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八

關燈
敬之。

    遂留連。

    為辦酒肉。

    夜會客與之劇飲。

    其三尼及坐。

    舍睇調笑逸态絕世。

    飲将闌僧謂尼曰。

    可為押衙踏某曲也。

    因徐進對舞曳緒回雪。

    迅赴摩跌技又絕倫也。

    良久曲終而舞不已。

    僧喝曰。

    婦女風耶。

    忽起取戍将佩刀。

    衆謂酒狂驚走。

    僧乃拔刀斫之背踣于地血及數尺。

    戍将大懼。

    呼左右縛僧。

    僧笑曰無草草。

    徐舉尼三枝筇枝也。

    血乃酒耳。

    又嘗在飲會令人斷其頭釘耳于柱無血。

    身坐席上。

    酒至瀉入脰(徒垢切)瘡中面赤。

    而歌手複抵節。

    會罷自起提首安之。

    初無痕也。

    時時預言人兇衰。

    皆謎語事過方曉。

    成都有百姓供養數日。

    僧不欲住。

    閉關留之。

    僧因走入壁縫中。

    百姓牽遽漸入。

    唯餘袈裟角。

    頃亦不見。

    來日壁上有畫僧焉。

    其狀形似日月色。

    漸薄積七日空有黑迹。

    至八日黑迹亦滅。

    僧已在彭州矣。

    後不知所之。

     和和 和和者。

    莫詳氏族。

    其為僧也狂亂。

    發言多中。

    時号為聖。

    有越國公主适榮陽鄭萬鈞數年無子。

    萬鈞請曰。

    吾無嗣願得一子。

    唯師降恩可乎。

    師曰。

    遺我三千匹絹。

    主當誕兩男。

    鈞如言施之。

    和取絹赴寺雲修功德。

    乃謂鈞曰。

    主有娠矣。

    吾令二天人下為公主作兒。

    又曰。

    公主腹小能并妊二男乎。

    吾當使同年而前後耳。

    公主遂妊。

    年初歲終各誕一子。

    長曰潛曜。

    少曰晦明。

    皆美丈夫博通有識焉。

     義師 釋義師者。

    不知何許人也。

    狀類風狂言語倒亂。

    貞元初巡吳苑乞丐。

    事多先覺。

    人以此疑之。

    巿肆中百姓屋數間。

    義師辄操斧斫劑其檐禁之不止。

    其人數知其神異。

    禮白之曰。

    弟子藉此生活無壞我屋。

    回顧曰。

    汝惜乎。

    投斧而去。

    其夜巿火連延而燎。

    唯所截檐屋數間存焉。

    好止廢寺中。

    無冬夏常積聚壞幡蓋木佛像。

    以代薪炭。

    又于煨火燒灸鯉魚。

    而多跳躍灰坌(蒲頓切)彌漫。

    撫掌大笑。

    不具七箸而食。

    面垢不^5□(音^5□誨)之辄陰雨。

    吳人以為占候及将死飲灰汁數十斛。

    乃念佛而坐。

    士庶觀之。

    滿七日而死。

    時盛暑色不變支不摧。

    百姓舁出郊外焚之。

     代病 釋代病者。

    天台人也。

    姓陳氏。

    誕育之辰祥光滿室。

    鄰裡驚異。

    七歲喪父哀毀幾于滅性。

    白母求出家。

    母纔艱阻。

    遂斷一指。

    親黨敦勸偏親。

    乃送于國清寺。

    因戒法登滿。

    誓志觀方。

    初止東京。

    次于河陽為民救旱。

    按經缋八龍王立道場。

    啟祝畢投諸河。

    舉衆鹹睹畫像沈躍不定。

    斯須雲起膚寸。

    雷雨大作千裡告足。

    自此歸心者衆。

    先是三城間多暴風雹。

    動傷苗稼雉堞。

    号稱毒龍為害。

    代病為誦密語。

    後經歲序都無是患。

    共立堂宇若生祠焉。

    大曆元年登太行遊霍山。

    乃深入幽邃結茅而居。

    有盜其盂食。

    俄見二虎據路。

    會逢代病。

    盜叩頭陳悔。

    慰谕畢因摩挲虎頭。

    如是累伏猛獸。

    其中山神廟晉绛之間傳其^3□蠁。

    代病入廟勸其受歸戒。

    絕烹燀(音闡)牲牢。

    其神石像屢屢随勸颔首聽命。

    由是檀信骈肩蹑踵。

    有寘毒于酒者。

    賄貧女往施之。

    代病已知。

    貧女給曰。

    妾家醞覺美。

    酌施和尚求福。

    況以佛不逆衆生願。

    代病曰。

    汝亦是佛。

    然貧女。

    懼反飲具以情告。

    代病執杯啜之。

    俄爾酒氣及兩胫足。

    地為之偾(音奮)烈聞者驚怪。

    以酒供養自茲始也。

    汾隰西河人有疾。

    隻給與淨水。

    飲之必瘳。

    貞元中奄然跏趺示滅。

     廣陵大師 僧有客于廣陵亡其名。

    自号大師。

    廣陵人因以大師呼之。

    大師質甚陋。

    好以酒肉為食。

    常衣繐裘盛暑不脫。

    繇是蚤虮聚其上。

    僑居孝感寺。

    獨止一室。

    每夕阖扉而寝。

    率為常矣。

    性狂悖好屠犬彘。

    日與廣陵少年鬥毆。

    或醉卧道傍。

