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五

關燈
普明 釋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會稽人。

    少小志操有異。

    有僧乞食因勸雲。

    即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初依菩薩在彼說法。

    遂以陳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澗來入天台。

    正值智者處坐說法。

    智者笑雲。

    宿誓願力今得相遇。

    随智者往荊州玉泉寺。

    每于泉側練苦專思。

    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锺天台供養。

    江陵道俗競為營造。

    當欲鑄時盲人來看。

    明懸鑒機知相不吉果爾。

    開模锺便破缺。

    後還國清所住之房。

    去水懸遠。

    房頭空地純是礓石。

    仍懷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豈不快乎。

    言竟數日石中泉溜。

    周給東西。

    國清精舍。

    隋高帝置立。

    明以講堂狹小欲毀廣之。

    共頂禅師商量。

    頂勸勿改。

    有括州都督周孝節遙聞此事。

    即施杉柱泛海送來。

    頂向赤城感見明身長一十餘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從數十許人語頂曰。

    兄勿苦谏事願克成。

    頂知神異合掌對曰。

    不敢更谏一依仁者。

    豎堂之日感動山王。

    晨朝隐轸狀若雷震。

    摧樹傾枝闊百步許。

    自佛壟下直到于寺。

    至于日沒還返舊蹤。

    砰砰磕磕勢若初至。

    又願共道俗造堂殿金銅盧舍那像坐身丈六。

    時有一人稱從曹溪村來。

    施金十一兩用入像身。

    問其姓名終不肯說。

    禮拜辭退。

    周訪彼村無人識者。

    又比房侍者恒聞房内共人語話。

    陰伺察視不見别形。

    所聽言音唯勸修善。

    既而化緣就畢。

    大漸時至清晨呼諸弟子曰。

    夫人壽命。

    不可常。

    保汝等宜知。

    便自脫新淨之衣着故破者。

    換衣纔竟奄然就滅。

     玄光 釋玄光者。

    海東熊州人也。

    少而穎悟。

    往衡山見思大和尚。

    後返錫江南。

    屬本國舟艦附載離岸。

    時彩雲亂目。

    雅樂沸空。

    绛節霓旌。

    傳呼空中聲雲。

    天帝召海東玄光禅師。

    光拱手避讓。

    唯見青衣前導。

    少選入宮城。

    且非人間官府。

    羽衛之設也無非鱗介參雜鬼神。

    或曰。

    今日天帝降龍王宮。

    請師說親證法門。

    吾曹水府蒙師利益。

    既登寶殿次陟高台。

    如問而談略經七日。

    然後王躬送别。

    其船泛洋不進。

    光複登船。

    船人謂經半日而已。

    光歸熊州翁山。

    卓錫結茅乃成梵剎。

    厥後罔知攸往。

     明達 釋明達。

    姓康氏。

    其先康居國人也。

    童稚出家。

    嚴持齋戒年及具足行業彌峻。

    脅不着席日無再飯。

    外儀軌則内樹道因。

    廣濟為懷遊行在務。

    以梁天監初來自西戎至于益郡。

    時巴峽蠻夷鼓行抄劫。

    州郡征兵克期誅讨。

    達愍其将苦志存拯拔。

    獨行詣賊登其堡壘。

    慰喻招引未狎其情。

    俄而風雨晦冥雷霆震擊。

    群賊驚駭恻爾求哀。

    達乃教具千燈祈誠三寶。

    營辦始就。

    昏霾立霁。

    山澤通氣。

    天地開朗。

    翕然望國。

    并從王化。

    遂使江路肅清往還無阻。

    後因行役中路逢人縛豚在地。

    聲作人語曰。

    願上聖救我。

    達即解衣贖而放之。

    嘗于夜中索水洗足。

    弟子如言。

    而泥竟不脫。

    重以湯洗如前不去。

    乃自以水灌之。

    其足便淨。

    達曰。

    此魚膏也。

    更莫測其所從。

    行至梓州牛頭山。

    欲構浮屠及以精舍。

    不訪材石直覓匠工。

    道俗皆怪其言。

    于時三月水竭即下求木。

    乃于水中得一長材。

    正堪剎柱。

    長短合度。

    佥用欣然。

    仍引而豎焉。

    至四月中涪水大溢。

    木流翳江。

    自泊村岸都無溜者。

    達率合道俗通皆接取。

    從橫山積。

    創修堂宇架塔九層。

    遠近并力一時繕造。

    役不逾時欻然成就。

    而躬襲三衣并是粗布。

    破便治補寒暑無革。

    有時在定據于繩床。

    赫然火起衆往撲滅。

    唯覺清涼。

    有沙門僧救者。

    積患攣躄來從乞瘥。

    達便授杖令行。

    不移晷景驟步而返。

    又布薩時身先衆坐。

    因有偷者。

    穿牆負物既出在外。

    迷悶方所還來投寺。

