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一

關燈
時暫入東合。

    虎與後杜氏問訊。

    澄曰。

    脅下有賊。

    不出十日。

    自佛圖以西此殿以東當有流血。

    慎勿東行也。

    杜氏曰。

    和尚耄耶何處有賊。

    澄即易語雲。

    六情所受皆悉是賊。

    老自應耄。

    但使少者不惛。

    遂便寓言不複章的。

    後二日果遣人害韬于佛寺中。

    欲因虎臨喪仍行大逆。

    虎以澄先戒故獲免。

    及宣事發被收。

    澄谏虎曰。

    既是陛下之子。

    何為重禍耶。

    陛下若含怒加慈者。

    尚可六十餘歲。

    如必誅之。

    宣當為彗星下掃邺宮也。

    虎不從以鐵鎖穿宣颔。

    牽上薪積而焚之。

    收其官屬三百餘人。

    皆轘裂支解。

    投之漳河。

    澄乃敕弟子罷别室齋也。

    後月餘日有一妖馬。

    髦尾皆有燒狀。

    入中陽門出顯陽門。

    東首東宮皆不得入。

    走向東北俄爾不見。

    澄聞而歎曰。

    災其及矣。

    至十一月虎大飨群臣于大武前殿。

    澄吟曰。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将壞人衣。

    虎令發殿石下視之。

    有棘生焉。

    澄還寺視佛像曰怅恨不得莊嚴。

    獨語曰。

    得三年乎。

    自答。

    不得不得。

    又曰。

    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

    自答不得。

    乃無複言。

    還房謂弟子法祚曰。

    戊申歲禍亂将萌。

    巳酉石氏當滅。

    吾及其未亂先從化矣。

    即遣人辭虎曰。

    物理必遷身命非保。

    負道焰遷之軀化期已及。

    既荷恩殊重。

    故逆以仰聞。

    虎怆然曰。

    不聞和尚有疾。

    乃忽爾告終。

    即自出宮寺而慰喻焉。

    澄謂虎曰。

    出入生死道之常也。

    修短分定非所能延矣。

    夫道重行全德貴無怠。

    茍業操無虧雖亡若在。

    違而獲延非其所願。

    今意未盡者。

    以國家心存佛理奉法無吝。

    興起寺廟崇顯壯麗。

    稱斯德也宜享休祉。

    而布政猛烈理刑酷濫。

    顯違聖典幽背法戒。

    不自懲革終無福佑。

    若降心易慮惠此下民。

    則國祚延長道俗慶賴。

    畢命就盡殁無遺恨。

    虎悲恸嗚咽知其必逝。

    即為鑿圹營墳。

    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邺宮寺。

    是歲晉穆帝永和四年也。

    士庶悲哀号赴傾國。

    春秋一百一十七矣。

    仍窆于臨漳西紫陌。

    即虎所創冢也。

    俄而梁犢作亂。

    明年虎死。

    闵纂戮石種都盡。

    闵小字棘奴。

    澄先所謂棘子成林者也。

    澄左乳旁先有一孔。

    圍四五寸。

    通徹腹内。

    有時腸從中出。

    或以絮塞孔。

    夜欲讀書辄拔絮。

    則一室洞明。

    又齋日辄至水邊引腸洗之。

    還複内中。

    澄身長八尺。

    風姿甚美。

    妙解深經旁通世論。

    講說之日止标宗緻。

    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

    加複慈洽蒼生拯救危苦。

    當二石兇疆虐害非道。

    若不與澄同日。

    孰可言哉。

    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

    佛調須菩提等數十名僧。

    出自天竺康居。

    不遠數萬裡路。

    足涉流沙詣澄受訓。

    樊沔釋道安。

    中山竺法雅。

    并跨越關河聽澄講說。

    皆妙達精理研測幽微。

    澄自說。

    生處去邺九萬餘裡棄家入道一百九年。

    酒不踰齒過中不食。