    廣陵人俱以此惡之。

    有一少年以力聞。

    嘗一日少年與人對博。

    大師大怒以手擊其博局盡碎。

    少年笑曰。

    騃兒何敢逆壯士耶。

    大師且罵而唾其面。

    于是與少年鬥擊。

    而觀者千數。

    少年卒不勝竟遁去。

    自是廣陵人謂大師有神力。

    大師亦自負其力。

    往往剽奪巿中金錢衣物巿人皆憚其勇莫敢拒。

    後有老僧召大師而至。

    曰僧當死心奉教戒。

    柰何食酒肉殺犬彘。

    剽奪巿人錢物。

    又與少年同鬥擊。

    豈僧人之道耶。

    一旦吏執以聞官。

    汝不羞天耶。

    大師怒罵曰。

    蠅蚋徒嗜膻腥耳。

    安能知龍鶴之心哉。

    然則吾道亦非汝所知也。

    且我清中而混其外者。

    豈若汝龊龊無大度乎。

    老僧卒不能屈其詞。

    後一日大師自外來歸既入室閉戶。

    有于門隙視者。

    大師坐于席。

    有奇光自眉端發。

    晃然照一室。

    觀者奇之具告群僧。

    群僧來見大師眉端之光。

    相指語曰。

    吾聞佛之眉有白毫相光。

    今大師有之果佛矣。

    遂相率而拜。

    至明日清旦。

    群僧俱集于庭候谒大師及開戶而大師已亡矣。

    群情益異其事。

    因号大師為大師佛。

     靈默 釋靈默。

    俗姓宣氏。

    毘陵人也。

    初參豫章馬大師。

    因住白砂道場。

    經于二載。

    猛虎來馴。

    近林産子意有所依。

    又住東道場。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懸崖委墜。

    投明大樹倒欹庵側樹枝交絡。

    茅苫略無少損。

    遐迩聞旃皆來觀歎。

    後遊東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醫閉關宴坐。

    未幾毒化流汗而滴乃複常矣。

    元和初久旱民皆狼顧。

    默沿澗見青蛇夭矯瞪目如視行人不動。

    咄之曰。

    百姓溪渴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耶。

    至夜果大雨。

    合境雲足。

    民荷其賜。

    厥後澡沐焚香。

    端坐繩床而卒。

    壽七十二。

    法臘四十一。

     澄觀 釋澄觀。

    姓夏侯氏。

    越州山陰人也。

    年甫十一依寶林寺霈禅師出家。

    誦法華經。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隸此寺。

    觀俊朗高逸弗可以細務拘。

    後将撰華嚴疏。

    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

    當陽挺立以手迎抱之。

    無何咀嚼都盡。

    覺即汗流。

    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征也。

    起興元元年正月。

    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

    成二十軸。

    乃飯千僧以落成之為疏。

    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一華。

    皆有三節。

    人鹹歎伏。

    觀常思竹授。

    忽夜夢身化為龍。

    矯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

    拏^5□碧落鱗鬣耀日。

    須臾蜿蜒化為千數小龍。

    騰躍青冥分散而去。

    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遂于中條山栖岩寺住。

    寺有禅客拳眉剪發。

    字曰癡人。

    被短褐操長策。

    狂歌雜語。

    凡所指斥皆多應驗。

    觀未至之前。

    狂僧驅衆僧灑掃曰。

    不久菩薩來此。

    以元和年中示滅。

    春秋七十餘。

     隐峰 釋隐峰。

    俗姓鄧氏。

    建州邵武人也。

    稚歲憨狂不徇父母之命。

    出家納法。

    元和中言遊五台山。

    路出淮西。

    屬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

    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

    峰曰。

    我去解其殺戮。

    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随去。

    介兩軍陣過。

    戰士各觀僧飛騰。

    不覺抽戈匣刃焉。

    既而遊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