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七處三觀經
關燈
小
中
大
妻子亦敬難。
兒從奴婢亦敬難。
知識邊人亦敬難。
五種親屬皆敬難。
是比丘從多與福自手與得。
何等自手與。
為當如上說。
亦為家中所有意得樂得。
第一可第一衣第一床卧具自意得樂。
色聲香味細滑自意得樂。
是比丘為從自手與得福。
何等為時與。
福時與福者。
為當如上說。
亦命欲盡時财産珍寶物現在對如意不散四面。
是比丘時與福。
何等為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
不侵他人持戒行布施者。
為當如上說。
若有所從精進治生。
自從手臂勤力寒苦緻犯治得。
便從是無有能橫奪福者。
縣官盜賊水火皆不能得害。
亦無有用費不可意。
是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
從後說絕。
信多自手與時與不侵他人賢者布施。
如是從與施得樂無有極分别。
行福亦分别。
佛說如是。
(一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若人意在五法中。
設使聞佛法教。
不應除塵垢。
亦不得道眼。
何等為五。
一者若惱說經者。
二者若求便。
三者若求窮。
四者聞亦邪念意著他因緣。
五者亦無有自高意。
令所聞分别好醜。
若人意随是五法。
設使聞佛說法。
不應自解塵垢。
亦不應生法眼。
佛複告比丘。
有五法。
若人意在五法。
即聞佛所教行法。
為應自解塵垢。
亦應得道眼。
何等為五。
一者無有惡意在說經者。
二者亦不求經中長短有疑問解休。
三者意亦不在色意亦不在他因緣。
四者亦自有黠意能解善惡。
五者分别自知。
是五法。
若人意随是五法。
能得自解塵垢。
一為不惱說經者。
二為不求經中長短。
三為不求窮。
四者為亦不邪念。
五為亦自有黠意能分别白黑。
佛說如是。
(一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五行見一。
何等為五。
若行者有行者。
是身從頭至手足上發頭腦皮。
如有滿若幹種不淨相。
觀是身有發毛爪齒血脈肌肉筋骨脾腎大腸小腸大小腹大便小便淚汗洟唾肝肺心膽血肥膏髓風熱頂[寧*頁]。
若有是計是為第一念到見一。
若行者複計如上說。
意不動在他如上說。
意念是賢者。
第二行見一。
若行者複觀是如上說受識行計。
是識為今世耶。
為後世耶。
若行者有是意。
是為第三行見一。
若行者念計如上說。
為計觀識今世後世無有止處。
若行者覺是計。
是為第四行見一。
若行者計如上說。
人有識人計是事。
是人今世後世無有止處。
已不得淨觀一。
若行者有是意解是計。
為第五淨行見一。
佛說如是。
(一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五因緣。
比丘令人眼不止。
為生癡為壞黠為惱人令不得無為。
何等為五。
一者愛欲。
二者嗔恚。
三者睡眠。
四者五樂。
五者疑不信。
佛說如是。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比丘。
步行有五德。
何等為五。
一者能走。
二者有力。
三者除睡。
四者飯食易消不作病。
五者為行者易得定意。
已得定意為久。
佛說如是。
(二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若有比丘五法行。
能在山上亦澤中居。
能草蓐居卧。
何等為五。
一者能持戒不犯攝守學戒。
二亦能攝根門守行。
三亦能行精進。
亦有精進力。
親不離要。
不舍精進至得道。
四已受佛律自曉了。
五聞經亦易解谛。
若行者受是五法。
如上說能得居山上亦澤中。
佛說如是。
(二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阿難。
一切阿難。
我說身不可行惡。
口意亦爾。
阿難便白佛。
一切身口意不可行惡。
人不止為作。
從是作望幾惡。
佛告阿難。
為五惡。
何等為五。
一為自欺身。
二者為亦欺他人。
三為語時上下不可賢者意。
四為十方不名聞。
五為已死堕地獄。
佛複告阿難。
一切阿難。
身善行我教為可作。
口意亦爾。
阿難複白。
佛說一切身善行我教當為行。
口意亦爾。
人亦行是行欲望幾福。
佛告阿難。
為五福。
何等五。
一為不自欺身。
二為亦不欺他人。
三為語言上下可賢者意。
四為十方名聞。
五為已死上天。
佛說如是。
(二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有五惱。
人人相依可。
何等為五。
若比丘人人相依可已。
有時依有過。
便比丘僧不欲見。
出便相依者。
念我所相依者。
比丘僧便出不欲見。
便愛著意不欲至比丘聚。
我何以當複至比丘聚。
