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四

關燈


    道人不怿。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識築室焉。

    有陳征虜者。

    舉家事志甚笃。

    志嘗為其見真形。

    光相如菩薩像焉。

    志知名顯奇四十餘載。

    士女供事者不可勝數。

    然好用小便濯發。

    俗僧闇有譏笑者。

    志亦知衆僧多不斷酒肉譏之者。

    飲酒食豬肚。

    志勃然謂曰。

    汝笑我以溺洗頭。

    汝何為食盛糞袋。

    譏者懼而慚服。

    晉安王蕭綱初生日。

    梁武遣使問志。

    志合掌雲。

    皇子誕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後推尋曆數與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會稽臨海寺有大德。

    常聞楊州都下有志公語言颠狂放縱自在。

    僧雲。

    必是狐狸之魅也。

    願向都下覓臘犬以逐之。

    于是輕船入海。

    趨浦口欲西上。

    忽大風所飄。

    意謂東南六七日。

    始到一島中望見金裝浮圖千雲秀出。

    遂尋徑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麗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着真绯袈裟。

    倚杖于門樹下言語。

    僧雲。

    欲向都下為風飄蕩。

    不知上人此處知何州國。

    今四望環海。

    恐本鄉不可複見。

    答曰。

    必欲向揚州實時便到。

    今附書到鐘山寺西行南頭第二房覓黃頭付之。

    僧因閉目坐船。

    風聲定開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數十裡至都。

    徑往鐘山寺訪問。

    都無字黃頭者。

    僧具說委曲報雲。

    西行南頭第二房。

    乃風病道人。

    志公雖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樂處。

    百日不一度來。

    房空無人也。

    問答之間不覺志公。

    已在寺廚上乘醉索食。

    人以齋過日晚未與。

    間便奮身惡罵寺僧。

    試遣沙彌繞廚側漫呼黃頭。

    志公忽曰。

    阿誰喚我。

    即逐沙彌來到僧處。

    謂曰。

    汝許将獵狗捉我。

    何為空來。

    僧知是非常人。

    頂禮忏悔。

    授書與之。

    志公看書雲。

    方丈道人喚我。

    不久當亦自還。

    志公遂屈指雲。

    某月日去。

    便不複共。

    此僧語衆。

    但記某月日。

    至天監十三年冬。

    于台後堂謂人曰。

    菩薩将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屍骸香軟形貌熙悅。

    臨亡然一燭以付後合舍人吳慶。

    慶即啟聞。

    梁武歎曰。

    大師不複留矣。

    燭者将以後事屬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鐘山獨龍之阜。

    仍于墓所立開善寺敕陸倕制銘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門。

    傳其遺像處處存焉。

     香阇梨 香阇梨者。

    莫測其來。

    止益州青城山寺。

    時俗每至三月三日必往山遊賞。

    多将酒肉酣樂。

    香屢勸之不斷。

    後因三月又如前集。

    香令人穿坑方丈許。

    忽曰。

    檀越等嘗自飲噉未曾與香。

    今日須□一頓。

    諸人争奉殽酒。

    随得随盡若填巨壑。

    至晚曰。

    我大醉飽扶我就坑。

    不爾汗地。

    及至坑所張口大吐。

    雉肉自口出即能飛鳴。

    羊肉自口出即能馳起。

    酒肉亂出将欲滿坑。

    魚鮮鵝鴨遊泳交錯。

    衆鹹驚嗟。

    誓斷宰殺。

    自後酒肉永絕上山。

    此香之風德也。

    後因志公寄語遂化于寺。

    弟子營墓将殡。

    怪棺大輕。

    及開止見幾杖而已。

     道琳 釋道琳。

    本會稽山陰人。

    少出家有戒行。

    善涅盤法華誦淨名經。

    吳國張緒禮事之。

    後居富陽縣林泉寺。

    常有鬼怪。

    自琳居之則消。

    琳弟子慧韶為屋所壓頭陷入胸。

    琳為祈請。

    韶夜見兩胡道人拔出其頭。

    旦起遂平複。

    琳于是設聖僧齋。

    鋪新帛于床上。

    齋畢見帛上有人迹。

