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豁然開發。
定心安隐。
出入息斷。
具足四支功德。
(一不苦不樂。
二舍。
三念清淨。
四一心。
)名為根本四禅。
若人坐禅得此。
随其淺深。
命終必生福生等三天中。
是為四禅天因也。
善修根本四禅。
能伏見愛。
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資以施福。
故生梵輔。
阿彌施戒資禅。
故生無量光天。
彌彌倍資禅力。
故生無量淨天。
那陀谟陀。
皆具定力。
而堕愛見。
故生無想。
阿陀與彌彌功等。
亦生無量淨天。
彌陀禅善又勝。
故感福生。
陀陀根本中最。
故生福愛(廣果。
須于第四定。
兼修四無量心故)。
那佛知求出世。
見惑未除。
須修總相念觀。
谟佛雖已伏見。
未全伏思。
僅成暖位善根。
阿佛見生滅理。
按位入無煩天。
彌佛觀法無生。
無間具足八忍。
陀佛發中道解。
見惑先除。
故成初發心住。
佛佛觀于禅境卽不思議。
故階圓信十心。
問。
旣雲四禅各有淺深。
得生各各三天。
何故此中行法。
前除梵衆少光少淨。
後除大梵光音徧淨廣果。
答。
雖四禅中。
各有三品九品淺深不同。
今一往且以前拟味禅。
後讓四無量心。
便足略顯因果差别。
若此中又細分之。
則似太繁瑣矣。
(彌陀)四無量心(阿阿。
大梵天。
阿彌。
光音天。
彌彌。
阿陀。
皆徧淨天。
彌陀。
陀陀。
皆廣果天。
那佛。
初果。
谟佛。
三果。
阿佛。
初僧祇。
彌佛。
離欲地。
陀佛。
十灌頂住。
佛佛。
上品上生) 譜曰。
四無量心。
亦名四等。
謂慈悲喜舍也。
有凡夫人。
雖得四禅。
以樂高勝。
求作梵王。
更修四無量心。
一慈無量心。
愛念衆生。
常求樂事以饒益之。
二悲無量心。
愍念衆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
三喜無量心。
欲令衆生從樂得歡喜。
四舍無量心。
舍三種心。
但念衆生。
不憎不愛。
由善修此四無量定成就。
命終得為四禅天王。
修四無量。
亦伏見愛。
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功德尚淺。
為初禅主。
阿彌功德稍勝。
為二禅主。
彌彌阿陀又勝。
為三禅主。
彌陀等二最勝。
為四禅主。
那佛資禅福力。
便可見真。
谟佛資禅福力。
便能離欲。
阿佛悟生滅四谛。
便作菩提資糧。
彌佛了諸法無生。
便成離欲梵行。
陀佛于次第門。
超三界正習。
成灌頂住。
佛佛悟圓頓理。
同慈心具戒。
上品上生。
(陀陀)四無色定(阿阿。
阿彌。
皆空無邊處。
彌彌。
阿陀。
皆識無邊處。
彌陀。
無所有。
陀陀。
非非想。
那佛。
忍位。
谟佛。
世第一。
阿佛。
三果。
彌佛。
離欲地。
陀佛。
六正心住。
佛佛。
圓信) 譜曰。
四無色定者。
一空處定。
行人得第四禅已。
深思色法過罪。
作意滅除一切色法。
一心緣空。
念空不舍。
卽色定謝而空定未發。
亦有中間禅。
爾時勤加精進。
一心念空不舍。
則其心泯然任運自住空緣。
亦名未到地相。
于後豁然與空相應。
其心明淨。
不苦不樂。
益更增長。
于深定中。
唯見虛空。
無諸色相。
雖緣無邊虛空。
心無分散。
旣無色縛。
心識澄靜。
無礙自在。
如籠破鳥出。
飛騰自在。
是名證虛空定。
證此定已。
不失不退。
命終必生空無邊處。
但有受想行識四陰。
無色陰也。
二識處定。
行人得空定已。
诃責空處多諸過失。
便舍空處。
一心系緣現在心識。
念念不離。
未來過去。
