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濕登謂。
于是日将暮。
逢域于流沙。
計已九千餘裡。
既還西域。
不知所終。
法朗 釋康法朗。
學于中山。
永嘉中與一比丘西入天竺行過流沙。
千有餘裡。
見道邊敗壞佛圖。
無複堂殿蓬蒿滿目。
法朗等下路瞻禮。
見有二僧各居其傍。
一人讀經。
一人患痢穢污盈房。
其讀經。
者了不營視。
朗等怆然興念。
為煮糜粥掃除浣濯。
至六日病者稍困。
注痢如泉。
朗等共料理之。
其夜朗等并謂病者必不移旦。
至明晨往視之。
容色光悅病狀頓除。
然屋中穢物皆是華馨。
朗等乃悟。
是得道之士以試人也。
病者曰。
隔房比丘是我和尚。
久得道慧可往禮觐。
法朗等先嫌讀經沙門無慈愛心。
聞已乃作禮悔過。
讀經者曰。
諸君誠契并至同當入道。
朗公宿學業淺。
此世未得願也。
謂朗伴雲惠若植根深當現世得願。
因而留之。
法朗後還山中為大法師。
道俗宗之。
佛圖澄 佛圖澄者。
西域人也。
本姓白氏。
少出家清真務學。
誦經數百萬言。
以永嘉四年來适洛陽。
志弘大法。
善念神咒。
能役使鬼物。
以麻油雜臙塗掌。
千裡外事皆徹見掌中如對面焉。
亦能令潔齋者見。
又聽鈴音以言事無不效驗。
欲于洛陽立寺。
值劉曜寇洛台帝京擾亂。
澄立寺之志遂不果。
乃潛身草野以觀世變。
時石勒屯兵葛陂。
專以殺戮為威沙門遇害者甚衆。
澄憫念蒼生欲以道化勒。
于是杖策到軍門。
勒大将郭黑略素奉法。
澄即投止黑略家。
黑略從受五戒。
崇弟子之禮。
黑略後從勒征伐。
辄預克勝負。
勒疑而問曰。
孤不覺卿有出衆智謀。
而每知行軍吉兇何也。
黑略曰。
将軍天挺神武幽靈所助。
有一沙門知術非常。
雲将軍當略有區夏。
已應為師。
臣前後所白皆其言也。
勒喜曰。
天賜也。
召澄問曰。
佛道有何靈驗。
澄知勒不達深理。
止可以道術為教。
因言曰。
至道雖遠亦可以近事為證。
即取器盛水燒香咒之。
須臾生青蓮華。
光色耀目。
勒由此信伏。
澄因谏曰。
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
則四靈表瑞。
政弊道銷。
則彗孛見于上。
恒象着見休咎随行。
斯乃古今之常理。
天人之明戒。
勒甚悅之。
凡應被誅殘。
蒙其利益者十有八九。
于中州之胡皆願奉佛。
時有痼疾世莫能治者。
澄為醫療應時疾瘳。
勒自葛陂還河北過枋頭。
人夜欲斫營。
澄語黑略曰。
須臾賊至。
可令公知。
果如其言。
有備故不敗。
勒欲試澄。
夜冠冑衣甲執刃而坐。
遣人告澄雲。
夜來不知大将軍所在。
使人始至。
未及有言。
澄逆問曰。
平居無寇何故夜嚴。
勒益敬之。
勒後因忿欲害諸道士并欲苦澄。
澄乃避至黑略舍。
語弟子曰。
若将軍使至問吾所在者。
報雲。
不知所之。
使人尋至覓澄不得。
使還報勒。
勒驚曰。
吾有惡意向聖人。
聖人舍我去矣。
通夜不寝思欲見澄。
澄知勒意悔。
明旦造勒。
勒曰。
昨夜何行。
澄曰。
公有怒心。
昨故權避。
公今改意是以敢來。
勒大笑曰。
道人謬耳。
襄國城塹水源在城西北五裡團丸祠下。
其水暴竭。
勒問澄。
何以緻水。
澄曰。
今當敕龍。
勒字世龍。
謂澄嘲己。
答曰。
正以龍不能緻水。
故相問耳。
澄曰。
此誠言非戲也。
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
往以敕語告之水必可得。
乃與弟子法首等數人至泉源上。
其源故處久已幹燥。
坼如車轍。
從者心疑。
恐水難得。
澄坐繩床燒安息香。
咒願數百言。
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
有一小龍。
長五六寸許。
随水來出。
諸道士競往視之。
澄曰。
龍有毒勿臨其上。
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
澄閑坐歎曰。
後二日當有一小人驚動此下。
既而襄國人薛合有二子。
既小且驕。
輕侮鮮卑奴。
奴忿抽刀刺殺其弟。
執兄于室以刀拟心。
若人入室便欲加手。
謂薛合曰送我還國我活汝兒。
不然共死。
于此内外驚愕莫敢往觀。
勒乃自往視之。
謂薛合曰。
送奴以全卿子誠為善事。
此法一聞方為後害。
卿且寬情。
國有常憲命人取奴。
奴遂殺兒而死。
鮮卑段波攻勒。
其衆甚盛。
勒懼問澄。
澄曰。
