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八

關燈
地藏 釋地藏。

    俗姓金氏。

    新羅國王之支屬也。

    心慈而貌惡。

    穎悟天然。

    于時落發出家。

    涉海徒行振錫觀方。

    至池陽睹九子山。

    心甚樂之。

    乃徑造其峰而居焉。

    藏嘗為毒螫(音拭)端坐無念。

    俄有美婦人作禮饋藥雲。

    小兒無知願出泉以補過。

    言訖不見。

    視坐左右間沛然流衍。

    時謂為九子山神為湧泉資用也。

    至德年初有諸葛節。

    率村父自麓登高。

    深極無人。

    唯藏孤然閉目石室。

    其房有折足鼎。

    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

    群老驚歎曰。

    和尚如斯苦行。

    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

    相與同構禅宇。

    不累載而成大伽藍。

    本國聞之率以渡海相尋。

    其徒且多無以資歲。

    藏乃發石得土。

    其色清白不碜(初甚切)如面。

    而共衆食。

    其衆請法以資神。

    不以食而養命。

    南方号為枯槁衆。

    莫不宗仰。

    龍潭之側有白墡(時闡切)硎。

    取之無盡。

    一日忽召衆告别。

    罔知攸往。

    但聞山塢石隕扣锺嘶嗄(所訝切)跏趺而滅。

    年九十九其屍坐于函中。

    洎三稔開将入塔。

    顔貌如生。

    舉舁之際骨節若撼金鎖焉。

     鑒真 釋鑒真。

    姓淳于氏。

    廣陵江陽縣人也。

    總角随父入大雲寺。

    見佛像感動夙心。

    因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許焉。

    後為一方宗首。

    時日本國有沙門榮叡普照等。

    東來募法。

    真許往。

    遂買舟自廣陵赍經律法離岸。

    至越洲浦止署風山。

    真夜夢甚靈異。

    纔出洋遇惡風濤。

    舟人顧其垂沒。

    有投棄^5□(音箋)香木者。

    聞空中聲雲。

    勿投棄。

    時見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

    尋時風定俄漂入蛇海。

    其蛇長三丈餘。

    色若錦文。

    後入魚海。

    魚長尺餘。

    飛滿空中。

    次一洋純見飛鳥。

    集于舟背壓之幾沒。

    洎出鳥海乏水。

    俄泊一島。

    池且泓澄人飲甘美。

    相次達于日本。

    其國王歡喜迎入城大寺安止。

    号大和尚。

    以代宗廣德元年無疾辭衆坐亡。

    身不傾壞。

    至今其身不施苎漆。

    其國國王貴人信士。

    時将寶香塗之。

     無漏 釋無漏。

    姓金氏。

    新羅國王之次子也。

    少附海艦達于中華。

    欲遊五竺禮佛八塔。

    既渡沙漠涉于阗已西。

    。

    至蔥嶺入大伽藍。

    其中比丘皆不測之僧也。

    問漏攸往之意。

    未有奇節。

    而詣天竺。

    僧曰。

    舊記無名未可辄去。

    此有毒龍池可往教化。

    如其有驗方利涉也。

    漏依請登池岸。

    唯見一胡床。

    乃據而坐。

    至夜将艾雷電交作。

    其怪物吐氣。

    蓬勃種種變現眩曜無恒。

    漏瞑目不搖動。

    久之乃有巨蛇骧首于膝上。

    漏悲闵之極為受三歸而去。

    複作老人形來緻謝曰。

    蒙師度脫義無久居。

    吾三日後舍鱗介苦。

    依得生勝處。

    此去南有盤石。

    是弟子舍形之所。

    亦望間預相尋遺骸可矣。

    漏默許之。

    又曰。

    必須願往天竺者。

    此有觀音聖像。

    禱無虛應可祈告之。

    得吉祥兆可去勿疑。

    漏乃立于像前入于禅定。

    如是度四十九日。

    身嬰虛腫略無傾倚。

    旋有鼠兒猶彈丸許。

    咋左胫潰黃色薄膿可累鬥而愈。

    漏限滿獲應。

    群僧語之曰。

    觀師化緣合在唐土。

    心存化物所利滋多。

    足倦遊方空加聞見不可強化。

    師所知乎。

    漏意其賢聖之言必無唐發。

    如是卻回。

    臨行謂漏曰。

    逢蘭即住。

    所還之路山名蘭。

    乃馬前記遂入其中。

    得白草谷結茅栖止。

    無何安史兵亂。

    肅宗訓兵靈武。

    屢夢有金色人念寶勝佛于禦前。

    翼日以夢中事問左右。

    或對曰。

    有沙門行迹不群居于此山。

    恒誦此佛号。

    召至。

    帝視之曰。

    真夢中人也。

    及旋置之内寺供養。

    累上表章願還舊隐。

    帝心眷重。

    未遂歸山。

    俄雲示滅焉。

    一日忽于内門右阖之上化成雙足。

    形不及地者數尺。

    阍吏上奏。

