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一

關燈
三七日暮猶無所見。

    莫不震懼。

    既入五更。

    忽聞瓶中鎗然有聲。

    會自往視果獲舍利。

    明旦權自手執瓶瀉于銅盤。

    舍利所沖盤即破碎。

    權肅然驚起曰。

    希有之瑞也。

    會進而言曰。

    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

    乃劫燒之火不能焚。

    金剛之杵不能碎。

    權令試之。

    會更誓曰。

    法雲方被蒼生仰澤。

    願更垂神迹以廣示威靈。

    乃置舍利于鐵砧硾上。

    使力者擊之。

    于是砧硾俱陷舍利無損。

    權大嗟伏。

    即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

    名其地為佛陀裡。

    由是江左大法遂興。

    至孫皓即位法令苛虐廢棄淫祀毀壞佛寺。

    嘗使衛兵入後宮治園。

    于地得一金像高數尺呈皓。

    皓使着不淨處以穢汁灌之。

    共諸群臣笑以為樂。

    俄爾之間舉身大腫。

    陰處尤痛。

    叫呼徹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為。

    即祈祝諸廟求福。

    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湯洗數十遍。

    燒香忏悔。

    皓叩頭于枕。

    自陳罪狀。

    有頃痛間。

    遣使至寺請會說法。

    會即随入。

    皓具問罪福之由。

    會為敷析辭甚精要。

    皓有才解欣然大悅。

    因求看沙門戒。

    會以戒文禁秘不可輕宣。

    乃取本業百三十五願。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皆願衆生。

    皓見慈願廣普益增善意。

    既就會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會所住更加修飾。

    宣示宗室莫不尊奉。

    會在吳朝亟說正法。

    以皓性兇粗不及妙義。

    唯叙報應近事以開其心。

    天紀四年皓降晉。

    九月會遘疾而終。

    是歲晉武太康元年也。

    至晉成帝鹹和中蘇峻作亂。

    焚會所建塔。

    司空何充複更修造。

    平西将軍趙誘世不奉法傲蔑三寶。

    入此寺謂諸道人曰。

    久開此塔屢放光明。

    虛誕不經所未能信。

    若必自睹所不論耳。

    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剎。

    肅然毛豎。

    由是敬信。

    于寺東更立一小塔。

    唐高宗永徽中複見形于越。

    稱是遊方僧。

    而神氣瑰異。

    見者悚然。

    罔知階位。

    時寺綱紏诘其由罵驅逐之。

    會行及門。

    乃語之曰。

    吾康僧會也。

    茍能留吾真體。

    楅爾伽藍。

    跬步之間立而息絕。

    既而雙目微瞑。

    精爽不銷。

    舉手如迎揖焉。

    足跨似欲行者。

    衆議偃其靈軀寘于窀穸。

    人力殚絕略不傾移。

    遂遷于勝地别立崇堂。

    越人競以香花燈燭缯彩幡蓋果實衣器請祈心願多諧人意。

    初越之軍旅多寓永欣。

    其婦女生産。

    兵士葷血觸污僧藍。

    人不堪其穢惡。

    會乃化形往谒閩廉使李若初。

    且曰。

    君侯領越之藩條。

    托為遷之軍旅。

    語罷拂衣而去。

    尋失蹤迹。

    李公喜而駭。

    且記其言。

    後果赴是郡。

    及上官訖便谒靈迹。

    認當時言者即斯僧也。

    命撤軍家勒就營幕。

    又匹婦夜臨蓐席且無脂燭鄰無隙光。

    俄有一僧秉燭自牖而入。

    其夫旦入永欣認會貌。

    即是授火救産之僧。

    自爾民間多就求男女焉。

    又嘗就闾閻家求草屦。

    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旛上獻。

