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又問。
終止何處。
僧遂不答。
又問。
□十九郎何如。
答曰。
已說矣。
近也近也。
及處厚之歸朝正三歲重言一年半歲之驗。
長慶初□公自相位節制西川。
果符清公之言。
處厚唯不喻江邊得宰相。
廣求智者解焉。
或有旁征義者。
謂處厚必除浙西夏口。
從是而入拜。
及文宗皇帝踐祚。
自江邸首命處厚為相。
至是方驗。
與鄒平公同發使修清公塔。
因刻石紀其事焉。
又趙宗儒節制興元日問其移動。
遂命紙作兩句詩雲。
梨花初發杏花初。
甸邑南來慶有餘。
宗儒遽考之。
清公但雲。
害風阿師取次語。
明年二月除檢校。
右仆射鄭餘慶代其位。
惟瑛 僧惟瑛。
未詳何許人。
善聲色兼知術數。
士人陸賓虞舉進士。
在京與之往來。
惟瑛每言小事無不必驗。
至寶曆二年春賓虞欲罷舉歸吳。
告惟瑛以行計。
瑛留止一宿。
明旦謂賓虞曰。
君來歲成名不必歸矣。
但取京兆薦送必在高等。
賓虞曰。
某曾三就京兆未始得事。
今歲之事尤覺甚難。
瑛曰。
不然。
君之成名必以京兆薦送。
他處不可也。
至七月六日若食水族則殊等與及第必矣。
賓虞乃書于晉昌裡之牖。
日省之。
數月後因于靖恭北門。
候一郎官。
适遇朝客。
遂回憩于從孫聞禮之舍。
既入聞禮喜迎曰。
向有人惠雙鯉魚。
方欲候翁而烹之。
賓虞素嗜魚。
但令作羹。
至者辄盡。
後日因視牖間所書字則七月六日也。
遽命駕詣惟瑛。
且绐之曰。
将遊蒲關故以訪别。
瑛笑曰。
水族已食矣。
遊蒲關何為。
賓虞深信之。
因取薦京兆府。
果得殊等。
明年入省試畢。
又訪惟瑛。
瑛曰。
君已登第名籍不甚高。
當在十五人之外。
狀元姓李名合曳腳。
時有廣文生朱俅者。
時議當及第。
監司所送名未登科。
賓虞因問。
其非姓朱乎。
瑛曰。
三十三人無姓朱者。
時正月二十四日。
賓虞言于從符。
符與石賀書壁。
後月餘放牓。
狀頭李合。
賓虞名在十六。
即三十人也。
惟瑛又謂賓虞曰。
君成名後當食祿于吳越之分。
有一事甚速疾。
賓虞後從事于越。
半年而暴終。
文爽 釋文爽。
不知何許人。
早解塵纓抉開愛網。
從師問道。
天然不睡。
困憊之極亦惟趺坐。
後獨栖丘隴間。
霖雨浃旬旁無僮侍。
有一蛇入爽手中蟠屈。
時有人召齋。
彼怪至時不赴。
主重來請見蛇驚懼失聲。
蛇乃徐徐而下。
固命往食。
爽辭過中不食。
翌日有狼呀張其口。
奮躍欲噬咋之狀者三。
爽闵其饑。
複自念曰。
穢囊無吝施汝一飧。
願疾成堅固之身。
汝受吾族同歸善會。
斯須狼乃弭耳而退。
及其卒日空中鐘罄交響。
遲久方息。
鑒空 釋鑒空。
俗姓齊氏。
吳郡人也。
少小苦貧雖勤于學而寡記持。
壯歲常困。
遊吳楚間。
已四五年矣。
元和初值錢唐荒儉。
乃議求餐于天竺寺。
至孤山寺西餧甚不前。
因臨流雪涕悲吟數聲。
俄有梵僧臨流而坐。
顧空笑曰。
法師秀才旅遊滋味足未。
空曰。
旅遊滋味則已足矣。
法師之呼一何乖謬。
梵僧曰。
子不憶講法華經于同德寺乎。
空曰。
生身已四十五歲矣。
盤桓吳楚間未嘗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說。
僧曰。
子應為饑火所燒不暇記憶故事。
遂探囊出一棗大如拳許曰。
此吾國所産。
食之者。
上智知過去未來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空饑極食棗掬泉飲之。
忽欠伸枕石而寝。
頃刻乃悟。
憶講經于同德寺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
問僧曰。
震和尚安在。
曰專精未至。
再為蜀僧矣。
今則斷攀緣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願未滿。
