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慧通
釋慧通。
不知何許人。
宋元嘉中見在壽春。
寝宿無定遊曆村裡。
飲燕食噉不異恒人。
常自稱鄭散騎。
言未然之事頗時有驗。
江陵有邊僧歸者。
遊賈壽春。
将應反鄉。
路值慧通稱欲寄物。
僧歸時自負重擔。
固以緻辭。
遂強置擔上。
而了不覺重。
行數裡便别去。
謂僧歸曰。
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慧緒住三層寺。
君可為我相聞道尋欲往。
言訖忽然不見。
顧視擔上所寄物亦失。
僧歸既至尋得慧緒。
具說其意。
緒既無此弟。
亦不知何以而然。
乃自往壽春尋之竟不相見。
通後自往江陵。
而慧緒已死。
入其房中訊問委悉。
因留江陵少時。
路由人家墳墓無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
傳以相問并如其言。
或時懸指偷劫道其罪狀。
于是群盜遙見通者辄間行避走。
又于江津路值一人。
忽以杖打之語雲。
何駃歸去。
看汝家若為。
此人至家。
果延火所及舍物蕩盡。
齊永元初忽就相識人任漾求酒甚急。
雲今應遠行不複相見。
為謝諸知識。
并宜精勤修善為先。
飲酒畢至牆邊卧地。
就看已死後數十日。
複有人于巿中見之。
追及共語。
久之乃失。
邵碩 沙門邵碩。
康居國人。
與志公最善。
出入經行不問夜旦。
意欲求之則去。
遊益州以滑稽言事能發人歡笑。
因勸以善。
家家喜之。
至人家眠地者。
家必有死。
就人求細席者必有小兒亡。
時鹹以此為谶。
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化。
碩于衆中作師子形。
爾日郫縣亦言見碩作師子形。
乃悟分其身也。
刺史蕭慧開及劉孟明。
皆挹事之。
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
試碩雲。
以此二人給公為左右可乎。
碩為人好韻語。
乃謂明曰。
甯自乞食以清燕不能與阿夫竟殘年。
後忽着布帽詣明。
少時明卒。
先是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嚴重常科。
碩謂玉曰。
天地嗷嗷從此起。
若除鞭格得刺史。
玉除之。
及明卒仲玉果行州事。
是年九月将亡。
謂沙門法進曰。
願露骸松下然腳須着屐。
進諾之。
已而化。
舁其屍露之。
明日往視失所在。
俄有自郫縣來者曰。
昨見碩公着一屐行巿中。
曰為我語進公。
小兒見欺止為我隻屐。
進驚問之沙彌。
答曰。
舁屍時一屐堕。
行急不及系也。
法願 釋法願。
本姓锺氏。
名武厲。
先穎川長社人。
祖世避難移居吳興長城。
家本事神身習鼓舞。
世間雜伎及蓍爻占相備盡其妙。
嘗以鏡照面雲。
我不久當見天子。
于是出都住沈橋。
以傭相自業。
宗殼沈慶之微時請願相。
願曰。
宗君應為三州刺史。
沈公當位極三公。
如是曆相衆人。
記其近事所驗非一。
遂有聞于宋太祖太祖見之。
取東治囚及一奴美顔色者。
飾以衣冠令願相之。
願指囚曰。
君多危難下階便應鉗鎖。
謂奴曰。
君是下賤人。
乃暫得免耶。
帝異之。
敕住後堂知陰陽秘術。
後少時啟求出家。
三啟方遂。
為上定林遠公弟子。
及孝武龍飛。
宗殼出鎮廣州。
攜願同往。
奉為五戒之師。
會谯王構逆。
殼以谘願。
願曰。
随君來誤殺人。
今太白犯南鬥。
法應殺大臣。
宜速改計必得大勳。
果如願言。
殼遷豫州刺史。
複攜同行。
及竟陵王誕舉事。
陳谏亦然。
齊高帝親事幼主。
恒有不測之憂。
每以谘願。
願曰。
後七月當定。
果如其言。
及高帝即位。
事以師禮。
武帝嗣興亦盡師敬。
永元一年卒。
春秋八十二。
寶志 釋寶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婦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舉以為子。
七歲依鐘山僧儉出家修習禅業。
往來皖山劍水之下。
面方而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止江東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異。
居止無定飲食無時。
發長數寸常跣行街巷。
執一錫杖。
杖頭挂剪刀及鏡。
或挂一兩匹帛。
齊建元中稍見異迹。
數日不食亦無饑容。
與人言始若難曉。
後皆效驗。
時或賦詩言如谶記。
江東士庶皆共事之。
齊武帝謂其惑衆收駐建康。
既旦人見其入巿。
還檢獄中志猶在焉。
志語獄吏。
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既而齊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
武帝即迎入宮居之後堂。
一時屏除内宴。
志亦随衆出。
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
帝怒遣推檢其所合。
吏啟雲。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塗其身。
時僧正法獻欲以一衣遺志。
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
并雲。
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
伯雲。
志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覺。
使還以告獻。
方知其身分三處宿焉。
志常盛冬袒行。
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
未及發言。
忽來引衲而去。
後假齊武帝神力。
使見高帝于地下常受錐刀之苦。
帝自是永廢錐刀。
武帝又常于華林園召志。
志忽着三重布帽以見。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而甍。
