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處不至。
動即千萬餘裡。
末後一僧從空而下。
諸人競問。
來何太遲。
答曰。
今日相州城東彼岸寺鑒禅師講會。
各各豎義。
有一後生聰俊難問。
詞音鋒起殊為可觀。
不覺遂晚。
寶本事鑒為和尚。
既聞此語望得參話。
因整衣而起白諸僧曰。
鑒是寶和尚。
諸僧直視寶。
頃之已失靈隐寺所在。
寶但獨坐于柞木之下。
一無所見。
唯睹岩谷。
禽鳥翔集喧亂。
及出山以問尚統法師。
尚曰。
此寺石趙時佛圖澄法師所造。
年歲久遠賢聖居之。
非凡由所住。
或沈或隐遷徙無定。
今山行者猶聞锺聲。
阿秃師 釋阿秃師者。
不知鄉土姓名所出。
爾朱未滅之前已在晉陽遊諸郡邑。
不居寺舍出入民間。
語谲必有征驗。
每行巿裡人衆圍繞之。
因大呼以手指胸曰。
憐爾百姓無所知。
不識并州阿秃師。
人遂以此名焉。
齊神武遷邺之後。
以晉陽兵馬之地王業所基。
常鎮守并州。
時來邺下。
所有軍國大事未出帷幄者。
秃師先于人衆間洩露。
末年執置城内遣人防家不聽辄出。
若其越逸罪及門司。
當日并州城三門。
各有一秃師蕩出。
遮執不能禁。
未幾有人從北州來雲。
秃師四月八日于雁門郡巿舍命。
郭下大家以香花送之埋于城外。
并州人怪笑此語。
謂之曰。
秃師四月八日從汾橋過東出。
一腳有鞋一腳徒跣。
但不知入何坊巷。
人皆見之。
何雲雁門死也。
此人複往北州報語鄉邑。
衆共開冢看之。
唯見一隻履鞋耳。
後還并州。
齊神武以制約不從浪語不息慮動民庶。
遂以祆惑戮之。
沙門無發以繩鈎首。
伏法之日舉州民衆詣巿觀之。
秃師含笑更無言語。
刑後六七日有人從河西部落來雲。
道逢秃師形狀如故。
但能負一繩籠秃師頭。
與語不應急走西去。
僧達 釋僧達。
俗姓李氏。
上谷人。
十五出家。
遊學北代聽習為業。
初經營山寺。
将入谷口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靈。
若相許者可為避道。
言訖尋去。
及造寺竟安衆綜業。
達返邺京。
夜有神現。
身被黃服。
拜而跪曰。
弟子是戴山胡也。
王及三谷正備供養。
願不須還。
達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無遮止。
又經靜夜有推戶者。
稱曰山神之妻。
曰日無暇今故參拜。
并奉米糕一筐。
進而重曰。
僧無偏為禮佛之時。
請兼弟子名也。
達答糕可将還。
後當為禮佛兼名也。
因令通禮之時一拜兼唱。
達遣弟子道爽為山神讀金光明經。
月餘有虎來盜犬去。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不為檀越讀經。
具問之。
果雲。
年日來别讀維摩耳。
乃燒香禮佛告曰。
昨雖誦餘經其福亦屬檀越。
若有靈鑒放犬還也。
至曉犬還。
看于頂上有禦齧處。
一日少覺微疾。
端坐繩床。
口誦般若。
形氣調靜。
遂終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玄暢 釋玄暢。
姓趙氏。
河西金城人。
少時家門為胡虜所滅。
禍将及暢。
虜師見暢而止之曰。
此兒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遂獲免。
仍往涼州出家。
其後虐虜剪滅佛法害諸沙門。
唯暢得走。
以元嘉二十二年閏五月十七日發自平城。
路由代郡上谷。
東跨太行。
路經幽冀。
南轉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楊枝一扼蔥葉。
虜騎追逐将欲及之。
乃以楊枝擊沙。
沙起天闇人馬不能前。
有頃沙息騎已複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蔥葉内鼻孔中通氣度水。
以八月一日達于揚州。
洞曉經律深入禅要占記吉兇靡不誠驗。