亦複如是。
常念于識。
欲得與識相應。
加功專注。
不計旬月。
一心緣識而無異念。
空定卽謝。
識定未生。
名中間定。
卽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
名未到地。
此後豁然與識相應。
心定不動。
而于定中不見餘事。
唯見心識念念不住。
定心分明。
識慮廣闊。
無量無邊。
識法持心。
無分散意。
此定安隐。
清淨寂靜。
證此不失。
命終必生識無邊處。
亦有四陰也。
三無所有處定。
亦名不用處定。
行人得識定已。
诃責識處過患。
卽舍識處。
系心無所有處。
于中心不憂悔。
專精不懈。
一心内淨。
空無所有。
不見諸法。
寂然安隐。
心無動搖。
此為證無所有定相。
入此定時。
怡然寂絕。
諸想不起。
尚不見心相。
何況餘法。
無所分别。
是名無所有處定。
證此不失。
命終必生無所有處。
亦有四陰也。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行人得無所有定已。
深诃無所有處過罪。
卽舍無所有定。
觀于非有非無。
常念不舍。
一心專精。
加功不已。
其心任運住在緣中。
于後忽然真實定發。
不見有無相貌。
泯然寂絕。
心無動搖。
恬然清淨。
如涅槃相。
是定微妙。
三界中極。
如步屈蟲。
行至樹表。
更無可進。
證此不失。
命終必生非非想處。
仍有微細四陰也。
修此四定。
亦伏煩惱。
故那那等皆暫不行。
阿阿等二。
功行尚淺。
故拟空定。
彌彌阿陀。
功行稍增。
故拟識定。
彌陀更增功行。
故拟無所有定。
陀陀功行已極。
故拟非非想定。
那佛依定可觀四谛。
故拟忍位。
谟佛無間便可發真。
拟世第一。
阿佛依生滅門發真無漏。
先已離下界染。
故成三果。
彌佛依無生門悟卽空理。
亦先離下界染。
故成離欲。
陀佛于次第門已離欲染。
故成六住。
佛佛于圓頓門長别三界。
故成圓信。
問。
四空定力。
超過四無量心。
入正法中。
何反不及。
答。
慈悲喜舍。
堪作菩提資糧。
故勝。
四空頑定。
不能入俗利生。
故劣也。
(那佛)意見參禅(那那。
破屍羅。
那谟。
毀正見。
谟谟。
棄多聞。
那陀。
無想天。
谟陀。
增上慢。
彌陀。
幹慧地。
陀陀。
性地。
那佛。
幹慧地。
谟佛。
性地。
阿佛。
八人地。
彌佛。
見地。
陀佛。
圓五品。
佛佛。
上品中生) 譜曰。
參禅本是出世慧學。
專修般若。
意在頓悟本心。
不涉權漸。
與圓頓觀無二無别。
但因末世徒慕其名。
不究其實。
雜以意見。
故用那佛表之。
由其本是慧學。
所以得則直超。
由其雜以意見。
所以失則永墜也。
那那邪見取空。
必破根本屍羅。
那谟見思紛雜。
必毀出世正見。
谟谟耽愛寂寞。
必至棄舍多聞。
那陀取著癡禅。
必成無想外道。
谟陀染著定功。
故為增上慢人。
阿阿等施戒散善。
禅士皆所不務。
故俱不行。
阿陀僅是生滅定門。
未有深益。
故亦不行。
彌陀初入無生定門。
故拟幹慧。
陀陀定水能資理解。
故拟性地。
那佛以慧治見。
亦拟幹慧。
谟佛以慧治思。
亦拟性地。
阿佛創舍見思。
拟八人地。
彌佛正悟卽空。
堪拟見地。
陀佛定慧均平。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成圓五品。
佛佛深解第一義谛。
故準觀經必得上品中生也。
問。
何不悟入藏别二教。
答。
參禅是頓悟法。
本接利根。
若界外利根。
則必入圓。
若界内利根。
則必入通。
所以不入藏與别也。
問。
禅是教外别傳。
如何悟入教中位次。
答。
不執指以為月。
故名教外别傳耳。
若所悟入。
不與教合。
