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七

關燈
慧安 釋慧安。

    姓衛氏。

    荊州支江人也。

    其貌端雅绀^2□(音采)青目。

    修學法門無不該貫。

    大業中開通濟渠追集夫丁。

    饑殍相望。

    安巡乞多缽食救其病乏。

    存濟者衆。

    麟德元年遊終南山石壁而止。

    時所居原谷之間。

    早霜傷苗稼。

    安居處獨無。

    聖曆二年四月。

    告門人學衆曰各歸閉戶。

    至三更有神人至。

    扈衛森森和鈴鉠鉠。

    風雨偕至。

    其神旋繞其院數遭。

    安與之語丁甯告誡。

    再拜而去。

    或問其故曰。

    吾為嵩山神受菩薩戒也天後嘗問安甲子。

    對曰。

    不記也。

    曰何不記耶。

    乃曰。

    生死之身如循環乎。

    環無起盡何用記為。

    而又此心流注中間無間。

    見漚起滅者亦妄想耳。

    從初識至動相滅時。

    亦隻如此。

    何年月可記耶。

    天後稽颡焉。

    聞安阙井。

    敕為鑿焉。

    安曰。

    此下有赤祥慎其傷物。

    将及泉見蝦^8□金色。

    蠢然出沮洳間。

    合其懸記。

    帝倍加欽重。

    景龍三年三月三日。

    囑門人曰。

    吾死已将屍向林間。

    待野火自焚之。

    勿違吾願。

    俄爾萬回和尚來。

    見安猖狂執手言論移刻。

    旁侍傾耳都不體會。

    至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三十。

     僧伽 僧伽大師。

    西域人也。

    俗姓何氏。

    唐龍朔初來遊此土。

    隸名于楚州龍興寺。

    自此始露神異。

    初将弟子慧俨至于泗洲臨淮縣。

    信義坊乞地施标。

    将建伽藍。

    于其标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并金像一軀。

    上有普照王佛字。

    居人歎異雲。

    天眼先見。

    吾曹安得不施乎。

    于是争求布施。

    嘗卧賀跋氏家。

    身忽長其床榻各三尺許。

    人莫不驚怪。

    次現十一面觀音形。

    其家舉族欣慶倍加信重。

    遂舍宅而建寺焉。

    由此奇異之蹤變現不一。

    初伽化行江表止嘉禾靈光寺。

    彼澤國也。

    民家漁梁矰弋交午。

    伽苦敦喻。

    其諸殺業陷堕于人。

    宜疾别圖生計。

    因而裂網折竿者多矣。

    伽閑而宴息。

    見神告曰。

    天方亢陽百姓苗死。

    身胡藏其懶龍耶。

    伽曰。

    為之奈何。

    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窗隙外。

    其如何。

    伽依之。

    其夜霆擊異常。

    質明視之微有紅線脈焉。

    伽曰。

    吾與此壤無緣。

    乃行抵晉陵見國祥寺荒廢。

    乃留衣于殿梁而去。

    後人聞異香芬馥。

    伽嘗記之曰。

    伊寺有人王重興去三十年後果有僧。

    俗姓全為檀那矣。

    通天萬歲中于山陽衆中。

    懸知嫌鄙伽者。

    乃昌言曰。

    吾有五十萬錢奉助功德。

    勿生橫議。

    伽于淮岸招呼一船曰。

    汝有财施吾可寬刑獄。

    汝所載者剽略得耳。

    盜依言盡舍。

    佛殿由是立成。

    無幾盜敗拘于揚子縣獄。

    伽乘雲下慰喻言無苦。

    不日果赦文至免死矣。

    昔在長安附馬都尉武攸暨有疾。

    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

    聲震天邑。

    後有疾者告之。

    或以柳枝拂者。

    或令洗石獅子而瘳。

    或擲水瓶。

    或令謝過。

    驗非虛設福不唐捐。

    卻彼身災則求馬。

    警其風厄則索扇。

    或認盜夫之錢。

    或咋黑繩之頸。

    或尋羅漢之井。

    或悟裴氏之溺。

    或預知大雪。

    或救旱飛雨。

    神變無方莫測恒度。

    景龍二年。

    中宗遣使迎師入内道場。

    尊為國師。

    尋出居薦福寺。

    嘗獨處一室。

    而頂上有一穴恒以絮塞之。

    夜則去絮香從頂穴中出。

    煙氣滿房非常芬馥。

    及曉香還頂中。

    又以絮塞之。

    師嘗濯足人取其水飲之。

    痼疾皆愈。

    一日中宗于内殿。

    語師曰。

    京邑無雨已是數月。

    願師慈悲解朕憂迫。

    師将瓶水泛灑。

    俄頃陰雲驟起甘雨大降。

    中宗大喜。

    诏賜所修寺額以臨淮寺為名。

    師請以普照王寺為名。

    蓋欲依金像上字也。

    中宗以照字是天後廟諱。

    乃改為普光王寺。

    仍禦筆親書其額以賜焉。

    至四年三月二日。

    于長安薦福寺端坐而終。

    中宗即令于薦福寺起塔漆身供養。

    俄而大風欻起臭氣遍滿。

    中宗問曰。

    是何祥也。

    近臣奏曰。

    僧伽大師化緣在臨淮。

    恐是欲歸彼處。

    故現此變也。

    中宗默然心許。

    其臭頓息。

