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受戒品
關燈
小
中
大
塞何故不證第四阿羅漢果。
答。
由尚居家未斷殘宿食故不成應供德故。
問。
沙彌亦無殘宿食戒何故得證四果。
答。
沙彌雖未受殘宿戒。
而住僧伽藍内。
即可斷殘宿食。
故亦得證四果。
證四果已。
無漏戒與律儀戒共發即得名比丘也。
問。
翻邪已受三歸。
尋常五戒亦受三歸。
今既滿六月後二十僧中作白羯磨何須又受三歸。
答。
三歸是一切戒之本源。
故一切戒竝由三歸而得。
但由期心各别故令所發無作亦各不同。
今正依此三歸得名菩薩優婆塞也。
十九問定所持。
爾時智者複應語言。
善男子。
谛聽谛聽。
如來正覺說優婆塞。
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無分或有多分或有滿分。
若優婆塞受三歸已。
不受五戒是名優婆塞。
(但三歸菩薩優婆塞也)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
(一分戒菩薩優婆塞)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
(少分戒菩薩優婆塞也。
更有受三戒者名半分菩薩優婆塞。
前标半分今不重出。
但淨身三故僅名半也)。
若受三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
(受一戒而破亦名無分。
受三戒四戒五戒而破一戒亦名無分。
此略不說可以例知。
)若受三歸受持四戒是名多分。
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
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作滿分耶。
若随意說爾時智者當随意授。
問。
菩薩優婆塞戒雲何得有一分乃至滿分不同。
既有一分乃至滿分不同。
雲何授已複說六重二十八輕戒法。
答。
此義今當辨。
佛之正法重在責實不重虛名。
以其雖是在家能發無上大菩提心。
滿六月中淨四威儀悅可僧意。
故于二十僧中作白羯磨受三歸依。
爾時即名為菩薩優婆塞。
縱令不受五戒。
亦必于此六重二十八輕應學應持。
但五種淨戒似粗實細似易實難。
故教令谛審思惟。
甯可少受多持。
不可多受少持。
不受則已受則必持。
持則必當充類至義之盡極其精細。
方得名為一分優婆塞等。
當知始從不受五戒優婆塞。
一分優婆塞乃至滿分優婆塞。
總當學持六重二十八輕戒法。
縱使六重二十八輕悉皆無犯。
僅稱滿分乃至一分。
以一分戒求其微細無缺。
亦甚不易故也。
故一一戒竝攝六重二十八輕。
一一戒竝能克證初二三果乃至遠階無上菩提。
惟佛方能圓滿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功德。
惟佛方名究竟一分。
究竟二分乃至究竟滿分戒耳。
縱令此生未即證果。
而但三歸定生人道。
一分戒定生四王天。
二分戒定生忉利天。
三分戒定生夜摩天。
四分戒定生兜率天。
滿分戒定生化樂他化等天。
若以此但三歸及一分戒等回向淨土定生極樂世界。
随功力之淺深分蓮華之九品。
約因辨果分毫不濫不啻如鏡寫形也。
願受持者圖此實益勿挂虛名。
二十正授六重。
既授戒已複作是言。
優婆塞者有六重法。
謂從但三歸優婆塞乃至滿分皆有此六重法也。
二十一分列重戒。
第一不殺生。
善男子。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
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殺。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優婆塞。
旃陀羅優婆塞。
垢優婆塞。
結優婆塞。
是名初重。
雖為身命。
舉重以況輕也。
為身命尚不應殺。
況餘事耶。
乃至蟻子。
舉輕以況重也。
蟻子至微尚不應為身命殺。
況他物乎。
若準五戒相經。
則殺人犯不可悔即失優婆塞戒。
殺非人犯中可悔。
殺畜生犯下可悔不名失戒。
悔則犯戒罪滅性罪不滅。
不悔則雖犯小罪亦堕三塗。
細玩今文似殺蟻子亦即失戒。
應更分别。
若但受三歸或受盜等一分二分戒者。
宜依五戒相經結判輕重。
若正受此一分殺戒或兼餘分或受滿分者。
則依此經結判也。
暖法者。
内凡四善根之初位。
從四念處觀發得相似智慧。
得善有漏五陰伏見思惑。
如鑽火先覺暖相故名暖位。
依于淨戒而修念處。
由四正勤修如意足。
方得暖法。