悟法師焉在。
曰豈不記香山石像前戲發大願乎。
若不證無上菩提。
必願為赳赳貴臣。
昨聞已得大将軍矣。
當時雲水五人惟吾得解脫。
獨汝為凍餒之士也。
空泣曰。
某四十許年日唯一餐。
三十餘年擁一褐浮俗之事決斷根源。
何期福不完乎。
坐于饑凍。
僧曰。
由師子座上廣說異端。
使學空之人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膻氣微存。
聲渾響清終不可緻。
質伛影曲報應宜然。
空曰。
為之奈何。
僧曰。
今日之事吾無計矣。
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
乃探缽囊取一鑒。
背面皆瑩徹。
謂空曰。
要知貴賤之分修短之期。
佛法興替。
吾道盛衰。
宜一鑒焉。
空照久之謝曰。
報應之事。
榮枯之理。
謹知之矣。
僧收鑒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餘步旋失所在。
空是夕投靈隐寺。
出家受具足戒。
後周遊名山愈高苦節。
大和元年詣洛陽。
于龍門天竺寺遇河東柳珵。
向珵親說其由。
珵聞空之說事。
皆不常且甚奇之。
空曰。
我生世七十有七。
僧臘三十二。
持缽乞食尚九年在世。
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
珵诘之。
默然無答。
乃索程筆硯題數行于經藏北垣而去。
曰興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
犬而拏。
牛虎相交與角牙。
寶檀終不滅其華。
無着 無着文喜禅師。
入五台山求見文殊。
忽見山翁。
着揖曰。
願見文殊大士。
翁曰。
大士未可見。
汝飯未。
着曰未。
翁引入一寺引着升堂命坐。
童子進玳瑁杯。
貯物如酥酪。
着飲之覺心神清朗。
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着曰。
末代比丘少奉戒律。
曰多少衆。
曰或三百或五百。
着問。
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曰衆幾何。
曰前三三後三三。
遂談論及暮。
翁命童子引着出。
行未遠凄然悟翁即文殊也。
不可再見。
稽首童子乞一言為别。
童子有無垢無染即真常之語。
言訖童子與寺俱隐。
但見五色雲中文殊乘金毛獅子往來。
白雲忽覆之不見。
知玄 悟達國師知玄。
與一僧邂逅京師。
時僧患迦摩羅疾。
人莫知其異也。
皆厭惡之。
知玄視候無倦色。
後别僧謂知玄曰。
子後有難可往西蜀彭州茶隴山相尋。
有二松為志。
後知玄居安國寺。
懿宗親臨法席。
賜沈香為座。
恩握甚厚。
忽膝生人面瘡。
眉目口齒俱備。
每以飲食餧之。
則開口吞啖。
與人無異。
求醫莫效。
因憶舊言。
乃入山相尋。
見二松于煙雲間。
信所約不誣。
即趨其處佛寺煥俨。
僧立于山門顧接甚歡。
天晚止宿。
知玄以所苦告之。
曰無傷也。
山有泉旦濯之即愈。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
方掬水間。
瘡忽人語曰。
未可洗。
公曾讀西漢書不。
曰曾讀既曾讀之。
甯不知袁盎殺晁錯乎。
公即袁盎吾晁錯也。
錯腰斬東巿。
其冤何如哉。
累世求報于公。
而公十世為僧。
戒律精嚴報不得其便。
今汝受賜過奢。
名利心起故能害之。
蒙迦諾迦尊者。
洗我以三昧法水。
自此不複為冤矣。
時知玄魂不住體。
急掬水洗之其痛徹髓絕而複蘇。
其瘡亦旋愈。
回顧寺宇莽不複見。
因卓庵其處遂成大寺。
知玄感其異。
思積世之冤非遇聖賢何由得釋。
因述忏法三卷。
蓋取三昧水洗冤業之義。
名曰水忏雲。
