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眉禅師。
少好遊方誓志宣化。
周曆諸國遂适龜茲。
未至一日王夢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當入國。
汝應供養。
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異人入境必馳奏聞。
俄而密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
乃請入宮。
遂從禀戒盡四事之禮。
密多安而能遷不拘利養。
居數載密有去心。
神又降夢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驚覺。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進到炖煌。
于閑曠之地建立精舍。
植□千株開園百畝。
房閣池林極為嚴淨。
頃之後适涼州。
仍于公府舊寺更葺堂宇。
學徒濟濟禅業甚盛。
常以江右王畿志欲傳法。
以宋元嘉元年展轉至蜀。
俄而出峽停止荊州。
于長沙寺造立禅閣。
翹誠懇恻祈請舍利。
旬有餘日遂感一沖器出聲放光滿室。
門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
人百其心。
頃之沿流東下至于京師。
初止中興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聲素着化洽連邦。
至京甫爾傾都禮訊。
自宋文袁皇後及皇太子公主。
莫不設齋桂宮請戒椒掖。
參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譯出禅經禅法要普賢觀虛空藏觀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裡谘受四輩。
遠近皆号大禅師。
會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寶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臨浙右請與同遊。
乃于鄮(音茂)縣之山建立塔寺。
東境舊俗多趨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歸正。
自西徂東無思不服。
元嘉十年還都止鐘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靜雅愛山水。
為鐘山鎮嶽埒美嵩華。
常歎下寺基構臨澗低側。
于是乘高相地揆蔔山勢。
以元嘉十二年斬木刊石營建上寺。
士庶欽風獻奉稠疊。
禅房殿宇郁爾層構。
于是息心之衆萬裡來集。
諷誦肅邕望風成化定林達禅師即神足弟子。
弘其風教聲震道俗。
故能淨化久而莫淪。
勝業崇而弗替。
蓋密多之遺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遊履靡不興造檀會敷陳教法。
初密多之發罽賓也。
有迦毘羅神王衛送。
遂至龜茲于中路欲反。
乃現形告辭密多曰。
汝神力通變自在遊處。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語畢即收影不現。
遂遠從至都即于上寺圖像着壁。
迄至于今猶有聲影之驗。
潔誠祈福莫不享願。
以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求那跋陀羅 求那跋陀羅。
此雲功德賢。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學故世号摩诃衍。
本婆羅門種幼。
學五明諸論。
後遇見阿毘昙雜心。
尋讀驚悟。
乃深崇佛法。
其家世事外道禁絕沙門。
乃舍家潛遁遠求師範。
即投簪落^2□(音釆)專精志學。
及受具戒博通三藏。
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
既有緣東方。
随舶泛海中途風止。
淡水複竭舉舶憂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觀世音。
何往不感乃密誦咒經懇到禮忏。
俄而信風暴至密雲降雨。
一舶蒙濟。
宋丞相南谯王義宣鎮荊州。
創房殿請講華嚴等經。
而跋陀自付未善華言有懷愧歎。
即旦夕禮忏請觀世音乞求冥應。
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
來至其前曰。
何故憂耶。
跋陀具以事對。
答曰。
無所多憂。
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
語令回轉曰。
得無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覺心神喜悅。
旦起語義皆通德領華言。
于是就講。
元嘉末谯王屢有怪夢。
跋陀答雲。
京都将有禍亂。
未及一年元兇構逆。
及孝建之初谯王陰謀逆節。
跋陀顔容憂^4□未及發言。
谯王問其故。
跋陀谏诤懇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無所冀。
貧道不容扈從。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與俱下。
梁山之敗火艦轉迫。
去岸懸遠判無全濟。
唯一心稱觀世音。
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
水齊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馱。
見一童子尋後而至以手牽之。
顧謂童子。
汝小兒何能度我。
恍惚之間覺行十餘步。
仍得上岸。
即脫納衣欲償童子。
顧覓不見。
舉身毛豎。
時王玄谟督軍梁山。
世祖敕軍中得摩诃衍。
善加料理驿信送台。
俄而尋得。
令舸送都。
世祖實時引見顧問委曲。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釁戾分當灰粉。
今得接見重荷生造。
敕問并準為賊。
答曰。
出家之人不預戎事。
然張暢宋靈秀等并是驅迫貧道。
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帝曰。
無所懼也。
是日敕住後堂供施衣物。
給以人乘。
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
後于^4□陵界鳳凰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戶而喚。
視不見人。
衆屢厭夢。
跋陀燒香咒願曰。
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禮忏常為汝等。
若住者為護寺善神。
若不能往各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餘人。
