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可備紀。
元嘉三年九月辭諧入東。
留一萬錢物寄諧倩為營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病而死。
諧即為營齋。
并接屍還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有吳興邵信者。
甚奉法。
遇傷寒病無人敢看。
乃悲泣念觀音。
忽見一僧來雲。
是杯渡弟子。
語雲。
莫憂家師尋來相看。
答雲。
渡死已久。
何容得來。
道人雲。
來複何難。
便衣帶頭出一合許散。
與服之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崗下。
昔經伏事杯渡。
兒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渡與念神咒。
明日忽見渡來。
言語如常。
即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渡複來齊諧家。
呂道惠聞而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
并見皆大驚。
即起禮拜。
渡語衆人言。
年當大兇可勤修福業。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災禍也。
須臾門上有一僧喚渡。
便辭去雲。
貧道當向交廣之間不複來也。
齊諧等拜送殷懃于是絕迹。
頃世亦言時有見者。
昙谛 釋昙谛。
姓康氏。
其先康居國人。
漢靈帝時移附中國。
獻帝末亂移止吳興。
谛父肜嘗為冀州别駕。
母黃氏晝寝夢見一僧。
呼黃為母。
寄一塵尾并鐵镂書鎮二枚。
眠覺見兩物具存。
因而懷孕生谛。
谛年五歲母以塵尾等示之。
谛曰。
秦王所饷。
母曰。
汝置何處。
答雲不憶。
至年十歲出家。
學不從師悟自天發。
後随父之樊鄧。
遇見關中僧^8□(音略)道人。
忽喚^8□名。
^8□曰。
童子何以呼宿老名。
谛曰。
向者忽言。
阿上是谛沙彌。
為衆僧采菜被野豬所傷。
不覺失聲耳。
^8□經為弘覺法師弟子。
為僧采菜被野豬所傷。
^8□初不憶。
此乃詣谛父。
谛父具說本末并示書鎮塵尾等。
^8□乃悟而泣曰。
即先師弘覺法師也。
師經為姚苌講法華。
貧道為都講。
姚苌饷師二物。
今遂在此。
追計弘覺舍命正是寄物之日。
複憶采菜之事。
彌深悲仰。
性愛林泉。
後還吳興。
入故章昆山。
閑居澗飲二十餘載。
以宋元嘉末卒于山。
壽六十餘。
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
此雲功德铠。
本剎利種。
累世為王治在罽賓國。
年十四便機見俊達深度。
仁愛泛博崇德務善。
其母嘗須野肉令跋摩辦之。
跋摩曰。
有命之類莫不貪生。
天彼之命非仁人矣。
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曉四舍。
誦經百餘萬言。
深達律品妙入禅要。
時人号曰三藏法師。
至年三十罽賓國王薨。
絕無紹嗣。
衆鹹議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請令還俗以紹國位。
群臣數百再三固請。
跋摩不納。
乃辭師違衆林栖谷飲。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後至阇婆國。
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夢見一道士飛舶入國。
明旦果是跋摩來至。
王母敬以聖禮從受五戒。
母因勸王曰。
宿世因緣得為母子。
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後生之因永絕今果。
王迫以母敕。
即奉命受戒。
漸染既久專精稍笃。
頃之鄰兵犯境。
王謂跋摩曰。
外賊恃力欲見侵侮。
若與鬥戰傷殺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将至。
今唯歸命師尊不知何計。
跋摩曰。
暴寇相攻宜須禦捍。
但當起慈悲心勿興害念耳。
王自領兵拟之。
旗鼓始交賊便退散。
王遇流矢傷腳。
跋摩為咒水洗之。
信宿平複。
後為跋摩立精舍。
躬自琢材傷王腳指。
跋摩又為咒治之。
有頃平複。
時京師名德沙門慧觀慧聰等遠挹風猷思欲參禀。
以元嘉元年九月。
啟文帝求迎請跋摩。
帝即敕交州刺史令泛舶延緻。
觀等又遣沙門法長道沖道隽等往彼祈請。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