便是魔外
定心安隐。
出入息斷。
具足四支功德。
(一不苦不樂。
二舍。
三念清淨。
四一心。
)名為根本四禅。
若人坐禅得此。
随其淺深。
命終必生福生等三天中。
是為四禅天因也。
善修根本四禅。
能伏見愛。
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資以施福。
故生梵輔。
阿彌施戒資禅。
故生無量光天。
彌彌倍資禅力。
故生無量淨天。
那陀谟陀。
皆具定力。
而堕愛見。
故生無想。
阿陀與彌彌功等。
亦生無量淨天。
彌陀禅善又勝。
故感福生。
陀陀根本中最。
故生福愛(廣果。
須于第四定。
兼修四無量心故)。
那佛知求出世。
見惑未除。
須修總相念觀。
谟佛雖已伏見。
未全伏思。
僅成暖位善根。
阿佛見生滅理。
按位入無煩天。
彌佛觀法無生。
無間具足八忍。
陀佛發中道解。
見惑先除。
故成初發心住。
佛佛觀于禅境卽不思議。
故階圓信十心。
問。
旣雲四禅各有淺深。
得生各各三天。
何故此中行法。
前除梵衆少光少淨。
後除大梵光音徧淨廣果。
答。
雖四禅中。
各有三品九品淺深不同。
今一往且以前拟味禅。
後讓四無量心。
便足略顯因果差别。
若此中又細分之。
則似太繁瑣矣。
(彌陀)四無量心(阿阿。
大梵天。
阿彌。
光音天。
彌彌。
阿陀。
皆徧淨天。
彌陀。
陀陀。
皆廣果天。
那佛。
初果。
谟佛。
三果。
阿佛。
初僧祇。
彌佛。
離欲地。
陀佛。
十灌頂住。
佛佛。
上品上生) 譜曰。
四無量心。
亦名四等。
謂慈悲喜舍也。
有凡夫人。
雖得四禅。
以樂高勝。
求作梵王。
更修四無量心。
一慈無量心。
愛念衆生。
常求樂事以饒益之。
二悲無量心。
愍念衆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
三喜無量心。
欲令衆生從樂得歡喜。
四舍無量心。
舍三種心。
但念衆生。
不憎不愛。
由善修此四無量定成就。
命終得為四禅天王。
修四無量。
亦伏見愛。
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功德尚淺。
為初禅主。
阿彌功德稍勝。
為二禅主。
彌彌阿陀又勝。
為三禅主。
彌陀等二最勝。
為四禅主。
那佛資禅福力。
便可見真。
谟佛資禅福力。
便能離欲。
阿佛悟生滅四谛。
便作菩提資糧。
彌佛了諸法無生。
便成離欲梵行。
陀佛于次第門。
超三界正習。
成灌頂住。
佛佛悟圓頓理。
同慈心具戒。
上品上生。
(陀陀)四無色定(阿阿。
阿彌。
皆空無邊處。
彌彌。
阿陀。
皆識無邊處。
彌陀。
無所有。
陀陀。
非非想。
那佛。
忍位。
谟佛。
世第一。
阿佛。
三果。
彌佛。
離欲地。
陀佛。
六正心住。
佛佛。
圓信) 譜曰。
四無色定者。
一空處定。
行人得第四禅已。
深思色法過罪。
作意滅除一切色法。
一心緣空。
念空不舍。
卽色定謝而空定未發。
亦有中間禅。
爾時勤加精進。
一心念空不舍。
則其心泯然任運自住空緣。
亦名未到地相。
于後豁然與空相應。
其心明淨。
不苦不樂。
益更增長。
于深定中。
唯見虛空。
無諸色相。
雖緣無邊虛空。
心無分散。
旣無色縛。
心識澄靜。
無礙自在。
如籠破鳥出。
飛騰自在。
是名證虛空定。
證此定已。
不失不退。
命終必生空無邊處。
但有受想行識四陰。
無色陰也。
二識處定。
行人得空定已。
诃責空處多諸過失。
便舍空處。
一心系緣現在心識。
念念不離。
未來過去。
亦複如是。
常念于識。
欲得與識相應。
加功專注。
不計旬月。
一心緣識而無異念。
空定卽謝。
識定未生。
