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九

關燈
金剛仙 僧金剛仙者。

    西域人也。

    居于清遠峽山寺。

    能梵音彈舌搖錫而咒物。

    物無不應。

    善囚拘鬼魅束縛蚊螭。

    動錫杖一聲。

    召雷立震。

    是日峽山寺有李樸者。

    持斧翦巨木。

    刳而為舟。

    忽登山見一盤石上有穴。

    睹一大蜘蛛足廣丈餘。

    四蛇齧卉窒其穴而去。

    俄聞林木有聲暴猛吼驟。

    工人懼而緣木伺之。

    果睹枳首之虺長可數十丈。

    屈曲蹙怒環其蛛穴。

    東西其首。

    俄而躍西之首吸穴之卉團。

    而飛出穎脫俱盡。

    後回東之首大畫其目大呀其口。

    吸其蜘蛛蜘蛛馳出。

    以足擒穴之口。

    翹屈其毒。

    丹然若火。

    焌虺之咽喉去虺之目。

    虺懵然而複蘇。

    舉首又吸之。

    蛛不見更毒虺。

    虺遂倒于石而殒。

    蛛躍出緣虺之腹咀。

    内齒折二頭俱出絲而囊之。

    躍出穴去。

    樸訝之返峽山寺語金剛仙。

    仙乃祈樸驗穴振環杖而咒之。

    蛛即出于僧前俨若神聽。

    及引錫觸之。

    蛛乃殂于穴側耳。

    及夜僧夢見老人捧匹帛而前曰。

    我即蛛也。

    複能織耳。

    禮僧曰。

    願為福田之依。

    語畢遂亡。

    僧及覺布已在側。

    其于精妙奇巧非世繭絲之所能制也。

    僧乃制而為衣。

    塵垢不觸。

    後數年僧欲往番禺泛舶歸天竺。

    乃于峽山金鎖潭畔搖錫大呼而咒水。

    俄而水辟見底矣。

    以澡瓶張之。

    有一泥鳅魚可長三寸許。

    躍入瓶中。

    語衆僧曰。

    此龍矣。

    吾将至海門以藥煮為膏塗足則渡海若履坦途。

    是夜有白衣叟挈轉關榼詣寺。

    家人傳經曰。

    知金剛仙好酒。

    此榼一邊美醞一邊毒醪。

    其榼即晉惠帝曾用酖牛将軍者也。

    今有黃金百兩奉公。

    為持此酒毒其僧也。

    是僧無何。

    取吾子欲為膏恨伊之深痛貫骨髓。

    但無計而奈何。

    傳經喜受金與酒。

    得轉關之法詣金剛仙。

    仙持杯向口次。

    忽有數歲小兒躍出就手覆之。

    日酒是龍所将來而毒師耳。

    僧大駭诘傳經。

    傳經遂不敢隐。

    僧乃問小兒曰。

    爾何人而相救。

    兒曰。

    我昔日之蛛也。

    今已離其惡業。

    而托生為人七稔矣。

    吾之魂稍靈于常人。

    知師有難故飛魂奉救。

    言訖而沒。

    衆僧聆之。

    共禮金剛仙。

    求舍其龍子。

    僧不得已而縱之。

    後仙果泛舶歸天竺矣。

     懷信 釋懷信者。

    居處廣陵别無奇迹。

    會昌三年癸亥歲。

    武宗為趙歸真排毀釋門。

    将欲堙滅教法。

    有淮南詞客劉隐之薄遊四明。

    旅泊之宵夢中如泛海焉。

    回顧見塔一所東度。

    是淮南西靈寺塔。

    其塔峻峙校胡太後永甯塔少分耳。

    塔第三層見信^8□闌與隐之交談。

    且曰。

    暫送塔過東海。

    旬日而還。

    數日隐之歸揚州。

    即往谒信。

    信曰。

    記得海上相見時否。

    隐之了然省悟。

    後數日天火焚塔俱盡。

    白雨傾澍。

    傍有草堂一無所損。

    由是觀之。

    東海人見永甯塔不謬矣。

     智廣 釋智廣。

    姓崔氏。

    不知何許人也。

    德瓶素完道根惟固。

    化行洪雅持顯奇蹤。

    凡百病者造之。

    則以片竹為杖指其痛端。

    或一撲之無不立愈。

    為□者則起。

    跛者則奔。

    其後益加神驗。

    或遇病者一掴一叱皆起。

    或令燒紙缗掇散飲食。

    或遇甚痛惱者。

    捩紙蘸水貼之亦差。

    嘗循江渎池咒食飼魚。

    經夜其魚二尺已上。

    億萬許皆浮水面而殒。

    聊蹑流水救十千魚生忉利天也。

    自鹹通初至九座山。

    忽逢巨蟒欲來吞師。

    師錫自飛撐□其口。

    師入其口趺坐入定。

    神來謝罪師不顧之。

    逮出定蟒化為石矣。

    繼而雷雨大作湧沙成地。

    山神移山。

    八維蔭映。

    以幹符三年示寂。

