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馬騎将從無故卻退。
王慚而返。
夜感惡夢。
後更再往馬退如故。
王乃潔齋。
躬盡虔敬方得進見。
初至寺側但睹一谷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忽變為水。
經停傾仰水滅堂現。
以事相詢。
乃知爾時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
王不敢進。
聰乃以手按頭着地。
閉其兩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禮。
因告境内多被虎災請求救援。
聰即入定。
須臾有十七大虎來至。
便與受三歸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諸虎頸。
滿七日已當來于此。
王至期日設齋衆集。
諸虎亦至。
便與食解布。
遂爾無害。
其日将王臨白馬泉。
内有白龜就聰手中取食。
謂王曰。
此是雄龍。
又臨靈泉有五色鯉。
亦就手食。
雲此雌龍。
王與群吏嗟賞其事。
大施而旋。
有兇黨左右數十人。
夜來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見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樹。
止至其膝。
執金剛杵将有守護。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來晚。
方以事首。
遂表奏聞。
下敕為造禅居寺。
聰不往住。
度人安之。
聰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馴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為先。
忽遇屠者驅豬百餘頭。
聰三告曰解脫首楞嚴。
豬遂繩解散去。
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屹然不動。
便歸過悔罪因斷殺業。
又于漢水漁人牽網所。
如前三告。
引網不得。
方複歸心空網而返。
又荊州苦旱。
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
使還大降。
陂池皆滿。
湘東王承聞馳駕山門伸師襄之禮。
頻請下都固辭不許。
乃舍宮造天宮寺邀延。
永住巴峽空晉鴻上。
湘東王柏木為寝殿。
及感放光旬日不歇。
王于傍造浮圖僧房講堂。
并王服玩作露盤。
立為寶光寺。
請聰居之。
王述般若義。
每明日将豎義。
殿則夜放光明。
照數裡不假燈燭。
議者以般若大慧智光幽燭所緻。
以梁大定五年九月無疾而化。
端坐如生形柔頂暖。
手屈二指異香不歇。
年九十二。
僧安 釋僧安。
不知何許人。
戒業精苦坐禅講解。
時号多能。
齊文宣時在王屋山。
聚徒二十許人。
講涅盤。
始發題有雌雉來座側伏聽。
僧若食時出外飲啄。
日晚上講依時赴集。
三卷未了遂絕不至。
衆鹹怪之。
安曰。
雉今生人道不須怪也。
武平四年安領徒衆至越州行頭陀。
忽雲。
往年雌雉應生此徑。
至一家遙喚雌雉。
一女走出如舊相識。
禮拜歡喜。
女父母異之。
引入設食。
安曰。
此女何故名雌雉耶。
答曰。
見其初生發如雉毛。
既是女故名雌雉也。
安大笑。
為述本緣。
女聞涕泣苦求出家。
二親欣然許之。
為講涅盤。
便領解一無遺漏。
至後三卷茫然不解。
傅弘 大士傅弘者。
住東陽郡烏傷縣雙林寺。
體權應道蹑嗣維摩。
時或分身濟度為任。
依止雙林導化法俗。
或金色表于胸臆。
異香流于掌内。
或見身長丈餘臂過于膝。
腳長二尺指長六寸。
兩目明亮重瞳外耀。
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
梁孝武聞之延住建業。
