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四

關燈
頭。

    依林而住。

    有初見者雲度水來。

    及後林出山門。

    猿還泅渡。

    如此非一。

    年月淹久孚乳産生。

    乃有數十。

    有時送林至龍門口。

    伫望而返。

    後住赤水岩故寺中。

    屋宇并摧止有叢林。

    便即露坐。

    有虎蹲于林前低目視林。

    乃為說法。

    良久便去。

    爾後孤遊雄悍不避惡獸。

    常行仁濟感化極多。

    末卒于潼郡。

     慧約 釋慧約。

    字德素。

    姓婁氏。

    東陽烏傷人也。

    祖世為東南仕族。

    有占其茔墓者雲。

    後世當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母留氏夢長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見紫光繞身。

    因而有孕。

    便覺精神爽發思理明悟。

    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

    俗因名為靈粲。

    兒童時聚沙為佛塔。

    壘石為高座。

    七歲便求入學。

    即誦孝經論語。

    乃至史傳披文見意。

    宅南有果園鄰童競采常以為患。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反。

    鄉土以蠶桑為業。

    常懷悲恻。

    由是不服缣纩。

    季父喜畋臘化終不改。

    常歎曰。

    飛走之類去人甚遠。

    好生惡死此情何别。

    乃絕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裡恣行剿戮。

    夢赤衣使者手持矛戟。

    謂曰。

    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

    捉來就死。

    驚覺汗流。

    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

    約複至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十頭騰倚随船。

    若有愧謝者所居。

    僻左不嘗見寺忽值。

    一僧訪以至教彼乃。

    舉手東指雲剡中。

    佛事甚盛因仍。

    不見方悟。

    神人至年。

    十二始遊于剡遍禮。

    塔廟肆意。

    山川遠會。

    素心多究。

    經典宋泰。

    始四年于上虞東山寺辭親剪落時年。

    十七事南。

    林寺沙門慧靜。

    随靜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年踰一紀。

    及靜之亡。

    盡心喪之。

    禮服阕之。

    後卻粒岩栖餌以松朮。

    蠲疾延年深有成益。

    齊太宰文簡公褚淵。

    嘗請講淨名勝鬘。

    淵遇疾晝寝。

    見梵僧雲。

    菩薩當至。

    尋有道人來者是也。

    俄而約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請受五戒。

    齊給事中婁幼瑜少有學術。

    約之族祖也。

    每見辄起為禮。

    或問。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

    豈老夫緻敬而已。

    時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憲深以為然。

    後還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約。

    隆昌中外任攜與同行在郡。

    惟以靜漠自娛禅誦為樂。

    異香入室猛獸馴階。

    常入金華山采結。

    或停赤松澗。

    有道士丁德靜。

    于館暴亡。

    傳雲。

    山精所斃。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猶充斥。

    長山令徐伯超立議請約移居。

    曾未浃旬而神魅弭息。

    後晝卧見二青衣女子從澗水出。

    禮悔雲。

    夙障深重。

    堕此水精。

    晝夜煩惱。

    即授以歸戒。

    自爾災怪永絕。

    天監十八年已亥四月八日。

    天子發弘誓心受菩薩戒。

    乃幸等覺殿。

    皇信者已下爰至道俗士庶。

    鹹希度脫。

    弟子著錄者凡四萬八千人。

    嘗受戒時。

    有一幹鵲曆階而升。

    狀若餐受。

    至說戒畢然後飛騰。

    又嘗述戒有二孔雀。

    驅斥不去。

    敕乃聽上。

    徐行至壇俛頸聽法。

    上曰。

    此鳥必欲滅度别受餘果。

    矜其至誠更為說法。

    無何二鳥同化。

    後靜居閑室。

    忽有野媪赍書數卷置經案上。

    無言而退。

    并持異樹自植于庭雲。

    青庭樹也。

    約曰。

    此書美也不俟看之。

    如其惡也亦不勞視。

    經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出。

    此樹葉綠花紅扶疏尚在。

    又感異鳥身赤尾長形如翡翠。

    相随栖息出入樹間。

    大通四年夢見舊宅白壁朱門赫然壯麗。

    仍發願造寺。

    诏乃号為本生焉。

    又敕改所居竹山裡為智者裡。

    大同元年八月使人伐門外樹枝曰。

    輿駕當來勿令妨路。

    人未之測。

    至九月六日現疾北首右脅而卧。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我夢四部大衆幡花羅列空中迎我淩雲而去。

