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音雲。
國有大喪不出今年矣。
是歲七月勒死。
太子弘襲位。
少時虎廢弘自立。
遷都于邺。
稱元建武。
傾心事澄有重于勒。
澄時止邺城内中寺。
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國。
弟子法佐從襄國還。
相遇在梁基城下共宿。
對車夜談言及和尚。
比旦各去。
法佐至始入觐澄。
澄逆笑曰。
昨夜爾與法常交車共說汝師耶。
先民有言。
不曰敬乎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獨而不怠。
幽獨者敬慎之本。
爾不識乎。
佐愕然愧忏。
于是國人每共相語曰。
莫起惡心和尚知汝。
及澄之所在。
無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
時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國。
澄語邃曰。
小阿彌比當得疾。
可往迎之。
邃即馳信往視。
果已得疾。
太醫殷騰及外國道士。
自言能治。
澄告弟子法牙曰。
正使聖人複出不愈此疾。
況此等乎。
後三日果死。
石邃荒酒将圖為逆。
謂内豎曰。
和尚神通倘發吾謀。
明日來者當先除之。
澄月望将入觐虎。
謂弟子僧惠曰。
昨夜天神呼我曰。
明日若入還勿過人。
我倘有所過汝當止我。
澄常入必過邃。
邃知澄入要候甚苦。
澄将上南台。
僧惠引衣。
澄曰。
事不得止。
坐未安便起。
邃固留不住。
所謀遂差。
還寺歎曰。
太子作亂其形将成。
欲言難言。
欲忍難忍。
乃因事從容箴虎。
虎終不解。
俄而事發。
方悟澄言。
後郭黑略将兵征長安北山羌。
堕羌狄中。
時澄在堂上坐。
弟子法常在側。
澄慘然改容曰。
郭公陷敵。
令衆僧咒願。
澄又自咒願。
須臾更曰。
若東南出者活餘向則困。
複更咒願。
有頃曰脫矣。
後月餘日黑略還說。
堕羌圍中東南走馬乏。
正遇帳下人推馬與之曰。
公乘此小人乘公馬濟與不濟任命也。
黑略得其馬故獲免。
推驗日時正是澄咒願時也。
僞大司馬燕公石斌虎。
以為幽州牧鎮。
群兇湊聚因以肆暴。
澄戒虎曰。
天神昨夜言。
疾收馬還。
至秋齊當癱爛。
虎不解此語。
即敕諸處收馬送還。
其秋有人谮斌于虎。
虎召斌鞭之三百。
殺其所生母齊氏。
虎彎弓撚矢。
自視行斌罰罰輕。
虎乃手殺五百。
澄谏曰。
心不可縱死不可生。
禮不親殺以傷恩也。
何有天子手行罰乎。
虎乃止。
後晉軍出淮泗隴北瓦城。
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人情危擾。
虎乃瞋曰。
吾之奉佛而更緻外寇。
佛無神矣。
澄明旦早入。
虎以事問澄。
澄因讓虎曰。
王過去世經為大商主。
至罽賓寺嘗供。
大會中有六十羅漢。
吾此身亦預斯會。
時得道人謂予曰。
此主人命盡當更雞身後王晉地。
今王為王豈非福也。
疆場軍寇國之常耳。
何為怨謗三寶。
夜興毒念乎。
虎乃信悟跪而謝焉。
虎常問澄。
佛法不殺。
朕為天下之主。
非刑殺無以肅清海内。
既違戒殺生。
雖複事佛讵獲福耶。
澄曰。
帝王事佛當在體恭心順顯揚三寶不為暴虐不害無辜。
至于兇暴無賴非化所遷。
有罪不得不殺。
有惡不得不刑。
但當殺可殺。
當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殺害非罪。
雖複傾财事法無解殃禍。
願陛下省欲與慈廣及一切。
則佛教永隆福祚方遠。
虎雖不能盡從。
而為益不少。
虎尚書張離張良等家富事佛各起大塔。
澄謂曰。
事佛在于清淨無欲慈矜為心檀越雖儀奉大法。
而貪吝未已。
遊獵無度。
積聚不窮。
方受現世之罪。
何福報之可希耶。
離等後并被戮滅。
時又久旱。
自正月至六月。
虎遣太子詣臨漳西滏口祈雨。
久而不降。
虎令澄自行。
即有白龍二頭降于祠所。
其日大雨。
方數千裡。
其年大收。
戎貊之徒先不識法。
聞澄神驗皆遙向禮拜。
并不言而化焉。
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巿香。
既行。
澄告餘弟子。
掌中見買香弟子在某處被劫垂死。
因燒香咒願遙救護之。
弟子後還雲。
某月某日某處為賊所劫垂當見殺忽聞香氣。
賊無故自驚曰。
救兵已至。
棄之而走。