乃至世第一法。
而階無漏。
若破淨戒一切念處慧等悉不成就。
如樹無根不發芽莖。
如屋無基不立堂構也。
所受無作戒品清淨道器今已毀壞故名破戒。
譬如死屍無複香氣故名為臭。
堕在下賤種姓故名為旃陀羅。
遠清淨道故名為垢。
難得解脫故名為結。
問。
倘能無覆藏心。
誠懇發露通忏悔否。
若通忏悔法式雲何。
答。
本經無忏悔法。
設欲忏悔須依梵網或依方等及觀虛空藏占察經等。
諸大乘法随用一法畢志行持心極殷重事極懇到乃克有濟。
殊非可草率也。
下五例知。
第二不偷盜。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二重。
不受此一分戒者。
五錢為不可悔。
四錢以下為中可悔。
一錢為下可悔。
受此一分戒者一錢亦不可悔。
餘如上文例知。
第三不虛說。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三重。
此戒受與不受其罪是均。
或不受者為身命故萬不得已而偶虛說。
猶為中可悔也。
第四不邪淫。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邪淫。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四重。
此戒受與不受罪亦是均。
或不受者為身命故。
惡女以死相逼而強從之。
猶為中可悔也。
第五不說四衆過罪。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罪過。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五重。
口宣人過如吐蛆蟲。
已是惡口兩舌之業。
況宣如來四衆弟子過罪。
豈非惡口之最重者。
不論實與不實。
但令陷沒治罰心說必皆失戒。
若獎勸心及僧差說過竝名非犯。
若有嗔心。
亦犯輕垢也。
第六不酤酒。
(上分重戒竟。
)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六重。
問。
酤酒一事。
資生之業不貪不飲何故反重。
若貪飲
答。
由尚居家未斷殘宿食故不成應供德故。
問。
沙彌亦無殘宿食戒何故得證四果。
答。
沙彌雖未受殘宿戒。
而住僧伽藍内。
即可斷殘宿食。
故亦得證四果。
證四果已。
無漏戒與律儀戒共發即得名比丘也。
問。
翻邪已受三歸。
尋常五戒亦受三歸。
今既滿六月後二十僧中作白羯磨何須又受三歸。
答。
三歸是一切戒之本源。
故一切戒竝由三歸而得。
但由期心各别故令所發無作亦各不同。
今正依此三歸得名菩薩優婆塞也。
十九問定所持。
爾時智者複應語言。
善男子。
谛聽谛聽。
如來正覺說優婆塞。
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無分或有多分或有滿分。
若優婆塞受三歸已。
不受五戒是名優婆塞。
(但三歸菩薩優婆塞也)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
(一分戒菩薩優婆塞)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
(少分戒菩薩優婆塞也。
更有受三戒者名半分菩薩優婆塞。
前标半分今不重出。
但淨身三故僅名半也)。
若受三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
(受一戒而破亦名無分。
受三戒四戒五戒而破一戒亦名無分。
此略不說可以例知。
)若受三歸受持四戒是名多分。
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
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作滿分耶。
若随意說爾時智者當随意授。
問。
菩薩優婆塞戒雲何得有一分乃至滿分不同。
既有一分乃至滿分不同。
雲何授已複說六重二十八輕戒法。
答。
此義今當辨。
佛之正法重在責實不重虛名。
以其雖是在家能發無上大菩提心。
滿六月中淨四威儀悅可僧意。
故于二十僧中作白羯磨受三歸依。
爾時即名為菩薩優婆塞。
縱令不受五戒。
亦必于此六重二十八輕應學應持。
但五種淨戒似粗實細似易實難。
故教令谛審思惟。
甯可少受多持。
不可多受少持。
不受則已受則必持。
持則必當充類至義之盡極其精細。
方得名為一分優婆塞等。
當知始從不受五戒優婆塞。
一分優婆塞乃至滿分優婆塞。
總當學持六重二十八輕戒法。
縱使六重二十八輕悉皆無犯。