    頃刻之間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臨淮起塔供養。

    即今塔是也。

    後中宗問萬回師曰。

    僧伽大師何人耶回曰。

    是觀音化身也。

    法華經普門品雲。

    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

    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此即是也。

    先師至長安。

    萬回禮谒甚恭。

    師拍其首曰。

    小子何故久留。

    可以行矣。

    及師遷化後不數月回亦卒。

     惠安 釋惠安。

    未詳何許人也。

    發言多中好為厭勝之術。

    時唐休璟既立邊功貴盛無比。

    一日僧來謂休璟曰。

    相國将有大禍。

    且不遠數月然可以禳去。

    休璟懼甚。

    即拜之。

    僧曰。

    某無他術但奉一計耳。

    願聽之。

    休璟曰。

    幸吾師教焉。

    僧曰。

    且天下郡守非相國命之乎。

    曰然僧曰。

    相國當于卑冗官中訪一孤寒家貧有才□者。

    拔為曹州刺史。

    其深感相國恩。

    而可以指蹤也。

    既得願以報某。

    休璟目喜且謝。

    遂訪于親友得張君者。

    家甚貧為京卑官。

    即日拜贊善大夫。

    又旬日用為曹州刺史。

    既而召僧。

    謂曰。

    已從師之計得張某矣。

    然則可以教之乎。

    僧曰。

    張君赴郡之時。

    當令求二犬高數尺而神俊者。

    休璟唯之。

    已而張君荷唐公特達之恩。

    且莫喻其旨。

    及将赴郡告辭于休璟璟曰。

    聞貴郡多善犬。

    願得其神俊非常者二焉。

    張君曰。

    謹奉教。

    既至郡數日。

    乃悉召郡吏。

    且告之曰。

    吾受丞相唐公深恩。

    拔于不次得守大郡。

    今唐公求二良犬。

    可緻之乎。

    有一吏前曰。

    獨某家育一犬質狀異常願獻之。

    張君大喜。

    即取焉。

    即至其犬高數尺而肥其臆廣尺餘。

    神俊異常而馴擾。

    張君曰。

    相國所求者二也如何。

    吏白曰。

    郡内所有唯此耳。

    他皆常也。

    然郡南十裡某村某家民有一焉。

    民極惜之。

    非君侯親往不可取之。

    張君即命駕赍厚直而訪之。

    果得焉。

    其狀與吏所獻者不異。

    而神彩過之。

    張君甚喜。

    即召親吏以二犬獻。

    休璟大悅且奇其狀。

    以為所未嘗見。

    遂召僧視之。

    僧曰。

    善育之。

    脫相君之禍者二犬耳。

    後旬日其僧又至。

    謂休璟曰。

    事在今夕願相君嚴為之備。

    休璟即留僧宿其第。

    是夜休璟坐于堂之前軒。

    命左右十餘人。

    執弧矢立于榻之隅。

    其僧與休璟共處一榻。

    至夜分僧笑曰。

    相君之禍免矣。

    可以就寝。

    休璟大喜且謝之。

    遂徹左右與僧寐焉。

    迨曉僧呼休璟曰。

    可起矣。

    休璟即起謂僧曰。

    禍誠免矣。

    然二大安所用乎。

    僧曰。

    俱往觀焉。

    乃與休璟偕尋其迹。

    至後園中見一人仆地而卒矣。

    視其頸有血。

    蓋為物所噬者。

    又見二犬在大木下。

    仰視之見一人袒而匿其上。

    休璟驚且诘曰。

    汝為誰。

    其人泣而指死者曰。

    某與彼俱賊也。

    昨夕偕來且将緻害相國。

    蓋遇此二犬環而且吠。

    彼遂為所噬而死。

    某懼因匿身于此。

    二犬見之乃蹲于樹下。

    某伺其它去将逃焉。

    迨曉終不去。

    今即甘死于是矣。

    休璟即召左右令縛之曰。

    此罪固當死。

    然非某心也。

    蓋受制于人耳。

    願釋之。

    休璟命解縛。

    其賊拜泣而去。

    休璟謝其僧曰。

    賴吾師。

    不然死于二人之手。

    僧曰。

    此蓋相國之福也。

    豈所能為哉。

    休璟有表弟盧轸在荊門。

    有術士告之。

    君将有災戾。

    當求一善禳者為庶可矣。

    轸素知其僧。

    因緻書于休璟請求之。

    僧即一書付休璟曰。

    事在其中耳。

    及書達荊州而轸已卒。

    其家開視其書徒一幅紙無文字焉。

    休璟益奇之。

    後數年遁去不知所适。

     秀師 釋秀。

    俗姓李氏。

    汴州陳留人。

    習禅精苦。

    初至荊州後移洛都天宮寺。

    深為武太後所敬禮。

    玄鑒默識中若符契。

    長安中入京住資聖寺。

    忽戒禅院弟子滅燈燭。

    弟子留長明燈亦令滅之。

    因說火災難測不可不備。

    嘗有寺家不備火燭。

    佛殿被災。

    又有一寺鐘樓遭火。

    又一寺經藏焚爇。

    殊可痛惜。

    寺衆不知其意。

    至夜失火果焚佛殿鐘樓及經藏三所。

    唐玄宗在藩時。

    嘗與諸王俱詣作禮。

    留施一笛。

    玄宗出後。

    秀召弟子曰謹掌此。

    後有要時當獻上也。

    及玄宗登極達摩等方悟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