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灌溉田數百頃。
邦人神之建祠其上。
歲時享祀焉。
今遇上元乃師誕辰。
龍必朝謝有祥雲瑞氣之應。
院之右十五裡有隋義甯歐陽太守之廟。
即今福善王也。
廟食至是曆二百七十餘載。
其神極靈禍福此邦。
民敬畏之牲牢享祭無虛日。
師見而闵焉。
一日杖策之祠下。
說偈見意。
複與之約曰。
能食素持不殺戒乃可為鄰。
是夕裡之父老夢神雲。
我今受禅師戒不複血食。
祭我當如比丘飯足矣。
如是易血食以齋羞。
至今遵之。
神人相安。
神顯靈異。
護持此山。
或雲。
師嘗與神以道力角勝負。
廟傍有松巨幹參天。
師舉手拗下拂地三匝。
而神實拂其二。
遂屈而從之。
一日集徒曰。
吾将他适。
院事付聰教二門人。
乃說偈曰。
我逃世難來出家。
宗師指示個歇處。
住山聚衆三十年。
對人不欲輕分付。
今日分明說以君。
我斂目時齊聽取。
寺衆凄然堅請且為佛法住世。
師曰。
汝等豈不知達磨隻履西歸普化全身脫去之旨耶。
何以去來生滅視吾也。
既而跨虎淩晨抵信州應供。
到彼僧房集。
供罷就長者更覓一分與行者。
長者謂師獨行不諾所請。
遂覓水一盂。
噀杖為虎高馭而去。
至開元寺。
而龍湖寺僧至彼追之。
乃祝之曰。
吾不複歸山中。
已有聰禅師矣。
故龍湖無開山祖師之塔。
惟有跨虎庵基。
為古今之證。
又有禅師照水自寫真像。
至今存焉。
敕谥圓覺禅師。
凡有所禱其應如響。
而院前有師所坐之杉。
至今間生異花。
懷浚 釋懷浚者。
不知何許人也。
憨而且狂。
乃逆知未來之事。
其應如神。
幹甯中無何至巴東。
且能草書筆法天然。
或于寺觀店肆壁書佛經道法。
以至歌詩鄙俚之詞。
靡不集其筆端矣。
與之語阿唯而已。
裡人以神聖待之。
刺史于公患其惑衆。
系獄诘之。
乃以詩通狀。
辭意在閩川之西東。
然章句靡麗。
州将異而釋之。
又詳其旨疑在海中。
疑為杯渡之流。
行旅經過必維舟而谒。
辨其上下峽之吉兇貿易經求物之利鈍。
客子懇祈。
惟書三五行終不明言。
事後多驗。
時荊南大校周崇賓谒之。
書遺曰。
付皇都勘爾。
後入貢因王師南讨。
遂絷南府終就戮也。
押牙孫道能谒之。
書字付竹林寺。
其年物故。
營葬于古竹林寺基也。
皇甫铉知州。
乃畫一人荷校一女子在傍。
尋為娶民家女遭訟锢身入府矣。
有穆昭嗣者。
波斯種也。
幼好藥術。
随父谒之。
乃畫道士乘雲提一匏壺。
書雲。
指揮使高某牒衙。
推穆生後以醫術有效。
南平王高從誨令其去道從儒。
簡攝府衙。
推屬王師伐荊州。
浚乃為詩上南平王曰。
馬頭漸入揚州路。
親眷應須洗眼看。
是年高氏輸誠于淮海遂解重圍。
其它異迹多此類也。
嘗一日題庭前芭蕉葉雲。
今日還債業。
州縣無更勘窮往來多見殊不介意。
忽為人所害身首異處。
刺史為其茶毘焉。
辛七師 辛七師。
陜人。
辛其姓也。
始為兒時甚謹肅。
未嘗以狎弄為事。
其父母俱異而憐之。
十歲好浮圖氏法。
日閱佛書。
自能辨梵音不由師教。
其後父為陜郡守。
先是郡南有瓦窯七所。
及父卒辛七哀毀甚。
一日發狂遁去。
其家僮迹其所往至郡南。
見辛七在一瓦窯中端坐。
身有奇光璨然若煉金色。
家僮驚異。
次至窯。
又見一辛七在焉。
曆是七窯俱有一辛七在中。
繇是陜人呼為辛七師。