永明中常住東宮後堂。
一日平明從門出入。
忽雲。
門上血污衣褰衣走過。
及郁林見害車載出。
此帝頸血流于門限。
齊衛尉胡諧疾病請志。
志注疏雲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諧亡。
載屍還宅。
志曰。
明日屍出也。
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随陳顯達鎮江州辭志。
志畫紙作樹。
樹上有鳥。
語雲。
急時可登此。
後顯達逆節。
留齊之鎮州。
乃敗齊之叛入廬山。
追騎将及。
齊之見林中有一樹。
樹上有烏如志所畫。
悟而登之。
鳥竟不飛。
追者見烏謂無人而返。
卒以見免。
齊屯騎桑偃将欲謀反。
往詣志。
志遙見而走。
大呼雲。
圍台城欲反逆斫頭破腹。
後又旬事發。
偃叛走朱方。
為人所得。
果斫頭破腹。
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至第。
忽令覓荊子甚急。
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
少時王出為荊州刺史。
其預鑒之明此類非一。
志多去來興皇淨名兩寺。
及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塵垢神遊冥寂。
水火不難焦濡。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隐淪則遁仙高者。
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來随意出入勿得複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中。
嘗于台城對梁武帝吃鲙。
昭明諸王子皆侍側。
食訖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餘年矣。
師何為爾。
志公乃吐出小魚依依鱗尾。
武帝深異之。
如今^4□陵尚有鲙殘魚也。
天監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啟雲。
志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啟白官應得鞭杖。
願于華光殿講勝鬘經晴雨。
梁武即使沙門法雲講勝鬘。
竟夜便大雨。
志又雲。
須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絕。
而山麓尤勝。
志公與白鶴道人皆欲之天監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帝以二人皆具靈通。
俾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雲。
某以鶴止處為記。
志雲。
某以卓錫處為記。
已而鶴先飛去。
至麓将止。
忽聞空中錫飛聲。
志公之錫遂卓于山麓。
而鶴驚止他所
不知何許人。
宋元嘉中見在壽春。
寝宿無定遊曆村裡。
飲燕食噉不異恒人。
常自稱鄭散騎。
言未然之事頗時有驗。
江陵有邊僧歸者。
遊賈壽春。
将應反鄉。
路值慧通稱欲寄物。
僧歸時自負重擔。
固以緻辭。
遂強置擔上。
而了不覺重。
行數裡便别去。
謂僧歸曰。
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慧緒住三層寺。
君可為我相聞道尋欲往。
言訖忽然不見。
顧視擔上所寄物亦失。
僧歸既至尋得慧緒。
具說其意。
緒既無此弟。
亦不知何以而然。
乃自往壽春尋之竟不相見。
通後自往江陵。
而慧緒已死。
入其房中訊問委悉。
因留江陵少時。
路由人家墳墓無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
傳以相問并如其言。
或時懸指偷劫道其罪狀。
于是群盜遙見通者辄間行避走。
又于江津路值一人。
忽以杖打之語雲。
何駃歸去。
看汝家若為。
此人至家。
果延火所及舍物蕩盡。
齊永元初忽就相識人任漾求酒甚急。
雲今應遠行不複相見。
為謝諸知識。
并宜精勤修善為先。
飲酒畢至牆邊卧地。
就看已死後數十日。
複有人于巿中見之。
追及共語。
久之乃失。
邵碩 沙門邵碩。
康居國人。
與志公最善。
出入經行不問夜旦。
意欲求之則去。
遊益州以滑稽言事能發人歡笑。
因勸以善。
家家喜之。
至人家眠地者。
家必有死。
就人求細席者必有小兒亡。
時鹹以此為谶。
至四月八日成都行化。
碩于衆中作師子形。
爾日郫縣亦言見碩作師子形。
乃悟分其身也。
刺史蕭慧開及劉孟明。
皆挹事之。
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
試碩雲。
以此二人給公為左右可乎。
碩為人好韻語。
乃謂明曰。
甯自乞食以清燕不能與阿夫竟殘年。
後忽着布帽詣明。
少時明卒。
先是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嚴重常科。
碩謂玉曰。
天地嗷嗷從此起。
若除鞭格得刺史。
玉除之。
及明卒仲玉果行州事。
是年九月将亡。
謂沙門法進曰。
願露骸松下然腳須着屐。
進諾之。
已而化。
舁其屍露之。
明日往視失所在。
俄有自郫縣來者曰。
昨見碩公着一屐行巿中。
曰為我語進公。
小兒見欺止為我隻屐。
進驚問之沙彌。
答曰。
舁屍時一屐堕。
行急不及系也。
法願 釋法願。
本姓锺氏。
名武厲。
先穎川長社人。
祖世避難移居吳興長城。
家本事神身習鼓舞。
世間雜伎及蓍爻占相備盡其妙。
嘗以鏡照面雲。
我不久當見天子。
于是出都住沈橋。
以傭相自業。
宗殼沈慶之微時請願相。
願曰。
宗君應為三州刺史。
沈公當位極三公。
如是曆相衆人。
記其近事所驗非一。
遂有聞于宋太祖太祖見之。
取東治囚及一奴美顔色者。
飾以衣冠令願相之。
願指囚曰。
君多危難下階便應鉗鎖。
謂奴曰。
君是下賤人。
乃暫得免耶。
帝異之。
敕住後堂知陰陽秘術。
後少時啟求出家。
