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八

關燈
靈迹。

    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

    亭亭然其直如植。

    時議靈穴之前當舁就爇。

    屹定如山并力不動。

    遠近瞻睹驚歎希奇。

    峰有妹為尼。

    入五台嗔目咄之曰。

    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

    死且熒惑于人。

    時衆已知。

    妹雖骨肉豈敢攜貳。

    請從恒度。

    以手輕攘偾然而倒。

    遂茶毘之收舍利入塔。

    号鄧隐峰。

    遺一頌雲。

    獨弦琴子為君彈。

    松柏長青不怯寒。

    金礦相和性自别。

    任向君前試取看。

     圓觀 釋圓觀。

    不知何許人。

    居于洛。

    率性疏簡。

    時與李源為忘形之友。

    同止慧林寺但日給一器。

    随衆僧飲食而已。

    如此三年。

    一日源忽約觀遊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藥。

    觀欲遊長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荊入峽。

    争此二途。

    半年未決。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願曆兩京道矣。

    觀曰。

    行無固必請從子命。

    遂自荊上峽。

    行次南浦泊舟。

    見數婦女條達錦裆負罂而汲觀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經此者。

    恐見此婦人也。

    李問其故。

    觀曰。

    其孕婦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戴尚未解^7□。

    唯以吾未來故。

    今既見矣。

    命有所歸。

    釋氏所謂循還者也。

    請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兒時亦望君訪臨。

    若相顧一笑是識君也。

    後十二年當中秋月夜。

    專于錢唐天竺寺外。

    乃是與君相見之期也。

    李追悔此一行。

    召孕婦告以其事。

    婦人喜躍還。

    頃之李往授符水。

    觀沐浴而化。

    婦生一子焉。

    李三日往看。

    新兒果緻一笑。

    明日李回棹歸慧林寺。

    詢問弟子方知已理命矣。

    李常念杭州之約。

    至期到天竺寺。

    其夜月明忽聞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牛扣角。

    雙髻短衣。

    徐至寺前乃觀也。

    李趨拜曰。

    觀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與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緣未盡但且勤修。

