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要
關燈
小
中
大
ce=宋體size=3> 菩薩的相好光明,清淨莊嚴,亦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
丁三、以天龍證
『‘又諸天龍八部衆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 天龍八部、即是阿修羅健闼婆等,彼之所以有大威勢者,亦由修集福德善業所生。
故栽培福德,最為重要。
以上三段就善的業果說,以下明不善以反證。
丁四、以海衆證
『‘今大海中所有衆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随業各自受報。
』 海中魚鼈蝦蚬,或大或小之種種形色,皆由自心的想念,作種種身語意的不善業,故得此粗鄙的報身。
丙五、結勸修學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衆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汝當因此正見不動,勿複堕在斷常見中!于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 要以正見修習善業,了達因果,不為邪見所傾動。
邪見即斷常二見。
斷見者,不信業果,以為人一死即了,故肆意為惡,不畏後報。
常見者,以為世間的事物皆是固定的,如人即世世生生為人,牛馬即世世生生為牛馬,造善惡業無關此身的苦樂。
此由不明正因果義。
欲專修善行,不堕邪見,須觀身無常,觀心無主,觀法如幻,随心造業,随業受報,才是了達因果的真相。
福田謂能種植福德之田,此有三種:一敬田──佛菩薩師長等,應恭敬而得福;二恩田──父母及有恩于己者,應孝順而得福;三悲田──對于苦惱衆生,悲愍救濟而得福。
于此三福田中,能歡喜供養,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養的樂果。
乙二、正明十善業道
丙一、顯善法用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有一切諸惡道苦。
何等為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衆。
』 常常思惟觀察善法,則心即善,心善即無惡業,無惡業則不受苦果。
須專心觀察,不使絲毫惡業參雜其間,使善法圓滿;善法圓滿則能親近諸大菩薩,能與諸大菩薩同處極樂世界。
丙二、釋善法名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 何以名為善法呢?因為人道的身,天道的身,聲聞(小乘)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獨覺菩提法身(中乘),無上菩提法身(大乘),世出世間諸善行果,皆由此十法為根本,故名善法。
丙三、出善法相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
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
』 世出世間的根本善法,即十善業道,所謂道在迩而不必求之遠。
由此十善業的光明大道,而得到世出世間的樂果。
殺生乃至邪見名十惡業。
所謂十善者,全在于永離二字上。
此永離二字的工夫,頗不容易。
若此一時雖離殺生,将來或仍行殺,今生縱能不殺,到來生或猶殺,則皆不得謂之永離。
必要世世生生盡未來際不殺,才是永離,此須到阿羅漢之位方可。
殺生、本指斷命根而言;但若殺而命根不斷,亦有殺業,但非究竟殺耳。
戒殺者不但不殺生,還要注意護生,乃能戒除蚊虻等微細的誤殺。
殺等十業,在内心上、外境上、曆時上、各有上中下之區别。
今且舉殺業言,内心動機上分三種:一、有嗔恨心知而故殺者最重;二、若有嗔恨的沖動而心不明了,或心雖明了而不嗔恨者處中;三、若無知誤殺者輕微。
就對境上說亦有三種輕重不同:若出佛身血,殺阿羅漢,弑害父母及有恩者業重;若殺與己同類均等者業中;若殺下等衆生業輕。
又就起心作業經曆時間上說亦有三種不同:若未殺時先有殺意樂,正殺及殺已歡喜無悔者業重;若未殺前無殺意,或殺而悔者業中;若無嗔恨心誤殺,殺而即悔者最輕。
離殺業亦須依此三種而次第修習,先離粗重殺業,使身不殺;進而更修禅定,使殺心亦深伏;但猶未斷,更修智慧令斷。
雖斷殺心,無始之殺業習氣猶不易盡,要到佛果方能究意清淨。
昔佛在世時與舍利弗同觀一鴿,此鴿子見佛不恐怖,見舍利弗猶恐怖,舍利弗問佛何因緣如此?佛說汝阿羅漢殺心雖無,而無始習氣猶未斷盡,故彼恐怖。
第二偷盜。
亦應如上殺業有三種之三重分别。
乃至下八種業,皆應如理類推,分判輕重。
在中國古書裡有陰符經,謂人生在世要善為盜方為有才能;可見人謀生活不易離盜,而微細之盜業尤為難除(偷是以巧法取,盜是以強力取)。
第三邪行,即指淫欲。
人間以合理之夫婦配偶為正,此外名邪。
此就粗淺者說,深則欲界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又凡一切五欲境放逸之處,皆屬邪行,要出欲界方能伏欲,要到三果方能究竟離欲。
──以上三種屬于身業。
第四妄語,即虛诳語。
謂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善言是惡,惡言是善,以非言是,以是言非等。
在佛法中,最要戒的是大妄語,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
若犯此大妄語,決定入魔。
由魔即堕三惡道,最為危險。
若菩薩為利他方便而說妄語,則如菩薩戒本所明。
離妄語即真實語。
第五兩舌,即離間語。
