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二

關燈
道安 釋道安。

    姓衛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為儒。

    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

    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

    鄉鄰嗟異。

    年十二出家。

    神聖聰敏。

    貌甚寝陋。

    不為師之所重。

    數歲之後。

    方啟師求經。

    師與辨意經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赍經入田。

    因息就覽。

    暮歸以經還師。

    更求餘者。

    師曰。

    昨經未讀今複求耶。

    答曰。

    即以暗誦。

    師雖異之而未信也。

    複與成具光明經一卷。

    不減一萬言。

    赍之如初暮複還師。

    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字。

    師大驚嗟。

    敬而異之。

    後為受具戒恣其遊學。

    至邺遇佛圖澄。

    因事澄為師。

    及石氏将亂。

    與弟子惠遠等四百餘人渡河南遊。

    夜行值雷雨乘電光而進前。

    行得人家。

    見門裡有一馬柳柳柳之間懸一馬兜可容一斛。

    安邊使呼林百升。

    主人驚出。

    果姓林名百升。

    百升謂是神人。

    厚相賞接。

    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

    安曰。

    兩木為林兜容百升也。

    既達襄陽複宣佛法。

    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

    其先籍安高名。

    及聞安至止即往修造。

    既坐稱言。

    四海習鑿齒。

    安曰。

    彌天釋道安。

    時人以為名荅。

    安注諸經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說不甚遠理願見瑞相。

    乃夢見道人頭白眉長。

    語安雲。

    君所注經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

    住在西域。

    當相助通。

    可時時設食。

    後十誦律至。

    遠公乃知。

    和尚所夢即賓頭盧也。

    後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異僧形甚庸陋。

    來寺寄宿。

    寺房既窄處之講堂。

    時維那直殿。

    夜見此僧後窗而出入。

    遽以白安。

    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

    答雲。

    相為而來。

    安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脫。

    答曰。

    甚可脫耳。

    安請問來生所生之處。

    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

    即見雲開。

    備睹兜率妙勝之報。

    又曰。

    當浴聖僧方果所願。

    具示浴法。

    後安設浴。

    見有數十小兒入寺。

    須臾但聞浴室用水聲。

    久之不見。

    開室而巾濕水減。

    安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衆曰。

    吾當去矣。

    是日齋畢無疾而卒。

    葬城内五級寺中。

    是歲晉太元十年也。

     昙猷 竺昙猷。

    或雲法猷。

    炖煌人。

    少苦行習禅定。

    後遊江左止剡之石城山。

    乞食坐禅。

    嘗行到一蠱家乞食。

    猷祝願畢。

    忽見蜈蚣從食中跳出。

    猷快食無他。

    後移始豐赤城山石室坐禅。

    有猛虎數十蹲在猷前。

    猷誦經如故。

    一虎獨睡。

    猷以如意扣虎頭。

    問何不聽經。

    俄而群虎皆去。

    有頃壯蛇競出。

    大十圍。

    循環往複舉頭向猷。

    經半日複去。

    後一日神現形詣猷曰。

    法師威德既重來止此山。

    弟子辄推室以相奉。

    猷曰。

    貧道尋山。