便不複行。
已聚不複行。
便不複見比丘聚。
已不複見比丘聚。
便不聞法。
已不聞法便不堕法。
便離法便不在法。
是比丘第一惱人人相依。
二者亦有比丘。
若人所愛者所愛者人亦有犯過便比丘聚。
便有過者最著下坐。
便愛者意計我所愛者。
為比丘聚最著下坐。
我不複為至比丘聚為比丘聚最著下坐。
我不複為至比丘聚。
中亦如上說。
三者持缽袈裟至他國。
四者棄戒受白衣。
五者自坐愁失名。
亦如上說。
佛說如是。
(二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比丘。
五惡不忍辱。
何等為五。
一者多怨。
二者多讒。
三者多不可意。
四者十方不名聞。
惡行五者。
已命盡身堕惡地獄。
是為五惡不忍辱者。
佛複告比丘。
有五善忍辱者。
為無有怨。
為無有讒。
為無有不可意。
為有十方名聞。
為命盡生天上。
佛說如是。
(二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比丘。
有五惡不耐行者。
人不耐行者人。
比丘。
何等為五。
一者為從不耐者為粗。
二為急性。
三為已後恨。
四為無有愛多憎。
五為身命盡堕地獄。
倒是為淨。
佛說如是。
(二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象有五相。
為應官。
為中王用。
為可王意。
為象引王随法中。
何等五。
一者聞受。
二者能住。
三者能鬥。
四者能走。
五能自守。
何等為比丘宮象自守。
若象入軍中。
前足能鬥後足尻背腹肩項鼻能自護。
如是名為自守。
若比丘五因緣具。
便應禮名聞便應從人受叉手。
便福地無有極。
何等為五。
聞受為一。
能為二。
受為三。
行為四。
守為五。
何等為口中味身中細滑意中所念能制不受相。
如是比丘。
比丘能自守為守六衰。
第二者為禅。
第三受為忍辱。
第四能為持戒。
第五聞受為精進。
行者有是五事。
便應名聞便應從人受叉手。
便福地無有極。
第子聞可意受。
(二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
惡不依他人有五。
何等為五。
一者不依者意不解。
二者依意曲離。
三者自意不解。
四者犯道行。
五者不受佛嚴教。
五善依他人。
不相疾者好意解。
解意不堕亂自意。
解天下等意行。
後來者與眼。
佛說如是。
(二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兒從奴婢亦敬難。
知識邊人亦敬難。
五種親屬皆敬難。
是比丘從多與福自手與得。
何等自手與。
為當如上說。
亦為家中所有意得樂得。
第一可第一衣第一床卧具自意得樂。
色聲香味細滑自意得樂。
是比丘為從自手與得福。
何等為時與。
福時與福者。
為當如上說。
亦命欲盡時财産珍寶物現在對如意不散四面。
是比丘時與福。
何等為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
不侵他人持戒行布施者。
為當如上說。
若有所從精進治生。
自從手臂勤力寒苦緻犯治得。
便從是無有能橫奪福者。
縣官盜賊水火皆不能得害。
亦無有用費不可意。
是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
從後說絕。
信多自手與時與不侵他人賢者布施。
如是從與施得樂無有極分别。
行福亦分别。
佛說如是。
(一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若人意在五法中。
設使聞佛法教。
不應除塵垢。
亦不得道眼。
何等為五。
一者若惱說經者。
二者若求便。
三者若求窮。
四者聞亦邪念意著他因緣。
五者亦無有自高意。
令所聞分别好醜。
若人意随是五法。
設使聞佛說法。
不應自解塵垢。
亦不應生法眼。
佛複告比丘。
有五法。
若人意在五法。
即聞佛所教行法。
為應自解塵垢。
亦應得道眼。
何等為五。
一者無有惡意在說經者。
二者亦不求經中長短有疑問解休。
三者意亦不在色意亦不在他因緣。
四者亦自有黠意能解善惡。
五者分别自知。
是五法。
若人意随是五法。
能得自解塵垢。
一為不惱說經者。
二為不求經中長短。
三為不求窮。
四者為亦不邪念。
五為亦自有黠意能分别白黑。
佛說如是。
(一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五行見一。
何等為五。
若行者有行者。
是身從頭至手足上發頭腦皮。
如有滿若幹種不淨相。
觀是身有發毛爪齒血脈肌肉筋骨脾腎大腸小腸大小腹大便小便淚汗洟唾肝肺心膽血肥膏髓風熱頂[寧*頁]。
若有是計是為第一念到見一。
若行者複計如上說。
意不動在他如上說。
意念是賢者。
第二行見一。
若行者複觀是如上說受識行計。
是識為今世耶。
為後世耶。
若行者有是意。
