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二

關燈
教。

    既位居僞輔焘所仗信。

    乃與天師寇氏說。

    焘以佛化無益有傷民利。

    勸令廢之。

    焘既惑其言。

    以北燕太平七年遂毀滅佛法。

    分遣軍兵燒掠寺舍。

    統内僧尼悉令罷道。

    其有竄逸者皆遣人追捕。

    得必枭斬一境之内無複沙門。

    始唯閉絕幽深軍兵所不能至。

    至太平末。

    始知焘化時将及。

    以元會之日忽杖錫到官。

    有司奏雲。

    有一道人足白于面。

    從門而入。

    焘令依軍法屢斬不傷。

    遽以白焘。

    焘大怒自以所佩劍斫之。

    體無餘異。

    唯劍所著處有痕如線焉。

    時北園養虎于檻。

    焘令以始餧之。

    虎皆潛伏終不敢近。

    試以天師近檻虎辄鳴吼。

    焘始知佛化尊高黃老所不能及。

    即延始上殿頂禮足下。

    悔其過失。

    始為說法明辯因果。

    焘大生愧懼。

    遂感疠疾。

    崔寇二人次發惡病。

    始後不知其所終。

     法顯 釋法顯。

    姓龔氏。

    平陽武陽人。

    有三兄并龆龀而亡。

    共父恐禍及顯。

    三歲便度為沙彌。

    居家數年。

    病笃欲死。

    因送還寺。

    住信宿便差。

    不肯複歸。

    十歲遭父憂。

    叔父以其母寡獨不立逼使還俗。

    顯曰。

    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

    正欲遠塵離俗。

    故入道耳。

    叔父善其言乃止。

    頃之母喪。

    至性過人。

    葬畢仍即還寺。

    嘗與同學數十人于田中刈稻。

    時有饑賊欲奪其谷。

    諸沙彌悉奔走。

    唯顯獨留。

    語賊曰。

    若欲須谷随意所取。

    但君等昔不布施故緻饑貧。

    今複奪人恐來世彌甚。

    貧道預為君憂耳。

    言訖即還。

    賊棄谷而去。

    衆僧莫不歎服。

    及受大戒志行明敏儀軌整齊。

    常慨經律舛阙誓志尋求。

    以晉隆安三年。

    與同學慧景等。

    發自長安西渡流沙。

    其路屢有熱風惡鬼。

    遇之必死。

    顯任緣委命。

    直過險難至于蔥嶺。

    嶺冬夏積雪。

    有惡龍吐毒風雨沙礫。

    山路艱危壁立千仞。

    凡度七百餘所。

    次至小雪山遇寒風暴起。

    慧景噤戰不能前。

    語顯曰。

    吾其死矣卿可前勿得俱殒。

    言絕而卒。

    顯撫之泣曰。

    本圖不果命也奈何。

    複自力孤行。

    遂過山險。

    凡所經曆三十餘國。

    将至天竺。

    去王舍城三十餘裡有一寺。

    逼瞑過之。

    顯欲詣耆阇崛山。

    寺僧谏曰。

    路甚艱險阻且多黑師子。

    亟經噉人。

    何由可至。

    顯曰。

    遠涉數萬裡誓到靈鹫。

    身命不期出息非保。

    豈可使積年之誠既至而廢耶。

    雖有險難吾不懼也。

    衆莫能止。

    乃遣兩僧送之。

    顯既至山。

    日将^5□夕。

    遂欲停宿。

    兩僧危懼舍之而還。

    顯獨留山中燒香禮拜。

    翹感舊迹如睹聖儀。

    至夜有三黑師子來蹲顯前舐唇搖尾。

    顯誦經不辍一心念佛。

    師子乃低頭妥尾伏顯足前。

    顯以手摩之咒曰。

    若欲相害待我誦竟。

    若見試者可便退矣。

    師子良久乃去。

    明晨還返路窮幽梗。

    止有一徑通行。

    未至裡餘忽逢一道人。

    年可九十。

    容服粗素而神器俊遠。

    顯雖覺其韻高。

    而不悟是神人。

    後又逢一少僧。

    顯問曰。

    向耆年是誰耶。

    答曰。

    頭陀迦葉大弟子也。

    顯方大惋恨。

    至中天竺于摩揭提波連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诃僧祇律。

    又得薩婆多律抄雜阿毘昙心線經方等泥洹經等。

    停二年複得彌沙塞律長雜二含及雜藏。

    并漢土所無。

    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還。

    舶有二百許人。

    值暴風雨衆皆惶懼。

    即取雜物棄之。

    顯恐棄其經像。

