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矣。
(谟佛)利名習教(那那。
破屍羅。
那谟。
破軌則。
谟谟。
增上慢。
阿阿。
鐵輪王。
阿彌。
銅輪王。
彌彌。
金輪王。
阿陀。
四王天。
彌陀。
忉利天。
陀陀。
兜率天。
那佛。
聲聞心。
谟佛。
支佛心。
阿佛。
事度心。
彌佛。
體空觀。
陀佛。
次第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習學佛教。
亦是出世慧學。
所謂續佛慧命。
代佛揚化。
但因末世學人。
每為利名所牽。
故用谟佛表之。
由其代佛揚化。
故堪悟三乘四教。
由其利名所牽。
故多滞罪福兩塗也。
那那妄說法空。
則屍羅必破。
那谟見思紛雜。
故軌則多違。
谟谟耽著名言。
必懷增上我慢。
阿阿等三。
資以施戒。
僅感人王。
阿陀等三。
稍事攝心。
僅階天道。
那佛以分别而志偏真。
谟佛由樂寂而思獨善。
阿佛等四。
乃能如次發于四種大菩提心。
(阿佛)出世福業(阿阿。
五戒。
阿彌。
八戒。
彌彌。
十戒。
阿陀。
持比丘律。
彌陀。
持二部。
陀陀。
廣持。
那佛。
護法八部。
谟佛。
請法。
阿佛。
初果。
彌佛。
見地。
陀佛。
七住。
佛佛。
圓信) 譜曰。
統論施戒忍進禅五波羅密。
并名出世福德莊嚴。
今戒定等後文方明。
且以布施作福。
求出生死。
名出世福業也。
由于三寶門中廣行施福。
能使惑業不起。
故那那等皆暫不行。
由于布施而階戒品。
故阿阿等。
如次能持在家出家律儀。
那佛護法。
由未斷惡。
故為八部雜形。
谟佛請法。
由未斷慢。
故為梵王世主。
阿佛等四。
并以福德資無漏慧。
如次證入四教真似位中。
(彌佛)出世戒學(那那。
在家五戒。
那谟。
八關齋戒。
谟谟。
沙彌十戒。
阿阿。
持比丘律。
阿彌。
持二部律。
彌彌。
阿陀。
皆廣持毗尼。
彌陀。
住毗尼而不動。
陀陀。
善能滅诤。
那佛。
谟佛。
皆業清淨戒。
阿佛。
餘清淨戒。
彌佛。
覺清淨戒。
陀佛。
念清淨戒。
佛佛。
無上道戒) 譜曰。
在家二衆。
出家五衆。
小乘七衆。
大乘七衆。
并名出世戒學。
于在家中。
有終身五戒。
名為近事男女。
有一日一夜八關戒齋。
名為淨行優婆塞優婆夷。
若論鬼神。
畜生。
及惡律儀輩。
不能受持終身五戒。
僅能于六齋日。
受持一日夜齋。
種出世因。
則八戒不如五戒。
應列在先。
彼旣不能專修出要。
僅可攝入出世福中。
未可名為出世戒學。
故今以終身五戒為戒學之始。
加以年三月六。
受持八支。
則功行稍進。
增上居二。
若能出家恒持十戒。
則又勝之。
所以居三。
若能如法持比丘律。
入大僧數。
則更勝前。
所以居四。
若能兼谙比丘尼律。
堪任教誡比丘尼衆。
名為持二部律。
則尤勝前。
所以居五。
若能廣持律藏。
悉知制戒原由。
深達開遮持犯。
則倍勝前。
所以居六。
若得無漏妙戒。
永斷破戒之罪。
名為住毗尼而不動。
則登聖位。
所以居七。
若能不愛不恚。
不怖不癡。
威德辯才。
統理大衆。
名為善能滅诤。
則是修緣念處學無學人。
所以居八。
已上共攝小乘七衆。
謂五戒。
攝在家二衆(一優婆塞。
二優婆夷。
若夫一日一夜八戒。
但是二衆所受。
不名攝衆)。
十戒。
攝出家三小衆(一式叉摩那。
二沙彌。
三沙彌尼。
式叉位雖居沙彌上。