在此言彼,在彼言此,使親愛者互相乖角。
古之縱橫家,今之政客等,多屬此類,其害最大,離離間語,即得和合語。
第六惡口,即粗惡語。
如世間之罵詈人等,由罵而打而殺。
小則一人之争,大則社會乃至國際之戰,其害亦甚大。
離粗惡語,即得柔和語。
第七绮語,即無義語。
謂花言巧語,文過飾非之類。
言不真實,使人心蕩動,唐喪光陰,且易引人入于邪途。
雖無義語,即如義語。
──以上四種屬于語業,平常謂之口業。
然稱口業義不圓滿,發語須喉舌臍等,口隻是發語工具之一耳,故應改稱“語業”。
第八貪欲,欲即世間五欲之樂境。
對境起貪,故名貪欲。
貪欲為生死的要因,故應斷除。
但此貪欲二字,并非完全屬于不善。
欲通三性,而對三界善法起貪,亦通有覆無記。
第九嗔恚,于可欲境起貪,于不可欲境起嗔恚。
性雖是惡,唯欲界有,修習禅定四無量心,乃能伏離。
第十邪見,通常亦謂愚癡。
由聰慧者不離愚癡,而愚癡中銳發偏見,随其一偏之見執以為是,如執斷常,乃成颠倒邪見。
要離愚癡中之極猛利的邪見,須修禅定,得般若力方可增長正見,圓滿善法。
──以上三種屬于意業。
乙三、明十善業功德
丙一、明離殺生功德
『‘龍王
』
故栽培福德,最為重要。
以上三段就善的業果說,以下明不善以反證。
』
汝當因此正見不動,勿複堕在斷常見中!于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
邪見即斷常二見。
斷見者,不信業果,以為人一死即了,故肆意為惡,不畏後報。
常見者,以為世間的事物皆是固定的,如人即世世生生為人,牛馬即世世生生為牛馬,造善惡業無關此身的苦樂。
此由不明正因果義。
欲專修善行,不堕邪見,須觀身無常,觀心無主,觀法如幻,随心造業,随業受報,才是了達因果的真相。
福田謂能種植福德之田,此有三種:一敬田──佛菩薩師長等,應恭敬而得福;二恩田──父母及有恩于己者,應孝順而得福;三悲田──對于苦惱衆生,悲愍救濟而得福。
于此三福田中,能歡喜供養,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養的樂果。
何等為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衆。
』
須專心觀察,不使絲毫惡業參雜其間,使善法圓滿;善法圓滿則能親近諸大菩薩,能與諸大菩薩同處極樂世界。
』
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
』
由此十善業的光明大道,而得到世出世間的樂果。
殺生乃至邪見名十惡業。
所謂十善者,全在于永離二字上。
此永離二字的工夫,頗不容易。
若此一時雖離殺生,将來或仍行殺,今生縱能不殺,到來生或猶殺,則皆不得謂之永離。
必要世世生生盡未來際不殺,才是永離,此須到阿羅漢之位方可。
殺生、本指斷命根而言;但若殺而命根不斷,亦有殺業,但非究竟殺耳。
戒殺者不但不殺生,還要注意護生,乃能戒除蚊虻等微細的誤殺。
殺等十業,在内心上、外境上、曆時上、各有上中下之區别。
今且舉殺業言,内心動機上分三種:一、有嗔恨心知而故殺者最重;二、若有嗔恨的沖動而心不明了,或心雖明了而不嗔恨者處中;三、若無知誤殺者輕微。
就對境上說亦有三種輕重不同:若出佛身血,殺阿羅漢,弑害父母及有恩者業重;若殺與己同類均等者業中;若殺下等衆生業輕。
又就起心作業經曆時間上說亦有三種不同:若未殺時先有殺意樂,正殺及殺已歡喜無悔者業重;若未殺前無殺意,或殺而悔者業中;若無嗔恨心誤殺,殺而即悔者最輕。
離殺業亦須依此三種而次第修習,先離粗重殺業,使身不殺;進而更修禅定,使殺心亦深伏;但猶未斷,更修智慧令斷。
雖斷殺心,無始之殺業習氣猶不易盡,要到佛果方能究意清淨。
昔佛在世時與舍利弗同觀一鴿,此鴿子見佛不恐怖,見舍利弗猶恐怖,舍利弗問佛何因緣如此?佛說汝阿羅漢殺心雖無,而無始習氣猶未斷盡,故彼恐怖。
亦應如上殺業有三種之三重分别。
乃至下八種業,皆應如理類推,分判輕重。
在中國古書裡有陰符經,謂人生在世要善為盜方為有才能;可見人謀生活不易離盜,而微細之盜業尤為難除(偷是以巧法取,盜是以強力取)。
人間以合理之夫婦配偶為正,此外名邪。
此就粗淺者說,深則欲界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又凡一切五欲境放逸之處,皆屬邪行,要出欲界方能伏欲,要到三果方能究竟離欲。
──以上三種屬于身業。
謂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善言是惡,惡言是善,以非言是,以是言非等。
在佛法中,最要戒的是大妄語,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
若犯此大妄語,決定入魔。
由魔即堕三惡道,最為危險。
若菩薩為利他方便而說妄語,則如菩薩戒本所明。
離妄語即真實語。
在此言彼,在彼言此,使親愛者互相乖角。
古之縱橫家,今之政客等,多屬此類,其害最大,離離間語,即得和合語。
如世間之罵詈人等,由罵而打而殺。
小則一人之争,大則社會乃至國際之戰,其害亦甚大。
離粗惡語,即得柔和語。
謂花言巧語,文過飾非之類。
言不真實,使人心蕩動,唐喪光陰,且易引人入于邪途。
雖無義語,即如義語。
──以上四種屬于語業,平常謂之口業。
然稱口業義不圓滿,發語須喉舌臍等,口隻是發語工具之一耳,故應改稱“語業”。
對境起貪,故名貪欲。
貪欲為生死的要因,故應斷除。
但此貪欲二字,并非完全屬于不善。
欲通三性,而對三界善法起貪,亦通有覆無記。
性雖是惡,唯欲界有,修習禅定四無量心,乃能伏離。
由聰慧者不離愚癡,而愚癡中銳發偏見,随其一偏之見執以為是,如執斷常,乃成颠倒邪見。
要離愚癡中之極猛利的邪見,須修禅定,得般若力方可增長正見,圓滿善法。
──以上三種屬于意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