
阿佛。
六妙門。
彌佛。
十六特勝。
陀佛。
通明觀。
佛佛。
出世慧學) 譜曰。
大毗婆沙論。
具明四禅之中。
各有三種差别。
若與出世智慧相應。
名無漏初禅等。
若與五支四支等功德相應。
名為淨初禅等。
若與各各自地煩惱相應。
名為味初禅等。
今陀表禅定。
谟表煩惱。
此二相應。
故名味禅也。
那那等三。
見思紛擾。
退失禅味。
故堕鬼畜修羅。
那陀雖不失禅。
見取旣甚。
必成十仙。
谟陀亦不失禅。
愛染方強。
必為魔種。
其餘散善。
習禅不行。
阿陀初舍欲界。
故生梵衆。
彌陀定善稍深。
故生少光。
陀陀禅力倍增。
故生少淨。
那佛則身見雖重。
堪作請轉法輪之主。
故為大梵。
谟佛則愛味雖存。
能入世間不動之地。
故為福生。
阿佛等四。
例前可知。
(阿陀)根本四禅(阿阿。
梵輔天。
阿彌。
無量光天。
彌彌。
阿陀。
皆無量淨天。
那陀。
谟陀。
皆無想天。
彌陀。
福生天。
陀陀。
福愛天。
那佛。
總相念。
谟佛。
暖位。
阿佛。
無煩天。
彌佛。
八人地。
陀佛。
發心住。
佛佛。
圓十信) 譜曰。
四禅。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
共名十二門禅。
亦名世間淨禅。
今先明四禅也。
此四禅法。
各有方便中間。
今但論色界正定。
不取方便中間。
故名根本四禅。
一初禅者。
行人先須趺坐調息。
從粗住。
細住。
階欲界定。
次後身心。
泯然虛豁。
失于欲界之身。
坐中不見頭手。
床敷猶若虛空。
是為未到地定。
此定能生初禅。
卽是初禅方便。
亦名未來禅。
得此相已。
初勿驚恐。
亦勿歡喜(驚喜皆能招魔)。
勿向人說(說則永失。
不可複得。
譬如種樹。
不可露根)。
若于未到地中。
入定漸深。
身心虛寂。
不見内外。
或經一日乃至七日。
或一月乃至一年。
定心不壞。
守護增長。
忽覺身心凝然。
運運而動。
當動之時。
還覺漸漸有身。
如雲如影動發。
或從上發。
或從下發。
或從腰發。
漸漸徧身(上發多退。
下發多進)。
動觸發時。
功德無量。
略說十種善法眷屬。
與動俱起。
一定。
二空。
三明淨。
四喜悅。
五樂。
六善心生。
七知見明了。
八無累解脫。
九境界現前。
十心調柔輭。
如是十種勝妙功德。
莊嚴動法。
此則略說初動觸相。
如是或經一日。
或經十日。
或一月四月。
乃至一年。
此事旣過。
複有餘觸次第而發(然亦無定前後)。
故名初禅。
言餘觸者。
卽前動觸為一。
二癢。
三涼。
四暖。
五輕。
六重。
七澀。
八滑。
複有八觸。
一掉。
二猗。
三冷。
四熱。
五浮。
六沈。
七堅。
八輭。
此八與前八雖同。
而細分别不無小異。
此十六觸随一發時。
悉有十種善法功德眷屬。
行者因未到地。
發如是等諸觸功德善法。
故名初禅初發。
并是色界清淨四大。
依欲界身中而發。
從此舍離欲界五欲五蓋(五欲者。
一色。
二聲。
三香。
四味。
五觸。
五蓋者。
一貪欲。
二嗔恚。
三睡眠。
四掉悔。
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覺。
二觀。
三喜。
四樂。
五一心)。
若在人中坐禅。
得此根本初禅。
不失不退。
則命終已。
随初禅力深淺。
必生梵衆等三天中。
是為初禅天因也。
次二禅者。
若于初禅定中。
厭離覺觀。
入中間禅。
從未到地。
專心不止。
于後其心。
豁然明淨。
皎潔定心。
與喜俱發。
具足四支功德。
(一内淨。
二喜。
三樂。
四一心)名為根本二禅。
若人坐禅得此。
随其淺深。
命終必生少光等三天中。
是為二禅天因也。
次三禅者。
若于第二禅定。
厭離喜相。
入中間禅。
從未到地。
澄靜其心。
泯然入定。
不依内外。