而是女流。
故不列之)。
持比丘律等五種律師。
攝比丘比丘尼二衆(五種律師。
卽持比丘律為第一。
乃至善能滅诤為第五也。
然五種律師。
唯比丘能為之耳)。
是為聲聞戒學也(未發大菩提心。
僅為出生死故。
奉持佛戒。
斷有漏法。
名為聲聞戒學。
彼不須學梵網地持等戒。
而大乘比丘。
必須兼學此律)。
于戒學中。
又遇佛字。
必得大乘五支淨戒。
那佛谟佛。
猶有緣累。
僅能護持根本性重。
名為業清淨戒(此攝大乘五衆。
謂菩薩優婆塞。
菩薩優婆夷。
菩薩沙彌。
菩薩沙彌尼。
菩薩式叉摩那。
以此五衆。
雖發大菩提心。
未得無量律儀戒故)。
阿佛已舍雜務。
名為餘清淨戒(此攝大乘二種僧寶。
謂菩薩比丘。
菩薩比丘尼。
并得無量律儀戒故)。
彌佛戒力增上。
能入深禅。
名為覺清淨戒(定共戒也)。
陀佛因定發慧。
永斷煩惱。
名為念清淨戒(道共戒也)。
佛佛頓具戒波羅密。
名為無上道戒(大乘三戒大共戒也)。
問。
出世福業。
已不行那那等三。
出世戒學向反行之。
答。
福業不行那那等者。
例如四禅。
四等。
四空。
皆是暫伏。
故不行耳。
今旣發心學出世戒。
良由煩惱習強。
未能頓舍家緣。
故那那僅持五戒。
那谟僅加八戒。
谟谟雖已出家。
猶未能行大比丘事。
僅為小衆也。
(陀佛)出世定學(那那。
六妙門。
那谟。
十六特勝。
谟谟。
通明觀。
阿阿。
九想觀。
阿彌。
八念觀。
彌彌。
十想觀。
阿陀。
八背舍。
彌陀。
八勝處。
陀陀。
十一切。
那佛。
十想觀。
谟佛。
十一切。
阿佛。
九次第。
彌佛。
師子奮迅。
陀佛。
超越。
佛佛。
王三昧) 譜曰。
統論禅定。
凡有四種。
一者世間禅。
謂四禅。
四等。
四空。
如前所明。
二者亦世間亦出世間禅。
謂六妙門。
十六特勝。
通明觀。
利根依此發真斷惑。
鈍根或亦随禅受生。
故以那那等三當之。
謂其亦世間故。
三者出世間禅。
謂觀煉熏修四種禅法。
言觀禅者。
複有二種。
一壞法觀。
謂九想。
八念。
十想。
三種。
故以阿阿等三當之。
二不壞法觀。
謂八背舍。
八勝處。
十一切處。
三種。
故以阿陀等三當之。
那佛還應修壞法觀。
故同彌彌。
谟佛還修不壞法觀。
故同陀陀。
言煉禅者。
卽是九次第定。
故以阿佛當之。
言熏禅者。
卽是師子奮迅三昧。
故以彌佛當之。
言修禅者。
卽是超越三昧。
故以陀佛當之。
此上皆名出世禅也。
四者非世間非出世間禅。
乃是中道三昧。
名為三昧中王。
故以佛佛當之。
(佛佛)出世慧學(那那。
那谟。
皆發聲聞心。
谟谟。
支佛心。
阿阿。
事度心。
阿彌。
體空觀。
彌彌。
阿陀。
皆次第三觀。
彌陀。
陀陀。
皆圓頓妙觀。
那佛。
願升内院。
谟佛。
求淨土。
阿佛。
圓信。
彌佛。
上品上生。
陀佛。
圓住。
佛佛。
圓地) 譜曰。
三乘谛緣度觀。
一乘不共般若。
皆名出世慧學。
那那等二。
見思重故。
怖苦自度。
故皆發聲聞心。
谟谟見輕。
樂獨善故。
乏大悲心。
故發辟支佛心。
阿阿純善舍執。
堪行四弘六度。
阿彌根又稍利。
堪入大乘初門。
彌彌阿陀又勝。
故能信果頭真如。
彌陀第二最利。
故能知三無差别。
那佛則欲摧諸見。
故願親補處慈尊。
谟佛則欲渡愛河。
故求生極樂世界。
阿佛則先除粗垢。
證圓十心。
彌佛則具戒發心。
登上上品。
陀佛則定慧圓明。
遂得佛知見開。
佛佛則純是佛慧。
所以頓超十地也。
