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善生經講錄

關燈
故災禍即随之而至。

    今欲救脫人類災禍,仍須修行人類互相資助之十善業,使福報增長,轉災為祥,轉禍為福,善生災自滅矣。

    且以十善行為人類之本性,不假他力,人人可以做到,較之求佛天求科學尤為可靠。

    今講此善生經,即為人世之根本救災也。

    

  四、明此經譯史

  佛生于印度,以印度語而說法。

    當時所記錄之文字,今流傳有兩種:一梵文,二巴利文。

    由印度語文,經過一番翻譯,才成為中國文的經,故經首對于譯人的資格籍貫及翻譯的年代,皆有記載。

    因為世間有許多假托的僞經,如由某乩壇寫出的,或某處天上墜下一石上有經文,或某人自己創說的,都稱為經,或冒稱佛說,故須考查其曆史,是否佛說,是何人于何時翻譯來華的;若曆史不明,則不能令人起信,不能起信即不能依教奉行,此經即為無用。

    今先稽諸譯:一、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所譯,名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屍迦羅越即善生義。

    二、西晉沙門支法度譯,名善生子經。

    三、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名善生經,在長阿含十一卷中。

    二、考今譯:今所講本,乃東晉罽賓三藏瞿昙僧伽提婆所譯,亦名善生經,出中阿含三十三卷大品中。

    罽賓國在北印度,有處譯為迦濕彌羅國。

    瞿昙此雲日,或雲甘蔗,乃釋迦之古姓;僧伽此雲衆,提婆此雲天;衆天是名,彼以釋迦之姓為姓,故如是稱。

    

  釋經

  甲一、證信緣起

  乙一、證信序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在饒蝦蟆林。

    ’

  通常經中有六種或五種證信,此經隻有四種:一、舉親聞證信,即我聞如是四字是,此是阿難結集之語,我聞乃阿難親從佛聞,顯非虛妄。

    阿難為佛侍者。

    凡佛所說之法,皆得親聞;即阿難未為侍者以前所說之法,佛皆為阿難重說,故一切經首皆稱我聞如是或如是我聞,謂如是經中所說,是我親聞也。

    二、舉說時證信,即一時二字是。

    如記某一事,必須有其年月日;但經中不指出确定的日時者,以佛法流通廣遍,世界各國古今曆法不同,故此一時即機教相應、說聽俱訖之時。

    三、舉說主證信,即佛字是。

    佛者,梵語佛陀,此雲覺者,即對于宇宙萬有事理因果,能究竟覺悟者稱之為佛。

    此佛字本是十方諸佛之通稱,但此閻浮提内之教法,皆釋迦牟尼佛所說,故此經中佛字專指說主的釋迦牟尼佛。

    四、舉說處證信,即王舍城饒蝦蟆林是。

    蝦蟆林在王舍城附近水邊,蝦蟆甚多,故名之。

    王舍城是大地名,如武昌城;蝦蟆林是小地名,如佛教正信會。

    王舍城之靈鹫山及竹林精舍,皆佛常說法之處。

    

  乙二、緣起序

  丙一、述父囑

  ‘爾時善生居士子,父臨終時,因六方故遺[來+力]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終後,汝當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

    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善生居士子聞父教已,白父言:‘唯!當如尊[來+力]’。

    ’

  此段叙善生子受父遺囑。

    善生居士,有處譯為善生長者,中國今以在家學佛者稱居士,而印度之稱居士長者,并不一定是學佛的人。

    長者乃一、年高,二、德長,三、學識才智過人之稱。

    居士系農工商中素封端居之士所稱,善生居士子因父得名,亦名善生,如舍利(鹙)弗(子)因母得名。

    善生長者臨終時,以禮敬六方囑其子。

    六方之義深遠,世間凡能成一具體之物者,皆有六方:如一人有前後左右上下,即是六方,前後為南北,左右為東西,頭足為上下;在數學上之三度空間,亦即六方,如南北為長短度,東西為廣狹度,淺深厚薄為上下度;乃至微塵、原子、電子,小之不可測,大之不可量,皆有六方。

    故平常所謂不是東西者,即不成其為一物也。

    此六方即宇宙一切物之普遍相,善生長者使其子禮六方者,即對于宇宙萬事萬物起敬心也。

    善教善诃者,教善令作,诃惡令止。

    業報相續謂之命,一期報盡,色心分散,謂之命終。

    

  禮不離乎心,心中有誠敬,則口發贊詞,身行跪拜,故禮通于三業。

    志誠恭敬是意業,稱揚贊歎是語業,叉手合掌是身業。

    此中口出禱詞,謂我盡恭敬供養者,一盡自己的身命财産以供養之,二盡一切衆生而禮敬之。

    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者,即感應之道。

    凡有生氣之物皆有感應,而有心識之情感應更速,爾以志誠恭敬對人,人亦以志誠恭敬與爾;爾以欺诳兇惡對人,人必亦以兇惡欺诳相報。

    在心行上雖然視無形而聽無聞,而實最能互相感通,如關系密切之人,每能不言而喻,心心相印,聲氣相通,信義相孚,故衆生得成為共業所感之社會國家。

    此可見人類本是互相關聯的,應以善行相資相助,方盡為人之道。

    