與樂俱發。
具足五支功德(一舍。
二念。
三智。
四樂。
五一心)。
名為根本三禅。
若人坐禅得此。
随其淺深。
命終必生少淨等三天中。
是為三禅天因也。
次四禅者。
若于第三禅定。
厭離樂法。
深見過患。
入中間禅。
心無散動。
得未到地。
于後其心
那谟。
人修羅。
谟谟。
天修羅。
阿阿。
西洲。
阿彌。
東洲。
彌彌。
北洲。
阿陀。
南洲。
彌陀。
鐵輪王。
陀陀。
金輪王。
那佛。
聲聞心。
谟佛。
支佛心。
阿佛。
事度心。
彌佛。
體空觀。
陀佛。
次第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約境論中品。
如前可知。
約心者。
善念湻熟。
但未猛利。
約事者。
或數為小善。
或偶為勝善。
有施有戒。
故是人道因也。
那那等三。
夾雜煩惱。
故堕三種修羅。
阿阿等四。
随應生于四洲。
彌陀又勝。
故王南洲。
陀陀最勝。
故統四洲。
純善之人。
知有佛法。
必入法門。
但那佛則分别習強。
故志取偏真。
谟佛則恩愛為苦。
故樂獨善寂。
阿佛以下。
自應如次發于四種大菩提心。
(彌彌)上品十善(那那。
十仙。
那谟。
魔天。
谟谟。
北洲。
阿阿。
四王天。
阿彌。
忉利天。
彌彌。
夜摩天。
阿陀。
兜率天。
彌陀。
化樂天。
陀陀。
他化自在天。
那佛。
暖位。
谟佛。
性地。
阿佛。
六不退心。
彌佛。
圓五品。
陀佛。
内院。
佛佛。
上品上生) 譜曰。
約境論上品。
亦如前說。
約心者。
湻至猛利。
約事者。
廣大久遠。
然而猶屬散善。
故但為欲天因也。
那那。
則見網牢固。
故成十仙。
那谟。
則煩惑紛陳。
故為魔侶。
谟谟。
雖有愛染。
不起見執。
故生北洲。
北洲雖不及天。
死必生天。
無退堕故。
阿阿等六。
如次生六欲天可知。
大善之人。
旣知佛理。
必有所證。
但那佛未伏法執。
僅階暖位。
谟佛未離法愛。
僅登性地。
阿佛初舍劣心。
堪成别信。
彌佛持佛妙戒。
能遵五品。
陀佛定慧均平。
可超内院。
佛佛則具諸戒行。
圓發三心(至誠心。
深心。
回向發願心)。
徑得上品上生矣。
(那陀)邪定(那那。
中品畜。
那谟。
少财鬼。
谟谟。
上品畜。
那陀。
谟陀。
皆無想天。
阿陀。
空處。
彌陀。
識處。
陀陀。
無所有。
那佛。
非非想。
谟佛。
五停心。
阿佛。
六妙門。
彌佛。
十六特勝。
陀佛。
通明觀。
佛佛。
出世慧學) 譜曰。
以邪見心修習諸定。
故名邪定。
如西土九十五種外道。
乃至一切狐畜鬼神。
亦能斂念習坐。
皆邪定之類也。
那那等三。
惑業旣重。
縱有定力。
還堕鬼畜類中。
修邪定人。
不肯勤修施戒散善。
故阿阿等三種不行。
那陀。
谟陀。
乃于定中妄起見愛。
計為出要。
故必生無想天。
阿陀。
則舍色入空。
彌陀。
則棄空緣識。
陀陀。
則離識緣無所有。
那佛。
見惑未除。
雖甚利根。
還生有頂(卽非非想處天)。
谟佛。
愛習尚重。
雖聞佛法。
須習停心。
阿佛等三。
卽世間定。
堪通出世間定。
佛佛純慧。
照了邪相。
便可通達正相矣。
(谟陀)味禅(那那。
少财鬼。
那谟。
上品畜。
谟谟。
畜修羅。
那陀。
十仙。
谟陀。
魔天。
阿陀。
梵衆天。
彌陀。
少光天。
陀陀。
少淨天。
那佛。
大梵天。
谟佛。
福生天。
阿佛。
六妙門。
彌佛。
十六特勝。
陀佛。
通明觀。
佛佛。
出世慧學) 譜曰。
大毗婆沙論。
具明四禅之中。
各有三種差别。
若與出世智慧相應。
名無漏初禅等。
若與五支四支等功德相應。
名為淨初禅等。
若與各各自地煩惱相應。
名為味初禅等。
今陀表禅定。
谟表煩惱。
此二相應。
故名味禅也。
那那等三。
見思紛擾。
退失禅味。
故堕鬼畜修羅。