虎于臨漳修治舊塔少承露盤。
澄曰。
臨淄城内有古阿育王塔。
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
其上林木茂盛。
可掘取之。
即畫圖與使。
依言掘取。
果得盤像。
虎每欲伐燕。
澄谏曰。
燕國運未終卒難可克。
虎屢行敗績方信澄戒。
黃河中舊不生鼋。
忽得一以獻虎。
澄見而歎曰。
桓溫其入河不久。
溫字符子。
後果如言也。
時魏縣有流民。
莫識氏族。
恒着麻襦布裳在魏縣巿中乞丐。
時人謂之麻襦。
言語卓越狀如狂病。
乞得米谷不食辄散。
置大路雲。
飼天馬。
趙興太守藉拔收送詣虎。
先是澄謂虎曰。
國東二百裡某月某日。
當送一非常人。
勿殺之也。
如期果至。
虎與共語了無異言。
唯道陛下當終一柱殿下。
虎不解此語。
令送以詣澄。
麻襦謂澄曰。
昔在元和中會。
奄至今日酉戌受玄命。
絕曆終有期。
金離銷于壤。
邊荒不能尊。
驅除靈期迹。
莫已已之懿。
裔苗葉繁其來方積。
休期于何期永以歎之。
澄曰。
天回運極否将不支九木。
水為難無可以術甯。
玄哲雖存世莫能。
基必頹久遊閻浮。
利擾擾多此患。
行登淩雲宇會于虛遊間。
澄與麻襦講論終日。
人莫能解。
有竊聽者。
唯得此數言。
推計似如論數百年事。
虎遣驿馬送還本縣。
既出城外辭能步行。
雲我當有所過未便得發。
至合口橋可留見待。
使如言馳去。
未至合口。
而麻襦已在橋上。
考其行步有若飛也。
虎嘗晝寝。
夢見群羊負魚從東北來。
寤已訪澄。
澄曰。
不祥也。
鮮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氏後果都之。
澄嘗與虎共升中堂。
澄忽驚曰。
幽州當火災。
仍取酒灑之。
久而笑曰。
救已得矣。
虎遣驗幽州雲。
爾日火從四門起。
西南有黑雲來驟雨滅之。
雨亦頗有酒氣。
至虎建武十四年七月。
石宣石韬将圖相殺。
宣時到寺與澄同坐浮圖。
一鈴獨鳴。
澄謂宣曰。
解鈴音乎。
鈴雲。
胡子洛度。
宣變色曰。
是何言欤。
澄謬曰。
老胡為道不能山居。
無言重茵美服。
豈非洛度乎。
石韬後至。
澄熟視良久韬懼而問澄。
澄曰。
怪公血臭。
故相視耳。
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齋于别室。
澄
國有大喪不出今年矣。
是歲七月勒死。
太子弘襲位。
少時虎廢弘自立。
遷都于邺。
稱元建武。
傾心事澄有重于勒。
澄時止邺城内中寺。
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國。
弟子法佐從襄國還。
相遇在梁基城下共宿。
對車夜談言及和尚。
比旦各去。
法佐至始入觐澄。
澄逆笑曰。
昨夜爾與法常交車共說汝師耶。
先民有言。
不曰敬乎幽而不改。
不曰慎乎獨而不怠。
幽獨者敬慎之本。
爾不識乎。
佐愕然愧忏。
于是國人每共相語曰。
莫起惡心和尚知汝。
及澄之所在。
無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
時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國。
澄語邃曰。
小阿彌比當得疾。
可往迎之。
邃即馳信往視。
果已得疾。
太醫殷騰及外國道士。
自言能治。
澄告弟子法牙曰。
正使聖人複出不愈此疾。
況此等乎。
後三日果死。
石邃荒酒将圖為逆。
謂内豎曰。
和尚神通倘發吾謀。
明日來者當先除之。
澄月望将入觐虎。
謂弟子僧惠曰。
昨夜天神呼我曰。
明日若入還勿過人。
我倘有所過汝當止我。
澄常入必過邃。
邃知澄入要候甚苦。
澄将上南台。
僧惠引衣。
澄曰。
事不得止。
坐未安便起。
邃固留不住。
所謀遂差。
還寺歎曰。
太子作亂其形将成。
欲言難言。
欲忍難忍。
乃因事從容箴虎。
虎終不解。
俄而事發。
方悟澄言。
後郭黑略将兵征長安北山羌。
堕羌狄中。
時澄在堂上坐。
弟子法常在側。
澄慘然改容曰。
郭公陷敵。
令衆僧咒願。
澄又自咒願。
須臾更曰。
若東南出者活餘向則困。
複更咒願。
有頃曰脫矣。
後月餘日黑略還說。
堕羌圍中東南走馬乏。
正遇帳下人推馬與之曰。
公乘此小人乘公馬濟與不濟任命也。
黑略得其馬故獲免。
推驗日時正是澄咒願時也。
僞大司馬燕公石斌虎。
以為幽州牧鎮。
群兇湊聚因以肆暴。
澄戒虎曰。
天神昨夜言。
疾收馬還。
至秋齊當癱爛。