    遂喻而遣之。

    天監十五年随始興王還荊州。

    冬十二月終于江陵。

     道舜 釋道舜。

    未詳何許人。

    靜處林泉庇道自隐。

    言常含笑談述清遠。

    嘗止澤州羊頭山。

    神農定藥之所結宇茅茨。

    餘無蓄積。

    日唯一食常坐卒歲。

    感蛇鼠同居。

    在繩床下。

    各孚産育不相危惱。

    又緻虎來蹲踞其側。

    便為說法。

    有人還住告虎令去。

    或語之雲。

    明日人來汝不須至。

    便如舜言虎便不現。

    給侍之人與虎同住。

    親如家犬曾莫之畏。

    身着弊衲略無可采。

    跣行林野不擇晨夕。

    開皇初忽遊聚落說法化諸村民皆盛集受法。

    獨不為一女受戒。

    告雲。

    汝當生牛中其相已現。

    戒不救汝也。

    業不定者爾乃相濟耳。

    時有不信其言以為惑衆。

    鹹有疑者。

    舜欲決于衆議。

    告衆曰。

    必不信者試蹋汝牛尾業影必當不起。

    即以足蹑女裙後空地雲。

    是尾影。

    其女依言趣起不得。

    時衆驚信。

    請舜曰。

    如何除此業報。

    其女家積粟數萬石。

    既懼惡業一時頓舍。

    舜并為營福令其忏悔。

    如此累作惡業便傾方為受戒。

    或依諸疠村受于疠供。

    見有膿潰外流者。

    皆口就而□之。

    情無惡念。

    或洗其衣服。

    或淨其心業。

    用為己任。

    情向欣然初無颦蹙。

    後遊于林慮洪谷。

    北詣晉盤亭等。

    諸山隐寺綜禅定業不測所終。

     道仙 釋道仙。

    一名僧仙。

    本康居國人。

    初以遊賈為業。

    後值僧達禅師為其說法。

    遂沈寶船于江。

    辭妻子投灌口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發日對衆誓曰。

    不得道者不出此山。

    即迥絕人蹤結宇岩曲。

    禅學之侶相次屯焉。

    每覽經卷始開見佛在某處無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見遺文。

    而仙挺卓不群野栖禽獸。

    或有造問學方者。

    皆答善權冥符正則。

    自初入定一坐則以四五日為恒。

    準客到其門。

    潛然即覺起共接晤。

    若無人往端坐靜室。

    寂若虛空。

    有時預告明當有客至。

    或及百千皆如其說。

    曾無欠長。

    梁始興王澹褰帷三蜀。

    禮以師敬攜至陜。

    于時道館崇敞巾褐紛盛。

    屬相呵斥甚寄憂心焉。

    仙乃晏如曾無所屑。

    一夕道士忽見東岡火發恐野火焚害仙也。

    各執水器來救。

    見仙方坐大火中猛焰洞然。

    鹹歎火光神德。

    道士李學祖等。

    舍田造像寺塔欻成。

    遠近歸信十室而九。

    州刺史鄱陽王恢躬禮受法。

    天監末始興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像。

    每六齋晨常設淨供。

    仙後赴會。

    四王頂上放五色光。

    仙所執爐自然焰發。

    太尉陸法和昔微賤日。

    數載在山供仙給使。

    僧有肆責者。

    仙曰。

    此乃三台貴公何緣辱罵。

    時不測其後貴也。

    和果遂升衮服。

    仙或勞疾見缥衣童子從青溪水出碗盛妙藥跪而進服。

    無幾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複遊井絡化道大行。

    時遭酷旱百姓請祈。

    仙即往龍穴以杖叩門。

    數曰。

    衆生何為嗜睡如此。

    語已登即玄雲四合大雨滂注。

    民賴斯澤。

    鹹來禱賽。

    欽若天神。

    有須舍利即為祈請。

    應念即至如其所須。

    隋蜀王秀作鎮岷絡有聞王者。

    尋遣追召全不承命。

    王勃然動色。

    親領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縱可即加刃。

    仙聞兵至都無畏懼。

    索僧伽黎披衣端坐念佛。

    王達山足忽雲雨雜流雹雪崩下。

    水湧滿川藏車無計。

    事既窘迫乃遙歸忏禮。

    因又天明雨霁山路清夷得至仙所。

    王躬盡敬便為說法重發信心。

    乃邀還成都之靜衆寺。

    厚禮崇仰舉國恭敬。

    号為仙阇梨焉。

    開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淨山神前掃。

    年百餘歲端坐而卒。

     法安 釋法安姓彭氏。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在太白山九隴精舍慕禅為業。

    粗食弊衣卒于終老。

    開皇中來至江都令通晉王。

    時以其形質矬陋言笑輕舉并不為通。

    日到門首喻遣不去。

    試為通之。

    王聞召入相見如舊。

    便住慧日寺。

    王所遊履必赍随從及駕幸泰山時遇渴乏四顧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