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乘正法論

關燈
一 總論二 信仰皈依三寶三 三皈四 五戒善法五 在家六衆信徒六 不殘殺而仁愛七 不偷盜而義利八 不邪淫而禮節九 不欺诳而誠信十 不服亂性情品而調善心身十一 五戒之類别十二 增上五戒十三 持戒之因果十四 傳授受持之方法十五 斷疑生信

  一、總論

  佛教有五乘法:曰人乘、曰天乘、曰聲聞乘、曰緣覺乘、曰如來乘。

    前二世間,後三出世,唯如來乘完全此五。

    今論所取,但在人乘,此人乘法其本源出于如來乘,故曰佛教人乘正法。

    然此非以窮幽體玄,造微證真者也,乃以現今人倫之習慣風俗性情為質地,以佛教人乘正法為準繩,使鹹納乎人道之正軌耳。

    蓋人倫者唯習俗性以為誠谛,離習俗性别無人倫(倫即人類、人群、人道,涵有綸貫思理之義,所以異乎鳥類獸群之亂無道法也),故不務高遠,而唯求犁然有所當于群萌之心行也。

    若夫明心見性,發真歸元,洞萬化之玄妙,備衆德而淨妙,則塵垢粊糠陶鑄堯舜,在乎有志者自為之耳,非所以論于萌俗也。

    

  人倫之道德理法,是人類群合之所緣生,非是人類為道德理法乃生也。

    蓋自然界生死流轉,既暫爾得生為人矣,因愛有生,綦愛生存,外患強烈,生存為艱,謀相保以生存,乃緣起乎社會。

    既生存矣,更謀蕃昌,浸假而習識人類生存蕃昌所必要之術,布為文教,化合民心,是為人倫道德理法。

    沿習成俗,積化成性,然此人倫道德理法,亦曰人倫理性。

    必如是,人類乃生存蕃昌文美安樂,不如是則人類必緻争奪殘殺險亂困苦,馴至群功渙散、倫業消滅。

    然人心莫不惡劫奪殘殺險亂困苦,莫不愛永保其生存蕃昌文美安樂,然此人倫道德理法,又積聚成人類之良心,為人類生命情性上所必要之大條理而不可須臾離之矣。

    若近世之倫業群功,雖謂由此道德理法所生可也。

    然人心猶未能全合此人倫道德也,設能完全契合乎此,則人倫之昌盛和樂必不止是,吾可斷言。

    

  至人道之慈善行業,由一部分人類于生活力上所缺憾而見功者也。

    人類受範于自然之生界,若猝然遇水旱風火兵燹等災,于生活上頓生缺憾,理有固然,勢所必至,故須慈善行業以營救之。

    若夫因荒學惰工、欺盜淫殺緻失其生活力者,雖曰孽由自作,無事妪煦,然欲廣其慈心令充生不已者,亦當一視同仁以慈濟之。

    

  要之、人倫之道理及慈行,不外安守分域,相為利益,此倫理上之最大公例也。

    今論亦闡明此人倫道理,推行乎人倫之慈行,因國習以求功,随民俗而施教焉耳。

    其趣道真證無生者,全超越自然生化界,且不見有生之可愛,況相謀以保蕃昌文美乎?故今當釐定宗界曰:出安分相利外,雖有勝業,即為餘事;出人乘戒善外,雖有勝谛,即務高遠;出國法民情外,雖有勝說,即妨倫俗,今論概無取焉。

    其非勝業、勝谛、勝說者,無論已。

    

  二、信仰皈依三寶

  依佛典有三種三寶:一曰性體三寶,二曰聖賢三寶,三曰住持三寶。

    三寶者,“佛寶”、“佛法寶”、“佛法僧寶”是也。

    何為住持三寶?依像而見之佛,塔寺是也;依書而傳之法,經藏是也;依律而住之僧,叢林是也。

    而此住持三寶,又依僧寶而住。

    僧寶清高,佛法興盛;僧寶污卑,佛法衰替:是故獨以僧為住持──住即居住不遷之義,持即任持不失之義。

    僧有僧相、僧德:辭親投師,受戒持律,三聚無犯,六和無诤,此僧相焉;修證禅定,學通經教,此僧德焉。

    然具僧相尤為住持三寶之要。

    (具僧相者,即具律儀。

    此猶儒家禮樂未嘗不美,以無住持部衆,故祗空言而無實事。

    蓋禮樂依群衆而存,離群索居則無禮樂可言,國家禮制因勢變遷,時異俗殊則難固守,唯集自由信行部衆,始可新故相傳住持佛教。

    有此住持部衆,故律儀相不緻隐沒。

    傳戒講經,坐禅設齋,皆與禮制樂器相應。

    今者僧衆浸不清淨,唯仗二三叢林守之,須整理焉)。

    具僧相者,以律居異,又分二衆,即“比丘”、“比丘尼”是也。

    比丘尼衆亦但附屬,實則在乎比丘而已。

    苾刍(即比丘也)所宗,多分出世三乘之道,今不述之,但知僧衆所以為佛教住持三寶之一者足矣。

    

  信仰者,信仰三寶也。

    性體三寶,修定慧者可自心證知而世不得見知聞知也。

    聖賢的寶,世可聞知而不得見知也。

    可見知者,良為住持三寶,住持三寶又依僧為住持。

    故在家男女信佛信法矣,尤須禮一所信仰之比丘為皈依師,而後信仰儀式始完全也。

    蓋佛教非同天神教,可不必見知證知而向渺茫漠無之虛空著其信仰者也。

    信仰佛教儀式維何?由所禮皈依師,于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