虎不解此語。
即敕諸處收馬送還。
其秋有人谮斌于虎。
虎召斌鞭之三百。
殺其所生母齊氏。
虎彎弓撚矢。
自視行斌罰罰輕。
虎乃手殺五百。
澄谏曰。
心不可縱死不可生。
禮不親殺以傷恩也。
何有天子手行罰乎。
虎乃止。
後晉軍出淮泗隴北瓦城。
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
人情危擾。
虎乃瞋曰。
吾之奉佛而更緻外寇。
佛無神矣。
澄明旦早入。
虎以事問澄。
澄因讓虎曰。
王過去世經為大商主。
至罽賓寺嘗供。
大會中有六十羅漢。
吾此身亦預斯會。
時得道人謂予曰。
此主人命盡當更雞身後王晉地。
今王為王豈非福也。
疆場軍寇國之常耳。
何為怨謗三寶。
夜興毒念乎。
虎乃信悟跪而謝焉。
虎常問澄。
佛法不殺。
朕為天下之主。
非刑殺無以肅清海内。
既違戒殺生。
雖複事佛讵獲福耶。
澄曰。
帝王事佛當在體恭心順顯揚三寶不為暴虐不害無辜。
至于兇暴無賴非化所遷。
有罪不得不殺。
有惡不得不刑。
但當殺可殺。
當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殺害非罪。
雖複傾财事法無解殃禍。
願陛下省欲與慈廣及一切。
則佛教永隆福祚方遠。
虎雖不能盡從。
而為益不少。
虎尚書張離張良等家富事佛各起大塔。
澄謂曰。
事佛在于清淨無欲慈矜為心檀越雖儀奉大法。
而貪吝未已。
遊獵無度。
積聚不窮。
方受現世之罪。
何福報之可希耶。
離等後并被戮滅。
時又久旱。
自正月至六月。
虎遣太子詣臨漳西滏口祈雨。
久而不降。
虎令澄自行。
即有白龍二頭降于祠所。
其日大雨。
方數千裡。
其年大收。
戎貊之徒先不識法。
聞澄神驗皆遙向禮拜。
并不言而化焉。
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巿香。
既行。
澄告餘弟子。
掌中見買香弟子在某處被劫垂死。
因燒香咒願遙救護之。
弟子後還雲。
某月某日某處為賊所劫垂當見殺忽聞香氣。
賊無故自驚曰。
救兵已至。
棄之而走。
虎于臨漳修治舊塔少承露盤。
澄曰。
臨淄城内有古阿育王塔。
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
其上林木茂盛。
可掘取之。
即畫圖與使。
依言掘取。
果得盤像。
虎每欲伐燕。
澄谏曰。
燕國運未終卒難可克。
虎屢行敗績方信澄戒。
黃河中舊不生鼋。
忽得一以獻虎。
澄見而歎曰。
桓溫其入河不久。
溫字符子。
後果如言也。
時魏縣有流民。
莫識氏族。
恒着麻襦布裳在魏縣巿中乞丐。
時人謂之麻襦。
言語卓越狀如狂病。
乞得米谷不食辄散。
置大路雲。
飼天馬。
趙興太守藉拔收送詣虎。
先是澄謂虎曰。
國東二百裡某月某日。
當送一非常人。
勿殺之也。
如期果至。
虎與共語了無異言。
唯道陛下當終一柱殿下。
虎不解此語。
令送以詣澄。
麻襦謂澄曰。
昔在元和中會。
奄至今日酉戌受玄命。
絕曆終有期。
金離銷于壤。
邊荒不能尊。
驅除靈期迹。
莫已已之懿。
裔苗葉繁其來方積。
休期于何期永以歎之。
澄曰。
天回運極否将不支九木。
水為難無可以術甯。
玄哲雖存世莫能。
基必頹久遊閻浮。
利擾擾多此患。
行登淩雲宇會于虛遊間。
澄與麻襦講論終日。
人莫能解。
有竊聽者。
唯得此數言。
推計似如論數百年事。
虎遣驿馬送還本縣。
既出城外辭能步行。
雲我當有所過未便得發。
至合口橋可留見待。
使如言馳去。
未至合口。
而麻襦已在橋上。
考其行步有若飛也。
虎嘗晝寝。
夢見群羊負魚從東北來。
寤已訪澄。
澄曰。
不祥也。
鮮卑其有中原乎。
慕容氏後果都之。
澄嘗與虎共升中堂。
澄忽驚曰。
幽州當火災。
仍取酒灑之。
久而笑曰。
救已得矣。
虎遣驗幽州雲。
爾日火從四門起。
西南有黑雲來驟雨滅之。
雨亦頗有酒氣。
至虎建武十四年七月。
石宣石韬将圖相殺。
宣時到寺與澄同坐浮圖。
一鈴獨鳴。
澄謂宣曰。
解鈴音乎。
鈴雲。
胡子洛度。
宣變色曰。
是何言欤。
澄謬曰。
老胡為道不能山居。
無言重茵美服。
豈非洛度乎。
石韬後至。
澄熟視良久韬懼而問澄。
澄曰。
怪公血臭。
故相視耳。
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齋于别室。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