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七處三觀經

關燈
從後說絕。

     非常人意為常。

    思苦為樂。

    不應身用作身。

    不淨見淨。

    颠倒如是。

    意業離。

    便助摩不宜欲得宜。

    今緻老死。

    譬喻犢母。

    已有佛在世間。

    念天上天下得道眼度世。

    便見是法除一切苦。

    亦說苦從生亦度苦。

    亦見賢者八種行通至甘露。

    已聞是法者便見非常苦非身。

    亦身已不淨見不淨。

    便無所畏得樂見世得無為。

    從一切惱度世無所著。

    佛說如是。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四施為人同心。

    何等為四。

    一為布施。

    二為相愛。

    三為利。

    四為同利。

    第一說布施為何等。

    無極布施不過于法。

    第二相愛。

    不過于數聞經亦開意。

    第三利不過不信令信。

    教人上不持戒者令持戒。

    不學者令學。

    悭者令布施。

    愚者令黠。

    牽出入正道。

    第四同利。

    極同利無有過阿羅漢。

    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亦爾。

    持戒者同利。

    從後說絕。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

    有四行法輪。

    令天亦人從是四輪行。

    若堕人天是輪法行便得尊一得豪從善法行。

    何等為四。

    一為善群居。

    二為依賢者。

    三者知谛願。

    四為宿命有福行。

    從後說絕。

     善群居依賢者。

    為知谛願宿命行。

    為樂得無有憂。

    得善自在。

    佛說如是。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

    人有四輩。

    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

    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

    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

    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

    佛說如是。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

    人有四輩。

    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

    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

    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

    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

    是人不自護亦不護他人。

    是最下賤人。

    護他人不自護是勝上。

    若人自護不護他人是勝上。

    若自護亦護他是勝上。

    若如是人最第一。

    佛說如是。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

    有四輩雲。

    第一但有雷無有雨。

    第二但有雨無有雷。

    第三亦無雨亦無雷。

    第四亦有雨亦有雷。

    譬喻如雲。

    人亦有四輩。

    一者人但有雷無有雨。

    二者但有雨無有雷。

    三者無有雷無有雨。

    四者亦有雷亦有雨。

    何等人為有雷無有雨。

    是間比丘一人但說經。

    上亦說善。

    中亦說善。

    要亦說善。

    有行分别。

    但要具行見要。

    亦自不知法亦不知法法如行。

    是人名為但有雷無有雨。

    何等為但有雨無有雷。

    是間有人亦不說法經。

    上亦不說善。

    中亦不說善。

    要亦不說善。

    亦無有行分别。

    亦不要具行不見要。

    但意在法中行和利行。

    亦如法。

    亦受法法行。

    亦同行随法。

    是人為但有雨無有雷。

    何等為無有雨亦無有雷。

    為不說經。

    上亦不說善。

    中亦不說善。

    要亦不說善。

    分别亦不說。

    善要具行亦不說。

    善法亦自不解。

    到法亦自不行。

    是人名為無有雨無有雷。

    何等為亦有雨亦有雷。

    是間有人說經法。

    上亦說善。

    中亦說善。

    要亦說善。

    分别亦說。

    善要具行亦自解。

    法到法法亦知。

    行亦說。

    善亦自在法中解。

    到法法行亦自知解。

    是人為亦有雨亦有雷。

    佛說如是。

     (一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有四舍。

    何等為四。

    一者為舍舍。

    二為守舍。

    三為護舍。

    四為行舍。

    何等為舍舍者。

    念來不受不聲舍曉離遠。

    若以嗔恚亦從欺不聲舍曉離遠。

    是名為舍舍。

    何等為守舍者。

    眼已見色不受相不觀相。

    若從因緣見惡生若從因緣見癡。

    若從因緣見不可意。

    若從因緣見弊惡意。

    起便自守受行福。

    守眼耳鼻口身意。

    為如法不受相。

    如上說。

    是名為守舍。

    何等為護舍。

    是間比丘比丘已生所非一善相。

    若紅汁膀脹。

    若狐犬半食。

    若血流赤。

    若青黑腐。

    若骨白。

    若髑髅。

    熟谛視視。

    善護令意莫失善相。

    是名為護舍。

    何等為行舍。

    是間比丘比丘覺意行離故。

    别分故。

    分别遠故。

    如是到至觀覺意。

    是名為行舍。

    從後說絕。

     守舍亦護亦行。

    是名為四舍。

    谛說如是。

    賢者行是不中止。

    為盡苦得道。

    佛說如是。

    弟子起禮佛受行。

     (一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比丘。

    若比丘有四行。

    不自侵要近無為。

    何等為四。

    是間比丘比丘持戒行戒中。

    律根亦閉至自守意。

    飯食節度不多食不喜多食。

    上夜後夜常守行。

    是為四行。

    比丘不自侵亦近無為。

    從後說絕。

     若比丘立戒根亦攝食亦知節度亦不離覺。

    如是行精進上夜後夜不中止。

    要不自侵減要近無為佛說如是。

     (一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若賢者家中居法行侵四家得歡喜。

    何等為四。

    一者父母妻子。

    二者兒客奴婢。

    三者知識親屬交友。

    四者王天王鬼神沙門婆羅門。

    從後說絕。

     父母亦監沙門亦婆羅門。

    天祠亦爾。

    居家信祠。

    若幹人故。

    能事持戒親屬。

    亦彼人見在生者。

    亦不犯天王親屬。

    亦自身一切人亦受恩。

    如是居黠生。

    是聞善行得豪。

    亦名聞現世無有說盡。

    後世上天。

    佛說如是。

     (一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他婆羅門到佛已。

    到佛便問佛起居。

    已問起居便問佛。

    何因緣賢者。

    今世人少顔色無有力。

    多病少壽不大豪。

    佛報告婆羅門。

    今世婆羅門非法貪世間。

    橫欲行意堕非法。

    以是輩人自洿念堕非法。

    橫堕貪非是是習者。

    便從是因緣日月不正行。

    已不正行。

    便星宿亦不正行。

    已星宿不正行。

    便日月亦不正。

    時歲亦不正。

    已時歲不正。

    便漏刻時不正。

    已漏刻時不正。

    便有橫風。

    已有橫風。

    便天不時時雨堕。

    已天不時時雨堕。

    便若人種地便不時生熟得不如意。

    已不時生熟。

    所谷若人食。

    若畜生飛鳥。

    便少色少力多病少命少豪是為婆羅門。

    本是因緣。

    今世人少色少力多病少命少豪。

    便婆羅門持頭禮佛已覺知。

    從今已後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

    佛說教如是。

     (一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五福時布施。

    何等為五福。

    一者遠來布施。

    二者為欲去布施。

    三為病瘦布施。

    四為谷貴時布施。

    五為嘗新未自食。

    當為上與持戒者行者。

    從後自食為福。

    從後說絕。

    黠人時與信行無有悭意。

    時與賢者淨意無有疑。

    福從無有量。

    佛說如是。

    比丘受行歡喜。

     (一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

    行在祇樹給孤獨園。

    佛便告比丘。

    賢者布施有五品。

    何等五。

    一者為賢者信與布施。

    二為多與。

    三為自手與。

    四為時與。

    五為不侵他人與。

    佛複告比丘。

    信與布施得何等福。

    信與者。

    為得與者為得宜多。

    所有多财産多珍寶多可意多好器物。

    世間亦信信者。

    是比丘信布施福。

    何等為多與。

    當如上頭說。

    亦從父母得愛敬難。

    兄弟亦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