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懷文憤氣不信。
即立契賭馬。
寺僧老宿鹹來同看。
具立旁證。
提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懷文複要雲。
必能知者。
幾許成核。
幾許瘀死無核。
斷許既了。
蠕蠕腰間皮袋裡出一物。
似今稱錘。
穿色線。
線别貫白珠。
以此約樹。
或上或下。
或旁或側。
抽線睫眼周回良久。
向提撼頭而笑述其數焉。
乃遣人撲子實下盡。
一一看閱疑者。
文自剖看校量子數成不。
卒無欠剩。
因獲馬而歸。
提每見洛下人遠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雲。
百姓如許地擔負辛苦。
我欲暫牽取二山枕洛水頭。
待人伐足。
乃還故去。
不以為難。
此但數術耳。
但無知者。
誣我為聖。
所以不敢。
提臨終語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處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懷眷戀。
便寝疾閉屍而卧。
弟子竊于門隙視之。
見提身不着床在虛仰卧。
相告同視一僧忽欬。
提還床如舊。
遙謂曰。
門外是誰何不來入。
我以床熱故取涼耳。
爾勿怪也。
是後數日便舍命矣。
僧意 釋僧意。
不知何許人。
貞确有思力。
每登座講說。
辄天花下散于法座。
元魏中住太山朗公谷山寺。
寺有高麗等像七尊。
并是金銅。
俱陳寺堂。
堂門常開。
而鳥獸無敢入者。
意奉法自資束躬供養。
将終前夕有一沙彌。
死來已久。
見形禮拜雲。
違奉已來常為天帝驅使。
栖遑無暇廢修道業。
不久天帝請師講經。
願因一言得免形苦。
意便洗浴燒香端坐靜室。
候待時至。
及期果有天來入寺及房。
冠服羽從偉麗殊特。
衆僧初見但謂是何世貴人入山參谒不生驚異。
及意爾日無疾而逝。
方知靈感焉。
道豐 釋道豐。
未詳氏族。
世稱得道之流。
與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養。
世之術藝無所不解。
齊高帝往來并邺常過問之。
應對不思随事标舉。
帝曾命酒并蒸肫。
敕置豐前令遣食之。
豐略無辭讓極意飽噉。
帝大笑。
亦不與言。
駕去後謂弟子曰。
除卻床頭物。
及發撤床見向者蒸肫猶在。
都不似噉嚼處。
時石窟寺有一坐禅僧。
每日至西。
則東望山巅有丈八金像現。
此僧私喜謂睹靈瑞。
日日禮拜。
如此可經兩月。
後在房卧。
忽聞枕間有語。
謂之曰。
天下更何處有佛。
汝今成道即是佛也。
爾當好作佛身莫自輕脫。
此僧聞已便起持重。
傍視群僧猶如草芥。
于大衆前側手指胸雲。
爾辇頗識真佛不。
泥龛畫像語不能出唇。
知慮何如。
你見真佛不知禮敬。
猶作本目期我悉堕阿鼻。
又眼精已赤叫呼無常。
合寺知是驚禅。
及未發前舁詣豐所。
徑問曰。
汝兩月已來常見東山上現金像耶。
答曰。
實見。
又曰。
汝聞枕間遣作佛耶。
答曰。
實然。
豐曰。
此風動失心耳。
若不早治或狂走難制。
便以針針三處。
因即不發。
及豐臨終謂弟子曰。
吾在山久。
令汝等有谷汲之勞。
今去無以相遺。
當留一泉與汝。
既無陟降辛苦。
努力勤修道業。
便于竈傍去一方石。
遂有玄泉。
澄映不盈不減。
于今見存。
僧稠 釋僧稠。
姓孫氏。
元出昌黎末。
居巨鹿之瘿陶焉。
性度純懿。
一覽佛經渙然神解。
幼落發為沙彌時。
時輩每暇。
常角力為戲。
而稠以劣弱見淩侮。
稠羞之。
乃入殿中閉戶抱金剛足。
而誓曰。
我以羸弱為等輩輕侮。
汝以力聞當佑我。
我捧汝足七日當與我力。
如不與必死無還志也。
如是至第六日。
将曙金剛形現手執一缽筋謂稠曰。
小子欲力當食此筋。
稠辭以齋故不欲食。
神乃怖以杵。
稠懼遂食。
食已神曰。
汝已多力。
然善持教勉旃。
神去且曉。
乃還所居。
同列複戲侮。
稠曰。
吾有力矣。
恐汝不能堪。
衆試引其臂。
筋骨強勁殆非人也。
方驚疑。
稠曰。
吾與汝試之。
因入殿中橫蹋壁行。
自西至東凡數百步。
又躍首至于梁數四。
仍引重千鈞。
拳捷骁趫動駭物聽。
衆皆驚服。
嘗住嵩嶽寺。
僧有百人泉水纔足。
忽見婦人弊衣挾帚卻坐階上聽僧誦經。
