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昙無忏
昙無忏。
或雲昙摩忏。
中天竺國人也。
六歲遭父憂。
獨與母居。
見沙門達摩耶舍。
以忏為其弟子。
習學小乘。
後遇白頭禅師遂業大乘。
至年二十誦大小乘經二百餘萬言忏從兄善能調象。
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誅之。
令曰。
敢有視者夷三族。
親屬莫敢往者。
忏哭而葬之。
王怒欲誅忏。
忏曰。
王以法故殺之。
我以親而葬之。
并莫違大義。
何為見怒。
傍人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氣。
遂留供養之。
忏明解咒術所向皆驗。
西域号為大咒師。
後随王入山。
王渴須水不能得。
忏乃密咒石出水。
因贊曰。
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鄰國聞者皆歎王德。
于時雨澤甚調百姓稱詠。
王悅其道術深加優寵。
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
忏以久處緻厭。
遂辭往罽賓。
欲演大乘彼國不合。
乃東适龜茲(音丘慈)頃之複進到姑臧止于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寝。
有人牽之在地。
忏警覺。
謂是盜者。
如此三夕。
聞空中語曰。
此如來解脫之藏。
何以枕之。
忏乃慚悟别置高處。
夜有盜之者。
數過提舉竟不能動。
明旦忏持經去不以為重。
盜者見之。
謂是聖人。
悉來拜謝。
時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涼土。
忏嘗告蒙遜雲。
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疫。
蒙遜不信。
欲躬見為驗。
忏即以術加蒙遜蒙遜見而駭怖。
忏曰。
宜潔誠齋戒神咒驅之乃讀咒三日。
謂蒙遜曰。
鬼已去矣。
時境首有見鬼者雲。
見數百疫鬼奔驟而逝。
境内獲安。
時魏虜拓跋焘聞忏有道術。
遣使迎之。
蒙遜既事忏日久不忍舍去。
後又慰辭以迎。
蒙遜既吝忏不遣。
又迫魏之強。
至蒙遜義和三年三月。
忏因請西行。
更尋涅盤後分。
蒙遜忿其欲去。
乃密圖害忏。
僞以資糧發遣。
厚贈寶貨。
臨發之日忏乃流涕。
告衆曰。
忏業對将至。
衆聖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
比發蒙遜果遣刺客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歲宋元嘉十年也。
遠近鹹共嗟焉。
既而蒙遜左右常白日見鬼神以劍擊蒙遜。
至四月蒙遜寝疾而亡。
杯渡 杯渡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渡水。
人因目之。
初在冀州不修細行。
神力卓越世莫測其由。
嘗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渡竊而将去。
家主覺而追之。
見渡徐行。
走馬逐之不及。
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憑之渡河。
不假風棹輕疾如飛。
俄而及岸達于京師。
見時可年四十許。
帶索褴縷殆不蔽身。
言語出沒喜怒不均。
或嚴冰叩凍洗浴。
或着履上山。
或徒行入巿。
唯荷一蘆圌(音遄)子更無餘物。
嘗從延賢寺法意道人處。
意以别房待之。
後欲往瓜步江。
于江側就航人。
告渡不肯載之。
複累足杯中顧盻言詠。
杯自然流直渡北岸。
向廣陵遇村舍李家八關齋。
先不相識。
乃直入齋堂而坐。
置蘆圌于中庭。
衆以其形陋無恭敬之心。
李見蘆圌當道。
欲移置牆邊。
數人舉不能動。
渡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
于時有一豎子窺其圌中。
有四小兒并長數寸。
面目端正衣裳鮮潔。
于是追覓不知所在。
後數日乃見在西界蒙籠樹下坐。
李禮拜請還家。
日日供養。
渡不甚持齋。
飲酒噉肉。
至于辛鲙。
與俗無異。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國劉興伯為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負圌而來。
興伯使人舉視。
十餘人不勝。
怕自看唯見一敗衲及一木杯。
後還李家。
複得二十餘日。
清旦忽雲。
欲得一袈裟。
中時令辦。
李即經營。
至中未成。
渡雲。
暫出。
至瞑不返。
合境聞有異香。
疑之為怪。
處處覓渡。
乃見在北岩下敷敗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頭前腳後皆生蓮華。