    帝乘步辇親臨其所。

    得遺表乞歸葬舊隐山之下。

    實時依可。

    遣中使監護送導。

    先是漏行化多由懷遠縣。

    因置廨署。

    謂之下院。

    喪至此神座不可辄舉。

    衆議移入構别堂宇安之。

    至今真體端然曾無變壞。

     不空 釋不空。

    梵名阿目佉跋折羅。

    華言不空金剛。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羅門族。

    幼失所天。

    随叔父觀光東國。

    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

    初導以梵本悉昙章及聲明論。

    浃旬已通矣後同弟子舍光慧^2□(扶件切)等三七人。

    附昆侖舶離南海。

    至诃陵國界遇大黑風。

    衆商惶怖各作本國法。

    禳之無驗。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護。

    慧^2□等恸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憂。

    遂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經夾。

    作法誦大随求一遍。

    實時風偃海澄。

    又遇大鲸出水。

    噴浪若山。

    甚于前患。

    衆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2□誦娑竭龍王經。

    逡巡衆難俱息。

    既達師子國。

    王遣使迎之。

    極備供養。

    一日王作調象戲。

    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

    空口誦手印住于慈定。

    當衢而立。

    狂象數頭頓皆踢(徒郎切)趺。

    舉國奇之。

    次遊五印度境。

    屢彰瑞應。

    至天寶五載還京。

    是歲終夏愆陽。

    诏令祈雨。

    制曰。

    時不得賒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壇。

    未盡三日雨已浃洽。

    帝大悅。

    後因一日大風卒起。

    诏空禳止。

    請銀瓶一枚作法加持。

    須臾戢靜。

    忽因池鵝誤觸瓶傾。

    其風又作急暴過前。

    敕令再止。

    随止随效。

    帝乃賜号曰智藏焉。

    天寶八載許回本國。

    乘驿騎五匹至南海郡。

    有敕再留。

    至德初銮駕在靈武風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過。

    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禮焉。

    肅宗厭世。

    代宗即位。

    恩渥彌厚。

    又以京師春夏不雨。

    诏空祈請。

    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壇。

    至第二日大雨雲足。

    一歲複大旱。

    京兆尹蕭昕詣寺謂為結壇緻雨。

    不空命其徒取桦皮僅尺餘。

    缋小龍于其上。

    而以爐香瓯水置于前。

    轉吹震舌呼使咒之。

    食頃即以缋龍授昕曰。

    可投此于曲江中。

    投訖亟還。

    無冒風雨。

    昕如言投之。

    旋有白龍纔尺餘。

    搖鬣振鱗自水出。

    俄而龍長數丈。

    狀如曳素。

    倏忽亘天。

    昕鞭馬疾驅未及數十步。

    雲物凝晦暴雨驟降。

    比至永崇裡第衢中之水已決渠矣。

    至永泰中香水沐浴東首以卧。

    比面瞻禮阙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茶毘火滅。

    收舍利數百粒。

    其頂骨不燃。

    中有舍利一顆。

    半隐半現。

    敕于本院别起塔焉。

    初玄宗召術士羅公遠與空角法。

    同在便殿。

    羅時時反手搔背。

    空曰。

    借尊師如意。

    時殿上有花石。

    空揮如意擊碎于其前。

    羅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意欲起取。

    空曰。

    上勿起此影耳。

    乃舉手示羅。

    如意複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見之。

    矯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氣。

    見空人語曰。

    弟子惡報。

    和尚如何見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懷也。

    空為其受歸戒說因果。

    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