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去。
寺衆遂安。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
禱祈山川累月無驗。
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無獲不須相見。
跋陀曰。
仰憑三寶。
陛下天威冀必降澤。
如其不獲不複重見。
即往北湖釣台燒香祈請。
不複飲食默而誦經。
密加秘咒。
明日晡時西北雲起。
初如車蓋。
日在桑榆風震雲合連日降雨。
尋常執持香爐未嘗辍手。
每食飛鳥乃集手取食。
至太宗之禮供隆到。
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愈。
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臨終三日延伫而望雲。
見天華聖像。
隅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慧達 釋慧達。
姓劉氏。
名窣和。
本鹹陽東北三城定陽稽胡也。
先不事佛目不識字。
後因酒會疾。
命終備睹地獄衆苦之相。
因出家為僧。
住于文成郡。
至元魏太武太延元年流化将訖。
便事西返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禦谷而遙禮之。
人莫有曉者。
乃問其故。
達雲。
此崖當有像現。
若靈相圓備則世樂時康。
如其有阙則世亂民苦。
爾後八十七年至正光初。
忽天風雨雷震山裂。
挺出石像舉身丈八。
形相端嚴唯無有首。
登即選石命工雕镌别頭安訖還落。
因遂住之。
魏道淩遲其言驗矣。
逮周元年治涼州。
城東七裡澗忽有光現。
徹照幽顯觀者異之。
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岩安之。
宛然符會。
相好圓備。
太平斯在。
保定元年置為瑞像寺焉。
識者方知其先監。
達後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裡澗中死。
其骨并碎如葵子大。
可穿之。
今城西古寺中塑像在焉。
勒那漫提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住元魏洛京永甯寺。
善五明工道術。
時信州刺史綦母懷文。
巧思多知天情博藝。
每國家營宮室器機無所不關。
利益公私一時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甯寺。
見提有異術。
常送饷祇承。
冀有聞見。
而提視之平平初無叙接。
懷文心恨之。
時洛南玄武館有一蠕蠕(音軟)客曾與提西域舊交乘馬衣皮。
時來造寺二人相得。
言笑抵掌彌日不懈。
懷文旁見夷言不曉往複。
乃謂提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來供承望師降意。
而全不賜一言。
此北狄耳。
獸心人面。
殺生血食何足可尚。
不期對面遂成彼此。
提曰。
爾勿輕他。
縱使讀萬卷書。
事用未必相過也。
懷文曰。
此有所知當與角伎賭馬。
提曰。
爾有何耶。
曰算術之能無問望山臨水懸測高深圍圌(音遄)踏窖不舛升合。
提笑而言曰此小兒戲耳。
庭前有一棗樹極大子實繁滿。
時七月初悉已成就。
提仰視樹曰。
爾知其上可有幾許子乎。
懷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必依鈎股标準。
則天文地理亦可推測。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計期。
實謾言也。
提指蠕蠕曰。
此即知之。
少好遊方誓志宣化。
周曆諸國遂适龜茲。
未至一日王夢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當入國。
汝應供養。
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異人入境必馳奏聞。
俄而密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
乃請入宮。
遂從禀戒盡四事之禮。
密多安而能遷不拘利養。
居數載密有去心。
神又降夢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驚覺。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進到炖煌。
于閑曠之地建立精舍。
植□千株開園百畝。
房閣池林極為嚴淨。
頃之後适涼州。
仍于公府舊寺更葺堂宇。
學徒濟濟禅業甚盛。
常以江右王畿志欲傳法。
以宋元嘉元年展轉至蜀。
俄而出峽停止荊州。
于長沙寺造立禅閣。
翹誠懇恻祈請舍利。
旬有餘日遂感一沖器出聲放光滿室。
門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
人百其心。
頃之沿流東下至于京師。
初止中興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聲素着化洽連邦。
至京甫爾傾都禮訊。
自宋文袁皇後及皇太子公主。
莫不設齋桂宮請戒椒掖。
參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譯出禅經禅法要普賢觀虛空藏觀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裡谘受四輩。
遠近皆号大禅師。
會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寶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臨浙右請與同遊。
乃于鄮(音茂)縣之山建立塔寺。
東境舊俗多趨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歸正。
自西徂東無思不服。
元嘉十年還都止鐘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靜雅愛山水。
為鐘山鎮嶽埒美嵩華。
常歎下寺基構臨澗低側。
于是乘高相地揆蔔山勢。
以元嘉十二年斬木刊石營建上寺。
士庶欽風獻奉稠疊。
禅房殿宇郁爾層構。
于是息心之衆萬裡來集。
諷誦肅邕望風成化定林達禅師即神足弟子。
弘其風教聲震道俗。
故能淨化久而莫淪。
勝業崇而弗替。
蓋密多之遺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遊履靡不興造檀會敷陳教法。
初密多之發罽賓也。
有迦毘羅神王衛送。
遂至龜茲于中路欲反。
乃現形告辭密多曰。
汝神力通變自在遊處。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語畢即收影不現。
遂遠從至都即于上寺圖像着壁。
迄至于今猶有聲影之驗。
潔誠祈福莫不享願。
以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求那跋陀羅 求那跋陀羅。