簡師 雲居道簡禅師。
久入先雲居之室。
為堂中第一座。
屬先雲居将順寂。
主事請問南堪繼嗣。
居曰堂中簡。
主事意謂令揀擇可當者。
佥曰。
第二座可然。
且備禮請。
第一座若謙讓即堅請第二座。
師既密承授記略不辭免。
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攝衆演法。
主事等不惬素志。
罔循規式。
師察其情乃潛棄去。
其夜安樂樹神号泣。
诘旦主事大衆奔至麥莊。
悔過哀痛請歸院。
衆聞空中連聲唱曰。
和尚來也。
契此 釋契此者。
不詳氏族。
或雲四明人。
形裁腲(乃罪切)^2□(烏罪切)蹙額皤腹。
言語無恒寝卧随處。
常以杖荷布囊入□。
巿肆見物則乞。
至于酰醬魚葅纔接入口。
分少許入囊。
号為長汀子布袋師也。
曾于雪中卧而身上無雪。
人以此奇之。
又嘗就人乞啜。
其店則物售。
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
示人吉兇必現相表兆。
亢陽即曳高齒木屐巿橋上豎膝而眠。
水潦則系濕草屦。
人以此驗知。
以天複中終于奉川鄉。
邑人共埋之。
後有他州見此僧。
亦荷布袋行。
江浙之間多畫其像焉。
阿足師 阿足師者。
莫知其所來。
形質癡濁神情不慧。
時有所言靡不先覺。
居雖無定多寓阌鄉。
憧憧往來争路禮谒。
山嶽檀施曾不顧瞻。
人或憂或疾。
獲其指南者其驗神速。
時陜州有富室張臻者。
财積巨萬。
止有一男年可十七。
生而愚騃。
既攣手足。
既慒言語。
惟嗜飲食口如溪壑。
父母鐘愛盡力事之。
迎醫求藥不遠千裡。
十數年後家業殆盡。
或有謂曰。
阿足賢聖見世諸佛。
何不投告。
希其痊除。
臻與其妻來抵阌鄉。
叩頭抆淚求其拯濟。
阿足久之。
謂臻曰。
汝冤未散尚須十年。
愍汝勤虔為汝除去。
即令選日于河上緻齋廣召衆多同觀度脫。
仍令赍緻其男亦赴道場。
時衆謂神通。
而觀者如堵跂竦之際阿足則指壯力者三四人。
扶拽其子投之河流。
臻洎舉會之人莫測其為。
阿足顧謂臻曰。
為汝除災矣。
久之其子忽于下流十數步外立于水面。
戟手謂其父母曰。
與爾冤仇宿世緣業。
賴逢聖者遽此解揮。
傥或不然未有畢日。
挺身高呼都不愚癡。
須臾沈水不知所适。
惟靖 釋惟靖。
吳門人也。
年三十許入國甯寺巡僧房。
唱曰。
要人出家請留。
下至經藏院。
見二衆阇黎大德慧政。
便跪拜神誠願容執侍。
政公允納與翦飾。
于天台受具。
嘗侵星赴禅林寺晨粥。
而多虎豹随到寺門。
虎踞地若伺候。
靖出複随。
遲明巨迹極多。
靖恐人知以鋤滅虎迹。
俄患背疽困睡。
有鸩鳥糞于瘡所。
非久全愈。
又虞冰雪備粳粒半鬥。
每日以铫合菜煮食。
置粳于地窖中。
過期用米常滿不耗。
靖乃築之而雲。
吾被此物知非理也。
卒時年七十餘。
齊州僧 史論在齊州時出獵。
至一縣界憩蘭若中。
覺桃香異常訪其僧。
僧不及隐。
言近有人施二桃。
因從經案下取出獻論。
大如飯碗。
論時饑盡食之。
核大如雞卵。
論因诘其所自。
僧笑曰。
向實謬言之。
此桃去此十餘裡。
道路危險。
貧道偶行腳見之。
覺異因掇數枚。
論曰。
請去騎從與和尚偕往。
僧不得已導論北出。
荒榛中經五裡許抵一水。
僧曰。
恐中丞不能渡此。
論志決往。
乃依僧解衣。
載之而浮登岸。