迄宋之季年乃飛舟遠舉。
适成都止大石寺。
手畫作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
升明三年又遊西界觀矚岷嶺。
乃于岷山郡北部廣陽縣界見齊後山。
遂有終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結草為庵。
弟子法期見神人乘馬着青單衣。
繞山一匝還示造塔之處。
以齊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建剎立寺名曰齊興。
其後惠太子遣使征迎。
敕命重疊辭不獲免。
于是泛舟東下。
中途動疾帶恙至京。
傾衆阻望。
少時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昙超 釋昙超。
姓張氏。
清河人。
形長八尺容正可觀。
蔬食布衣一中而已。
初止都龍華寺。
元嘉末南遊始興。
遍觀山水。
獨宿松下。
虎兕不傷。
大明中還都。
至齊太祖即位。
被敕往遼東弘贊禅道。
停彼二年大行法化。
建元末還京。
俄又适錢唐靈隐山。
一定累日。
忽見一人來禮曰。
弟子居在七裡灘。
以富陽縣人鑿麓山下侵壞龍室。
群龍共忿。
誓三百日不雨。
今已百日田地枯涸。
欲屈道德前行必能感緻甘雨。
潤澤蒼生功有歸也。
超許之。
神乃去。
超南行五日至赤城山。
為龍咒願。
至夜群龍化作人來禮拜。
超更說法。
因乞三歸。
自稱是龍。
超請其降雨。
乃相看無言。
其夜與超夢雲。
本因忿立誓。
師既導之以善。
不敢違命。
明日晡當降雨。
至期沾足歲以。
大熟以永。
明十年卒。
春秋七十有四。
法度 釋法度。
黃龍人也。
南齊初遊于金陵。
高士齊郡名僧紹。
隐居琅邪之攝山。
挹度清真待以師友。
及亡舍所居山為栖霞寺。
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為觀。
住者辄死。
後為寺猶多恐動。
自度居之群妖皆息。
經歲餘忽聞人馬鼓角之聲。
俄見一人投刺于度曰靳尚。
度命前之。
尚形甚都雅羽衛亦衆。
緻敬畢乃言。
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餘年矣。
神道有法物不得。
于前後栖托或非真直。
故死病繼之。
亦其命也。
法師道德所歸。
謹舍以奉給。
并願受五戒永結夾緣。
度曰。
人神道殊無容相屈。
且檀越血食世祀。
此最五戒所禁。
尚曰。
若備門徒辄先去殺。
于是辭去。
明日一人送錢一萬并香燭等。
疏雲。
弟子靳尚奉供。
至其月十五日度為設會。
尚又來同衆禮拜行道受戒而去。
既而攝山廟巫夢神告曰。
吾已受戒于度法師矣。
今後祠祭勿得殺戮。
由是廟中薦獻菜飯而已。
度嘗動散寝于地。
見尚從外來以手摩頭足而雲。
頃之複來持一璃璃。
瓯中如水以奉度。
味甘而冷。
度所苦即間。
其征感如此。
惠瑱 釋惠瑱。
未詳其氏族。
住上黨元門寺。
奉戒真确禅忏為業。
後遇國滅三寶。
瑱抱持經像隐于深山。
遇賊欲劫初未覺也。
忽見一人形長丈餘。
美貌髯顔具好衣服乘白馬朱鬃。
自山頂來徑至瑱前。
下馬謂曰。
今夜賊至師可急避。
瑱居懸崖之下。
絕無餘道。
疑是山神。
乃曰。
今佛法毀滅貧道容身無地。
故來依役檀越。
今有賊來。
正可于此取死更何逃竄。
神曰。
師既遠投弟子。
弟子亦能護師。
遂失所在。
當夜忽降大雪可深丈餘。
雪深道隔遂免賊難。
後晴路開群賊重來。
神遂告山下諸村曰。
賊欲劫瑱師汝等急往共救乃。
各嚴器仗入山拒擊賊。
便驚散。
每日恒憑神力安業山阜。
不測其終。
僧群 釋僧群。
清貧守節蔬食持經。
居羅江縣之霍山。
構立茅室。
孤在海中。
上有石盂。
水深六尺。
常有清流。
古老相傳是群仙所宅。
群因絕粒。
其庵舍與石盂。
隔一小澗。
常以木為梁。
由之汲水。
年至一百三十。
忽見一折翅鴨當梁頭。
群将舉錫撥之。
恐有轉傷。
因此回歸。
遂絕水數日而終。
臨終謂左右曰。