于是複敕州郡令資發下京。
路由始興經停歲許。
始興有虎巿山。
儀形聳峙峰嶺高絕。
跋摩謂其髣□耆阇。
乃改名靈鹫。
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
去寺數裡磬音不聞。
每至鳴椎。
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時衆道俗莫不肅然增敬。
寺有寶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畫作羅雲像。
及定光儒童布發之形。
像成之後每夕放光。
久之乃歇。
始興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後茂之将死。
跋摩躬自往視說法安慰。
後家人夢見茂之在寺中與衆僧講法。
此山本多虎災。
自跋摩居之。
晝行夜往。
或時值虎以杖按頭抒之而去。
跋摩嘗于别室坐禅。
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彌往候之。
見一白師子緣柱而立。
亘室彌漫生青蓮花。
沙彌驚恐大呼。
往視師子豁無所見。
未終之前預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
自說因緣雲。
已證二果。
手自封緘付弟子阿沙羅雲。
我終後可以此文還示天竺僧。
亦可示此境僧也。
既終之後即趺坐繩床。
顔貌不異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餘人。
并聞香氣芬烈。
鹹見一物狀若龍蛇。
可長一匹許。
起于屍側直上沖天。
莫能诏者。
即于南林戒壇前。
依外國法阇毘之。
春秋六十有五。
僧亮 釋僧亮。
未詳何許人。
以戒行著名。
欲造丈六金像。
聞湘州伍子胥廟多有銅器。
亮告刺史張劭借健人一百大船十隻。
劭曰。
廟既靈驗犯者必死。
且有蠻人守護。
讵可得耶。
亮曰。
若果福德則與檀越共。
如其有咎躬自當之。
劭即給人船。
三日至廟。
廟前有兩镬容百餘斛。
中有巨蛇。
長十餘丈。
出遮行路。
亮乃執錫咒之。
蛇即隐去。
俄見一人秉笏出雲。
聞師道業非凡營福事重。
今特相随喜。
于是令人辇取廟銅。
既多十取一。
而舫已滿。
及歸遇風水甚利。
群蠻相報追不及矣。
還都鑄像既成。
唯焰光未備。
文帝為造金薄圓光。
安置彭城寺。
至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宮寺焉。
道生 竺道生。
本姓魏氏。
巨鹿人。
生而穎悟聰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
後值沙門竺法汰。
遂改俗歸依。
及年在志學便登講座。
吐納問辯辭清珠玉。
雖宿望學僧當時名士。
皆慮挫詞窮莫敢詶抗。
年至具戒器鑒日深。
初入廬山幽栖七年。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
故鑽研群經。
萬裡從師不憚疲苦。
後遊長安從什公受業。
關中僧衆鹹謂神悟。
還止青園寺。
宋太祖文皇深加歎重。
後太祖設會。
帝親同衆禦于地筵。
下食良久。
衆鹹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生曰。
白日麗天。
天言始中。
何得非中。
遂取缽便食。
于是一衆從之。
莫不歎其樞機得衷。
時涅盤後品未至。
生曰。
闡提皆當成佛。
此經來未盡耳。
于是文字之師。
誣生為邪擯而遣之。
生白衆誓曰。
若我所說不合經義。
請于見身即見惡報。
若實契佛心願舍壽時據師子座。
竟拂衣入吳之虎丘山。
豎石為徒講涅盤經。
至闡提有佛性處曰。
如我所說契佛心否。
群石皆首肯之。
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
龍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曰龍光。
時人歎曰。
龍既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廬山肖影岩岫。
山中僧衆鹹共敬服。
後涅盤大本至于南京。
果稱闡提悉有佛性。
與生所說若合符契。
生既獲斯經。
尋即講說。
以宋元嘉十一年。
于廬山升于法座講說涅盤。
将畢忽見麈尾紛然而墜。
端坐正容隐幾而卒。
昙摩密多 昙摩密多。
此雲法秀。
罽賓人也。
年至七歲神明澄正。
每見法事辄自然欣躍。
其親愛而異之。
遂令出家。
罽賓多出聖達。
屢值明師。
博貫群經特深禅法。
所得之要皆極其微奧。
為人沈邃有慧解。
儀軌詳正。
生而連眉。
