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六

關燈
法順 釋法順。

    姓杜氏。

    雍州萬年縣人。

    禀性柔和。

    年十八棄俗出家。

    事因聖寺僧珍禅師受持定業。

    嘗行化慶州勸民設會供限五百。

    及臨齋食更倍人來。

    供主懼焉。

    順曰。

    無所畏也。

    但通周給而莫委供所從來千人皆足。

    有張河江張弘暢者。

    家畜牛馬性本弊惡。

    人皆患之。

    賣無取者。

    順示語慈善如有聞從。

    自後更無抵齧。

    嘗引衆骊山夏中栖靜。

    地多蟲蟻無因種菜。

    順恐有損害。

    就地示之令蟲移徙。

    不久往視。

    如其分齊恰無蟲焉。

    順時患腫膿潰外流。

    人有敬而□(子累切)者。

    或有以帛拭者。

    尋即瘥愈。

    餘膿發香流氣難比。

    拭帛猶帶香氣不散。

    三原民田薩埵者。

    生來患聾。

    又張蘇者亦患生啞。

    順聞命來與共言議。

    遂如常日永即痊複。

    武功縣僧為毒龍所魅。

    衆以投之順。

    端拱對坐。

    龍遂托病僧言曰。

    禅師既來義無久住。

    極相勞娆尋即釋然。

    故使遠近瘴疠淫邪所惱者無不投造。

    順不施餘術但坐而對之無不痊愈。

    因行南野将度黃渠。

    其水泛溢厲涉而度岸既峻滑。

    雖登還堕水忽斷流。

    便随陸而度。

    及順上岸水尋還複。

    門徒勿睹。

    而不測其然也。

    以貞觀十四年。

    都無疾苦告累門人。

    生來行法令使承用。

    言訖如常坐定卒于南郊義善寺。

     志寬 釋志寬。

    姓姚氏。

    蒲州河東人也。

    曆覽諸經以涅盤地論為心要所居。

    住房每夜必有振動介冑之響。

    竊而觀者。

    鹹見非常神人繞房而行。

    時川邑虎暴行人斷路。

    或數百為群。

    經曆村郭傷損人畜。

    中有王獸其頭最大。

    五色純備威伏諸獸。

    遂州都督張遜。

    遠聞慈德遣人往迎。

    寬乃令州縣立齋行道各受八戒。

    當夕虎災銷散莫知所往。

    時人感之奉為神聖。

    貞觀初還蒲晉。

    時州郡遇旱諸祈不遂。

    官民乃往請焉。

    寬為置壇場以身自誓。

    不降雨者不處堂房。

    曝形兩日。

    密雲垂布三日已後。

    合境滂流民賴有年。

    未終之前右脅而卧。

    枕于右臂告門徒曰。

    生死長遠有待者皆爾。

    汝等但自觀身如幻。

    便無愛結自纏。

    吾命亦斷。

    當取椽兩根籧篨一領裹縛輿送。

    無得随俗紛纭為不益事也言訖而卒。

     世瑜 釋世瑜。

    姓陳氏。

    住台州。

    大業十二年往綿州震響寺倫法師所出家。

    一食頭陀勤苦相續。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後入益州綿竹縣響應山獨住多年。

    四猿供給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負糧來送。

    驚訝深山常燒熏陸沈水香等。

    既還山半路見兩人。

    形甚青色狀貌希世。

    各負蓮華蔗芋而上。

    雲我供給禅師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升。

    六時行道以猿鳥為侶。

    初唯一泉。

    後有三泉流出于下。

    貞觀元年夢有四龍來入心眼。

    既覺大悟三論宗旨。

    遂往靈睿法師講下。

    所聞詞理宛若舊尋。

    便往綿州住大施寺。

    至十有九年四月八日。

    往崇樂寺言語欲遊方去。

    或有喻曰。

    隻此寺者是諸方也。

    因還大施本房香氣滿室。

    坐處之地湧三金錢。

    合衆尋香從瑜房而出。

    乃見加坐手尚執爐奄然而逝。

    春秋六十三矣。

     玄奘 釋玄奘。

    本名祎。

    姓陳氏。

    洛州缑氏人也。

    少罹窮酷随兄長睫法師住淨土寺。

    授以精理旁兼巧論。

    年十一誦維摩法華。

    東都恒度便預其次。

    自爾卓然梗正不偶欲慕大法。

    後達長安住莊嚴寺。

    又非本望。