又經西北涉二
邦人神之建祠其上。
歲時享祀焉。
今遇上元乃師誕辰。
龍必朝謝有祥雲瑞氣之應。
院之右十五裡有隋義甯歐陽太守之廟。
即今福善王也。
廟食至是曆二百七十餘載。
其神極靈禍福此邦。
民敬畏之牲牢享祭無虛日。
師見而闵焉。
一日杖策之祠下。
說偈見意。
複與之約曰。
能食素持不殺戒乃可為鄰。
是夕裡之父老夢神雲。
我今受禅師戒不複血食。
祭我當如比丘飯足矣。
如是易血食以齋羞。
至今遵之。
神人相安。
神顯靈異。
護持此山。
或雲。
師嘗與神以道力角勝負。
廟傍有松巨幹參天。
師舉手拗下拂地三匝。
而神實拂其二。
遂屈而從之。
一日集徒曰。
吾将他适。
院事付聰教二門人。
乃說偈曰。
我逃世難來出家。
宗師指示個歇處。
住山聚衆三十年。
對人不欲輕分付。
今日分明說以君。
我斂目時齊聽取。
寺衆凄然堅請且為佛法住世。
師曰。
汝等豈不知達磨隻履西歸普化全身脫去之旨耶。
何以去來生滅視吾也。
既而跨虎淩晨抵信州應供。
到彼僧房集。
供罷就長者更覓一分與行者。
長者謂師獨行不諾所請。
遂覓水一盂。
噀杖為虎高馭而去。
至開元寺。
而龍湖寺僧至彼追之。
乃祝之曰。
吾不複歸山中。
已有聰禅師矣。
故龍湖無開山祖師之塔。
惟有跨虎庵基。
為古今之證。
又有禅師照水自寫真像。
至今存焉。
敕谥圓覺禅師。
凡有所禱其應如響。
而院前有師所坐之杉。
至今間生異花。
懷浚 釋懷浚者。
不知何許人也。
憨而且狂。
乃逆知未來之事。
其應如神。
幹甯中無何至巴東。
且能草書筆法天然。
或于寺觀店肆壁書佛經道法。
以至歌詩鄙俚之詞。
靡不集其筆端矣。
與之語阿唯而已。
裡人以神聖待之。
刺史于公患其惑衆。
系獄诘之。
乃以詩通狀。
辭意在閩川之西東。
然章句靡麗。
州将異而釋之。
又詳其旨疑在海中。
疑為杯渡之流。
行旅經過必維舟而谒。
辨其上下峽之吉兇貿易經求物之利鈍。
客子懇祈。
惟書三五行終不明言。
事後多驗。
時荊南大校周崇賓谒之。
書遺曰。
付皇都勘爾。
後入貢因王師南讨。
遂絷南府終就戮也。
押牙孫道能谒之。
書字付竹林寺。
其年物故。
營葬于古竹林寺基也。
皇甫铉知州。
乃畫一人荷校一女子在傍。
尋為娶民家女遭訟锢身入府矣。
有穆昭嗣者。
波斯種也。
幼好藥術。
随父谒之。
乃畫道士乘雲提一匏壺。
書雲。
指揮使高某牒衙。
推穆生後以醫術有效。
南平王高從誨令其去道從儒。
簡攝府衙。
推屬王師伐荊州。
浚乃為詩上南平王曰。
馬頭漸入揚州路。
親眷應須洗眼看。
是年高氏輸誠于淮海遂解重圍。
其它異迹多此類也。
嘗一日題庭前芭蕉葉雲。
今日還債業。
州縣無更勘窮往來多見殊不介意。
忽為人所害身首異處。
刺史為其茶毘焉。
辛七師 辛七師。
陜人。
辛其姓也。
始為兒時甚謹肅。
未嘗以狎弄為事。
其父母俱異而憐之。
十歲好浮圖氏法。
日閱佛書。
自能辨梵音不由師教。
其後父為陜郡守。
先是郡南有瓦窯七所。
及父卒辛七哀毀甚。
一日發狂遁去。
其家僮迹其所往至郡南。
見辛七在一瓦窯中端坐。
身有奇光璨然若煉金色。
家僮驚異。
次至窯。
又見一辛七在焉。
曆是七窯俱有一辛七在中。
繇是陜人呼為辛七師。
簡師 雲居道簡禅師。
久入先雲居之室。
為堂中第一座。
屬先雲居将順寂。
主事請問南堪繼嗣。
居曰堂中簡。