乃居鐘山下定林寺。
坐蔭高松。
卧依盤石。
四澈六甸。
天花甘露恒流于地。
帝後于華林園重雲殿開般若題。
獨設一榻拟與天旨對揚。
及玉辇升殿而公晏然其坐。
憲司譏問。
但雲法地無動。
若動則一切不安。
且知梁運将盡救愍兵災。
乃然臂為炬冀禳來禍。
至陳大建元年夏中于本州島。
右脅而卧。
奄就升遐。
于時隆暑赫曦。
而身體溫暖色貌敷愉。
光彩鮮潔香氣充滿。
屈伸如恒。
觀者發心莫不驚歎。
遂合殓于岩中。
數旬之間香花散積。
後忽失其所在。
往者不見号慕轉深。
悲戀之聲恸噎山谷。
初大士在日常以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
乃就山中建大層龛。
一柱八面。
實以諸經運行不礙。
謂之輪藏。
仍有願言。
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
從勸世人。
有發于菩提心者。
能推輪藏。
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
今天下所建輪藏皆設大士像。
實始于此。
山有古松。
大士曾于松間願度衆生。
以斧為誓。
至今松木斧痕猶在。
其飼虎之餘飯棄擲林間。
化而為石。
青白錯雜可作數珠。
謂之飯石。
至今長存。
靈異之迹不可紀極。
慧思 釋慧思。
俗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弘恕慈育知名闾裡。
常夢梵僧勸令出俗。
駭悟斯瑞辭親入道。
數夢神僧勸令齋戒。
唯一食不食别供。
所止庵舍。
野人焚其所居。
遂顯疠疾求誠忏悔。
所患平複。
又夢梵僧數百形服瓖異。
上座命曰。
汝先受戒律儀非勝。
安能開發于正道也。
既遇清衆宜更翻壇。
祈請師僧四十二人加羯磨法。
具足成就後忽驚悟。
方知夢受。
複夢彌勒。
彌勒說法開悟。
故造二像并同供養。
又夢随彌勒與諸眷屬同會法華。
心自惟曰。
我于釋迦末法受持法華。
今值慈尊豁然開悟。
轉複精進。
靈瑞重沓。
瓶水常滿。
供養嚴備若有天童侍衛之者。
自大蘇山将四十餘僧徑趨南嶽。
既至謂徒曰。
吾寄此山期十載。
以後必事遠遊。
師曰。
吾前生曾居此處領徒。
陟嶺見一所林泉勝異。
曰古寺也。
吾昔居之。
掘地果得僧用器皿殿宇基址。
又指兩石下得遺骸。
乃建塔。
今三生塔是也。
又于東畔靈岩之傍建台。
為衆講般若法。
正當大嶽之心。
今般若寺是也。
南北學徒來者雲集。
師患無水。
忽見岩下潤。
以錫杖卓之。
果得一泉。
猶未周續。
有二虎引師登嶺。
跑地哮吼。
泉水流迸。
今虎跑泉是也。
或問。
何不下山教化衆生。
一向目視雲漢作麼。
師曰。
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
更有甚^8□衆生可度者。
江左佛學盛學義門。
自思南度定慧雙舉。
道風既盛名稱普聞。
俄有道士生妒害心。
密告陳主誣師。
乃北僧受齊國券。
斸斷嶽心釘石興妖。
帝遂遣使追師使至石橋。
見二虎跑憤大蛇當路。
使驚乃誓曰。
我見思禅師當如佛想。
若起惡心任汝所傷。
虎蛇乃退。
使見師再拜以事白。
未至之前。
師見一小蜂來螫(音栻)其面。
即為大蜂咬殺。
^8□至師前。
師入定觀之。
知是宿冤欲相娆害。
師謂使曰。
使者先去貧道續來。
七日後飛錫而往四門。
關吏齊奏。
師入帝已驚異。
乃師朝見帝遂下迎。
複問左右。
卿等見此僧何如人。
對雲。
常僧。
帝曰。
朕見其踏寶花乘空而至。
乃迎師入殿供養。
其道士罪以欺罔欲盡誅之。
師懇帝曰。
此宿冤。
願陛下赦之。
乃可其奏。
敕彼道士給師役使。
師奏辭還山。
帝餞以殊禮。
未幾道士誣師者一人暴死。
一人為犬所齧而斃。
應蜂兆矣。
自是每年陳主三信參勞榮盛莫加。
而神異難測。
遇雨不濕履泥不污。
或現形大小。
或寂爾藏身。
是年六月臨将終時。
連日說法。
苦切呵責。
聞者寒心。
至二十二日屏衆泯然而逝。
小師靈辨号恸。
乃開目曰。