    西踰劍閣既達蜀都。

    受諸經論一聞不忘。

    武德五年二十有一為諸學府雄伯沙門講揚心論。

    不窺文相而誦注無窮。

    時曰神人。

    後又遍遊荊揚等州訪諸道鄰。

    複還京辇廣就諸蕃。

    遍學書語行坐尋授。

    數日博通惟候機會。

    貞觀三年會夾下敕道俗随豐四出。

    由斯得往西域取諸經像。

    行至罽賓國。

    道險虎豹不可過。

    奘不知為計。

    乃鎖房門而坐。

    至夕開門見一老僧。

    頭面瘡痍身體膿血。

    床上獨坐莫知由來。

    奘乃禮拜勤求。

    僧口授多心經一卷。

    令奘誦之。

    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通虎豹藏形魔鬼潛迹。

    遂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

    以貞觀十九年還京師。

    下敕令住玉華翻譯經藏。

    奘生常已來願生彌勒。

    及遊西域又聞無着兄弟皆生彼天。

    又頻祈請鹹有顯證。

    後至玉華但有隙次無不發願。

    麟德元年告翻譯僧及門人曰。

    有為之法必歸磨滅。

    泡影形質何得久停。

    行年六十五必卒玉華。

    于經論有疑者今可速問。

    聞者驚異。

    師曰。

    此事自知。

    遂往辭佛及諸僧衆。

    既卧疾。

    常見大蓮花鮮白而至。

    又見佛相。

    命僧讀所翻經論名目。

    已總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自懷欣悅。

    總召門人有緣并集雲。

    無常将及急來相見。

    于嘉壽殿以香木樹菩提像骨。

    對寺僧辭訣并遺表訖。

    便默念彌勒右脅累足。

    右手支頭左手髀上。

    堅然不動氣絕神逝。

    兩月色貌如常。

    乃葬于白鹿原。

    初奘将往西域。

    于靈岩寺見有松一樹。

    奘立于庭以手摩其枝曰。

    吾西去求佛教。

    汝可西長。

    若吾歸即卻東回。

    使吾弟子知之。

    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約長數丈。

    一年忽東回。

    門人弟子曰。

    教主歸矣。

    乃西迎之奘果還。

    至今衆謂此松為摩頂松。

     法敏 釋法敏姓孫氏。

    丹陽人也。

    八歲出家事英禅師為弟子。

    入茅山聽明法師三論悟其宗旨。

    貞觀元年出還丹陽講華嚴涅盤。

    二年越州田都督追還一音寺相續法輪。

    于時衆集。

    義學沙門七十餘州八百餘人。

    當境僧千二百人。

    尼衆三百。

    士俗之集不可複紀。

    至十九年會稽士俗請住靜林講華嚴經。

    至六月末正講。

    有蛇懸半身在敏項上。

    長七尺許。

    作黃金色吐五色光。

    終講方隐。

    至夏訖還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

    法師講四部大經功德難量。

    須往他方教化。

    故從東方來迎法師。

    弟子數十人同見此相。

    至八月十七日。

    爾前三日三夜無故闇冥。

    恰至二十三日将逝。

    忽放大光夜明如日。

    因爾遷化。

    春秋六十有七。

    身長七尺六寸。

    停喪七日塔表放光。

    地為震動異香不滅。

    莫不怪歎。

    道俗莊嚴。

    送于隆安山焉。

     慧璇 釋慧璇。

    姓董氏。

    少出家在襄川。

    周滅法後南往陳朝入茅山聽明師三論。

    又入栖霞聽懸布法師四論大品涅盤等。

    晚往安州大林寺聽圓法師釋論。

    凡所遊刃并契幽極。

    又返鄉梓住光福寺居山頂。

    以引汲為勞将移他寺。

    夜見神人身長一丈。

    衣以紫袍。

    頂禮璇曰。

    奉請住此常講大乘。

    勿以小乘為慮。

    其小乘者。

    亦如高山無水不能利人。

    大乘經者猶如大海。

    此山多佛出世。

    一人讀誦講說大乘。

    能令所住珍寶光明眷屬榮勝飲食豐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