名中間定。
卽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
名未到地。
此後豁然與識相應。
心定不動。
而于定中不見餘事。
唯見心識念念不住。
定心分明。
識慮廣闊。
無量無邊。
識法持心。
無分散意。
此定安隐。
清淨寂靜。
證此不失。
命終必生識無邊處。
亦有四陰也。
三無所有處定。
亦名不用處定。
行人得識定已。
诃責識處過患。
卽舍識處。
系心無所有處。
于中心不憂悔。
專精不懈。
一心内淨。
空無所有。
不見諸法。
寂然安隐。
心無動搖。
此為證無所有定相。
入此定時。
怡然寂絕。
諸想不起。
尚不見心相。
何況餘法。
無所分别。
是名無所有處定。
證此不失。
命終必生無所有處。
亦有四陰也。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行人得無所有定已。
深诃無所有處過罪。
卽舍無所有定。
觀于非有非無。
常念不舍。
一心專精。
加功不已。
其心任運住在緣中。
于後忽然真實定發。
不見有無相貌。
泯然寂絕。
心無動搖。
恬然清淨。
如涅槃相。
是定微妙。
三界中極。
如步屈蟲。
行至樹表。
更無可進。
證此不失。
命終必生非非想處。
仍有微細四陰也。
修此四定。
亦伏煩惱。
故那那等皆暫不行。
阿阿等二。
功行尚淺。
故拟空定。
彌彌阿陀。
功行稍增。
故拟識定。
彌陀更增功行。
故拟無所有定。
陀陀功行已極。
故拟非非想定。
那佛依定可觀四谛。
故拟忍位。
谟佛無間便可發真。
拟世第一。
阿佛依生滅門發真無漏。
先已離下界染。
故成三果。
彌佛依無生門悟卽空理。
亦先離下界染。
故成離欲。
陀佛于次第門已離欲染。
故成六住。
佛佛于圓頓門長别三界。
故成圓信。
問。
四空定力。
超過四無量心。
入正法中。
何反不及。
答。
慈悲喜舍。
堪作菩提資糧。
故勝。
四空頑定。
不能入俗利生。
故劣也。
(那佛)意見參禅(那那。
破屍羅。
那谟。
毀正見。
谟谟。
棄多聞。
那陀。
無想天。
谟陀。
增上慢。
彌陀。
幹慧地。
陀陀。
性地。
那佛。
幹慧地。
谟佛。
性地。
阿佛。
八人地。
彌佛。
見地。
陀佛。
圓五品。
佛佛。
上品中生) 譜曰。
參禅本是出世慧學。
專修般若。
意在頓悟本心。
不涉權漸。
與圓頓觀無二無别。
但因末世徒慕其名。
不究其實。
雜以意見。
故用那佛表之。
由其本是慧學。
所以得則直超。
由其雜以意見。
所以失則永墜也。
那那邪見取空。
必破根本屍羅。
那谟見思紛雜。
必毀出世正見。
谟谟耽愛寂寞。
必至棄舍多聞。
那陀取著癡禅。
必成無想外道。
谟陀染著定功。
故為增上慢人。
阿阿等施戒散善。
禅士皆所不務。
故俱不行。
阿陀僅是生滅定門。
未有深益。
故亦不行。
彌陀初入無生定門。
故拟幹慧。
陀陀定水能資理解。
故拟性地。
那佛以慧治見。
亦拟幹慧。
谟佛以慧治思。
亦拟性地。
阿佛創舍見思。
拟八人地。
彌佛正悟卽空。
堪拟見地。
陀佛定慧均平。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成圓五品。
佛佛深解第一義谛。
故準觀經必得上品中生也。
問。
何不悟入藏别二教。
答。
參禅是頓悟法。
本接利根。
若界外利根。
則必入圓。
若界内利根。
則必入通。
所以不入藏與别也。
問。
禅是教外别傳。
如何悟入教中位次。
答。
不執指以為月。
故名教外别傳耳。
若所悟入。
不與教合。
便是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