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四

關燈
汶陽郡。

    居高要縣之紫石山。

    無故舍所居山。

    俄有蠻賊文道期之亂。

    時人以為預見萌兆。

    及侯景始告降于梁。

    法和謂南郡朱元英曰。

    貧道共檀越擊侯景去。

    元英曰。

    侯景為國立效。

    師雲擊之何也。

    法和曰。

    正自如此。

    及景渡江。

    法和時在清溪山。

    元英往問曰。

    景今圍城其事雲何。

    法和曰。

    凡人取果宜待熟時。

    固問之曰。

    亦克亦不克。

    景遣将任約擊梁湘東王于江陵。

    法和乃詣湘東乞征約。

    召諸蠻弟子八百人在江津。

    二日便發湘東。

    遣胡僧佑領千餘人與同行。

    法和登艦大笑曰。

    無量兵馬。

    江陵多神祠。

    人俗恒所祈禱。

    自法和軍出無複一驗。

    人以為神皆從行故也。

    至赤沙湖與約相對。

    法和乘輕舟不介冑。

    沿流而下。

    去約軍一裡。

    乃還謂将士曰。

    聊觀彼龍睡不動。

    吾軍之龍甚自踴躍。

    即攻之。

    若得彼明日當不損客主一人而破賊。

    然有惡處。

    遂縱火船。

    而逆風不便。

    法和執白羽扇麾風。

    風即返約。

    衆皆見梁兵步于水上。

    于是大潰皆投水。

    約逃竄不知所之。

    法和曰。

    明日午時當得。

    及期而未得人問之。

    法和曰。

    吾前于此洲水幹時建一剎。

    語檀越等。

    此雖為剎實是賊标。

    今何不向标下求賊也。

    如其言果于水中見約抱剎仰頭栽出鼻。

    遂禽之。

    約言。

    求就師目前死。

    法和曰。

    檀越有相必不兵死。

    且于王有緣決無他慮。

    王于後當得檀越力耳。

    湘東果釋用為郡守。

    及魏圍江陵約以兵赴救力戰焉。

    法和既平約。

    往進見王僧辨于巴陵。

    謂曰。

    貧道已卻侯景一臂。

    其更何能為。

    檀越宜即逐取。

    乃請還。

    謂湘東王曰。

    侯景自然平矣。

    無足可慮。

    蜀賊将至。

    法和請守巫峽待之。

    乃總諸軍而往運石以填江。

    三日水遂不流。

    橫之以鐵鎖。

    武陵王紀果遣蜀兵來度峽口。

    勢蹙進退不可。

    王綝與法和經略一戰而殄之。

    軍次白帝謂人曰。

    諸葛孔明可謂為名将。

    吾自見之。

    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許。

    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

    又嘗至襄陽城北大樹下。

    畫地方二尺。

    令弟子掘之得一龜長尺半。

    以杖叩之曰。

    汝欲出不能得已數百歲。

    不逢我者豈見天日乎。

    為授三歸龜乃入草。

    初八疊山多惡疾人。

    法和為釆藥療之。

    不過三服皆差。

    即求為弟子。

    山中多毒蟲猛獸。

    法和授其禁戒不複噬螫(音栻)所泊江湖必于峰側結表雲。

    此處放生。

    漁者皆無所得。

    才或少獲。

    辄有大風雷。

    船人懼而放之。

    風雨乃定。

    晚雖将兵猶禁諸軍漁捕。

    有竊違者中夜猛獸必來欲噬之。

    或亡其船纜。

    有小弟子戲截蛇頭。

    來詣法和。

    法和曰汝何意殺因指以示之。

    弟子乃見蛇頭bb褲裆而不落。

    法和使忏悔為蛇作功德。

    又有人以牛試刀一下而頭斷。

    來詣法和。

    法和曰。

    有一斷頭牛就卿征命殊急。

    若不為作功德。

    一月内報至。

    其人弗信少日果死。

    法和又為人置宅相墓以避禍求福。

    嘗謂人曰。

    勿系馬于确。

    其人行過鄉曲。

    門側有确困系馬于其柱。

    入門中憶法和戒。

    走出将解之。

    馬已斃矣。

    梁元帝以法和為都督。

    郢州刺史封江乘縣公。

    法和不稱臣。

    其啟文朱印名上自稱居士。

    後稱司徒。

    梁元帝其謂仆射王褒曰。

    我未嘗有意用陸為三公。

    而自稱何也。

    褒曰。

    彼既以道術自命容是先知。

    梁元帝以法和功業稍重。

    遂就加司徒都督刺史如故。

    部曲數千人通呼為弟子。

    唯以道術為化。

    不以法獄加人。

    又列肆之所不立巿丞。