    福報當訖。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俨參疾。

    答曰。

    今夜當去。

    至五更二唱。

    異香滿室。

    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數。

    勤修念慧勿起亂想。

    言畢合掌便入涅盤。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初卧疾時。

    見一老公執錫來入。

    及遷化日諸僧鹹蔔寺之東岩。

    帝乃改葬獨龍。

    抑其前見之叟則志公相迎者乎。

    又臨終夜所乘青牛。

    忽然鳴吼淚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牽從部伍。

    發寺至山吼淚不息。

    又建塔之始白鶴一雙。

    繞墳鳴淚聲甚哀惋。

    葬後三日欻然永逝。

     檀特師 檀特師。

    一名惠豐。

    身為比丘。

    不知何處人也。

    飲酒啖肉語默無常。

    逆論來事後皆如言。

    居于涼州。

    宇文仲和為刺史。

    請之至州内。

    曆觀廄庫。

    乃雲。

    何意畜他官馬官物。

    仲和不喻其旨。

    怒不令在涼州。

    未幾仲和拒不受代。

    朝廷令獨孤信禽之。

    仲和身死資财沒官。

    周文遣書召之。

    檀特發至岐州。

    會齊神武來寇玉壁。

    檀特曰。

    狗豈能至龍門也。

    神武果不至龍門而返。

    侯景未叛東魏之前。

    忽捉一杖。

    杖頭刻為猕猴形。

    令其面常向西。

    日夜弄之。

    又索一角弓牽挽之。

    俄而景啟降。

    尋複背叛。

    人皆以為驗。

    至大統十七年春初忽着一布帽。

    周文左右驚問之。

    檀特曰。

    汝亦着王亦着也。

    至三月而魏文帝崩。

    複取一白絹帽着之。

    左右複問之。

    檀特曰。

    汝亦着王亦着也。

    未幾丞相夫人薨。

    複又着白絹帽。

    左右複問之雲。

    汝亦着王亦着也。

    尋而丞相第二兒武邑公薨。

    其事驗多知此也。

    俄而疾卒。

    周文命葬之。

     植相 釋植相。

    姓郝氏。

    梓潼涪人。

    嘗任巴西郡吏。

    太守鄭貞令相赍獻物。

    下揚都見梁祖王公崇敬佛教。

    便願出家。

    乃還蜀決誓。

    家屬并其妻子。

    既同相志一時剪落。

    自出家後專習苦行一食常坐。

    正心佛理以命自期。

    時南武郡有法愛道人。

    高衒道術相往觀之。

    愛于夕中自以咒力現一大神。

    身着衣冠容相瑰偉。

    來舉繩床離地四五尺。

    便誦戒神即馳去。

    斯須複來舉床。

    僅動一角如前複去。

    俄爾又來在相前立。

    相正意貞白初無微動。

    尋爾複去于屋頭現。

    面舍棟破裂其聲甚大。

    相亦無懼神見不動。

    便來禮拜求哀忏悔。

    至旦語愛曰。

    汝所重者此是邪術。

    非正法也。

    可舍之相因行路寄宿道館。

    道士有素。

    聞相名。

    恐化徒屬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繞院相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從受菩薩戒焉。

    又曾行弘農水側。

    見人垂釣相勸止之。

    不從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頭四顧。

    來趣釣者。

    因即歸命。

    投相出家。

    後因梁末軍亂。

    入青城山聚徒集業。

    未暇經始。

    适便遷化。

    初相置足于綿州城西柏林寺。

    院宇成就。

    于堂頭植梧桐一株。

    極為繁茂。

    夏月忽無故葉落。

    又維那旦打锺初不發聲。

    大小疑怪不測所以。

    上座僧謂有大變執錫逃避。

    須臾信報。

    相已終。

    乃知樹枯锺噎表其遷化之晨也。

    弟子□命露屍松下焉。

     陸法和 陸法和。

    不知何許人也。

    隐于江陵百裡洲。

    衣食居處一與戒行沙門同。

    耆老自幼見之容色常定。

    人莫能測也。

    或謂出自嵩高。

    遍遊遐迩。

    既入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