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八

關燈
那複恚恨乎吾力何及。

    當師吾言此身必舍矣。

    後樵子見蛇死澗下。

    臭聞數裡。

    又一日風雨不止。

    坊巿有漂溺者。

    樹木有拔仆者。

    遽召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罵之。

    有頃開霁矣。

    嘗西蕃大石康三國。

    帥兵圍西涼府。

    诏空入。

    帝禦于道場。

    空秉香爐誦仁王密語二七遍。

    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

    驚問空。

    空曰。

    毘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

    請急設食發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雲。

    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裡。

    雲霧間見神兵長偉。

    鼓角喧鳴山地崩震。

    蕃部驚潰。

    彼營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絕。

    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

    怒視蕃帥大奔。

    帝覽奏謝空。

    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道昭 沙門道昭。

    自雲簡州人也。

    俗姓康氏。

    少時因得疾不悟雲。

    至冥司見善惡報應之事。

    遂出家。

    住太行山四十年。

    戒行精苦。

    往往言人将來事。

    初若隐晦後皆明驗。

    嘗有二客來。

    一曰姚邈。

    舉明經。

    一曰張氏。

    以資蔭。

    僧謂張曰。

    君授官四政慎不可食祿範陽。

    四月八日得疾當不救。

    次謂邈曰。

    君不利簪笏。

    如能從戎亦當三十年無乏。

    有疾勿令胡人療之。

    其年張官于襄鄧間。

    後累選。

    嘗求南州。

    亦皆得之。

    後又選果授虢州盧氏縣令。

    到任兩日而卒。

    卒之日果四月八日也。

    後方悟範陽即盧氏望也。

    邈舉不第從知于容州假軍守之名三十年。

    累轉右職。

    後因别娶婦求為傧者。

    因得疾服妪黃氏藥而終。

    後訪黃氏本末。

    乃洞主所放出婢是胡女也。

     玄宗 釋玄宗。

    俗姓吳氏。

    永嘉人也。

    少時出塵氣度寬裕。

    于本部永定山寶壽院。

    依常靜為師。

    既得戒已還諸方遊學。

    抵江陵詣朗禅師門決了疑貳。

    複振錫他行。

    見紫金山悅可自心。

    留行禅觀。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傷樵子。

    從宗蔔居哮^5□絕迹。

    入山者無憚焉。

    一日禅從擁集。

    見一老父趨及座前。

    拜跪勤恪。

    宗問子何人耶答雲。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衆生。

    因大師化此。

    冥回我心得脫業軀。

    已生天道故來報謝。

    折旋之頃了無所見。

    以大曆二年囑别門徒溘然而化。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立碑存焉。

     惠忠 釋惠忠。

    俗姓王氏。

    潤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忽遇異僧。

    謂曰。

    所生貴子當為天人矣。

    誕育已來不食葷腥有異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經業見度。

    即神龍元年也。

    遂配莊嚴寺。

    聞牛頭山威禅師造山禮谒。

    威見忠乃曰。

    山主來矣。

    因為說法。

    遂夙夜精勤。

    常頭陀山澤飲泉藉草一食延時。

    每用一铛衆味同煮。

    用畢懸于樹杪。

    方坐繩床宴坐終日如杌。

    衣不易時寒暑一納。

    積四十年。

    遂彰靈應。

    州牧明賢頻詣山禮谒。

    再請至郡施化道俗。

    天寶初始出止莊嚴。

    忠以為梁朝舊寺莊嚴最盛。

    今已歲古凋殘興懷修葺。

    遂于殿東拟創法堂。

    先有古木鵲巢其頂。

    工人将欲伐之。

    忠曰且止。

    待鵲移去始當伐之。

    因至樹祝曰。

    此地造堂當速移去。

    言畢其鵲^8□柴遷寓他樹。

    道俗觀者莫不歎異。

    又立基未定。

    忽有二神人為止其處。

    因乃定焉。