    願得相接。

    何不共住。

    神曰。

    弟子無為不爾但部屬未洽法化卒難制語。

    遠人來往或相侵觸。

    人神道異是以去耳。

    猷曰。

    本是何神。

    居之久近。

    欲移何處去耶。

    神曰弟子夏帝。

    之子居于此山二千餘年。

    寒石山是我舅所治。

    當往彼住。

    尋還山陰廟。

    臨别執手贈猷香三奁。

    于是鳴鞞吹角淩雲而去。

    天台懸崖峻峙峰嶺切天。

    古老相傳雲。

    上有佳精舍。

    得道者居之。

    雖有石橋跨。

    澗而橫石斷。

    人且莓苔青。

    滑自終古已來無得至者。

    猷行至石橋。

    聞空中聲曰。

    知君誠笃今未得度。

    卻後十年自當來也。

    猷心怅然乃退。

    道經一石室過中憩息。

    俄而雲霧晦合室中盡鳴。

    猷神色無擾。

    明旦見人着單衣帻來曰。

    此乃仆之所居。

    昨行不在。

    家中遂緻騷動。

    大深愧作。

    猷曰。

    若是君家請以相還神曰。

    仆家室己移。

    請留令住。

    晉太元中有妖星現。

    帝普下諸國有德沙門。

    精勤佛事令忏禳災。

    猷乃祈誠冥感至六日旦見青衣小兒。

    來悔過雲。

    橫勞法師。

    是夕星退。

    以太和之末卒于山室。

    屍猶平生而舉體綠色。

    其後人入山登岩。

    見猷屍不朽。

     昙翼 釋昙翼。

    姓姚氏。

    羌人也。

    年十六出家。

    事安公為師。

    在檀溪寺。

    晉長沙太守滕舍之于江陵舍宅為寺。

    告安求一僧為總領。

    安謂翼曰。

    荊楚士庶始欲師宗。

    成其化者非爾而誰。

    翼遂杖錫南征締構寺宇。

    後至賊越逸侵掠漢南。

    江陵阖境避難上明。

    翼又于彼立寺。

    群寇既蕩。

    複還江陵。

    修複長沙寺。

    丹誠祈請遂感舍利。

    盛以金瓶置于齋座。

    翼乃頂禮立誓曰。

    若必是金剛餘陰願放光明。

    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從。

    瓶漸出照滿一堂。

    衆舉驚嗟莫不挹翼神感後。

    入巴陵君山伐木。

    值白蛇數十卧遮行轍。

    翼退還所住。

    乃謂山神曰。

    吾造寺伐材幸願共為功德。

    夜即夢見神人。

    告翼曰。

    法師既為三寶須用特相随喜。

    但莫令餘人妄有所伐。

    明日更往路甚清夷。

    于是伐木沿流而下。

    其中伐人不免私竊。

    還至寺上翼材已畢。

    餘人所私之者悉為官所取。

    其誠感如此。

    翼常歎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

    阿育王所造容儀神瑞。

    皆多布在諸方。

    何其無感不能招緻。

    乃專精懇恻請求誠應。

    晉太元十九年甲午之歲二月八日。

    忽有一像現于城北。

    光相沖天。

    時白馬寺僧衆先往迎接。

    不能令動。

    翼乃往祇禮。

    謂衆人曰。

    當時阿育王像降我長沙寺焉。

    即令弟子三人捧接。

    飄然而起。

    迎還本寺。

    道俗奔赴車馬轟填。

    後罽賓禅師僧伽難陀。

    從蜀下入寺禮拜。

    見像光上有梵字。

    便曰。

    是阿育王像。

    何時來此。

    時人聞者方知翼之不謬。

    年八十二而終。

    終日像圓光奄然靈化。

    莫知所之。

    道俗鹹謂翼之通感焉。

     昙始 釋昙始。

    關中人。

    自出家以後多有異迹。

    晉孝武太元之末。

    赍經律數十部往遼東宣化。

    顯授三乘立以歸戒。

    義熙初複還關中開導三輔。

    始足白于面雖跣涉泥水未嘗沾濕。

    天下鹹稱白足和尚。

    時長安人王胡。

    其叔死數年。

    忽見形還将胡遍遊地獄示諸果報。

    胡辭還。

    叔謂胡曰。

    既已知因果。

    但當奉事白足阿練。

    胡遍訪衆僧。

    唯見始足白于面。

    因而事之。

    晉末朔方匈奴赫連勃勃。

    破獲關中斬戮無數。

    時始亦遇害。

    而刃不能傷。

    勃勃嗟之。

    普赦沙門悉皆不殺。

    始于是潛遁山澤修頭陀之行。

    後拓跋焘複克長安擅威關洛。

    時有博陵崔浩。

    少習左道猜嫉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