第一發始因地門竟。
選佛譜卷第一(終)
(谟佛)利名習教(那那。
破屍羅。
那谟。
破軌則。
谟谟。
增上慢。
阿阿。
鐵輪王。
阿彌。
銅輪王。
彌彌。
金輪王。
阿陀。
四王天。
彌陀。
忉利天。
陀陀。
兜率天。
那佛。
聲聞心。
谟佛。
支佛心。
阿佛。
事度心。
彌佛。
體空觀。
陀佛。
次第觀。
佛佛。
圓頓觀) 譜曰。
習學佛教。
亦是出世慧學。
所謂續佛慧命。
代佛揚化。
但因末世學人。
每為利名所牽。
故用谟佛表之。
由其代佛揚化。
故堪悟三乘四教。
由其利名所牽。
故多滞罪福兩塗也。
那那妄說法空。
則屍羅必破。
那谟見思紛雜。
故軌則多違。
谟谟耽著名言。
必懷增上我慢。
阿阿等三。
資以施戒。
僅感人王。
阿陀等三。
稍事攝心。
僅階天道。
那佛以分别而志偏真。
谟佛由樂寂而思獨善。
阿佛等四。
乃能如次發于四種大菩提心。
(阿佛)出世福業(阿阿。
五戒。
阿彌。
八戒。
彌彌。
十戒。
阿陀。
持比丘律。
彌陀。
持二部。
陀陀。
廣持。
那佛。
護法八部。
谟佛。
請法。
阿佛。
初果。
彌佛。
見地。
陀佛。
七住。
佛佛。
圓信) 譜曰。
統論施戒忍進禅五波羅密。
并名出世福德莊嚴。
今戒定等後文方明。
且以布施作福。
求出生死。
名出世福業也。
由于三寶門中廣行施福。
能使惑業不起。
故那那等皆暫不行。
由于布施而階戒品。
故阿阿等。
如次能持在家出家律儀。
那佛護法。
由未斷惡。
故為八部雜形。
谟佛請法。
由未斷慢。
故為梵王世主。
阿佛等四。
并以福德資無漏慧。
如次證入四教真似位中。
(彌佛)出世戒學(那那。
在家五戒。
那谟。
八關齋戒。
谟谟。
沙彌十戒。
阿阿。
持比丘律。
阿彌。
持二部律。
彌彌。
阿陀。
皆廣持毗尼。
彌陀。
住毗尼而不動。
陀陀。
善能滅诤。
那佛。
谟佛。
皆業清淨戒。
阿佛。
餘清淨戒。
彌佛。
覺清淨戒。
陀佛。
念清淨戒。
佛佛。
無上道戒) 譜曰。
在家二衆。
出家五衆。
小乘七衆。
大乘七衆。
并名出世戒學。
于在家中。
有終身五戒。
名為近事男女。
有一日一夜八關戒齋。
名為淨行優婆塞優婆夷。
若論鬼神。
畜生。
及惡律儀輩。
不能受持終身五戒。
僅能于六齋日。
受持一日夜齋。
種出世因。
則八戒不如五戒。
應列在先。
彼旣不能專修出要。
僅可攝入出世福中。
未可名為出世戒學。
故今以終身五戒為戒學之始。
加以年三月六。
受持八支。
則功行稍進。
增上居二。
若能出家恒持十戒。
則又勝之。
所以居三。
若能如法持比丘律。
入大僧數。
則更勝前。
所以居四。
若能兼谙比丘尼律。
堪任教誡比丘尼衆。
名為持二部律。
則尤勝前。
所以居五。
若能廣持律藏。
悉知制戒原由。
深達開遮持犯。
則倍勝前。
所以居六。
若得無漏妙戒。
永斷破戒之罪。
名為住毗尼而不動。
則登聖位。
所以居七。
若能不愛不恚。
不怖不癡。
威德辯才。
統理大衆。
名為善能滅诤。
則是修緣念處學無學人。
所以居八。
已上共攝小乘七衆。
謂五戒。
攝在家二衆(一優婆塞。
二優婆夷。
若夫一日一夜八戒。
但是二衆所受。
不名攝衆)。
十戒。
攝出家三小衆(一式叉摩那。
二沙彌。
三沙彌尼。
式叉位雖居沙彌上。
而是女流。
故不列之)。
持比丘律等五種律師。
攝比丘比丘尼二衆(五種律師。
卽持比丘律為第一。
乃至善能滅诤為第五也。
然五種律師。