    牧佐之法無人領受。

    但以空檻鑰在道間。

    上開一孔以受錢。

    賈客店人随貨多少。

    計其估限自委檻中。

    所受所掌之司夕方開取。

    條其孔目輸之于庫。

    又法和平常言若不出口。

    時有所論則雄辨無敵。

    然猶帶蠻音。

    善為攻戰。

    具在江夏。

    大聚兵艦。

    欲襲襄陽。

    而入武關。

    梁元帝使止之。

    法和曰。

    法和是求佛之人。

    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

    豈規主位。

    但于空王佛所。

    與主上有香火因緣。

    見王上應有報至。

    故救援耳。

    今既被疑。

    是業定不可解也。

    于是設供餐具大^8□薄餅。

    及魏舉兵。

    法和自郢入漢口。

    将赴江陵。

    梁元帝使人逆之曰。

    此自能破賊。

    師但鎮郢州不須動也。

    法和乃還州。

    垩其城門。

    着粗白布衫褲邪巾。

    大繩束腰坐葦席。

    終日乃脫之。

    及聞梁元敗滅。

    複取前兇服着之。

    哭泣受吊。

    梁人入魏果見^8□餅焉。

    法和始于百裡洲造壽王寺。

    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

    後四十許年佛法當遭雷雹。

    此寺幽僻可以免難。

    及魏平荊州宮室焚燼。

    總管欲發取壽王佛殿。

    嫌其材短乃停。

    後周氏滅佛法。

    此寺隔此陳境故不及難。

    天保六年春清河王嶽進軍臨江。

    法和舉州入齊。

    文宣以法和為大都督十州諸軍事太尉公。

    西南大都督五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安湘郡公宋莅為郢州刺史。

    官爵如故。

    莅弟遣為散騎常侍儀同三司湘州刺史義興縣公。

    梁将侯瑱來逼江夏。

    齊軍棄城而退。

    法和與宋莅兄弟入朝。

    文宣聞其有奇術。

    虛心想見之。

    備三公鹵簿。

    于城南十二裡供帳以待之。

    法和遙見邺城下馬禹步。

    辛術謂曰。

    公既萬裡歸誠主上虛心相待。

    何作此術。

    法和手持香爐步從路車至于館。

    明日引見。

    給通幰油絡網車。

    詣阙通名不稱官爵。

    不稱臣。

    但雲荊山居士。

    文宣宴法和及其徒屬于昭陽殿。

    賜法和錢百萬物萬段甲第一區田一百頃奴婢二百人生資什物稱是。

    法和所得奴婢盡免之曰。

    各随緣去。

    錢帛散施一日便盡。

    以官所賜宅營佛寺。

    自居一房與凡人無異。

    三年間再為太尉。

    世猶謂之居士。

    無疾而告弟子死期。

    至時燒香禮拜佛。

    坐繩床而終。

    浴訖将殓。

    屍小縮止三尺許。

    文宣令開棺視之。

    空棺而已。

    法和書其所居屋壁而塗之。

    及剝落有文曰。

    十年天子為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遞代坐。

    又曰。

    一母生三天。

    兩天共五年。

    說者以婁太後生三天子。

    自孝昭即位至武成傳位。

    後主共五年焉。

     尚圓 釋尚圓。

    姓陳氏。

    廣漢人。

    出家以咒術救物。

    梁武陵王蕭紀宮中鬼怪魅諸婇女。

    或歌或哭紛然亂舉。

    王乃令善射者控弦拟之。

    鬼乃現形。

    即放箭射鬼便遙接還返擲人。

    久而不已。

    聞圓持咒。

    請入宮中諸鬼競作諸變現龍蛇百獸。

    倏忽前後在空在地怪變多端。

    圓安坐告曰。

    汝小家鬼何因敢入王宮。

    能變我身則可自變萬種。

    秖是小鬼可住聽我一言。

    諸鬼合掌住立。

    圓始發雲。

    南無佛陀。

    鬼皆失所在。

    自爾安靜。

    武帝聞召大蒙賞遇。

    年八十一終所住城。

     法聰 釋法聰。

    姓梅氏。

    南陽新野人。

    八歲出家卓然神秀。

    正性貞潔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無求滋馔。

    因至襄陽傘蓋山白馬泉。

    築室方丈。

    以為栖止之宅。

    入谷兩所置蘭若舍。

    今巡山者尚識故基焉。

    初梁晉安王來都襄雍。

    承風來問将至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