我少時曾折一鴨翅。
驗此以為報也。
神僧傳卷第三(終)
動即千萬餘裡。
末後一僧從空而下。
諸人競問。
來何太遲。
答曰。
今日相州城東彼岸寺鑒禅師講會。
各各豎義。
有一後生聰俊難問。
詞音鋒起殊為可觀。
不覺遂晚。
寶本事鑒為和尚。
既聞此語望得參話。
因整衣而起白諸僧曰。
鑒是寶和尚。
諸僧直視寶。
頃之已失靈隐寺所在。
寶但獨坐于柞木之下。
一無所見。
唯睹岩谷。
禽鳥翔集喧亂。
及出山以問尚統法師。
尚曰。
此寺石趙時佛圖澄法師所造。
年歲久遠賢聖居之。
非凡由所住。
或沈或隐遷徙無定。
今山行者猶聞锺聲。
阿秃師 釋阿秃師者。
不知鄉土姓名所出。
爾朱未滅之前已在晉陽遊諸郡邑。
不居寺舍出入民間。
語谲必有征驗。
每行巿裡人衆圍繞之。
因大呼以手指胸曰。
憐爾百姓無所知。
不識并州阿秃師。
人遂以此名焉。
齊神武遷邺之後。
以晉陽兵馬之地王業所基。
常鎮守并州。
時來邺下。
所有軍國大事未出帷幄者。
秃師先于人衆間洩露。
末年執置城内遣人防家不聽辄出。
若其越逸罪及門司。
當日并州城三門。
各有一秃師蕩出。
遮執不能禁。
未幾有人從北州來雲。
秃師四月八日于雁門郡巿舍命。
郭下大家以香花送之埋于城外。
并州人怪笑此語。
謂之曰。
秃師四月八日從汾橋過東出。
一腳有鞋一腳徒跣。
但不知入何坊巷。
人皆見之。
何雲雁門死也。
此人複往北州報語鄉邑。
衆共開冢看之。
唯見一隻履鞋耳。
後還并州。
齊神武以制約不從浪語不息慮動民庶。
遂以祆惑戮之。
沙門無發以繩鈎首。
伏法之日舉州民衆詣巿觀之。
秃師含笑更無言語。
刑後六七日有人從河西部落來雲。
道逢秃師形狀如故。
但能負一繩籠秃師頭。
與語不應急走西去。
僧達 釋僧達。
俗姓李氏。
上谷人。
十五出家。
遊學北代聽習為業。
初經營山寺。
将入谷口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靈。
若相許者可為避道。
言訖尋去。
及造寺竟安衆綜業。
達返邺京。
夜有神現。
身被黃服。
拜而跪曰。
弟子是戴山胡也。
王及三谷正備供養。
願不須還。
達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無遮止。
又經靜夜有推戶者。
稱曰山神之妻。
曰日無暇今故參拜。
并奉米糕一筐。
進而重曰。
僧無偏為禮佛之時。
請兼弟子名也。
達答糕可将還。
後當為禮佛兼名也。
因令通禮之時一拜兼唱。
達遣弟子道爽為山神讀金光明經。
月餘有虎來盜犬去。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不為檀越讀經。
具問之。
果雲。
年日來别讀維摩耳。
乃燒香禮佛告曰。
昨雖誦餘經其福亦屬檀越。
若有靈鑒放犬還也。
至曉犬還。
看于頂上有禦齧處。
一日少覺微疾。
端坐繩床。
口誦般若。
形氣調靜。
遂終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玄暢 釋玄暢。
姓趙氏。
河西金城人。
少時家門為胡虜所滅。
禍将及暢。
虜師見暢而止之曰。
此兒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遂獲免。
仍往涼州出家。
其後虐虜剪滅佛法害諸沙門。
唯暢得走。
以元嘉二十二年閏五月十七日發自平城。
路由代郡上谷。
東跨太行。
路經幽冀。
南轉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楊枝一扼蔥葉。
虜騎追逐将欲及之。
乃以楊枝擊沙。
沙起天闇人馬不能前。
有頃沙息騎已複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蔥葉内鼻孔中通氣度水。
以八月一日達于揚州。
洞曉經律深入禅要占記吉兇靡不誠驗。
迄宋之季年乃飛舟遠舉。
适成都止大石寺。