     從谏 釋從谏。

    姓張氏。

    南陽人。

    徙居廣陵為土著姓。

    身長八尺眉目魁奇。

    越壯室之年忽頓悟真理。

    遂舍妻子從披削焉。

    于是研精禅觀心境明白。

    不逾十載耆年宿德皆所推服焉。

    及來洛師遂止敬愛寺。

    既年德并成缁黃所宗。

    每赴供皆與賓頭盧尊者對食。

    其為人天欽奉若此。

    唐武宗嗣曆改元會昌。

    愛馭鳳骖鶴之儀。

    薄點黑降龍之教。

    乃下郡國毀廟塔令沙門複。

    初谏公乃烏帽麻衣潛于皇甫枚之溫泉别業。

    後岡上喬木骈郁巨石砥平。

    谏公夏日常于中入寂。

    或補毳事。

    忽一日頹雲駛雨。

    霆擊石傍。

    諸兄走往林中。

    谏公恬然跏坐若無所聞者。

    諸兄緻問。

    徐曰。

    惡畜生而已。

    至大中初宣宗複興内教。

    谏公歸東都故居。

    其子自廣陵來觐。

    适與谏遇于院門。

    威貌崇嚴不複可識。

    乃拜而問從谏所居。

    谏公指曰。

    近東頭。

    其子既去遂阖門不出。

    其割裂愛網又如此。

    鹹通丙戌歲夏五月。

    忽遍詣所向信家。

    皆謂曰。

    善建福業。

    貧道秋初當遠行。

    故相别耳。

    至秋七月朔。

    清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來。

    遂右脅而卧。

    呼門人玄章等誡曰。

    人生難得。

    惡道易淪。

    唯有歸命釋尊勵精梵行。

    龍華會上當複相逢。

    生也有涯與爾少别。

    是日無疾奄化。

    行年八十餘矣。

    玄章等奉遺旨送屍于建春門外屍陀林中施諸鳥獸。

    三日複視之。

    饑貌如生無物敢近。

    遂覆以餅餌。

    經宿有狼狐迹。

    唯啖餅餌而豐膚宛然。

    乃依天竺法阇維訖。

    收餘燼起白塔于道傍。

    春秋奉香火之薦焉。

     普聞 釋普聞。

    唐僖宗第三子。

    生而吉祥。

    眉目風骨清真如畫。

    性不茄葷。

    僖宗鐘愛之。

    然以其無經世意。

    百計陶寫之終不可回。

    中和元年天下亂。

    僖宗幸蜀。

    親王宗室皆逃亡。

    聞斷發逸遊谒石霜諸。

    諸與語歎異曰。

    汝乘願力而來乃生王家。

    脫身從我火中蓮也。

    聞夜入室問祖師别傳事。

    諸曰。

    待按山點頭即向汝道。

    聞因契悟。

    依止數歲。

    乃請遍遊名山。

    諸曰。

    逢幹即止。

    遇陳便住。

    于是遠遊。

    過昭武抵大幹。

    遙望山巅蔚然深秀。

    問父老曰。

    彼有居者否。

    老曰。

    有一陳嗣者。

    久隐其中。

    因悟師言。

    即撥草至山。

    陳嗣一見乃分坐同住。

    因乞菜種于嗣願求鬥斛。

    嗣曰。

    豈有鬥斛與之一合。

    遂入山墾種。

    後谷口之人相謂曰。

    前日僧入山經今不出。

    必為虎所啖。

    往視之見茅廬一所。

    行者數人指呼百諾。

    而重岡複嶺菜已青矣。

    蓋耕種菜者。

    乃山神所投。

    行者乃虎也。

    陳嗣覺師之勝乃曰。

    吾居此每苦惡獸毒蟲之多。

    公來皆屏迹。

    道德非吾所及。

    吾種之緣其屬公乎。

    既而道德播聞缁徒雲集。

    遂成巨剎。

    忽有老人跪請曰。

    我乃龍也。

    家于此山以行雨。

    不職上天有罰當死。

    願賜救護。

    師曰。

    汝得罪上帝我何能緻力。

    雖然汝可易形來。

    俄化為小蛇。

    師以錫杖引入淨瓶。

    良久風雷挾坐榻山嶽搖振。

    師宴坐達旦。

    天宇澄霁蛇自瓶出。

    有頃複為老人形而謝曰。

    若非藉師法力則血肉腥穢此地矣。

    無以報德。

    山中無水何以安衆。

    當以水延師道場也。

    即于峻谷窮源刮成石穴湧泉一泓。

    始雖涓涓終焉衍溢。

    遂成一湖。

    今在半山龍湖之名。

    蓋始于此。

    冱寒不冰大旱不竭。

    其流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