    長三尺餘。

    衆鹹服其征感。

    富陽人始家家立聖僧坐以飯之。

    至梁初琳出居齊熙寺。

    天監十八年卒。

    春秋七十有三。

     嵩頭陀 嵩頭陀法師。

    居婺州雙林北四十裡岩谷間。

    為創香山寺。

    及建靈剎道俗萬衆共引麻^2□舉剎。

    ^2□忽中斷引者皆颠踬。

    師乃曰。

    有何魔事使之然乎。

    因以缽盛淨水。

    内外攪之咒而作禮。

    捧缽繞剎一周。

    剎乃不假人功屹然自立。

    後又至萊山立寺。

    師常曰。

    萊山王而不久。

    香山久而不王。

    後果如其所言。

    竟不知所終。

     阿專師 阿專師者。

    不詳其氏族。

    雲遊定州。

    時在州裡中聞人有會社齋供嫁娶喪葬之席。

    或少年放鷹走狗追随宴集之處。

    未嘗不在。

    其間鬥诤諠嚣亦曲助朋黨。

    如此多年。

    後正月十五夜。

    觸他長幼坐席意口聚罵。

    主人欲打殺之。

    巿道之徒救解将去其。

    家兄弟明旦捕覓。

    正見阿專師騎一破牆上坐喜笑。

    謂之曰。

    汝等此間何厭賤我。

    我舍汝去。

    捕者奮杖欲擲前人複遮約阿專。

    複雲。

    定厭賤我我去。

    以杖擊牆口唱叱叱。

    所騎之牆一堵忽然升上可數十仞。

    舉手謝鄉裡曰好住百姓見者無不禮拜悔咎。

    須臾映雲而滅。

    可經一年。

    間在長安。

    還如舊态于後不知所終。

     達磨 菩提達磨。

    南天竺婆羅門種。

    神慧疏朗聞皆曉悟。

    志存大乘冥心虛寂。

    通微徹數定學高之。

    梁武帝普通初至廣州。

    刺史表聞。

    武帝遣使诏迎至金陵。

    帝親問曰。

    朕即位以來造寺舍經度僧不可勝數。

    有何功德。

    師曰。

    并無功德。

    帝曰。

    何以并無功德。

    師曰。

    此但人天小果。

    有漏之因。

    雖有非實。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師曰。

    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問。

    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師曰。

    廓然無聖。

    帝曰。

    對朕者誰。

    師曰。

    不識。

    帝不省玄旨。

    師知機不契。

    十九日遂去梁。

    折蘆一枝渡江。

    二十三日北趨魏境。

    尋至雒邑。

    初止嵩山少林寺。

    終日面壁而坐九年。

    遂逝焉。

    葬熊耳山。

    魏宋雲奉使西域回。

    遇師于蔥嶺。

    見手攜隻履翩翩獨逝。

    雲問何去。

    曰西天去。

    又謂雲曰。

    汝主已厭世。

    雲聞之茫然别師。

    東邁暨複命明帝已登遐矣。

    迨孝莊即位。

    雲具奏其事。

    帝令起圹。

    惟空棺一隻革履存焉。

     通公 通公道人者。

    不知其氏族。

    居處無常所語狂谲。

    然必有應驗。

    飲酒食肉遊行民間。

    侯景甚信之。

    揚州未陷之日。

    多拾無數死魚頭積于西明門外。

    又拔青草荊棘栽巿裡。

    及侯景渡江。

    先屠東府一城盡斃。

    置其首于西明門外。

    為京觀焉。

    朝巿破落所在荒蕪耳。

    通公言說得失于景不便。

    景惡之。

    又憚非常人不敢加害。

    私遣小将于子悅将武士四人往候之。

    景謂子悅雲。

    若知殺者勿害。

    不知則密捉之。

    子悅立四人于門外。

    獨入見通脫衣火燎。

    逆謂子悅曰。

    汝來殺我。

    我是何人。

    汝敢辄殺。

    子悅作禮拜雲不敢。

    于是馳往報景。

    景禮拜謝之。

    卒不敢害。

    景後因宴召通。

    通取肉搵鹽以進于景。

    問曰好否。

    景曰太鹹。

    通曰不鹹則爛。

    及景死數日衆以鹽五石置腹。

    中送屍于建康。

    巿百姓争屠脍羹食皆。

    盡後竟不知所去。

     僧林 釋僧林。

    吳人。

    深有德素行能動物。

    梁大同中上蜀。

    至潼州城西北百四十裡有豆圖山。

    上有神祠。

    土民敬之。

    每往祭谒。

    林往居之。

    禅默累日。

    忽有大蟒。

    萦繩床前。

    舉頭如揖讓者。

    林為授三歸。

    受已便去。

    自爾安帖卒無災異。

    其山北涪水之陽素來無猿。

    自林栖托已來便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