那陀雖不失禅。
見取旣甚。
必成十仙。
谟陀亦不失禅。
愛染方強。
必為魔種。
其餘散善。
習禅不行。
阿陀初舍欲界。
故生梵衆。
彌陀定善稍深。
故生少光。
陀陀禅力倍增。
故生少淨。
那佛則身見雖重。
堪作請轉法輪之主。
故為大梵。
谟佛則愛味雖存。
能入世間不動之地。
故為福生。
阿佛等四。
例前可知。
(阿陀)根本四禅(阿阿。
梵輔天。
阿彌。
無量光天。
彌彌。
阿陀。
皆無量淨天。
那陀。
谟陀。
皆無想天。
彌陀。
福生天。
陀陀。
福愛天。
那佛。
總相念。
谟佛。
暖位。
阿佛。
無煩天。
彌佛。
八人地。
陀佛。
發心住。
佛佛。
圓十信) 譜曰。
四禅。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
共名十二門禅。
亦名世間淨禅。
今先明四禅也。
此四禅法。
各有方便中間。
今但論色界正定。
不取方便中間。
故名根本四禅。
一初禅者。
行人先須趺坐調息。
從粗住。
細住。
階欲界定。
次後身心。
泯然虛豁。
失于欲界之身。
坐中不見頭手。
床敷猶若虛空。
是為未到地定。
此定能生初禅。
卽是初禅方便。
亦名未來禅。
得此相已。
初勿驚恐。
亦勿歡喜(驚喜皆能招魔)。
勿向人說(說則永失。
不可複得。
譬如種樹。
不可露根)。
若于未到地中。
入定漸深。
身心虛寂。
不見内外。
或經一日乃至七日。
或一月乃至一年。
定心不壞。
守護增長。
忽覺身心凝然。
運運而動。
當動之時。
還覺漸漸有身。
如雲如影動發。
或從上發。
或從下發。
或從腰發。
漸漸徧身(上發多退。
下發多進)。
動觸發時。
功德無量。
略說十種善法眷屬。
與動俱起。
一定。
二空。
三明淨。
四喜悅。
五樂。
六善心生。
七知見明了。
八無累解脫。
九境界現前。
十心調柔輭。
如是十種勝妙功德。
莊嚴動法。
此則略說初動觸相。
如是或經一日。
或經十日。
或一月四月。
乃至一年。
此事旣過。
複有餘觸次第而發(然亦無定前後)。
故名初禅。
言餘觸者。
卽前動觸為一。
二癢。
三涼。
四暖。
五輕。
六重。
七澀。
八滑。
複有八觸。
一掉。
二猗。
三冷。
四熱。
五浮。
六沈。
七堅。
八輭。
此八與前八雖同。
而細分别不無小異。
此十六觸随一發時。
悉有十種善法功德眷屬。
行者因未到地。
發如是等諸觸功德善法。
故名初禅初發。
并是色界清淨四大。
依欲界身中而發。
從此舍離欲界五欲五蓋(五欲者。
一色。
二聲。
三香。
四味。
五觸。
五蓋者。
一貪欲。
二嗔恚。
三睡眠。
四掉悔。
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覺。
二觀。
三喜。
四樂。
五一心)。
若在人中坐禅。
得此根本初禅。
不失不退。
則命終已。
随初禅力深淺。
必生梵衆等三天中。
是為初禅天因也。
次二禅者。
若于初禅定中。
厭離覺觀。
入中間禅。
從未到地。
專心不止。
于後其心。
豁然明淨。
皎潔定心。
與喜俱發。
具足四支功德。
(一内淨。
二喜。
三樂。
四一心)名為根本二禅。
若人坐禅得此。
随其淺深。
命終必生少光等三天中。
是為二禅天因也。
次三禅者。
若于第二禅定。
厭離喜相。
入中間禅。
從未到地。
澄靜其心。
泯然入定。
不依内外。
與樂俱發。
具足五支功德(一舍。
二念。
三智。
四樂。
五一心)。
名為根本三禅。
若人坐禅得此。
随其淺深。
命終必生少淨等三天中。
是為三禅天因也。
次四禅者。
若于第三禅定。
厭離樂法。
深見過患。
入中間禅。
心無散動。
得未到地。
于後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