唯比丘能為之耳)。
是為聲聞戒學也(未發大菩提心。
僅為出生死故。
奉持佛戒。
斷有漏法。
名為聲聞戒學。
彼不須學梵網地持等戒。
而大乘比丘。
必須兼學此律)。
于戒學中。
又遇佛字。
必得大乘五支淨戒。
那佛谟佛。
猶有緣累。
僅能護持根本性重。
名為業清淨戒(此攝大乘五衆。
謂菩薩優婆塞。
菩薩優婆夷。
菩薩沙彌。
菩薩沙彌尼。
菩薩式叉摩那。
以此五衆。
雖發大菩提心。
未得無量律儀戒故)。
阿佛已舍雜務。
名為餘清淨戒(此攝大乘二種僧寶。
謂菩薩比丘。
菩薩比丘尼。
并得無量律儀戒故)。
彌佛戒力增上。
能入深禅。
名為覺清淨戒(定共戒也)。
陀佛因定發慧。
永斷煩惱。
名為念清淨戒(道共戒也)。
佛佛頓具戒波羅密。
名為無上道戒(大乘三戒大共戒也)。
問。
出世福業。
已不行那那等三。
出世戒學向反行之。
答。
福業不行那那等者。
例如四禅。
四等。
四空。
皆是暫伏。
故不行耳。
今旣發心學出世戒。
良由煩惱習強。
未能頓舍家緣。
故那那僅持五戒。
那谟僅加八戒。
谟谟雖已出家。
猶未能行大比丘事。
僅為小衆也。
(陀佛)出世定學(那那。
六妙門。
那谟。
十六特勝。
谟谟。
通明觀。
阿阿。
九想觀。
阿彌。
八念觀。
彌彌。
十想觀。
阿陀。
八背舍。
彌陀。
八勝處。
陀陀。
十一切。
那佛。
十想觀。
谟佛。
十一切。
阿佛。
九次第。
彌佛。
師子奮迅。
陀佛。
超越。
佛佛。
王三昧) 譜曰。
統論禅定。
凡有四種。
一者世間禅。
謂四禅。
四等。
四空。
如前所明。
二者亦世間亦出世間禅。
謂六妙門。
十六特勝。
通明觀。
利根依此發真斷惑。
鈍根或亦随禅受生。
故以那那等三當之。
謂其亦世間故。
三者出世間禅。
謂觀煉熏修四種禅法。
言觀禅者。
複有二種。
一壞法觀。
謂九想。
八念。
十想。
三種。
故以阿阿等三當之。
二不壞法觀。
謂八背舍。
八勝處。
十一切處。
三種。
故以阿陀等三當之。
那佛還應修壞法觀。
故同彌彌。
谟佛還修不壞法觀。
故同陀陀。
言煉禅者。
卽是九次第定。
故以阿佛當之。
言熏禅者。
卽是師子奮迅三昧。
故以彌佛當之。
言修禅者。
卽是超越三昧。
故以陀佛當之。
此上皆名出世禅也。
四者非世間非出世間禅。
乃是中道三昧。
名為三昧中王。
故以佛佛當之。
(佛佛)出世慧學(那那。
那谟。
皆發聲聞心。
谟谟。
支佛心。
阿阿。
事度心。
阿彌。
體空觀。
彌彌。
阿陀。
皆次第三觀。
彌陀。
陀陀。
皆圓頓妙觀。
那佛。
願升内院。
谟佛。
求淨土。
阿佛。
圓信。
彌佛。
上品上生。
陀佛。
圓住。
佛佛。
圓地) 譜曰。
三乘谛緣度觀。
一乘不共般若。
皆名出世慧學。
那那等二。
見思重故。
怖苦自度。
故皆發聲聞心。
谟谟見輕。
樂獨善故。
乏大悲心。
故發辟支佛心。
阿阿純善舍執。
堪行四弘六度。
阿彌根又稍利。
堪入大乘初門。
彌彌阿陀又勝。
故能信果頭真如。
彌陀第二最利。
故能知三無差别。
那佛則欲摧諸見。
故願親補處慈尊。
谟佛則欲渡愛河。
故求生極樂世界。
阿佛則先除粗垢。
證圓十心。
彌佛則具戒發心。
登上上品。
陀佛則定慧圓明。
遂得佛知見開。
佛佛則純是佛慧。
所以頓超十地也。
第一發始因地門竟。
選佛譜卷第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