衆不測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婦有愠色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身亦不現。
衆以告稠。
稠呼優婆夷。
三呼乃出。
便謂神曰。
衆僧行道宜加擁護。
婦人以足撥于故泉。
水即上湧。
衆歎異之。
後詣懷州西王屋山修習前法。
聞兩虎交鬥咆響震岩。
乃以錫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時忽有仙經兩卷在于床上。
稠曰。
我本修佛道。
豈拘域中長生者乎。
言已須臾自失。
後移止青羅山受諸疠疾供養。
情不憚其臭潰甘之如荠。
坐久疲頓舒腳床前。
有神辄扶之還令加坐。
因屢入定。
每以七日為期。
聞有敕召絕無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允請。
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兩岫忽然驚震響聲悲切。
駭擾人畜禽獸飛走。
如是三日。
稠顧曰。
慕道懷仁觸類斯在。
豈非愛情易守放蕩難持耶。
乃不約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嘗有客僧負錫初至。
将欲安處問其本夏。
答雲。
吾見此中三為伽藍。
言終而隐。
既而掘地為井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淵。
見被毛之人偉而胡貌。
置釜然火水将沸湧。
俄有大蟒從水中出。
欲入釜内。
稠以足撥之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緻男子神來頂拜稠雲。
弟子有兒。
歲歲為惡神所噉。
兒子等惜命不敢當。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師之力得免斯難。
稠索水潠之奄成雲霧。
時或讒稠于宣帝以倨傲無敬。
帝大怒自來加害。
稠冥知之。
生來不至僧廚。
忽無何而到雲。
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設。
至夜五更先備牛輿。
獨往谷口。
去寺二十餘裡。
孤立道側。
須臾帝至。
怪問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淨穢污伽藍。
在此候耳。
帝謂尚書令楊遵彥曰。
如此真人何可毀謗也。
因謂曰。
朕未見佛之靈異。
頗可得睹否。
稠曰。
此非沙門所宜。
帝強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數十人舉之不能動。
稠命沙彌取之。
初無重焉。
嵩陽杜昌妻柳氏甚妒。
有婢金荊昌沐令理發。
柳氏截其雙指。
無何柳被狐刺螫(音栻)指雙落。
又有一婢名玉蓮。
能唱歌。
昌愛而歎其善。
柳氏乃截其舌。
後柳氏舌瘡爛事急。
就稠忏悔。
稠已先知謂柳氏曰。
夫人為妒。
前截婢指已失雙指。
又截婢舌。
今又合斷舌。
悔過至心乃可免。
柳氏頂禮求哀。
經七日稠大張口咒之。
有二蛇從口出。
一尺以上。
急咒之遂落。
舌亦平複。
當終之時異香滿寺。
聞者悚神。
既而克日。
準敕四部彌山。
人兼數萬香柴千計。
日正中時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哭響流川。
頃有白鳥數百徘徊煙上。
悲鳴相切。
移時乃逝。
寶公 沙門寶公者。
嵩山高栖士也。
旦從林慮向白鹿山。
因迷失道。
日将隅中。
忽聞鐘聲。
尋響而進。
岩岫重阻登陟而趨。
乃見一寺。
獨據深林三門正南赫奕輝煥。
前至門所。
看額雲靈隐之寺。
門外五六犬。
其大如牛。
白毛黑啄或踴或卧。
回眸盻寶。
寶怖将返。
須臾見胡僧外來。
寶喚不應。
亦不回。
顧直入門内犬亦随。
入良久寶見。
人漸次入。
門屋宇四周房門并。
閉進至講堂唯見床榻高座俨然。
寶入西南隅床上坐。
久之忽聞東間有聲。
仰視見開孔如井大比丘前後從孔飛下。
遂至五六十人。
依位坐訖自相借問。
今日齋時何處食來。
