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一

關燈
摩騰 釋摩騰。

    本中天竺人也。

    美風儀解大小乘經。

    常以遊化為任。

    往天竺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

    會敵國侵境。

    騰惟曰。

    經雲。

    能說此法為地神所護。

    使所居安樂。

    今鋒镝方始。

    曾是為益乎。

    乃誓以忘身。

    躬往和勸。

    遂緻二國交歡。

    由是顯譽。

    逮漢永平中明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

    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

    通人傅毅奏曰。

    臣聞西域有神。

    其名曰佛。

    陛下所夢将必是乎。

    帝以為然。

    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

    往天竺尋訪佛法。

    愔等于彼遇見摩騰。

    要還漢地。

    騰誓志弘通不憚疲苦。

    冒涉流沙至于雒邑。

    明帝甚加賞接。

    于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

    漢地有沙門。

    自騰始也。

    但大法初傳未有歸信。

    故蘊其深解無所宣述。

    後卒于雒陽。

    有記雲。

    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

    初緘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中。

    騰所住處。

    今雒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是也。

    相傳雲。

    外國有王嘗毀破諸寺。

    唯招提寺未及毀壞。

    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

    即以啟王。

    王即停壞諸寺。

    因改招提以為白馬。

    故諸寺立名。

    多取則焉。

     法蘭 竺法蘭。

    中天竺人也。

    自言誦經論數萬章。

    為天竺學者之師。

    時蔡愔既至彼國。

    蘭與摩騰共契遊化。

    遂相随而來。

    既達雒陽與騰同止。

    少時便善漢言。

    愔于西域獲經。

    即為翻譯。

    所謂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

    會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

    江左唯四十二章經。

    今見在。

    可二千餘言。

    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也。

    愔又于西域得畫釋迦倚像。

    是優田王旃檀像師第四作。

    既至雒陽。

    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台中及顯節陵上。

    舊像今不複存焉。

    又昔漢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問東方朔。

    朔雲。

    可問西域梵人。

    法蘭既至。

    衆追問之。

    蘭雲。

    世界終盡劫火洞燒。

    此灰是也。

    其言有征。

    信者甚衆。

    後卒于雒陽。

    春秋六十餘矣。

     世高 安清字世高。

    安息國王子也。

    幼以孝行見稱。

    加又志業聰敏克意好學。

    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棕達。

    嘗行。

    見群燕忽謂伴曰。

    燕雲。

    應有送食者。

    頃之果有緻焉。

    衆鹹奇之。

    隽異之聲早被西域。

    讓國出家修道。

    博曉經藏尤精阿毘昙學。

    既而遊方遍曆諸國。

    以漢桓初年到中夏。

    通習華言宣譯諸經。

    多有神迹。

    自稱先身已經出家。

    有一同學多瞋。

    分衛值施主不稱。

    每辄怼(音隊)恨。

    高屢加诃谏。

    終不悛改。

    如此二十餘年。

    乃與同學辭訣雲。

    我當往廣畢宿世之對。

    卿明經精懃不在吾後。

    而性多恚怒命過當受惡形。

    我若得道必當相度。

    既而适廣州值寇亂。

    路逢一少年。

    唾手拔刀曰。

    真得汝矣。

    高笑曰。

    我宿命負卿遠來相償。

    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

    乃延頸受刃容無懼色。

    少年殺之。

    觀者填陌。

    莫不駭其奇異。

    已而神識還為安息王太子。

    遊化中國。

    值靈帝末關洛擾亂。

    乃振錫江南雲。

    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

    行達^8□(音恭)亭湖廟。

    此廟舊有威靈。

    商旅祈禱能分風送船上下。

    各無留滞。

    嘗有乞神竹者。

    未許辄取。

    舫即覆沒。

    竹還本處。

    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

    高同旅三十餘船奉牲請福。

    神乃降祝曰。

    舫有沙門可便呼上。

    客鹹驚愕。

    請高入廟。

    神告高曰。

    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

    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

    今為^8□亭廟神。

    周回千裡并吾所治。

    以瞋布施故珍玩甚豐。

    以恚故堕此神報。

    今見同學悲欣可言。

    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

    若于此舍命穢污江湖。

    當度山西澤中。

    此身滅後恐堕地獄。

    吾有絹千匹并雜寶物。

    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也。

    高曰。

    遠來相度何不出形。

    神曰。

    形甚醜異衆人必懼。

    高曰。

    但出衆不怪也。

    神從床後出頭。

    乃是大蟒。

    不知尾之長短。

    至高膝邊。

    高向之梵語數番。

    贊呗數契。

    蟒悲淚如雨須臾還隐。

    高即取絹物辭别而去。

    舟侶揚帆。

    蟒複出身登山而望。

    衆人舉手。

    然後乃滅。

    倏忽之頃便達豫章。

    即以廟物為造東寺。

    高去後神即命過。

    暮有一少年上船。

    長跽高前受其咒願。

    忽然不見。

    高謂船人曰。

    向之少年即^8□亭廟神。

    得離惡形矣。

    于是廟神歇矣。

    無複靈驗。

    後人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蟒。

    頭尾數裡。

    今浔陽郡蛇村是也。

    高後複到廣州。

    尋其前世害已少年。

    時少年尚在。

    高徑投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

    并叙宿緣。

    歡喜相向雲。

    吾猶有餘報。

    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高非凡。

    豁然意解追悔前愆。

    厚相資供随高東遊。

    遂達會稽。

    至便入巿。

    正值巿中有群鬥者。

    誤傷高首。

    應時殒命。

    廣州客頻驗二報。

    遂精勤佛法具說事緣。

    遠近聞知莫不歎異焉。

     僧會 釋僧會。

    俗姓康氏。

    其先康居國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賈移于交址。

    會年十餘歲。

    二親并亡。

    以至性居憂。

    服阕出家。

    厲行甚峻。

    為人弘雅有識量。

    笃志好學。

    明解三藏傳覽六經。

    天文圖緯多所綜涉。

    辨于樞機頗屬文翰。

    時孫權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赤烏十年初達建業。

    營立茨蔣設像行道。

    時吳國以初見沙門。

    睹形而未及其道。

    疑為矯異。

    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

    自稱沙門。

    容服非常。

    事應檢察。

    權曰。

    昔漢明帝夢神号稱為佛。

    彼之所事豈其遺風耶。

    即召會诘問。

    有何靈驗。

    會曰。

    如來遷迹忽逾千載。

    遺骨舍利神曜無方。

    昔阿育王起塔及八萬四千。

    夫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

    權以為誇誕乃謂會曰。

    若能得舍利當為造塔。

    如其虛妄國有常刑。

    會請期七日。

    乃謂其屬曰。

    法之興廢在此一舉。

    今不至誠後将何及。

    乃共潔齋靜室。

    以銅瓶加幾燒香禮請。

    七日期畢寂然無應。

    求申二七。

    亦複如之。

    權曰。

    此欺诳将欲加罪。

    會更請三七日。

    權又特聽。

    會謂法侶曰。

    宣尼有言。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法雲應降。

    而吾等無憾。

    何假王憲。

    當以誓死為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