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受戒品

關燈
酒斷智慧種為愚癡人。

    何故反輕。

     答。

    飲酒但自迷惑。

    酤酒迷惑一切。

    是故罪重。

    資生自有正業。

    所謂商賈如法求利。

    不應作此惡律儀也。

    無論但三歸依一分滿分。

    犯此皆失菩薩優婆塞戒。

     二十二結重起輕。

     善男子。

    若受如是優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

    則能獲得如是戒果。

    善男子。

    優婆塞戒名為璎絡。

    名為莊嚴。

    其香微妙。

    熏無不徧。

    遮不善法為善法律。

    即是無上妙寶之藏。

    上族種姓。

    大寂靜處。

    是甘露味。

    生善法地。

    直發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

    況複一心受持不毀。

     此結歎受持功德也。

    璎絡莊嚴對破戒而言之。

    破戒則無慚愧如裸露故。

    妙香徧熏對臭言之。

    遮不善法乃至上族種姓。

    對旃陀羅言之。

    旃陀羅名惡律儀。

    罪業之藏下賤種姓。

    今受戒則任運止惡行善。

    出生無上菩提妙寶。

    堪紹諸佛種姓也。

    大寂靜處對垢言之。

    是甘露味對結言之。

    生善法地總歎戒為平地也。

    又璎絡莊嚴是樂德。

    香遮不善是淨德。

    上族寂靜是我德。

    甘露不死是常德。

    初發菩提受戒之時。

    便得如是四德無作戒體。

    念念受持則念念具足四德利益。

    △(上說六重戒竟。

    下說二十八輕。

    ) 二十三分列輕戒。

    第一不能供養父母師長。

     善男子。

    如佛說言。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不能供養父母師長。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此下二十八種失意之罪。

    亦名違無作罪。

    亦名不淨有作。

    倘一犯之即應忏悔。

    若不忏悔皆能堕落三塗。

    不論但三歸菩薩優婆塞一分乃至滿分無不爾也。

    世人雖不歸依三寶為優婆塞。

    亦須供養父母師長。

    若不供養亦必有罪。

    況為菩薩優婆塞耶。

    言失意者。

    謂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閑善意念也。

    言不起者。

    改過自新名之為起。

    起則不緻堕落。

    不起則當堕落也。

    言不淨有作者。

    善惡皆論無作有作。

    今是有作惡。

    故名不淨有作也。

    未受戒前未得無作戒體。

    則善名有作。

    已受戒後。

    已得無作戒體。

    雖犯失意之罪。

    僅名有作不淨。

    以例未受惡戒未發無作惡律儀時則惡名有作。

    已受惡戒。

    已發無作。

    雖或有時遇生不殺。

    遇物不盜等。

    僅名有作善也。

    夫初受戒時。

    即發無作妙戒。

    所有功德念念無量。

    故于二十八種失意之罪。

    雖或偶犯但違無作名為有作。

    如人偶病。

    服藥則痊。

    惟不服藥則能緻重。

    或複緻死。

    倘不受戒。

    縱發菩提。

    如中陰未曾受身。

    依何行菩提道。

    紹佛種姓也哉。

     第二耽樂飲酒。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耽樂飲酒。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滿分菩薩一滴入口亦失意罪。

    四分以下耽樂方成失意罪也。

    以酒為藥。

    以酒塗瘡。

    竝名非犯。

     第三惡心不能瞻視病苦。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惡心不能瞻視病苦。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惡心故得罪。

    有慈心而力不逮者。

    非犯。

     第四有乞者不與。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見有乞者。

    不能多少随宜匄(音蓋。

    乞取也。

    行請也。

    )分與空遣還者。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所乞非宜。

    或自實缺乏此物。

    無以應之。

    非犯。

     第五見四衆不能迎拜問訊。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優婆塞優婆夷等。

    不起承迎禮拜問訊。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或有重病。

    或在說法衆中。

    或坐禅入定。

    非犯。

     第六見四衆毀戒。

    心生憍慢。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毀所受戒。

    心生憍慢。

    言我勝彼。

    彼不如我。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見他毀戒應生大悲。

    又應自省。

    何可生憍慢耶。

     第七月六齋不加受八戒供三寶。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不敬好時。

    則善法衰損。

    故有罪也。

    重病非犯。

     第八不往聽法。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四十裡中有講法處。

    不能往聽。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或自修勝業。

    或有重病。

    或彼颠倒說法。

    不往非犯。

     第九受僧用物。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受招提僧(此雲四方僧物。

    亦翻别房施。

    )卧具牀坐。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未入僧數故不應受也。

    或于寺中暫用非犯。

     第十飲有蟲水。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疑水有蟲。

    故便飲之。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疑則應谛視。

    應用漉囊。

    或谛視無蟲。

    方可飲用。

     第十一險難獨行。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險難之處無伴獨行。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冒難遊行非明哲保身之道也。

    或先無險難至中道時忽有險難非犯。

    或有伴同行。

    伴忽命過非犯。

    或為佛法或為父母師長。

    不避險阻非犯。

     第十二獨宿尼寺。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獨宿尼寺。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防過遠嫌也。

    設有不得已事。

    須得好伴同宿非犯。

     第十三為财打人。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為于财命。

    打罵奴婢僮仆外人。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奴婢僮仆以德化之。

    恩而有威。

    何須打罵。

    縱彼無道。

    亦應依法折伏。

    不宜辄自動身發口也。

     第十四殘食施僧。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若以殘食施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乞士資身。

    雖無簡擇。

    善信設供。

    理應精虔。

    若以殘食施于四衆。

    則輕慢良田。

    自招不如意報也。

     第十五畜貓狸。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若畜貓狸。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傷害鼠類。

    違于慈悲。

    雖不失戒。

    性罪不輕。

     第十六畜牛羊等。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畜養象馬牛羊駝驢。

    一切畜獸。

    不作淨施。

    求受戒者。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

    不淨有作。

     問。

    比丘乞食四方。

    故不可畜奴婢畜生。

    今優婆塞未離家業。

    如何不許畜象馬等。

    又淨施之法。

    當如何作。

     答。

    此菩薩優婆塞雖尚居家。

    已作人天标榜。

    故一切畜生皆須淨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