故世号
元嘉三年九月辭諧入東。
留一萬錢物寄諧倩為營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病而死。
諧即為營齋。
并接屍還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有吳興邵信者。
甚奉法。
遇傷寒病無人敢看。
乃悲泣念觀音。
忽見一僧來雲。
是杯渡弟子。
語雲。
莫憂家師尋來相看。
答雲。
渡死已久。
何容得來。
道人雲。
來複何難。
便衣帶頭出一合許散。
與服之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崗下。
昔經伏事杯渡。
兒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渡與念神咒。
明日忽見渡來。
言語如常。
即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渡複來齊諧家。
呂道惠聞而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
并見皆大驚。
即起禮拜。
渡語衆人言。
年當大兇可勤修福業。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災禍也。
須臾門上有一僧喚渡。
便辭去雲。
貧道當向交廣之間不複來也。
齊諧等拜送殷懃于是絕迹。
頃世亦言時有見者。
昙谛 釋昙谛。
姓康氏。
其先康居國人。
漢靈帝時移附中國。
獻帝末亂移止吳興。
谛父肜嘗為冀州别駕。
母黃氏晝寝夢見一僧。
呼黃為母。
寄一塵尾并鐵镂書鎮二枚。
眠覺見兩物具存。
因而懷孕生谛。
谛年五歲母以塵尾等示之。
谛曰。
秦王所饷。
母曰。
汝置何處。
答雲不憶。
至年十歲出家。
學不從師悟自天發。
後随父之樊鄧。
遇見關中僧^8□(音略)道人。
忽喚^8□名。
^8□曰。
童子何以呼宿老名。
谛曰。
向者忽言。
阿上是谛沙彌。
為衆僧采菜被野豬所傷。
不覺失聲耳。
^8□經為弘覺法師弟子。
為僧采菜被野豬所傷。
^8□初不憶。
此乃詣谛父。
谛父具說本末并示書鎮塵尾等。
^8□乃悟而泣曰。
即先師弘覺法師也。
師經為姚苌講法華。
貧道為都講。
姚苌饷師二物。
今遂在此。
追計弘覺舍命正是寄物之日。
複憶采菜之事。
彌深悲仰。
性愛林泉。
後還吳興。
入故章昆山。
閑居澗飲二十餘載。
以宋元嘉末卒于山。
壽六十餘。
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
此雲功德铠。
本剎利種。
累世為王治在罽賓國。
年十四便機見俊達深度。
仁愛泛博崇德務善。
其母嘗須野肉令跋摩辦之。
跋摩曰。
有命之類莫不貪生。
天彼之命非仁人矣。
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曉四舍。
誦經百餘萬言。
深達律品妙入禅要。
時人号曰三藏法師。
至年三十罽賓國王薨。
絕無紹嗣。
衆鹹議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請令還俗以紹國位。
群臣數百再三固請。
跋摩不納。
乃辭師違衆林栖谷飲。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後至阇婆國。
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夢見一道士飛舶入國。
明旦果是跋摩來至。
王母敬以聖禮從受五戒。
母因勸王曰。
宿世因緣得為母子。
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後生之因永絕今果。
王迫以母敕。
即奉命受戒。
漸染既久專精稍笃。
頃之鄰兵犯境。
王謂跋摩曰。
外賊恃力欲見侵侮。
若與鬥戰傷殺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将至。
今唯歸命師尊不知何計。
跋摩曰。
暴寇相攻宜須禦捍。
但當起慈悲心勿興害念耳。
王自領兵拟之。
旗鼓始交賊便退散。
王遇流矢傷腳。
跋摩為咒水洗之。
信宿平複。
後為跋摩立精舍。
躬自琢材傷王腳指。
跋摩又為咒治之。
有頃平複。
時京師名德沙門慧觀慧聰等遠挹風猷思欲參禀。
以元嘉元年九月。
啟文帝求迎請跋摩。
帝即敕交州刺史令泛舶延緻。
觀等又遣沙門法長道沖道隽等往彼祈請。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
于是複敕州郡令資發下京。
路由始興經停歲許。
始興有虎巿山。
儀形聳峙峰嶺高絕。