何驚動吾耶。
癡人出法。
言訖長往。
神僧傳卷四終
王慚而返。
夜感惡夢。
後更再往馬退如故。
王乃潔齋。
躬盡虔敬方得進見。
初至寺側但睹一谷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忽變為水。
經停傾仰水滅堂現。
以事相詢。
乃知爾時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繩床兩邊各有一虎。
王不敢進。
聰乃以手按頭着地。
閉其兩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禮。
因告境内多被虎災請求救援。
聰即入定。
須臾有十七大虎來至。
便與受三歸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諸虎頸。
滿七日已當來于此。
王至期日設齋衆集。
諸虎亦至。
便與食解布。
遂爾無害。
其日将王臨白馬泉。
内有白龜就聰手中取食。
謂王曰。
此是雄龍。
又臨靈泉有五色鯉。
亦就手食。
雲此雌龍。
王與群吏嗟賞其事。
大施而旋。
有兇黨左右數十人。
夜來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見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樹。
止至其膝。
執金剛杵将有守護。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來晚。
方以事首。
遂表奏聞。
下敕為造禅居寺。
聰不往住。
度人安之。
聰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馴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為先。
忽遇屠者驅豬百餘頭。
聰三告曰解脫首楞嚴。
豬遂繩解散去。
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屹然不動。
便歸過悔罪因斷殺業。
又于漢水漁人牽網所。
如前三告。
引網不得。
方複歸心空網而返。
又荊州苦旱。
長沙寺遣僧至聰所請雨。
使還大降。
陂池皆滿。
湘東王承聞馳駕山門伸師襄之禮。
頻請下都固辭不許。
乃舍宮造天宮寺邀延。
永住巴峽空晉鴻上。
湘東王柏木為寝殿。
及感放光旬日不歇。
王于傍造浮圖僧房講堂。
并王服玩作露盤。
立為寶光寺。
請聰居之。
王述般若義。
每明日将豎義。
殿則夜放光明。
照數裡不假燈燭。
議者以般若大慧智光幽燭所緻。
以梁大定五年九月無疾而化。
端坐如生形柔頂暖。
手屈二指異香不歇。
年九十二。
僧安 釋僧安。
不知何許人。
戒業精苦坐禅講解。
時号多能。
齊文宣時在王屋山。
聚徒二十許人。
講涅盤。
始發題有雌雉來座側伏聽。
僧若食時出外飲啄。
日晚上講依時赴集。
三卷未了遂絕不至。
衆鹹怪之。
安曰。
雉今生人道不須怪也。
武平四年安領徒衆至越州行頭陀。
忽雲。
往年雌雉應生此徑。
至一家遙喚雌雉。
一女走出如舊相識。
禮拜歡喜。
女父母異之。
引入設食。
安曰。
此女何故名雌雉耶。
答曰。
見其初生發如雉毛。
既是女故名雌雉也。
安大笑。
為述本緣。
女聞涕泣苦求出家。
二親欣然許之。
為講涅盤。
便領解一無遺漏。
至後三卷茫然不解。
傅弘 大士傅弘者。
住東陽郡烏傷縣雙林寺。
體權應道蹑嗣維摩。
時或分身濟度為任。
依止雙林導化法俗。
或金色表于胸臆。
異香流于掌内。
或見身長丈餘臂過于膝。
腳長二尺指長六寸。
兩目明亮重瞳外耀。
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
梁孝武聞之延住建業。
乃居鐘山下定林寺。
坐蔭高松。
卧依盤石。
四澈六甸。
天花甘露恒流于地。
帝後于華林園重雲殿開般若題。
獨設一榻拟與天旨對揚。