或言豫章成都長安隴右薊北嶺南五天竺等。
無
即立契賭馬。
寺僧老宿鹹來同看。
具立旁證。
提具告蠕蠕。
彼笑而承之。
懷文複要雲。
必能知者。
幾許成核。
幾許瘀死無核。
斷許既了。
蠕蠕腰間皮袋裡出一物。
似今稱錘。
穿色線。
線别貫白珠。
以此約樹。
或上或下。
或旁或側。
抽線睫眼周回良久。
向提撼頭而笑述其數焉。
乃遣人撲子實下盡。
一一看閱疑者。
文自剖看校量子數成不。
卒無欠剩。
因獲馬而歸。
提每見洛下人遠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雲。
百姓如許地擔負辛苦。
我欲暫牽取二山枕洛水頭。
待人伐足。
乃還故去。
不以為難。
此但數術耳。
但無知者。
誣我為聖。
所以不敢。
提臨終語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處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懷眷戀。
便寝疾閉屍而卧。
弟子竊于門隙視之。
見提身不着床在虛仰卧。
相告同視一僧忽欬。
提還床如舊。
遙謂曰。
門外是誰何不來入。
我以床熱故取涼耳。
爾勿怪也。
是後數日便舍命矣。
僧意 釋僧意。
不知何許人。
貞确有思力。
每登座講說。
辄天花下散于法座。
元魏中住太山朗公谷山寺。
寺有高麗等像七尊。
并是金銅。
俱陳寺堂。
堂門常開。
而鳥獸無敢入者。
意奉法自資束躬供養。
将終前夕有一沙彌。
死來已久。
見形禮拜雲。
違奉已來常為天帝驅使。
栖遑無暇廢修道業。
不久天帝請師講經。
願因一言得免形苦。
意便洗浴燒香端坐靜室。
候待時至。
及期果有天來入寺及房。
冠服羽從偉麗殊特。
衆僧初見但謂是何世貴人入山參谒不生驚異。
及意爾日無疾而逝。
方知靈感焉。
道豐 釋道豐。
未詳氏族。
世稱得道之流。
與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養。
世之術藝無所不解。
齊高帝往來并邺常過問之。
應對不思随事标舉。
帝曾命酒并蒸肫。
敕置豐前令遣食之。
豐略無辭讓極意飽噉。
帝大笑。
亦不與言。
駕去後謂弟子曰。
除卻床頭物。
及發撤床見向者蒸肫猶在。
都不似噉嚼處。
時石窟寺有一坐禅僧。
每日至西。
則東望山巅有丈八金像現。
此僧私喜謂睹靈瑞。
日日禮拜。
如此可經兩月。
後在房卧。
忽聞枕間有語。
謂之曰。
天下更何處有佛。
汝今成道即是佛也。
爾當好作佛身莫自輕脫。
此僧聞已便起持重。
傍視群僧猶如草芥。
于大衆前側手指胸雲。
爾辇頗識真佛不。
泥龛畫像語不能出唇。
知慮何如。
你見真佛不知禮敬。
猶作本目期我悉堕阿鼻。
又眼精已赤叫呼無常。
合寺知是驚禅。
及未發前舁詣豐所。
徑問曰。
汝兩月已來常見東山上現金像耶。
答曰。
實見。
又曰。
汝聞枕間遣作佛耶。
答曰。
實然。
豐曰。
此風動失心耳。
若不早治或狂走難制。
便以針針三處。
因即不發。
及豐臨終謂弟子曰。
吾在山久。
令汝等有谷汲之勞。
今去無以相遺。
當留一泉與汝。
既無陟降辛苦。
努力勤修道業。
便于竈傍去一方石。
遂有玄泉。
澄映不盈不減。
于今見存。
僧稠 釋僧稠。
姓孫氏。
元出昌黎末。
居巨鹿之瘿陶焉。
性度純懿。
一覽佛經渙然神解。
幼落發為沙彌時。
時輩每暇。
常角力為戲。
而稠以劣弱見淩侮。
稠羞之。
乃入殿中閉戶抱金剛足。
而誓曰。
我以羸弱為等輩輕侮。
汝以力聞當佑我。
我捧汝足七日當與我力。
如不與必死無還志也。
如是至第六日。
将曙金剛形現手執一缽筋謂稠曰。
小子欲力當食此筋。
稠辭以齋故不欲食。
神乃怖以杵。
稠懼遂食。
食已神曰。
汝已多力。
然善持教勉旃。
神去且曉。
乃還所居。
同列複戲侮。
稠曰。
吾有力矣。
恐汝不能堪。
衆試引其臂。
筋骨強勁殆非人也。
方驚疑。
稠曰。
吾與汝試之。
因入殿中橫蹋壁行。
自西至東凡數百步。
又躍首至于梁數四。
仍引重千鈞。
拳捷骁趫動駭物聽。
衆皆驚服。
嘗住嵩嶽寺。
僧有百人泉水纔足。
忽見婦人弊衣挾帚卻坐階上聽僧誦經。
衆不測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婦有愠色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身亦不現。
