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要
關燈
小
中
大
構壅呶扪帷?
丙十、明離邪見功德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
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甯殒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于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堕諸難:是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 若能永離愚癡邪見,即能獲得種種真善功德,直心正見,明因知果,無諸疑惑,常得真善伴侶,歸佛法僧,世世生生生人天道,不起邪見,不堕諸難,福慧轉增,邪道永離,不起身見──身見、梵名薩迦耶見,即我我所見,如執受想行等為我我所,此身見為一切煩惱之根本。
若能更發深遠廣大之心,以此功德回向無上菩提,将來成佛之時,即證得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乙四、明十善業勝行
丙一、明六度
丁一、廣明布施度
『爾時、世尊複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于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
離虛诳語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離衆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争。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一切衆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
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衆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
』 布施以度悭貪,所得的果報即财寶豐滿,無有貧乏;但施心若不清淨,或惡行未能斷除,雖有财寶,不能長久享受。
若菩薩依十善行而行施,則壽命無夭,眷屬和睦,所獲财寶最勝無比,無人敢侵奪損害;且為人所愛敬,天龍所護持,以十善施能圓滿莊嚴故,獲此大利。
如嗔恨心,與人賭氣,或為沽名而行布施。
或愚癡邪見應施者不施,不應施者妄施,則倒行逆施,施非圓滿。
所得的果報亦不究竟。
丁二、略明餘五度
『‘如是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衆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别妄見。
』 義利謂實義的利益,有現在義利,未來義利,及究竟義利之分。
修六度行,即得一切義利。
然皆須以十善行為根本,所得義利才能圓滿。
丙二、明衆行
丁一、四無量心
『‘慈莊嚴故,于諸衆生不起惱害。
悲莊嚴故,愍諸衆生常不厭舍。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舍莊嚴故,于順違境無愛恚心。
』 慈悲喜舍,為佛菩薩之四種無量心。
與樂曰慈;拔苦名悲;于他一切利樂功德之事随喜贊助曰喜;冤親平等不起分别,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名舍。
推此四心遍及無量衆生,故名無量。
行十善道使此四心圓滿莊嚴,所獲功德無量。
丁二、四攝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衆生。
』 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菩薩随類現身,以此四法攝受一切衆生,使之受道,獲大利益。
丁三、三十七菩提分等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力莊嚴故,衆怨盡滅,無能壞者。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 此三十七菩提分法,亦名三十七道品。
甲、念處亦名四念住──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乙、四正勤又名四正斷──一、已生之惡令速斷,二、未生之惡令不生,三、未生之善令速生,四、已生之善令增長。
能斷懈怠,故名正斷。
丙、四神足亦名四如意足──欲、念、進、慧。
得此神足,即能所願如意,就能發神通言故名神足。
丁、五根──信、進、念、定、慧。
戊、五力──同上。
五根就進修說,五力就能對治說。
庚、七覺支──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輕安,五念,六定,七行舍。
辛、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修此八法,可盡離非邪故名正;能通涅盤故名道。
以上總為三十七品。
若菩薩以十善業為根本修此諸法,則能獲得一切功德圓滿,輕安快樂。
丙三、結廣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
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 此段廣結十善業的勝行,并勸修學,文義可知。
乙五、明十善業殊勝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林橡亦依地而得生長。
此十善道,亦複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 此明十善業之功能殊勝,為一切善法之根本。
不可須臾離此,故以大地為喻。
若離十善業欲修行證果,譬如空中建樓閣或種稻子,欲成就生長,無有是處。
甲三、流通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及諸大衆,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此文為結集經人所記。
娑竭羅龍王為此會受法之主。
阿修羅、此雲非天,即八部之一。
等者,等及八部也。
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令一切經皆如此結成。
表佛說法不同凡夫戲論,說經既已,是須要依教奉行的。
但聽法者必須發歡喜心才能生信,有了信心才能領受,領受以後才能去奉之以實行!這歡喜信受奉行,是要大家注意的。
(葦舫、塵空合記)(見海刊十三卷九期)
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甯殒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于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堕諸難:是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
若能更發深遠廣大之心,以此功德回向無上菩提,将來成佛之時,即證得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
離虛诳語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離衆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争。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一切衆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
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衆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
』
若菩薩依十善行而行施,則壽命無夭,眷屬和睦,所獲财寶最勝無比,無人敢侵奪損害;且為人所愛敬,天龍所護持,以十善施能圓滿莊嚴故,獲此大利。
如嗔恨心,與人賭氣,或為沽名而行布施。
或愚癡邪見應施者不施,不應施者妄施,則倒行逆施,施非圓滿。
所得的果報亦不究竟。
』
修六度行,即得一切義利。
然皆須以十善行為根本,所得義利才能圓滿。
悲莊嚴故,愍諸衆生常不厭舍。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舍莊嚴故,于順違境無愛恚心。
』
與樂曰慈;拔苦名悲;于他一切利樂功德之事随喜贊助曰喜;冤親平等不起分别,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名舍。
推此四心遍及無量衆生,故名無量。
行十善道使此四心圓滿莊嚴,所獲功德無量。
』
菩薩随類現身,以此四法攝受一切衆生,使之受道,獲大利益。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力莊嚴故,衆怨盡滅,無能壞者。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
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
甲、念處亦名四念住──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乙、四正勤又名四正斷──一、已生之惡令速斷,二、未生之惡令不生,三、未生之善令速生,四、已生之善令增長。
能斷懈怠,故名正斷。
丙、四神足亦名四如意足──欲、念、進、慧。
得此神足,即能所願如意,就能發神通言故名神足。
丁、五根──信、進、念、定、慧。
戊、五力──同上。
五根就進修說,五力就能對治說。
庚、七覺支──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輕安,五念,六定,七行舍。
辛、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修此八法,可盡離非邪故名正;能通涅盤故名道。
以上總為三十七品。
若菩薩以十善業為根本修此諸法,則能獲得一切功德圓滿,輕安快樂。
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
此十善道,亦複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
不可須臾離此,故以大地為喻。
若離十善業欲修行證果,譬如空中建樓閣或種稻子,欲成就生長,無有是處。
』
娑竭羅龍王為此會受法之主。
阿修羅、此雲非天,即八部之一。
等者,等及八部也。
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令一切經皆如此結成。
表佛說法不同凡夫戲論,說經既已,是須要依教奉行的。
但聽法者必須發歡喜心才能生信,有了信心才能領受,領受以後才能去奉之以實行!這歡喜信受奉行,是要大家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