此雲功德賢。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學故世号摩诃衍。
本婆羅門種幼。
學五明諸論。
後遇見阿毘昙雜心。
尋讀驚悟。
乃深崇佛法。
其家世事外道禁絕沙門。
乃舍家潛遁遠求師範。
即投簪落^2□(音釆)專精志學。
及受具戒博通三藏。
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
既有緣東方。
随舶泛海中途風止。
淡水複竭舉舶憂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觀世音。
何往不感乃密誦咒經懇到禮忏。
俄而信風暴至密雲降雨。
一舶蒙濟。
宋丞相南谯王義宣鎮荊州。
創房殿請講華嚴等經。
而跋陀自付未善華言有懷愧歎。
即旦夕禮忏請觀世音乞求冥應。
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
來至其前曰。
何故憂耶。
跋陀具以事對。
答曰。
無所多憂。
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
語令回轉曰。
得無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覺心神喜悅。
旦起語義皆通德領華言。
于是就講。
元嘉末谯王屢有怪夢。
跋陀答雲。
京都将有禍亂。
未及一年元兇構逆。
及孝建之初谯王陰謀逆節。
跋陀顔容憂^4□未及發言。
谯王問其故。
跋陀谏诤懇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無所冀。
貧道不容扈從。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與俱下。
梁山之敗火艦轉迫。
去岸懸遠判無全濟。
唯一心稱觀世音。
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
水齊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馱。
見一童子尋後而至以手牽之。
顧謂童子。
汝小兒何能度我。
恍惚之間覺行十餘步。
仍得上岸。
即脫納衣欲償童子。
顧覓不見。
舉身毛豎。
時王玄谟督軍梁山。
世祖敕軍中得摩诃衍。
善加料理驿信送台。
俄而尋得。
令舸送都。
世祖實時引見顧問委曲。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釁戾分當灰粉。
今得接見重荷生造。
敕問并準為賊。
答曰。
出家之人不預戎事。
然張暢宋靈秀等并是驅迫貧道。
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帝曰。
無所懼也。
是日敕住後堂供施衣物。
給以人乘。
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
後于^4□陵界鳳凰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戶而喚。
視不見人。
衆屢厭夢。
跋陀燒香咒願曰。
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禮忏常為汝等。
若住者為護寺善神。
若不能往各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餘人。
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去。
寺衆遂安。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
禱祈山川累月無驗。
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無獲不須相見。
跋陀曰。
仰憑三寶。
陛下天威冀必降澤。
如其不獲不複重見。
即往北湖釣台燒香祈請。
不複飲食默而誦經。
密加秘咒。
明日晡時西北雲起。
初如車蓋。
日在桑榆風震雲合連日降雨。
尋常執持香爐未嘗辍手。
每食飛鳥乃集手取食。
至太宗之禮供隆到。
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愈。
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臨終三日延伫而望雲。
見天華聖像。
隅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慧達 釋慧達。
姓劉氏。
名窣和。
本鹹陽東北三城定陽稽胡也。
先不事佛目不識字。
後因酒會疾。
命終備睹地獄衆苦之相。
因出家為僧。
住于文成郡。
至元魏太武太延元年流化将訖。
便事西返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禦谷而遙禮之。
人莫有曉者。
乃問其故。
達雲。
此崖當有像現。
若靈相圓備則世樂時康。
如其有阙則世亂民苦。
爾後八十七年至正光初。
忽天風雨雷震山裂。
挺出石像舉身丈八。
形相端嚴唯無有首。
登即選石命工雕镌别頭安訖還落。
因遂住之。
魏道淩遲其言驗矣。
逮周元年治涼州。
城東七裡澗忽有光現。
徹照幽顯觀者異之。
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岩安之。
宛然符會。
相好圓備。
太平斯在。
保定元年置為瑞像寺焉。
識者方知其先監。
達後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裡澗中死。
其骨并碎如葵子大。
可穿之。
今城西古寺中塑像在焉。
勒那漫提 勒那漫提。
天竺僧也。
住元魏洛京永甯寺。
善五明工道術。
時信州刺史綦母懷文。
巧思多知天情博藝。
每國家營宮室器機無所不關。
利益公私一時之最。
又敕令修理永甯寺。
見提有異術。
常送饷祇承。
冀有聞見。
而提視之平平初無叙接。
懷文心恨之。
時洛南玄武館有一蠕蠕(音軟)客曾與提西域舊交乘馬衣皮。
時來造寺二人相得。
言笑抵掌彌日不懈。
懷文旁見夷言不曉往複。
乃謂提曰。
弟子好事人也。
比來供承望師降意。
而全不賜一言。
此北狄耳。
獸心人面。
殺生血食何足可尚。
不期對面遂成彼此。
提曰。
爾勿輕他。
縱使讀萬卷書。
事用未必相過也。
懷文曰。
此有所知當與角伎賭馬。
提曰。
爾有何耶。
曰算術之能無問望山臨水懸測高深圍圌(音遄)踏窖不舛升合。
提笑而言曰此小兒戲耳。
庭前有一棗樹極大子實繁滿。
時七月初悉已成就。
提仰視樹曰。
爾知其上可有幾許子乎。
懷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必依鈎股标準。
則天文地理亦可推測。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計期。
實謾言也。
提指蠕蠕曰。
此即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