    非戒不履無欲無求。

    受業追随常有數百。

    前後門徒幾且一萬。

    所曆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

    弘法之盛莫與先矣。

    初虎殓澄。

    以生時錫杖及缽内棺中。

    後冉闵纂位開棺。

    唯得缽杖不複見屍。

    或言。

    澄死之月有人見澄于流沙。

    虎疑其不死。

    因發墓開棺視之。

    唯見一石。

    虎曰。

    石者朕也。

    師葬我而去矣。

    未幾虎死。

    冉後慕容隽都邺。

    處石虎宮中。

    忽夢見虎齧其臂。

    意謂石虎為崇。

    乃募覓虎屍于東明館掘得之。

    屍殭不毀。

    隽踏(音踏)之罵曰。

    死胡敢怖生天子。

    汝作宮殿成。

    而為汝兒所圖。

    況複他耶。

    鞭撻毀辱投之漳河。

    屍倚橋柱不移。

    秦将王猛乃收而葬之。

    麻襦所言一柱殿也。

    後符堅征邺隽子暐為堅大将郭神虎所執實先夢虎之驗也。

     佛調 竺佛調者。

    未詳氏族。

    事佛圖澄為師。

    住常山寺積年。

    業尚純樸不表飾言。

    時鹹以此高之。

    常山有奉法者。

    兄弟二人居去寺百裡。

    兄婦疾笃。

    載出寺側以近醫藥。

    兄既奉調為師。

    朝晝常在寺中咨詢行道。

    異日調忽往其家。

    弟具問嫂所苦共審兄安否。

    調曰。

    病者粗可卿兄如常。

    調去後弟亦策馬繼往。

    言及調旦來。

    兄驚曰。

    和尚旦初不出寺。

    汝何容見。

    兄弟争以問調。

    調笑而不答。

    鹹共異焉。

    調或獨入深山一年半歲。

    赍幹飯數鬥。

    還恒有餘。

    有人嘗随調山行數十裡。

    天暮大雪下。

    調入石穴虎窟中宿。

    虎還共卧窟前。

    調謂虎曰。

    我奪汝處有愧如何。

    虎乃弭耳下山。

    從者駭懼。

    調後自克将亡之日。

    遠近皆至。

    悉與語曰。

    天地長久尚有崩壞。

    豈況人物而求永存。

    若能蕩除三垢專心真淨。

    形數雖乖而神會必同契。

    衆鹹流涕固請。

    調曰。

    死生命也其可請乎。

    調乃還房端坐。

    以衣蒙頭奄然而卒。

    後數年調白衣弟子八人。

    入西山伐木。

    忽見調在高岩上。

    衣服鮮明姿儀暢悅。

    皆驚喜作禮。

    和尚尚在耶。

    調曰。

    吾常在耳。

    具問知舊可否。

    良久乃去。

    八人便舍事還家。

    向諸同法者說。

    衆無以驗之。

    共發冢開棺不複見屍。

    唯衣履在焉。

     法慧 竺法慧。

    本關中人。

    方直有戒行。

    入嵩高山事浮圖蜜為師。

    晉康帝建元元年至襄陽止羊叔子寺。

    不受别請每乞食。

    辄赍繩床自随于閑曠之路。

    則施之而坐。

    時或遇雨以油帔自覆。

    雨止唯見繩床。

    不知慧所在。

    訊問未息慧已在床。

    每語弟子法昭曰。

    汝過去時折一雞腳。

    其殃尋至。

    俄而昭為人所擲。

    腳遂永疾。

    後語弟子雲。

    新野有一老公當命過。

    吾欲度之。

    仍行于畦畔之間。

    果見一公将牛耕田。

    慧從公乞牛。

    公不與。

    慧前自捉牛鼻。

    公懼其異。

    遂以施之。

    慧牽牛咒願。

    七步而反以牛還公。

    公少日而亡。

    後征西庾稚恭鎮襄陽。

    既素不奉法。

    聞慧有非常之迹。

    甚嫉之。

    慧預告弟子曰。

    吾宿對尋至。

    誡勸眷屬令勤修福善。

    爾後二日果收而刑之。

    春秋五十八矣。

    臨死語衆人雲。

    吾死後三日天當暴雨。

    至期果洪注城門水深一丈。

    居民渰沒多有死者。

     神僧傳卷第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