僅稱滿分乃至一分。
以一分戒求其微細無缺。
亦甚不易故也。
故一一戒竝攝六重二十八輕。
一一戒竝能克證初二三果乃至遠階無上菩提。
惟佛方能圓滿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飲功德。
惟佛方名究竟一分。
究竟二分乃至究竟滿分戒耳。
縱令此生未即證果。
而但三歸定生人道。
一分戒定生四王天。
二分戒定生忉利天。
三分戒定生夜摩天。
四分戒定生兜率天。
滿分戒定生化樂他化等天。
若以此但三歸及一分戒等回向淨土定生極樂世界。
随功力之淺深分蓮華之九品。
約因辨果分毫不濫不啻如鏡寫形也。
願受持者圖此實益勿挂虛名。
二十正授六重。
既授戒已複作是言。
優婆塞者有六重法。
謂從但三歸優婆塞乃至滿分皆有此六重法也。
二十一分列重戒。
第一不殺生。
善男子。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
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殺。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優婆塞。
旃陀羅優婆塞。
垢優婆塞。
結優婆塞。
是名初重。
雖為身命。
舉重以況輕也。
為身命尚不應殺。
況餘事耶。
乃至蟻子。
舉輕以況重也。
蟻子至微尚不應為身命殺。
況他物乎。
若準五戒相經。
則殺人犯不可悔即失優婆塞戒。
殺非人犯中可悔。
殺畜生犯下可悔不名失戒。
悔則犯戒罪滅性罪不滅。
不悔則雖犯小罪亦堕三塗。
細玩今文似殺蟻子亦即失戒。
應更分别。
若但受三歸或受盜等一分二分戒者。
宜依五戒相經結判輕重。
若正受此一分殺戒或兼餘分或受滿分者。
則依此經結判也。
暖法者。
内凡四善根之初位。
從四念處觀發得相似智慧。
得善有漏五陰伏見思惑。
如鑽火先覺暖相故名暖位。
依于淨戒而修念處。
由四正勤修如意足。
方得暖法。
乃至世第一法。
而階無漏。
若破淨戒一切念處慧等悉不成就。
如樹無根不發芽莖。
如屋無基不立堂構也。
所受無作戒品清淨道器今已毀壞故名破戒。
譬如死屍無複香氣故名為臭。
堕在下賤種姓故名為旃陀羅。
遠清淨道故名為垢。
難得解脫故名為結。
問。
倘能無覆藏心。
誠懇發露通忏悔否。
若通忏悔法式雲何。
答。
本經無忏悔法。
設欲忏悔須依梵網或依方等及觀虛空藏占察經等。
諸大乘法随用一法畢志行持心極殷重事極懇到乃克有濟。
殊非可草率也。
下五例知。
第二不偷盜。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二重。
不受此一分戒者。
五錢為不可悔。
四錢以下為中可悔。
一錢為下可悔。
受此一分戒者一錢亦不可悔。
餘如上文例知。
第三不虛說。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三重。
此戒受與不受其罪是均。
或不受者為身命故萬不得已而偶虛說。
猶為中可悔也。
第四不邪淫。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邪淫。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四重。
此戒受與不受罪亦是均。
或不受者為身命故。
惡女以死相逼而強從之。
猶為中可悔也。
第五不說四衆過罪。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罪過。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五重。
口宣人過如吐蛆蟲。
已是惡口兩舌之業。
況宣如來四衆弟子過罪。
豈非惡口之最重者。
不論實與不實。
但令陷沒治罰心說必皆失戒。
若獎勸心及僧差說過竝名非犯。
若有嗔心。
亦犯輕垢也。
第六不酤酒。
(上分重戒竟。
)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酤酒。
若破是戒。
是人即失優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
況須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優婆塞。
臭旃陀羅。
垢結優婆塞。
是名六重。
問。
酤酒一事。
資生之業不貪不飲何故反重。
若貪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