    感應盻蠁。

    各赴人家。

    不可周述号超化禅師。

     朱士行 朱士行。

    穎川人。

    少出家專務經典。

    嘗講道行經覺文意隐僻。

    遂誓志遠求大本。

    西至于阗得梵書正本。

    将歸洛陽。

    其國學衆。

    乃白王雲。

    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

    若不禁之恐聾盲漢地。

    王即不聽赍經。

    士行深懷痛心。

    乃求燒經為證。

    王許焉。

    于是積薪殿前以焚之。

    臨火誓曰。

    若大法應流漢地經當不然。

    如其無護命也。

    言已投經火中。

    火即為滅不損一字。

    大衆駭服鹹稱其神感。

    遂得送至中國。

    後士行終于阗。

    年八十。

    阇維之薪盡火滅屍猶能全。

    衆鹹驚異。

    乃咒曰。

    若真得道法當毀敗。

    應聲碎散。

    因斂骨起塔焉。

     诃羅竭 诃羅竭者。

    莫詳氏族。

    少出家。

    誦經二百萬言。

    性虛玄守戒節。

    善舉措美容色。

    多行頭陀獨宿山野。

    晉武帝太康九年暫至洛陽。

    時疾疫流行死者相繼。

    竭為咒治。

    十差八九。

    至晉惠帝元康元年。

    乃西入止婁至山石室中坐禅。

    此室去水遠甚。

    時人欲為開澗。

    竭曰。

    不假相勞。

    乃自以左腳碾室西石壁。

    壁陷沒指。

    既拔足水從中出。

    清香甘美四時不絕。

    來飲者皆止饑渴除疾病。

    至元康八年端坐從化。

    弟子依國法阇維之。

    焚燎累日。

    而屍猶坐火中永不灰燼。

    多移還石室内。

     耆域 耆域者。

    天竺人也。

    周流華戎靡有常所。

    而倜傥神奇。

    任性忽俗迹行不恒。

    時人莫之能測。

    自發天竺至于扶南。

    經諸海濱爰涉交廣。

    并有靈異。

    既達襄陽。

    欲寄載過江。

    船人見梵沙門衣服弊陋。

    輕而不載。

    船達北岸域亦已度前行。

    見兩虎。

    虎弭耳掉尾。

    域以手摩其頭。

    虎下道而去。

    兩岸見者随從成群。

    晉惠之末至于洛陽。

    諸人悉為作禮。

    域胡跽晏然不動容色。

    時或告人以前身所更。

    謂支法淵從羊中來。

    竺法與從人中來。

    又譏諸衆僧謂衣服華麗不應素法。

    見洛陽宮城雲。

    彷佛似忉利天宮。

    但自然之與人事不同耳。

    域謂沙門耆阇蜜曰。

    匠此宮者從忉利天來。

    成便還天上矣。

    屋脊瓦下應有千五百作器。

    時鹹雲昔聞此匠實以作器着瓦下。

    時衡陽太守南陽滕永文。

    在洛寄住滿水寺。

    兩腳攣屈不能起行。

    域往視之曰。

    君欲得病差。

    何不取淨水一杯楊柳一枝來。

    域即以楊枝拂水舉手向永文而咒。

    如此者三。

    因以手搦永文膝令起。

    實時而起行步如故。

    此寺中有思惟樹數十株枯死。

    域問永文。

    樹死幾時。

    永文曰。

    積年矣。

    域即向樹咒如咒永文法。

    樹尋荑發扶疏榮茂。

    尚方暑中有一人病症将死。

    域以應器着病者腹上。

    白布通覆之。

    咒願數千言。

    即有臭氣熏徹一室。

    病者曰。

    我活矣。

    域令人舉布。

    應器中有若淤泥者數升。

    臭不可近。

    病者遂瘥。

    洛陽兵亂辭還天竺。

    洛中沙門數百人。

    各請域中食。

    域皆許往。

    明旦五百舍皆有一域。

    始謂獨過。

    末相雠問方知分身降焉。

    既發。

    諸道人送至河南城。

    域徐行追者不及。

    域乃以杖畫地曰。

    于斯别矣。

    其日有從長安來者。

    見域在彼寺中。

    後有賈客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