衆以告稠。
稠呼優婆夷。
三呼乃出。
便謂神曰。
衆僧行道宜加擁護。
婦人以足撥于故泉。
水即上湧。
衆歎異之。
後詣懷州西王屋山修習前法。
聞兩虎交鬥咆響震岩。
乃以錫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時忽有仙經兩卷在于床上。
稠曰。
我本修佛道。
豈拘域中長生者乎。
言已須臾自失。
後移止青羅山受諸疠疾供養。
情不憚其臭潰甘之如荠。
坐久疲頓舒腳床前。
有神辄扶之還令加坐。
因屢入定。
每以七日為期。
聞有敕召絕無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允請。
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兩岫忽然驚震響聲悲切。
駭擾人畜禽獸飛走。
如是三日。
稠顧曰。
慕道懷仁觸類斯在。
豈非愛情易守放蕩難持耶。
乃不約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嘗有客僧負錫初至。
将欲安處問其本夏。
答雲。
吾見此中三為伽藍。
言終而隐。
既而掘地為井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淵。
見被毛之人偉而胡貌。
置釜然火水将沸湧。
俄有大蟒從水中出。
欲入釜内。
稠以足撥之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緻男子神來頂拜稠雲。
弟子有兒。
歲歲為惡神所噉。
兒子等惜命不敢當。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師之力得免斯難。
稠索水潠之奄成雲霧。
時或讒稠于宣帝以倨傲無敬。
帝大怒自來加害。
稠冥知之。
生來不至僧廚。
忽無何而到雲。
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設。
至夜五更先備牛輿。
獨往谷口。
去寺二十餘裡。
孤立道側。
須臾帝至。
怪問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淨穢污伽藍。
在此候耳。
帝謂尚書令楊遵彥曰。
如此真人何可毀謗也。
因謂曰。
朕未見佛之靈異。
頗可得睹否。
稠曰。
此非沙門所宜。
帝強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數十人舉之不能動。
稠命沙彌取之。
初無重焉。
嵩陽杜昌妻柳氏甚妒。
有婢金荊昌沐令理發。
柳氏截其雙指。
無何柳被狐刺螫(音栻)指雙落。
又有一婢名玉蓮。
能唱歌。
昌愛而歎其善。
柳氏乃截其舌。
後柳氏舌瘡爛事急。
就稠忏悔。
稠已先知謂柳氏曰。
夫人為妒。
前截婢指已失雙指。
又截婢舌。
今又合斷舌。
悔過至心乃可免。
柳氏頂禮求哀。
經七日稠大張口咒之。
有二蛇從口出。
一尺以上。
急咒之遂落。
舌亦平複。
當終之時異香滿寺。
聞者悚神。
既而克日。
準敕四部彌山。
人兼數萬香柴千計。
日正中時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哭響流川。
頃有白鳥數百徘徊煙上。
悲鳴相切。
移時乃逝。
寶公 沙門寶公者。
嵩山高栖士也。
旦從林慮向白鹿山。
因迷失道。
日将隅中。
忽聞鐘聲。
尋響而進。
岩岫重阻登陟而趨。
乃見一寺。
獨據深林三門正南赫奕輝煥。
前至門所。
看額雲靈隐之寺。
門外五六犬。
其大如牛。
白毛黑啄或踴或卧。
回眸盻寶。
寶怖将返。
須臾見胡僧外來。
寶喚不應。
亦不回。
顧直入門内犬亦随。
入良久寶見。
人漸次入。
門屋宇四周房門并。
閉進至講堂唯見床榻高座俨然。
寶入西南隅床上坐。
久之忽聞東間有聲。
仰視見開孔如井大比丘前後從孔飛下。
遂至五六十人。
依位坐訖自相借問。
今日齋時何處食來。
或言豫章成都長安隴右薊北嶺南五天竺等。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