主事意謂令揀擇可當者。
佥曰。
第二座可然。
且備禮請。
第一座若謙讓即堅請第二座。
師既密承授記略不辭免。
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攝衆演法。
主事等不惬素志。
罔循規式。
師察其情乃潛棄去。
其夜安樂樹神号泣。
诘旦主事大衆奔至麥莊。
悔過哀痛請歸院。
衆聞空中連聲唱曰。
和尚來也。
契此 釋契此者。
不詳氏族。
或雲四明人。
形裁腲(乃罪切)^2□(烏罪切)蹙額皤腹。
言語無恒寝卧随處。
常以杖荷布囊入□。
巿肆見物則乞。
至于酰醬魚葅纔接入口。
分少許入囊。
号為長汀子布袋師也。
曾于雪中卧而身上無雪。
人以此奇之。
又嘗就人乞啜。
其店則物售。
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
示人吉兇必現相表兆。
亢陽即曳高齒木屐巿橋上豎膝而眠。
水潦則系濕草屦。
人以此驗知。
以天複中終于奉川鄉。
邑人共埋之。
後有他州見此僧。
亦荷布袋行。
江浙之間多畫其像焉。
阿足師 阿足師者。
莫知其所來。
形質癡濁神情不慧。
時有所言靡不先覺。
居雖無定多寓阌鄉。
憧憧往來争路禮谒。
山嶽檀施曾不顧瞻。
人或憂或疾。
獲其指南者其驗神速。
時陜州有富室張臻者。
财積巨萬。
止有一男年可十七。
生而愚騃。
既攣手足。
既慒言語。
惟嗜飲食口如溪壑。
父母鐘愛盡力事之。
迎醫求藥不遠千裡。
十數年後家業殆盡。
或有謂曰。
阿足賢聖見世諸佛。
何不投告。
希其痊除。
臻與其妻來抵阌鄉。
叩頭抆淚求其拯濟。
阿足久之。
謂臻曰。
汝冤未散尚須十年。
愍汝勤虔為汝除去。
即令選日于河上緻齋廣召衆多同觀度脫。
仍令赍緻其男亦赴道場。
時衆謂神通。
而觀者如堵跂竦之際阿足則指壯力者三四人。
扶拽其子投之河流。
臻洎舉會之人莫測其為。
阿足顧謂臻曰。
為汝除災矣。
久之其子忽于下流十數步外立于水面。
戟手謂其父母曰。
與爾冤仇宿世緣業。
賴逢聖者遽此解揮。
傥或不然未有畢日。
挺身高呼都不愚癡。
須臾沈水不知所适。
惟靖 釋惟靖。
吳門人也。
年三十許入國甯寺巡僧房。
唱曰。
要人出家請留。
下至經藏院。
見二衆阇黎大德慧政。
便跪拜神誠願容執侍。
政公允納與翦飾。
于天台受具。
嘗侵星赴禅林寺晨粥。
而多虎豹随到寺門。
虎踞地若伺候。
靖出複随。
遲明巨迹極多。
靖恐人知以鋤滅虎迹。
俄患背疽困睡。
有鸩鳥糞于瘡所。
非久全愈。
又虞冰雪備粳粒半鬥。
每日以铫合菜煮食。
置粳于地窖中。
過期用米常滿不耗。
靖乃築之而雲。
吾被此物知非理也。
卒時年七十餘。
齊州僧 史論在齊州時出獵。
至一縣界憩蘭若中。
覺桃香異常訪其僧。
僧不及隐。
言近有人施二桃。
因從經案下取出獻論。
大如飯碗。
論時饑盡食之。
核大如雞卵。
論因诘其所自。
僧笑曰。
向實謬言之。
此桃去此十餘裡。
道路危險。
貧道偶行腳見之。
覺異因掇數枚。
論曰。
請去騎從與和尚偕往。
僧不得已導論北出。
荒榛中經五裡許抵一水。
僧曰。
恐中丞不能渡此。
論志決往。
乃依僧解衣。
載之而浮登岸。
又經西北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