是為第三行見一。
若行者念計如上說。
為計觀識今世後世無有止處。
若行者覺是計。
是為第四行見一。
若行者計如上說。
人有識人計是事。
是人今世後世無有止處。
已不得淨觀一。
若行者有是意解是計。
為第五淨行見一。
佛說如是。
(一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五因緣。
比丘令人眼不止。
為生癡為壞黠為惱人令不得無為。
何等為五。
一者愛欲。
二者嗔恚。
三者睡眠。
四者五樂。
五者疑不信。
佛說如是。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比丘。
步行有五德。
何等為五。
一者能走。
二者有力。
三者除睡。
四者飯食易消不作病。
五者為行者易得定意。
已得定意為久。
佛說如是。
(二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若有比丘五法行。
能在山上亦澤中居。
能草蓐居卧。
何等為五。
一者能持戒不犯攝守學戒。
二亦能攝根門守行。
三亦能行精進。
亦有精進力。
親不離要。
不舍精進至得道。
四已受佛律自曉了。
五聞經亦易解谛。
若行者受是五法。
如上說能得居山上亦澤中。
佛說如是。
(二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阿難。
一切阿難。
我說身不可行惡。
口意亦爾。
阿難便白佛。
一切身口意不可行惡。
人不止為作。
從是作望幾惡。
佛告阿難。
為五惡。
何等為五。
一為自欺身。
二者為亦欺他人。
三為語時上下不可賢者意。
四為十方不名聞。
五為已死堕地獄。
佛複告阿難。
一切阿難。
身善行我教為可作。
口意亦爾。
阿難複白。
佛說一切身善行我教當為行。
口意亦爾。
人亦行是行欲望幾福。
佛告阿難。
為五福。
何等五。
一為不自欺身。
二為亦不欺他人。
三為語言上下可賢者意。
四為十方名聞。
五為已死上天。
佛說如是。
(二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有五惱。
人人相依可。
何等為五。
若比丘人人相依可已。
有時依有過。
便比丘僧不欲見。
出便相依者。
念我所相依者。
比丘僧便出不欲見。
便愛著意不欲至比丘聚。
我何以當複至比丘聚。
便不複行。
已聚不複行。
便不複見比丘聚。
已不複見比丘聚。
便不聞法。
已不聞法便不堕法。
便離法便不在法。
是比丘第一惱人人相依。
二者亦有比丘。
若人所愛者所愛者人亦有犯過便比丘聚。
便有過者最著下坐。
便愛者意計我所愛者。
為比丘聚最著下坐。
我不複為至比丘聚為比丘聚最著下坐。
我不複為至比丘聚。
中亦如上說。
三者持缽袈裟至他國。
四者棄戒受白衣。
五者自坐愁失名。
亦如上說。
佛說如是。
(二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比丘。
五惡不忍辱。
何等為五。
一者多怨。
二者多讒。
三者多不可意。
四者十方不名聞。
惡行五者。
已命盡身堕惡地獄。
是為五惡不忍辱者。
佛複告比丘。
有五善忍辱者。
為無有怨。
為無有讒。
為無有不可意。
為有十方名聞。
為命盡生天上。
佛說如是。
(二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比丘。
有五惡不耐行者。
人不耐行者人。
比丘。
何等為五。
一者為從不耐者為粗。
二為急性。
三為已後恨。
四為無有愛多憎。
五為身命盡堕地獄。
倒是為淨。
佛說如是。
(二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象有五相。
為應官。
為中王用。
為可王意。
為象引王随法中。
何等五。
一者聞受。
二者能住。
三者能鬥。
四者能走。
五能自守。
何等為比丘宮象自守。
若象入軍中。
前足能鬥後足尻背腹肩項鼻能自護。
如是名為自守。
若比丘五因緣具。
便應禮名聞便應從人受叉手。
便福地無有極。
何等為五。
聞受為一。
能為二。
受為三。
行為四。
守為五。
何等為口中味身中細滑意中所念能制不受相。
如是比丘。
比丘能自守為守六衰。
第二者為禅。
第三受為忍辱。
第四能為持戒。
第五聞受為精進。
行者有是五事。
便應名聞便應從人受叉手。
便福地無有極。
第子聞可意受。
(二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
惡不依他人有五。
何等為五。
一者不依者意不解。
二者依意曲離。
三者自意不解。
四者犯道行。
五者不受佛嚴教。
五善依他人。
不相疾者好意解。
解意不堕亂自意。
解天下等意行。
後來者與眼。
佛說如是。
(二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