極鮮香。
一夕而萎。
邑共殡葬之。
後數日有人從北來雲。
見渡負蘆圌行向彭城。
乃共開棺靴履存焉。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黃欣。
深信佛法見渡禮拜。
請還家。
家至貧但有麥飯而已。
渡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語欣雲。
可覓蘆圌三十六枚。
吾須用之。
答雲。
此間止可有十枚。
貧無以買。
恐不盡辦。
渡曰。
汝但檢覓宅中應有。
欣即窮檢。
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雖有其數亦多破敗。
比欣次第熟視皆已新完。
渡密封之。
因語欣令開乃見錢帛皆滿。
可堪百許萬。
識者謂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8□施。
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為功德經一年許辭去。
欣為辦糧食。
明晨見糧食具存。
不知渡所在。
後東遊入吳郡。
路見釣魚師。
因就乞魚。
魚師施一餧者。
渡手弄反複還投水。
遊活而去。
又見網師更從乞魚。
網師瞋罵不與。
渡乃拾取兩石子擲水中。
俄而有兩水牛鬥其網中。
網既碎敗不複見牛。
渡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蓋于水中乘而渡岸經涉會稽剡縣登天台山。
數月而返京師。
少時遊止無定。
請召或往不往時南州有。
陳家。
頗有衣食。
渡往其家甚見迎奉。
聞都下複有一杯渡。
陳父子五人鹹不信。
往都下看之。
果如其家杯渡。
形相一種。
陳設一合蜜姜及刀子熏陸香手巾等。
渡即食蜜姜都盡。
餘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
即留二弟停都守視。
餘三人還家。
家中杯渡如舊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噉蜜姜為異爾。
乃語陳雲。
刀子鈍可為磨之。
二弟還都雲。
彼渡已移靈鹫寺。
其家忽求黃紙兩幅作書。
書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陳問上人作何券書。
渡不答。
竟莫測其然。
時吳部民朱靈期使高麗。
還值風舶飄經九日。
至一洲邊。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見有人路。
靈期乃将數人随路告乞。
行十餘裡聞磬聲香煙。
于是共稱佛禮拜。
須臾見一寺甚光麗。
多是七寶莊嚴。
又見十餘石人。
乃共禮拜還反。
行少許聞唱導聲。
還住更看。
猶是石人。
靈期等相謂此是聖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見。
因共竭誠忏悔。
更往乃見真人。
為靈期等設食。
食味是菜。
而香美不同世食。
竟共叩頭禮拜。
乞速還至鄉。
有一僧雲。
此間去都乃二十餘萬裡。
但令至心不憂不速也。
因問靈期雲。
識杯渡道人不。
答言。
甚識。
因指北壁有一壺挂錫杖及缽雲。
此是杯渡住處。
今因君以缽與之。
并作書着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語靈期雲。
但擲此杖置舫前水中。
閉船靜坐。
不假勞力必令速至。
于是辭别。
令一沙彌送至門上。
語雲。
此道去行七裡至船。
不須從先路去也。
如言西轉行七裡許至船即具如所示。
唯聞舫從山頂樹木上過。
都不見水。
經三日至石頭淮而住。
亦不複見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
乃見杯渡騎大航蘭以捶捶之曰。
馬馬何不行。
觀者甚多。
靈期等在舫遙禮之。
渡乃自下舫取書并缽。
開書視之字無人識者。
渡大笑曰。
使我還耶。
及缽擲雲中還接之曰。
我不見此缽四千年矣。
渡多在延賢寺法意處。
時世以此缽異物競往觀之。
有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乃問杯渡。
雲已死。
在金城江邊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甯子時為黃門侍郎。
在家患痢。
遣信請渡。
渡咒竟雲。
難差。
見有四鬼皆被傷截甯子泣曰。
昔孫恩作亂家為軍人所破。
二親及叔皆被痛酷。
甯子果死。
又有齊諧妻胡母氏病。
衆治不愈。
後請僧設齋。
齋座有僧勸迎杯渡。
渡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齊諧伏事為師。
因作傳記。