跋摩謂其髣□耆阇。
乃改名靈鹫。
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
去寺數裡磬音不聞。
每至鳴椎。
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時衆道俗莫不肅然增敬。
寺有寶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畫作羅雲像。
及定光儒童布發之形。
像成之後每夕放光。
久之乃歇。
始興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後茂之将死。
跋摩躬自往視說法安慰。
後家人夢見茂之在寺中與衆僧講法。
此山本多虎災。
自跋摩居之。
晝行夜往。
或時值虎以杖按頭抒之而去。
跋摩嘗于别室坐禅。
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彌往候之。
見一白師子緣柱而立。
亘室彌漫生青蓮花。
沙彌驚恐大呼。
往視師子豁無所見。
未終之前預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
自說因緣雲。
已證二果。
手自封緘付弟子阿沙羅雲。
我終後可以此文還示天竺僧。
亦可示此境僧也。
既終之後即趺坐繩床。
顔貌不異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餘人。
并聞香氣芬烈。
鹹見一物狀若龍蛇。
可長一匹許。
起于屍側直上沖天。
莫能诏者。
即于南林戒壇前。
依外國法阇毘之。
春秋六十有五。
僧亮 釋僧亮。
未詳何許人。
以戒行著名。
欲造丈六金像。
聞湘州伍子胥廟多有銅器。
亮告刺史張劭借健人一百大船十隻。
劭曰。
廟既靈驗犯者必死。
且有蠻人守護。
讵可得耶。
亮曰。
若果福德則與檀越共。
如其有咎躬自當之。
劭即給人船。
三日至廟。
廟前有兩镬容百餘斛。
中有巨蛇。
長十餘丈。
出遮行路。
亮乃執錫咒之。
蛇即隐去。
俄見一人秉笏出雲。
聞師道業非凡營福事重。
今特相随喜。
于是令人辇取廟銅。
既多十取一。
而舫已滿。
及歸遇風水甚利。
群蠻相報追不及矣。
還都鑄像既成。
唯焰光未備。
文帝為造金薄圓光。
安置彭城寺。
至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宮寺焉。
道生 竺道生。
本姓魏氏。
巨鹿人。
生而穎悟聰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
後值沙門竺法汰。
遂改俗歸依。
及年在志學便登講座。
吐納問辯辭清珠玉。
雖宿望學僧當時名士。
皆慮挫詞窮莫敢詶抗。
年至具戒器鑒日深。
初入廬山幽栖七年。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
故鑽研群經。
萬裡從師不憚疲苦。
後遊長安從什公受業。
關中僧衆鹹謂神悟。
還止青園寺。
宋太祖文皇深加歎重。
後太祖設會。
帝親同衆禦于地筵。
下食良久。
衆鹹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生曰。
白日麗天。
天言始中。
何得非中。
遂取缽便食。
于是一衆從之。
莫不歎其樞機得衷。
時涅盤後品未至。
生曰。
闡提皆當成佛。
此經來未盡耳。
于是文字之師。
誣生為邪擯而遣之。
生白衆誓曰。
若我所說不合經義。
請于見身即見惡報。
若實契佛心願舍壽時據師子座。
竟拂衣入吳之虎丘山。
豎石為徒講涅盤經。
至闡提有佛性處曰。
如我所說契佛心否。
群石皆首肯之。
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
龍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曰龍光。
時人歎曰。
龍既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廬山肖影岩岫。
山中僧衆鹹共敬服。
後涅盤大本至于南京。
果稱闡提悉有佛性。
與生所說若合符契。
生既獲斯經。
尋即講說。
以宋元嘉十一年。
于廬山升于法座講說涅盤。
将畢忽見麈尾紛然而墜。
端坐正容隐幾而卒。
昙摩密多 昙摩密多。
此雲法秀。
罽賓人也。
年至七歲神明澄正。
每見法事辄自然欣躍。
其親愛而異之。
遂令出家。
罽賓多出聖達。
屢值明師。
博貫群經特深禅法。
所得之要皆極其微奧。
為人沈邃有慧解。
儀軌詳正。
生而連眉。
故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