    雖汲引無廢神曠不撓。

    四方之侶相依日至。

    以大曆三年山門石室前有忠挂衣藤。

    是歲盛夏忽然枯悴。

    靈芝仙菌且不複生。

    至九月忠演法高座。

    無故水出繞座而轉。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衆布薩。

    至晚乃命侍者剃發浴軀。

    是夜瑞雲覆剎天樂聞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時風雨震蕩樹木摧折。

    山中鳥獸哀鳴林壑。

    岩間哭聲數日方止。

    春秋八十有七。

     崇惠 釋崇惠。

    姓章氏。

    杭州人也。

    ^7□^4□之年。

    往禮徑山國一禅師為弟子。

    複誓志于潛落雲寺遁迹。

    俄有神白惠曰。

    師持佛頂少結莎诃令密語不圓。

    莎诃者成就義也。

    今京室佛法為外教淩轹。

    其危若綴旒。

    待師解救耳。

    惠趨程西上。

    大曆三年大清宮道士史華上奏。

    請與釋宗當代名流角佛力道法勝負。

    于時代宗欽尚空門。

    異道憤其偏重。

    故有是請也。

    遂于東明觀壇前架刀成梯。

    史華登蹑如常磴道馬。

    時缁伍互相顧望推排無敢蹑者。

    惠聞之谒開府魚朝恩。

    魚奏請于章信寺誕樹梯橫架鋒刃若霜雪。

    然增高百尺。

    東明之梯極為低下。

    時朝廷公貴巿肆居民。

    骈足摩肩而觀此舉。

    惠徒跣登級下層有如坦路。

    曾無難色。

    複蹈烈火手探油湯。

    仍餐鐵葉号為^5□饦。

    或嚼釘線聲猶脆饴。

    史華怯懼慚惶掩袂而退。

    時衆彈指歎嗟聲若雷響。

    帝遣中官鞏庭玉宣慰再三。

    便赍賜紫方袍一副焉。

     靈坦 釋靈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則天太後侄孫。

    父宣洛陽令。

    母夏侯氏初妊坦也。

    夢神僧授與寶鑒表裡瑩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護之。

    及長參神會禅師。

    大曆八年行化至梁園。

    時相國田公神功供養逦迤。

    适維揚六合方歎大法淩夷。

    忽聞空中聲雲。

    開心地即見菩薩如文殊像。

    曰與汝印驗。

    令舉頂以手按之。

    尋觀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見。

    又止潤州金山。

    其山北面有一龍穴。

    常吐毒氣如雲。

    有近者多病或斃。

    坦居之毒雲滅迹。

    又于江陰定山結庵。

    俄聞有贊歎之聲。

    視之則白龜二。

    坦為受歸戒。

    又見二大白蛇身長數丈。

    亦為受戒忏悔。

    如是卻往吳興林山造一蘭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趨步徐正稱歎道場。

    元和五年居華林寺。

    寺内有大将軍張遼墓。

    寺僧多為鬼物惑亂。

    坦居之愀然無眹矣。

    又揚州人多為山妖木怪之所熒惑。

    坦皆遏禦焉。

    至十年忽見二胡人。

    自稱龜茲(音丘慈)國來。

    彼無至教。

    遠請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告衆将赴遠請。

    至季秋八日卒。

    壽一百八。

    僧臘八十四。

     慧聞 釋慧聞。

    信安人也。

    多勸勉檀那以福業為最。

    嘗于瀫江鑄丈八金身像。

    州未聽許銅何從緻。

    且曰。

    待大施主。

    居無何有清溪縣夫婦二人。

    将嫁資鑒來舍。

    聞為誓祝之曰。

    此鑒鼓鑄若當佛心前。

    乃是夫婦發心之至也。

    迨脫模露像果然。

    鑒當佛心胸間矣。

    又嘗往豫章勸化獲黃金數镒。

    俄遇賊劫掠事急。

    遂投金水中。

    曰慮損君子福田。

    請自澇漉。

    聞去賊徒入水求之不得。

    及聞到州金冥然已在其院。

    時山路有虎豹。

    聞或逢之。

    将杖叩其腦曰。

    汝勿害人。

    吾造功德。

    何不入緣。

    明日虎^3□野豬投聞前弭尾而去。

    凡舉事皆成。

    歸信如流多奇異焉。

     難陀 釋難陀者。

    華言喜也。

    未詳種姓何國人。

    其為人詭異不倫。

    恭慢無定。

    當建中年中。

    無何至于岷蜀。

    張魏公延賞之任成都。

    喜自言。

    我得如幻三昧。

    入水火貫金石。

    變現無窮。

    初入蜀與三少尼俱行。

    或大醉狂歌。

    戍将将斷之。

    及僧至且曰。

    某寄迹桑門别有藥術。

    因指三尼此妙歌管。

    戍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