  東方如是,南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亦複如是,則世界即成為和樂安善之世界矣。

    居士子聞父教已,即答曰唯,唯者答應甚速,謂當遵其教[來+力]也。

    

  丙二、正行禮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臨終後,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

  此段叙善生長者命終後,其子依教奉行。

    于是、謂由此也。

    平旦即天初曉,日初出東方将明之際。

    沐浴而著新刍摩衣者,表其恭敬,刍摩衣此雲麻衣。

    拘舍葉是印度樹名,生者乃新鮮而非枯死之葉也。

    手執此葉用作供養;又表吉祥之義。

    

  丙三、述佛見

  ‘彼時世尊過夜半平旦,著衣持缽入王舍城而行乞食。

    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時,遙見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刍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

  此段叙佛早起乞食時見到善生子禮敬,聽到善生子禱告。

    世尊乃佛之尊稱,梵語薄伽梵,即智慧圓滿,福德廣大,為世所尊之義。

    遙見者,遠遠看見,形容見時的情境。

    

  丙四、佛垂問

  ‘世尊見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問曰:‘居士子!受何沙門梵志教,教汝恭敬供養禮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耶’?’

  此段叙佛見已,問彼受何人教而作如是禮如是禱也。

    受何沙門梵志教者,謂受何類何人所教。

    沙門乃出家之稱,此雲勤息,謂勤行衆善──戒定慧,息滅諸惡──貪嗔癡;既出家當精勤行道,不得優遊放逸也。

    梵志即婆羅門,梵指宇宙萬有之清淨本體,婆羅門教在印度古時亦稱梵教,志者指奉行梵教為志之人也;猶中國士農工商之士,又如儒教之儒,能掌民族文化教育者。

    

  丙五、答佛問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餘沙門梵志教也。

    世尊!我父臨命終時,因六方故遺[來+力]于我,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終後汝當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

    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世尊!我受父遺教恭敬供養禮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

    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

  此段叙善生子回答世尊,述父遺囑,緣起分竟。

    

  長阿含經中謂佛當時住在靈鹫山,亦列有千二百五十人之聽衆,與此譯本少有出入。

    且譯緣起不過數行,乃其譯者依中國文法變通而減少者。

    今此本緣起經文廣複,系依照梵文形式譯出。

    文中以東方為首者,能辨别方位由日出故;由東而南而西而北者,向右轉故;左道為逆,故向右轉。

    

  甲二、應機正說

  乙一、因機贊善

  ‘世尊聞已,告曰:‘居士子!我說有六方,不說無也。

    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離四方惡不善業垢,彼于現法可敬可重,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上生天中。

    ’

  佛先問而後說法者,恐彼受有邪教,故同是禮六方而意義不同。

    若是外道沙門梵志所教,或有邪知見,即當先破其邪執,後為說法。

    今善生長者乃正信居士,名聞久著,故佛先許曰:我說有六方,不說無也;後依佛法為說六方之義。

    離四方惡業垢者,四方即四處、四種之義,并不指定何方;垢即身心上不善之業。

    現法即現生,善處指人天二道,若能身心清淨,則現在為人所敬重,來世得生于善道也。

    

  乙二、泛說諸法

  丙一 四業穢

  ‘‘居士子!衆生有四種業四種穢,雲何為四?居士子!殺生者是衆生業種穢種,不與取,邪淫、妄言者,是衆生業種穢種’。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殺生,不與取,邪淫犯他妻,所言不真實,慧者不稱譽’。

    ’

  四種業四種穢者,換言之即四種穢業種子。

    業即事業,行動造作皆名業,有善有惡。

    通常以業為一不好的名詞,如自謙雲我的業重,又如诃人雲造業的東西;假若善業重,造善業,又何嘗不好?衆生二子,就凡夫說又名異生,即常在異類流轉生死之有情;廣義則佛亦得稱究竟衆生。

    業種即種子習氣,此種子習氣移人甚深,故惡的種子習氣萬不可有。

    如小兒從來未見殺雞,初見時必起恐慌驚怖之狀,如見以為常,習以成姓,心中有此習氣種子,即毫不介意,而慈悲之心亦因此薄弱。

    君子尚且遠庖廚,況自己行殺傷害衆生!造此罪業,定随惡趣,故佛首先教人戒殺。

    不與取者,不得物主允許而取,或以強力取,或以巧計取,皆屬偷盜。

    此亦不可令成為習氣種子,如常為盜而有習氣,見人财物即起偷心,業果相随苦報繼之,佛愍念衆生故,次教人戒除不與取。

    邪淫者,謂于非夫婦或夫婦而非時、非道、非處而行淫。

    圓覺經雲:‘欲界衆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故夫婦配偶非佛所禁,但須發乎情止乎禮。

    若侵犯他人妻女,即成罪業,應感苦報,故佛令戒除邪淫。

    至于出家修清淨梵行為成就出世勝因,故須全斷。

    妄言即虛妄不實之言,人生于世不能獨立生存,須假社會人群互相資助,若語言虛诳,不能使人生信,既不為人所信,即不能受人之資助,則危及自己生活矣。

    此四者皆智者所不肯為,所不稱譽之事,為古今中外人類道德之基本。

    若國民無此基本,則社會即成紊亂,人生即成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