昨寺鈴鳴雲。
明旦食時當擒段波。
勒登城望波軍不見前後。
失色曰。
軍行地傾。
波豈可獲是公安我辭耳。
更遣夔安問澄。
澄曰。
已獲波矣。
時城北伏兵出遇波執之。
澄勸勒宥波遣還本國。
勒從之。
卒獲其用。
時劉載已死。
載從弟曜篡襲僞位。
稱元光初。
光初八年曜遣從弟中山王嶽。
将兵攻勒。
勒遣石虎率步騎拒之。
大戰洛西。
嶽敗保石梁塢虎堅栅守之。
澄與弟子自官寺至中寺。
始入寺門。
歎曰。
劉嶽可憫。
弟子法祚問其故。
澄曰。
昨亥時嶽已被執。
果如所言。
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陽。
勒欲自往拒曜。
内外僚佐無不必谏。
勒以訪澄。
澄曰。
相輪鈴音雲。
秀支替戾岡仆谷拘秃當。
此羯語也。
秀支替戾岡出也。
仆谷劉曜胡位也。
拘秃當捉也。
此言軍出捉得曜也。
時徐光聞澄此言。
苦勸勒行。
勒乃留長子石弘。
共澄以鎮襄國。
自率中軍步騎。
直指洛陽城。
兩陣纔交曜軍大潰。
曜馬沒水中。
石堪生擒之送勒。
澄時以物塗掌。
觀之見有大衆中縛一人。
朱絲約其肘。
因以告弘。
當爾之時正生擒曜也。
曜平之後。
勒乃僣稱趙天王行皇帝事。
改元建平。
是歲晉成帝鹹和五年也。
勒登位已後事澄彌笃。
時石蔥叛。
其年澄戒勒曰。
今年蔥中有蟲食必害人。
可令百姓無食蔥也。
勒頒告境内慎無食蔥。
到八月石蔥果走。
勒益加尊重。
有事必谘而後行。
号大和尚。
石虎有子名斌。
後勒以為兒。
勒愛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
已涉二日。
勒曰。
朕聞虢太子死扁鵲能生。
大和尚國之神人。
可急往告。
必能緻福。
澄乃取楊枝咒之。
須臾能起。
有頃平複。
由是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之。
每至四月八日。
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
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靜無風。
而塔上一鈴獨鳴。
澄謂衆曰。
鈴
于是日将暮。
逢域于流沙。
計已九千餘裡。
既還西域。
不知所終。
法朗 釋康法朗。
學于中山。
永嘉中與一比丘西入天竺行過流沙。
千有餘裡。
見道邊敗壞佛圖。
無複堂殿蓬蒿滿目。
法朗等下路瞻禮。
見有二僧各居其傍。
一人讀經。
一人患痢穢污盈房。
其讀經。
者了不營視。
朗等怆然興念。
為煮糜粥掃除浣濯。
至六日病者稍困。
注痢如泉。
朗等共料理之。
其夜朗等并謂病者必不移旦。
至明晨往視之。
容色光悅病狀頓除。
然屋中穢物皆是華馨。
朗等乃悟。
是得道之士以試人也。
病者曰。
隔房比丘是我和尚。
久得道慧可往禮觐。
法朗等先嫌讀經沙門無慈愛心。
聞已乃作禮悔過。
讀經者曰。
諸君誠契并至同當入道。
朗公宿學業淺。
此世未得願也。
謂朗伴雲惠若植根深當現世得願。
因而留之。
法朗後還山中為大法師。
道俗宗之。
佛圖澄 佛圖澄者。
西域人也。
本姓白氏。
少出家清真務學。
誦經數百萬言。
以永嘉四年來适洛陽。
志弘大法。
善念神咒。
能役使鬼物。
以麻油雜臙塗掌。
千裡外事皆徹見掌中如對面焉。
亦能令潔齋者見。
又聽鈴音以言事無不效驗。
欲于洛陽立寺。
值劉曜寇洛台帝京擾亂。
澄立寺之志遂不果。
乃潛身草野以觀世變。
時石勒屯兵葛陂。
專以殺戮為威沙門遇害者甚衆。
澄憫念蒼生欲以道化勒。
于是杖策到軍門。
勒大将郭黑略素奉法。
澄即投止黑略家。
黑略從受五戒。
崇弟子之禮。
黑略後從勒征伐。
辄預克勝負。
勒疑而問曰。
孤不覺卿有出衆智謀。
而每知行軍吉兇何也。
黑略曰。
将軍天挺神武幽靈所助。
有一沙門知術非常。
雲将軍當略有區夏。
已應為師。
臣前後所白皆其言也。
勒喜曰。
天賜也。
召澄問曰。
佛道有何靈驗。
澄知勒不達深理。
止可以道術為教。
因言曰。
至道雖遠亦可以近事為證。
即取器盛水燒香咒之。
須臾生青蓮華。
光色耀目。
勒由此信伏。
澄因谏曰。
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
則四靈表瑞。
政弊道銷。
則彗孛見于上。
恒象着見休咎随行。
斯乃古今之常理。
天人之明戒。