    不堕即遂相見。

    李無由序語。

    望之潸然。

    觀又歌竹枝前去。

    詞切調高。

    不知所終。

     智^2□ 釋智^2□(扶件切)不知何許人也。

    少而英偉長勤梵學。

    遂負箱帙遍曆名山。

    至衡嶽寺憩息月餘常于寺閑齋。

    獨自尋繹疏義。

    複自咎責曰。

    所解義理莫違聖意乎。

    沈思兀然。

    偶舉首見老僧。

    振錫而入曰。

    師讀何經論窮何義理。

    ^2□疑其異。

    乃自述本緣。

    因加悔責。

    又曰。

    倘蒙賢達指南請受甘心。

    钤口結舌不複開演矣。

    老僧笑曰。

    師識至廣豈不知此義。

    大聖猶不能度無緣之人。

    況其初心乎。

    師隻是與衆生無緣耳。

    ^2□曰。

    豈終世若此乎。

    老僧曰。

    吾試為爾結緣。

    遂問^2□。

    今有幾赀糧耶。

    ^2□曰。

    自南徂北。

    裂裳裹足。

    已經萬裡。

    所赍皆罄竭矣。

    見受持九條衣而已。

    老僧曰。

    隻此可矣。

    必宜鬻之。

    以所易之直。

    皆作糜餅油食之物。

    ^2□如言作之。

    約數十人食。

    遂相與至垧野之中散掇餅餌。

    焚香長跪。

    祝曰。

    今日食我施者。

    願當來之世與我為法屬。

    我當教之得至菩提。

    言訖烏鳥亂下啄拾地上。

    蝼蟻蠅蠁莫征其數。

    老僧曰。

    爾後二十年方可歸開法席。

    今且周遊未宜講說也。

    言訖而去。

    ^2□由是精進不倦研摩。

    義味滋多。

    志在傳授。

    至二十年卻歸河北。

    盛化邺中。

    聽衆盈千數人。

    皆年二十餘。

    其老者無二三人焉。

     素公 長安興善寺素和尚。

    院庭有青桐四株。

    皆素之手植。

    唐元和中卿相多遊此院。

    桐至夏有汗污人衣。

    如輠(音畫)脂不可浣。

    昭國鄭相嘗與丞郎數人避暑。

    惡其汗污。

    謂素曰。

    弟子為和尚伐此樹。

    各植一松也。

    及暮素戲祝樹曰。

    我種汝二十餘年。

    汝以汗為人所惡。

    來歲若複有汗。

    我必薪之。

    自是無汗矣。

    素公不出院。

    轉法華經三萬七千部。

    夜常有貉子聽經。

    齋時有烏鵲就掌取食。

    長慶初有僧玄幽。

    題此院詩雲。

    三萬蓮經三十春。

    半生不蹋院門塵。

    當時以為佳句也。

     弘道 釋弘道。

    不知何許人。

    居于千福寺。

    人言其晝閉關以寐。

    夕則視事于陰府。

    十祈叩者八九拒之。

    時河中少尹鄭複禮。

    始應進士舉十上不第。

    方蹇踬憤惋。

    乃擇日齋沐候焉。

    道頗溫容之。

    且曰。

    某未嘗妄洩于人。

    今茂才抱積薪之歎。

    且久不能忍耳。

    勉旃進取終成美名。

    然其事頗異不可言也。

    鄭拜請其期。

    道曰。

    唯君期須四事相就。

    然後遂志。

    四缺其一則複負冤。

    如是者骨肉相繼三牓。

    三牓之前猶梯天之難。

    三牓之後則反掌之易也。

    鄭愕視不可喻。

    則又拜請四事之目。

    道持疑良久。

    則曰。

    慎勿言于人。

    君之成名其事有四。

    亦可以為異矣。

    其一須國家改元之第二年。

    其二須是禮部侍郎再知貢舉。

    其三須是第二人姓張。

    其四同年須有郭八郎。

    四者阙一則功虧一篑矣。

    如是者賢弟侄三牓率須依此。

    鄭雖大疑其說。

    然郁郁不樂。

    以為無複望也。

    敬謝而退。

    長慶二年人有道其名姓于主文者。

    鄭以且非再知貢舉。

    意甚疑之果不中第。

    直至改元。

    寶曆二年新昌楊公再司文柄。

    乃私喜其事未敢洩言。

    來春果登第。

    第二人姓張名知。

    實同年郭八郎名言揚。

    鄭奇歎且久。

    因紀于小書之杪。

    私自謂曰。

    道言三牓。

    率須如此。

    一之已異其可至于再乎至于三乎。

    次至故尚書右丞諱憲應舉大和二年。

    頗有籍甚之譽。

    以主文非再知舉。

    試日果有期周之恤。

    爾後應大和九舉敗于垂成。

    直至改元開成二年。

    高锴(器駭切)再司文柄右轄。

    私異其事明年果登上第。

    第二人姓張名棠同年郭八郎名植。

    因又附于小書之末。

    三牓雖欠其一兩牓且無小差。

    閨門之内私相謂曰。

    豈其然乎。

    時僧弘道已不知所往矣。

    次年故附馬都尉颢應舉。

    時譽轉洽。

    至改元會昌之二年。

    禮部柳侍郎璟再司文柄。

    都尉以狀頭及第。

    第二人姓張名潛同年郭八郎名京。

    弘道所說無差焉。

     清公 釋清公。

    居巴山之隈。

    不知何許人。

    常默其詞。

    忽複一言未嘗不中。

    西川節帥段文昌父锷為支江宰。

    後任江陵糾。

    文昌少好屬文。

    長自渚宮困于塵土。

    客遊成都谒韋。

    南康臯。

    臯與奏釋褐。

    道不甚行。

    每以事業自負。

    與遊皆高明之士。

    遂去南康之府。

    金吾将軍裴邠之鎮梁川。

    辟為從事。

    轉假廷評裴公府罷公自府遊聞清公之異。

    徑詣清公求宿。

    願知前去之事。

    自夕達旦曾無一詞。

    忽問曰。

    中間極盛旌旆而至者誰。

    公曰。

    豈非高崇文乎。

    對曰非也。

    更言之。

    公曰。

    代崇文者。

    武黃門也。

    清曰。

    十九郎不日即為此人。

    更盛更盛。

    公尋征之。

    便曰。

    害風妄語阿師不知。

    因大笑而已。

    由是頗亦自負。

    戶部員外韋處厚出任開州刺史。

    □公時任都官員外判鹽鐵案公送出都門。

    處厚素深于釋氏。

    洎到鹄鳴先訪之。

    清喜而迎處厚。

    處厚因問還期。

    曰一年半歲一年半歲。

    又問。

    終止何官。

    對曰。

    宰相須江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