其從來神異不
或雲昙摩忏。
中天竺國人也。
六歲遭父憂。
獨與母居。
見沙門達摩耶舍。
以忏為其弟子。
習學小乘。
後遇白頭禅師遂業大乘。
至年二十誦大小乘經二百餘萬言忏從兄善能調象。
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誅之。
令曰。
敢有視者夷三族。
親屬莫敢往者。
忏哭而葬之。
王怒欲誅忏。
忏曰。
王以法故殺之。
我以親而葬之。
并莫違大義。
何為見怒。
傍人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氣。
遂留供養之。
忏明解咒術所向皆驗。
西域号為大咒師。
後随王入山。
王渴須水不能得。
忏乃密咒石出水。
因贊曰。
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鄰國聞者皆歎王德。
于時雨澤甚調百姓稱詠。
王悅其道術深加優寵。
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
忏以久處緻厭。
遂辭往罽賓。
欲演大乘彼國不合。
乃東适龜茲(音丘慈)頃之複進到姑臧止于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寝。
有人牽之在地。
忏警覺。
謂是盜者。
如此三夕。
聞空中語曰。
此如來解脫之藏。
何以枕之。
忏乃慚悟别置高處。
夜有盜之者。
數過提舉竟不能動。
明旦忏持經去不以為重。
盜者見之。
謂是聖人。
悉來拜謝。
時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涼土。
忏嘗告蒙遜雲。
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疫。
蒙遜不信。
欲躬見為驗。
忏即以術加蒙遜蒙遜見而駭怖。
忏曰。
宜潔誠齋戒神咒驅之乃讀咒三日。
謂蒙遜曰。
鬼已去矣。
時境首有見鬼者雲。
見數百疫鬼奔驟而逝。
境内獲安。
時魏虜拓跋焘聞忏有道術。
遣使迎之。
蒙遜既事忏日久不忍舍去。
後又慰辭以迎。
蒙遜既吝忏不遣。
又迫魏之強。
至蒙遜義和三年三月。
忏因請西行。
更尋涅盤後分。
蒙遜忿其欲去。
乃密圖害忏。
僞以資糧發遣。
厚贈寶貨。
臨發之日忏乃流涕。
告衆曰。
忏業對将至。
衆聖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
比發蒙遜果遣刺客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歲宋元嘉十年也。
遠近鹹共嗟焉。
既而蒙遜左右常白日見鬼神以劍擊蒙遜。
至四月蒙遜寝疾而亡。
杯渡 杯渡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渡水。
人因目之。
初在冀州不修細行。
神力卓越世莫測其由。
嘗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渡竊而将去。
家主覺而追之。
見渡徐行。
走馬逐之不及。
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憑之渡河。
不假風棹輕疾如飛。
俄而及岸達于京師。
見時可年四十許。
帶索褴縷殆不蔽身。
言語出沒喜怒不均。
或嚴冰叩凍洗浴。
或着履上山。
或徒行入巿。
唯荷一蘆圌(音遄)子更無餘物。
嘗從延賢寺法意道人處。
意以别房待之。
後欲往瓜步江。
于江側就航人。
告渡不肯載之。
複累足杯中顧盻言詠。
杯自然流直渡北岸。
向廣陵遇村舍李家八關齋。
先不相識。
乃直入齋堂而坐。
置蘆圌于中庭。
衆以其形陋無恭敬之心。
李見蘆圌當道。
欲移置牆邊。
數人舉不能動。
渡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
于時有一豎子窺其圌中。
有四小兒并長數寸。
面目端正衣裳鮮潔。
于是追覓不知所在。
後數日乃見在西界蒙籠樹下坐。
李禮拜請還家。
日日供養。
渡不甚持齋。
飲酒噉肉。
至于辛鲙。
與俗無異。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國劉興伯為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負圌而來。
興伯使人舉視。
十餘人不勝。
怕自看唯見一敗衲及一木杯。
後還李家。
複得二十餘日。
清旦忽雲。
欲得一袈裟。
中時令辦。
李即經營。
至中未成。
渡雲。
暫出。
至瞑不返。
合境聞有異香。
疑之為怪。
處處覓渡。
乃見在北岩下敷敗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頭前腳後皆生蓮華。
極鮮香。
一夕而萎。
邑共殡葬之。