勒甚悅之。
凡應被誅殘。
蒙其利益者十有八九。
于中州之胡皆願奉佛。
時有痼疾世莫能治者。
澄為醫療應時疾瘳。
勒自葛陂還河北過枋頭。
人夜欲斫營。
澄語黑略曰。
須臾賊至。
可令公知。
果如其言。
有備故不敗。
勒欲試澄。
夜冠冑衣甲執刃而坐。
遣人告澄雲。
夜來不知大将軍所在。
使人始至。
未及有言。
澄逆問曰。
平居無寇何故夜嚴。
勒益敬之。
勒後因忿欲害諸道士并欲苦澄。
澄乃避至黑略舍。
語弟子曰。
若将軍使至問吾所在者。
報雲。
不知所之。
使人尋至覓澄不得。
使還報勒。
勒驚曰。
吾有惡意向聖人。
聖人舍我去矣。
通夜不寝思欲見澄。
澄知勒意悔。
明旦造勒。
勒曰。
昨夜何行。
澄曰。
公有怒心。
昨故權避。
公今改意是以敢來。
勒大笑曰。
道人謬耳。
襄國城塹水源在城西北五裡團丸祠下。
其水暴竭。
勒問澄。
何以緻水。
澄曰。
今當敕龍。
勒字世龍。
謂澄嘲己。
答曰。
正以龍不能緻水。
故相問耳。
澄曰。
此誠言非戲也。
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
往以敕語告之水必可得。
乃與弟子法首等數人至泉源上。
其源故處久已幹燥。
坼如車轍。
從者心疑。
恐水難得。
澄坐繩床燒安息香。
咒願數百言。
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
有一小龍。
長五六寸許。
随水來出。
諸道士競往視之。
澄曰。
龍有毒勿臨其上。
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
澄閑坐歎曰。
後二日當有一小人驚動此下。
既而襄國人薛合有二子。
既小且驕。
輕侮鮮卑奴。
奴忿抽刀刺殺其弟。
執兄于室以刀拟心。
若人入室便欲加手。
謂薛合曰送我還國我活汝兒。
不然共死。
于此内外驚愕莫敢往觀。
勒乃自往視之。
謂薛合曰。
送奴以全卿子誠為善事。
此法一聞方為後害。
卿且寬情。
國有常憲命人取奴。
奴遂殺兒而死。
鮮卑段波攻勒。
其衆甚盛。
勒懼問澄。
澄曰。
昨寺鈴鳴雲。
明旦食時當擒段波。
勒登城望波軍不見前後。
失色曰。
軍行地傾。
波豈可獲是公安我辭耳。
更遣夔安問澄。
澄曰。
已獲波矣。
時城北伏兵出遇波執之。
澄勸勒宥波遣還本國。
勒從之。
卒獲其用。
時劉載已死。
載從弟曜篡襲僞位。
稱元光初。
光初八年曜遣從弟中山王嶽。
将兵攻勒。
勒遣石虎率步騎拒之。
大戰洛西。
嶽敗保石梁塢虎堅栅守之。
澄與弟子自官寺至中寺。
始入寺門。
歎曰。
劉嶽可憫。
弟子法祚問其故。
澄曰。
昨亥時嶽已被執。
果如所言。
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陽。
勒欲自往拒曜。
内外僚佐無不必谏。
勒以訪澄。
澄曰。
相輪鈴音雲。
秀支替戾岡仆谷拘秃當。
此羯語也。
秀支替戾岡出也。
仆谷劉曜胡位也。
拘秃當捉也。
此言軍出捉得曜也。
時徐光聞澄此言。
苦勸勒行。
勒乃留長子石弘。
共澄以鎮襄國。
自率中軍步騎。
直指洛陽城。
兩陣纔交曜軍大潰。
曜馬沒水中。
石堪生擒之送勒。
澄時以物塗掌。
觀之見有大衆中縛一人。
朱絲約其肘。
因以告弘。
當爾之時正生擒曜也。
曜平之後。
勒乃僣稱趙天王行皇帝事。
改元建平。
是歲晉成帝鹹和五年也。
勒登位已後事澄彌笃。
時石蔥叛。
其年澄戒勒曰。
今年蔥中有蟲食必害人。
可令百姓無食蔥也。
勒頒告境内慎無食蔥。
到八月石蔥果走。
勒益加尊重。
有事必谘而後行。
号大和尚。
石虎有子名斌。
後勒以為兒。
勒愛之甚重。
忽暴病而亡。
已涉二日。
勒曰。
朕聞虢太子死扁鵲能生。
大和尚國之神人。
可急往告。
必能緻福。
澄乃取楊枝咒之。
須臾能起。
有頃平複。
由是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之。
每至四月八日。
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
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靜無風。
而塔上一鈴獨鳴。
澄謂衆曰。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