三啟方遂。
為上定林遠公弟子。
及孝武龍飛。
宗殼出鎮廣州。
攜願同往。
奉為五戒之師。
會谯王構逆。
殼以谘願。
願曰。
随君來誤殺人。
今太白犯南鬥。
法應殺大臣。
宜速改計必得大勳。
果如願言。
殼遷豫州刺史。
複攜同行。
及竟陵王誕舉事。
陳谏亦然。
齊高帝親事幼主。
恒有不測之憂。
每以谘願。
願曰。
後七月當定。
果如其言。
及高帝即位。
事以師禮。
武帝嗣興亦盡師敬。
永元一年卒。
春秋八十二。
寶志 釋寶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婦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舉以為子。
七歲依鐘山僧儉出家修習禅業。
往來皖山劍水之下。
面方而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止江東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異。
居止無定飲食無時。
發長數寸常跣行街巷。
執一錫杖。
杖頭挂剪刀及鏡。
或挂一兩匹帛。
齊建元中稍見異迹。
數日不食亦無饑容。
與人言始若難曉。
後皆效驗。
時或賦詩言如谶記。
江東士庶皆共事之。
齊武帝謂其惑衆收駐建康。
既旦人見其入巿。
還檢獄中志猶在焉。
志語獄吏。
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既而齊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
武帝即迎入宮居之後堂。
一時屏除内宴。
志亦随衆出。
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
帝怒遣推檢其所合。
吏啟雲。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塗其身。
時僧正法獻欲以一衣遺志。
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
并雲。
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
伯雲。
志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覺。
使還以告獻。
方知其身分三處宿焉。
志常盛冬袒行。
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
未及發言。
忽來引衲而去。
後假齊武帝神力。
使見高帝于地下常受錐刀之苦。
帝自是永廢錐刀。
武帝又常于華林園召志。
志忽着三重布帽以見。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而甍。
永明中常住東宮後堂。
一日平明從門出入。
忽雲。
門上血污衣褰衣走過。
及郁林見害車載出。
此帝頸血流于門限。
齊衛尉胡諧疾病請志。
志注疏雲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諧亡。
載屍還宅。
志曰。
明日屍出也。
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随陳顯達鎮江州辭志。
志畫紙作樹。
樹上有鳥。
語雲。
急時可登此。
後顯達逆節。
留齊之鎮州。
乃敗齊之叛入廬山。
追騎将及。
齊之見林中有一樹。
樹上有烏如志所畫。
悟而登之。
鳥竟不飛。
追者見烏謂無人而返。
卒以見免。
齊屯騎桑偃将欲謀反。
往詣志。
志遙見而走。
大呼雲。
圍台城欲反逆斫頭破腹。
後又旬事發。
偃叛走朱方。
為人所得。
果斫頭破腹。
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至第。
忽令覓荊子甚急。
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
少時王出為荊州刺史。
其預鑒之明此類非一。
志多去來興皇淨名兩寺。
及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塵垢神遊冥寂。
水火不難焦濡。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隐淪則遁仙高者。
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來随意出入勿得複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中。
嘗于台城對梁武帝吃鲙。
昭明諸王子皆侍側。
食訖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餘年矣。
師何為爾。
志公乃吐出小魚依依鱗尾。
武帝深異之。
如今^4□陵尚有鲙殘魚也。
天監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啟雲。
志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啟白官應得鞭杖。
願于華光殿講勝鬘經晴雨。
梁武即使沙門法雲講勝鬘。
竟夜便大雨。
志又雲。
須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絕。
而山麓尤勝。
志公與白鶴道人皆欲之天監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帝以二人皆具靈通。
俾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雲。
某以鶴止處為記。
志雲。
某以卓錫處為記。
已而鶴先飛去。
至麓将止。
忽聞空中錫飛聲。
志公之錫遂卓于山麓。
而鶴驚止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