神僧傳卷第八
終止何處。
僧遂不答。
又問。
□十九郎何如。
答曰。
已說矣。
近也近也。
及處厚之歸朝正三歲重言一年半歲之驗。
長慶初□公自相位節制西川。
果符清公之言。
處厚唯不喻江邊得宰相。
廣求智者解焉。
或有旁征義者。
謂處厚必除浙西夏口。
從是而入拜。
及文宗皇帝踐祚。
自江邸首命處厚為相。
至是方驗。
與鄒平公同發使修清公塔。
因刻石紀其事焉。
又趙宗儒節制興元日問其移動。
遂命紙作兩句詩雲。
梨花初發杏花初。
甸邑南來慶有餘。
宗儒遽考之。
清公但雲。
害風阿師取次語。
明年二月除檢校。
右仆射鄭餘慶代其位。
惟瑛 僧惟瑛。
未詳何許人。
善聲色兼知術數。
士人陸賓虞舉進士。
在京與之往來。
惟瑛每言小事無不必驗。
至寶曆二年春賓虞欲罷舉歸吳。
告惟瑛以行計。
瑛留止一宿。
明旦謂賓虞曰。
君來歲成名不必歸矣。
但取京兆薦送必在高等。
賓虞曰。
某曾三就京兆未始得事。
今歲之事尤覺甚難。
瑛曰。
不然。
君之成名必以京兆薦送。
他處不可也。
至七月六日若食水族則殊等與及第必矣。
賓虞乃書于晉昌裡之牖。
日省之。
數月後因于靖恭北門。
候一郎官。
适遇朝客。
遂回憩于從孫聞禮之舍。
既入聞禮喜迎曰。
向有人惠雙鯉魚。
方欲候翁而烹之。
賓虞素嗜魚。
但令作羹。
至者辄盡。
後日因視牖間所書字則七月六日也。
遽命駕詣惟瑛。
且绐之曰。
将遊蒲關故以訪别。
瑛笑曰。
水族已食矣。
遊蒲關何為。
賓虞深信之。
因取薦京兆府。
果得殊等。
明年入省試畢。
又訪惟瑛。
瑛曰。
君已登第名籍不甚高。
當在十五人之外。
狀元姓李名合曳腳。
時有廣文生朱俅者。
時議當及第。
監司所送名未登科。
賓虞因問。
其非姓朱乎。
瑛曰。
三十三人無姓朱者。
時正月二十四日。
賓虞言于從符。
符與石賀書壁。
後月餘放牓。
狀頭李合。
賓虞名在十六。
即三十人也。
惟瑛又謂賓虞曰。
君成名後當食祿于吳越之分。
有一事甚速疾。
賓虞後從事于越。
半年而暴終。
文爽 釋文爽。
不知何許人。
早解塵纓抉開愛網。
從師問道。
天然不睡。
困憊之極亦惟趺坐。
後獨栖丘隴間。
霖雨浃旬旁無僮侍。
有一蛇入爽手中蟠屈。
時有人召齋。
彼怪至時不赴。
主重來請見蛇驚懼失聲。
蛇乃徐徐而下。
固命往食。
爽辭過中不食。
翌日有狼呀張其口。
奮躍欲噬咋之狀者三。
爽闵其饑。
複自念曰。
穢囊無吝施汝一飧。
願疾成堅固之身。
汝受吾族同歸善會。
斯須狼乃弭耳而退。
及其卒日空中鐘罄交響。
遲久方息。
鑒空 釋鑒空。
俗姓齊氏。
吳郡人也。
少小苦貧雖勤于學而寡記持。
壯歲常困。
遊吳楚間。
已四五年矣。
元和初值錢唐荒儉。
乃議求餐于天竺寺。
至孤山寺西餧甚不前。
因臨流雪涕悲吟數聲。
俄有梵僧臨流而坐。
顧空笑曰。
法師秀才旅遊滋味足未。
空曰。
旅遊滋味則已足矣。
法師之呼一何乖謬。
梵僧曰。
子不憶講法華經于同德寺乎。
空曰。
生身已四十五歲矣。
盤桓吳楚間未嘗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說。
僧曰。
子應為饑火所燒不暇記憶故事。
遂探囊出一棗大如拳許曰。
此吾國所産。
食之者。
上智知過去未來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空饑極食棗掬泉飲之。
忽欠伸枕石而寝。
頃刻乃悟。
憶講經于同德寺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
問僧曰。
震和尚安在。
曰專精未至。
再為蜀僧矣。
今則斷攀緣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願未滿。
悟法師焉在。
曰豈不記香山石像前戲發大願乎。
若不證無上菩提。
必願為赳赳貴臣。