手畫作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
升明三年又遊西界觀矚岷嶺。
乃于岷山郡北部廣陽縣界見齊後山。
遂有終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結草為庵。
弟子法期見神人乘馬着青單衣。
繞山一匝還示造塔之處。
以齊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建剎立寺名曰齊興。
其後惠太子遣使征迎。
敕命重疊辭不獲免。
于是泛舟東下。
中途動疾帶恙至京。
傾衆阻望。
少時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昙超 釋昙超。
姓張氏。
清河人。
形長八尺容正可觀。
蔬食布衣一中而已。
初止都龍華寺。
元嘉末南遊始興。
遍觀山水。
獨宿松下。
虎兕不傷。
大明中還都。
至齊太祖即位。
被敕往遼東弘贊禅道。
停彼二年大行法化。
建元末還京。
俄又适錢唐靈隐山。
一定累日。
忽見一人來禮曰。
弟子居在七裡灘。
以富陽縣人鑿麓山下侵壞龍室。
群龍共忿。
誓三百日不雨。
今已百日田地枯涸。
欲屈道德前行必能感緻甘雨。
潤澤蒼生功有歸也。
超許之。
神乃去。
超南行五日至赤城山。
為龍咒願。
至夜群龍化作人來禮拜。
超更說法。
因乞三歸。
自稱是龍。
超請其降雨。
乃相看無言。
其夜與超夢雲。
本因忿立誓。
師既導之以善。
不敢違命。
明日晡當降雨。
至期沾足歲以。
大熟以永。
明十年卒。
春秋七十有四。
法度 釋法度。
黃龍人也。
南齊初遊于金陵。
高士齊郡名僧紹。
隐居琅邪之攝山。
挹度清真待以師友。
及亡舍所居山為栖霞寺。
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為觀。
住者辄死。
後為寺猶多恐動。
自度居之群妖皆息。
經歲餘忽聞人馬鼓角之聲。
俄見一人投刺于度曰靳尚。
度命前之。
尚形甚都雅羽衛亦衆。
緻敬畢乃言。
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餘年矣。
神道有法物不得。
于前後栖托或非真直。
故死病繼之。
亦其命也。
法師道德所歸。
謹舍以奉給。
并願受五戒永結夾緣。
度曰。
人神道殊無容相屈。
且檀越血食世祀。
此最五戒所禁。
尚曰。
若備門徒辄先去殺。
于是辭去。
明日一人送錢一萬并香燭等。
疏雲。
弟子靳尚奉供。
至其月十五日度為設會。
尚又來同衆禮拜行道受戒而去。
既而攝山廟巫夢神告曰。
吾已受戒于度法師矣。
今後祠祭勿得殺戮。
由是廟中薦獻菜飯而已。
度嘗動散寝于地。
見尚從外來以手摩頭足而雲。
頃之複來持一璃璃。
瓯中如水以奉度。
味甘而冷。
度所苦即間。
其征感如此。
惠瑱 釋惠瑱。
未詳其氏族。
住上黨元門寺。
奉戒真确禅忏為業。
後遇國滅三寶。
瑱抱持經像隐于深山。
遇賊欲劫初未覺也。
忽見一人形長丈餘。
美貌髯顔具好衣服乘白馬朱鬃。
自山頂來徑至瑱前。
下馬謂曰。
今夜賊至師可急避。
瑱居懸崖之下。
絕無餘道。
疑是山神。
乃曰。
今佛法毀滅貧道容身無地。
故來依役檀越。
今有賊來。
正可于此取死更何逃竄。
神曰。
師既遠投弟子。
弟子亦能護師。
遂失所在。
當夜忽降大雪可深丈餘。
雪深道隔遂免賊難。
後晴路開群賊重來。
神遂告山下諸村曰。
賊欲劫瑱師汝等急往共救乃。
各嚴器仗入山拒擊賊。
便驚散。
每日恒憑神力安業山阜。
不測其終。
僧群 釋僧群。
清貧守節蔬食持經。
居羅江縣之霍山。
構立茅室。
孤在海中。
上有石盂。
水深六尺。
常有清流。
古老相傳是群仙所宅。
群因絕粒。
其庵舍與石盂。
隔一小澗。
常以木為梁。
由之汲水。
年至一百三十。
忽見一折翅鴨當梁頭。
群将舉錫撥之。
恐有轉傷。
因此回歸。
遂絕水數日而終。
臨終謂左右曰。
我少時曾折一鴨翅。
驗此以為報也。
神僧傳卷第三(終)