及玉辇升殿而公晏然其坐。
憲司譏問。
但雲法地無動。
若動則一切不安。
且知梁運将盡救愍兵災。
乃然臂為炬冀禳來禍。
至陳大建元年夏中于本州島。
右脅而卧。
奄就升遐。
于時隆暑赫曦。
而身體溫暖色貌敷愉。
光彩鮮潔香氣充滿。
屈伸如恒。
觀者發心莫不驚歎。
遂合殓于岩中。
數旬之間香花散積。
後忽失其所在。
往者不見号慕轉深。
悲戀之聲恸噎山谷。
初大士在日常以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
乃就山中建大層龛。
一柱八面。
實以諸經運行不礙。
謂之輪藏。
仍有願言。
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
從勸世人。
有發于菩提心者。
能推輪藏。
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
今天下所建輪藏皆設大士像。
實始于此。
山有古松。
大士曾于松間願度衆生。
以斧為誓。
至今松木斧痕猶在。
其飼虎之餘飯棄擲林間。
化而為石。
青白錯雜可作數珠。
謂之飯石。
至今長存。
靈異之迹不可紀極。
慧思 釋慧思。
俗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弘恕慈育知名闾裡。
常夢梵僧勸令出俗。
駭悟斯瑞辭親入道。
數夢神僧勸令齋戒。
唯一食不食别供。
所止庵舍。
野人焚其所居。
遂顯疠疾求誠忏悔。
所患平複。
又夢梵僧數百形服瓖異。
上座命曰。
汝先受戒律儀非勝。
安能開發于正道也。
既遇清衆宜更翻壇。
祈請師僧四十二人加羯磨法。
具足成就後忽驚悟。
方知夢受。
複夢彌勒。
彌勒說法開悟。
故造二像并同供養。
又夢随彌勒與諸眷屬同會法華。
心自惟曰。
我于釋迦末法受持法華。
今值慈尊豁然開悟。
轉複精進。
靈瑞重沓。
瓶水常滿。
供養嚴備若有天童侍衛之者。
自大蘇山将四十餘僧徑趨南嶽。
既至謂徒曰。
吾寄此山期十載。
以後必事遠遊。
師曰。
吾前生曾居此處領徒。
陟嶺見一所林泉勝異。
曰古寺也。
吾昔居之。
掘地果得僧用器皿殿宇基址。
又指兩石下得遺骸。
乃建塔。
今三生塔是也。
又于東畔靈岩之傍建台。
為衆講般若法。
正當大嶽之心。
今般若寺是也。
南北學徒來者雲集。
師患無水。
忽見岩下潤。
以錫杖卓之。
果得一泉。
猶未周續。
有二虎引師登嶺。
跑地哮吼。
泉水流迸。
今虎跑泉是也。
或問。
何不下山教化衆生。
一向目視雲漢作麼。
師曰。
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
更有甚^8□衆生可度者。
江左佛學盛學義門。
自思南度定慧雙舉。
道風既盛名稱普聞。
俄有道士生妒害心。
密告陳主誣師。
乃北僧受齊國券。
斸斷嶽心釘石興妖。
帝遂遣使追師使至石橋。
見二虎跑憤大蛇當路。
使驚乃誓曰。
我見思禅師當如佛想。
若起惡心任汝所傷。
虎蛇乃退。
使見師再拜以事白。
未至之前。
師見一小蜂來螫(音栻)其面。
即為大蜂咬殺。
^8□至師前。
師入定觀之。
知是宿冤欲相娆害。
師謂使曰。
使者先去貧道續來。
七日後飛錫而往四門。
關吏齊奏。
師入帝已驚異。
乃師朝見帝遂下迎。
複問左右。
卿等見此僧何如人。
對雲。
常僧。
帝曰。
朕見其踏寶花乘空而至。
乃迎師入殿供養。
其道士罪以欺罔欲盡誅之。
師懇帝曰。
此宿冤。
願陛下赦之。
乃可其奏。
敕彼道士給師役使。
師奏辭還山。
帝餞以殊禮。
未幾道士誣師者一人暴死。
一人為犬所齧而斃。
應蜂兆矣。
自是每年陳主三信參勞榮盛莫加。
而神異難測。
遇雨不濕履泥不污。
或現形大小。
或寂爾藏身。
是年六月臨将終時。
連日說法。
苦切呵責。
聞者寒心。
至二十二日屏衆泯然而逝。
小師靈辨号恸。
乃開目曰。
何驚動吾耶。
癡人出法。
言訖長往。
神僧傳卷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