後數日有人從北來雲。
見渡負蘆圌行向彭城。
乃共開棺靴履存焉。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黃欣。
深信佛法見渡禮拜。
請還家。
家至貧但有麥飯而已。
渡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語欣雲。
可覓蘆圌三十六枚。
吾須用之。
答雲。
此間止可有十枚。
貧無以買。
恐不盡辦。
渡曰。
汝但檢覓宅中應有。
欣即窮檢。
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雖有其數亦多破敗。
比欣次第熟視皆已新完。
渡密封之。
因語欣令開乃見錢帛皆滿。
可堪百許萬。
識者謂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8□施。
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為功德經一年許辭去。
欣為辦糧食。
明晨見糧食具存。
不知渡所在。
後東遊入吳郡。
路見釣魚師。
因就乞魚。
魚師施一餧者。
渡手弄反複還投水。
遊活而去。
又見網師更從乞魚。
網師瞋罵不與。
渡乃拾取兩石子擲水中。
俄而有兩水牛鬥其網中。
網既碎敗不複見牛。
渡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蓋于水中乘而渡岸經涉會稽剡縣登天台山。
數月而返京師。
少時遊止無定。
請召或往不往時南州有。
陳家。
頗有衣食。
渡往其家甚見迎奉。
聞都下複有一杯渡。
陳父子五人鹹不信。
往都下看之。
果如其家杯渡。
形相一種。
陳設一合蜜姜及刀子熏陸香手巾等。
渡即食蜜姜都盡。
餘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
即留二弟停都守視。
餘三人還家。
家中杯渡如舊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噉蜜姜為異爾。
乃語陳雲。
刀子鈍可為磨之。
二弟還都雲。
彼渡已移靈鹫寺。
其家忽求黃紙兩幅作書。
書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陳問上人作何券書。
渡不答。
竟莫測其然。
時吳部民朱靈期使高麗。
還值風舶飄經九日。
至一洲邊。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見有人路。
靈期乃将數人随路告乞。
行十餘裡聞磬聲香煙。
于是共稱佛禮拜。
須臾見一寺甚光麗。
多是七寶莊嚴。
又見十餘石人。
乃共禮拜還反。
行少許聞唱導聲。
還住更看。
猶是石人。
靈期等相謂此是聖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見。
因共竭誠忏悔。
更往乃見真人。
為靈期等設食。
食味是菜。
而香美不同世食。
竟共叩頭禮拜。
乞速還至鄉。
有一僧雲。
此間去都乃二十餘萬裡。
但令至心不憂不速也。
因問靈期雲。
識杯渡道人不。
答言。
甚識。
因指北壁有一壺挂錫杖及缽雲。
此是杯渡住處。
今因君以缽與之。
并作書着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語靈期雲。
但擲此杖置舫前水中。
閉船靜坐。
不假勞力必令速至。
于是辭别。
令一沙彌送至門上。
語雲。
此道去行七裡至船。
不須從先路去也。
如言西轉行七裡許至船即具如所示。
唯聞舫從山頂樹木上過。
都不見水。
經三日至石頭淮而住。
亦不複見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
乃見杯渡騎大航蘭以捶捶之曰。
馬馬何不行。
觀者甚多。
靈期等在舫遙禮之。
渡乃自下舫取書并缽。
開書視之字無人識者。
渡大笑曰。
使我還耶。
及缽擲雲中還接之曰。
我不見此缽四千年矣。
渡多在延賢寺法意處。
時世以此缽異物競往觀之。
有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乃問杯渡。
雲已死。
在金城江邊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甯子時為黃門侍郎。
在家患痢。
遣信請渡。
渡咒竟雲。
難差。
見有四鬼皆被傷截甯子泣曰。
昔孫恩作亂家為軍人所破。
二親及叔皆被痛酷。
甯子果死。
又有齊諧妻胡母氏病。
衆治不愈。
後請僧設齋。
齋座有僧勸迎杯渡。
渡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齊諧伏事為師。
因作傳記。
其從來神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