昨聞已得大将軍矣。
當時雲水五人惟吾得解脫。
獨汝為凍餒之士也。
空泣曰。
某四十許年日唯一餐。
三十餘年擁一褐浮俗之事決斷根源。
何期福不完乎。
坐于饑凍。
僧曰。
由師子座上廣說異端。
使學空之人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膻氣微存。
聲渾響清終不可緻。
質伛影曲報應宜然。
空曰。
為之奈何。
僧曰。
今日之事吾無計矣。
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
乃探缽囊取一鑒。
背面皆瑩徹。
謂空曰。
要知貴賤之分修短之期。
佛法興替。
吾道盛衰。
宜一鑒焉。
空照久之謝曰。
報應之事。
榮枯之理。
謹知之矣。
僧收鑒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餘步旋失所在。
空是夕投靈隐寺。
出家受具足戒。
後周遊名山愈高苦節。
大和元年詣洛陽。
于龍門天竺寺遇河東柳珵。
向珵親說其由。
珵聞空之說事。
皆不常且甚奇之。
空曰。
我生世七十有七。
僧臘三十二。
持缽乞食尚九年在世。
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
珵诘之。
默然無答。
乃索程筆硯題數行于經藏北垣而去。
曰興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
犬而拏。
牛虎相交與角牙。
寶檀終不滅其華。
無着 無着文喜禅師。
入五台山求見文殊。
忽見山翁。
着揖曰。
願見文殊大士。
翁曰。
大士未可見。
汝飯未。
着曰未。
翁引入一寺引着升堂命坐。
童子進玳瑁杯。
貯物如酥酪。
着飲之覺心神清朗。
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着曰。
末代比丘少奉戒律。
曰多少衆。
曰或三百或五百。
着問。
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曰衆幾何。
曰前三三後三三。
遂談論及暮。
翁命童子引着出。
行未遠凄然悟翁即文殊也。
不可再見。
稽首童子乞一言為别。
童子有無垢無染即真常之語。
言訖童子與寺俱隐。
但見五色雲中文殊乘金毛獅子往來。
白雲忽覆之不見。
知玄 悟達國師知玄。
與一僧邂逅京師。
時僧患迦摩羅疾。
人莫知其異也。
皆厭惡之。
知玄視候無倦色。
後别僧謂知玄曰。
子後有難可往西蜀彭州茶隴山相尋。
有二松為志。
後知玄居安國寺。
懿宗親臨法席。
賜沈香為座。
恩握甚厚。
忽膝生人面瘡。
眉目口齒俱備。
每以飲食餧之。
則開口吞啖。
與人無異。
求醫莫效。
因憶舊言。
乃入山相尋。
見二松于煙雲間。
信所約不誣。
即趨其處佛寺煥俨。
僧立于山門顧接甚歡。
天晚止宿。
知玄以所苦告之。
曰無傷也。
山有泉旦濯之即愈。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
方掬水間。
瘡忽人語曰。
未可洗。
公曾讀西漢書不。
曰曾讀既曾讀之。
甯不知袁盎殺晁錯乎。
公即袁盎吾晁錯也。
錯腰斬東巿。
其冤何如哉。
累世求報于公。
而公十世為僧。
戒律精嚴報不得其便。
今汝受賜過奢。
名利心起故能害之。
蒙迦諾迦尊者。
洗我以三昧法水。
自此不複為冤矣。
時知玄魂不住體。
急掬水洗之其痛徹髓絕而複蘇。
其瘡亦旋愈。
回顧寺宇莽不複見。
因卓庵其處遂成大寺。
知玄感其異。
思積世之冤非遇聖賢何由得釋。
因述忏法三卷。
蓋取三昧水洗冤業之義。
名曰水忏雲。
神僧傳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