    唯一心念觀世音及歸命漢土衆僧。

    舶任風而去得無傷壞。

    遂南造京師。

    就外國禅師佛馱跋陀于道場寺譯出摩诃僧祇律方等泥洹經雜阿毘昙心論。

    垂有百餘萬言。

    顯既出大泥洹經。

    流布教化鹹使見聞。

    有一家失其名。

    居近朱雀門。

    世奉正化。

    自寫一部讀誦供養。

    無别經室與雜書屋。

    後風火忽起延及其家。

    資物皆盡。

    唯泥洹經俨然具存。

    煨燼不侵卷色無改。

    京師共傳鹹歎神妙。

    其餘經律未譯。

    後至荊州卒于辛寺。

    春秋八十有六。

     法曠 釋法曠。

    姓臯氏。

    下邳人。

    寓居吳興早失二親。

    事後母以孝聞。

    及母亡行喪盡禮。

    服阕出家事沙門竺昙印為師。

    印嘗疾病危笃。

    曠乃七日七夜祈誠禮忏。

    至第七日忽見光明照印房戶。

    印如覺有人以手振(除更切)之。

    所苦遂愈。

    後辭師遠遊。

    廣尋經要。

    還止于潛青山石室。

    晉簡文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

    遠诏問起居。

    并谘以妖星。

    請曠為力。

    曠乃與弟子齋忏。

    有頃災滅。

    東土百姓多遇疫疾。

    祈之即愈。

    有見鬼者言曠之行住常有鬼神數十衛其前後。

    時人鹹歎異之。

    元興元年卒。

    春秋七十有六僧臘五十二。

     慧遠 釋慧遠。

    本姓賈氏。

    雁門樓煩人也。

    弱而好書。

    年十三随舅令狐氏遊學許洛。

    故少為諸生。

    博綜六經尤善莊老。

    性度弘偉風鑒朗拔。

    雖宿儒英達莫不服其深緻。

    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範宣子共契。

    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

    志不獲從。

    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贊像法聲甚着聞。

    遠遂往歸之。

    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

    後聞安講般若經。

    豁然而悟。

    便與弟慧持投簪落^2□(音釆)委命受業。

    既入乎道厲然不群。

    常欲總攝綱維大法為己任。

    精思諷持以夜續晝。

    貧旅無資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終始不懈。

    有沙門昙翼。

    每給以燈燭之費。

    安公聞而喜曰。

    道士誠知人矣。

    年二十四便就講說。

    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

    往複移時彌增疑昧。

    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

    于惑者曉然。

    是後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

    安有弟子法遇昙征。

    皆風才照灼志業清敏。

    并推服焉。

    後随安公南遊樊沔。

    僞秦建元九年。

    秦将符平。

    寇并襄陽。

    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

    乃分遣徒衆各随所之。

    皆被誨約。

    遠不蒙一言。

    遠乃跪曰。

    獨無訓勖懼非人例。

    安曰。

    如汝者豈複相憂。

    遠于是與弟子數十人。

    南适荊州住上明寺。

    後欲往羅浮山。

    及屆浔陽見廬峰清淨足以息心。

    始住龍泉精舍。

    此處去水本遠。

    遠乃以杖叩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立。

    當使朽壤抽泉。

    言畢清流湧出浚矣成溪。

    其後少時浔陽亢旱。

    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

    忽有巨蛇從池上空。

    須臾大雨。

    遂以有年。

    因号精舍為龍泉寺焉。

    陶侃經鎮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